一顆自私自利的心不僅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發跡的障礙,還會對團體的合作、社會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如果想要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想要獲得成功,那就要學會分享和無私。
由於自私自利給個人發展帶來的無盡阻礙,所以很多家長在孩子這方面的教育上尤為上心,可是想要教育孩子學會分享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同事小敏最近就對這方面的教育頗為傷神,小敏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教育他要學會分享,可是從那時候到現在,任小敏說破了嘴皮子,孩子依然是「無動於衷」、「我行我素」,日子久了,不僅小敏在其他寶媽面前頗覺尷尬,自己孩子的人緣也奇差無比。
在他人的閒言碎語下,小敏也開始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自私的人,不過在我看來這種推斷太過武斷。
首先,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存在自己的玩具不肯給別人玩的情況,可是等他們長大之後卻不會做出類似的不願分享的行為。
其次,不是所有維護自己的行為都叫自私,損人利己的行為才叫自私;孩子的玩具是自己的,他不給別人玩也並沒有損害他人的利益,而且事實上孩子對於自己的東西有處置的權利。
所以當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時,父母們不能片面地給孩子下定義,認為孩子是一個自私的人。
其實孩子是受出現類似的行為主要還是因為泛靈論思維、前因果思維在作祟,導致孩子說話行事以自我為中心。
泛靈論思維和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有關,關於孩子的認知發展,他把它分成了四個階段。
而泛靈性思維就是四階段之一的前運算階段的特徵,擁有這種思維的孩子會認為外界的東西是和自己一樣的,他們還學不會區分。
比如說當孩子知道有人打自己會痛的時候,他們會錯誤地認為小花小草被踩也是會痛的。
這種思維模式顯然是從自我的思考角度出發的,不能夠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試問這種思考模式又怎麼可能會讓孩子體會到對方的感情以及對方對自己的看法從而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呢?
前因果思維也是皮亞傑所提出的,在《透視幼兒心理世界》一書中也有提到過,是指孩子因為自身的知識積累不夠,所以不明白社會中各種事物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在解釋事物的關係時,他們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進行思考的,也不管邏輯是否說得通,想到什麼說什麼,比如關於太陽東升西落的現象,他們很可能會說出是太陽公公到了睡覺的時間要睡覺了的原因來。
這種思維模式也很難讓孩子學會從別人的觀點或者客觀事實看待問題。
泛靈論思維、前因果思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會出現的思維模式,這是正常的,孩子受自身思維模式的限制也難免會做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言行來,如果錯誤地認為這是孩子「自私自利」的表現,那不僅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還會錯過教育孩子的機會。碰到孩子不願分享的情況,父母們應該基於對孩子思維模式的了解採取正確的應對措施。
第一,「體驗式」教育方式,避免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皮亞傑曾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三山實驗」,參加實驗的都是3-6歲的孩子,他在這些孩子面前放了三座山的模型,還把一個布娃娃放在山的一邊,然後還給出了幾張不同的山的側面照片,然後讓孩子選一選哪張照片是布娃娃看到的圖像。
這個遊戲對我們成人來說非常簡單,但是對用「自我中心」思維模式進行思考的孩子來說卻沒這麼簡單——孩子們選擇的都是自己看到的照片,而不是布娃娃看到的。
這個實驗很好地證明了孩子思考都是以自己為出發點的,但是這個實驗也給了我們靈感——我們為什麼不和孩子做類似的實驗,然後讓孩子學會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呢?
除此之外,父母們還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繪本或者根據動畫進行角色扮演,通過類似的「體驗式」的教育讓孩子切實地明白說話做事不僅要自己學會思考,還要學會從別人的觀點進行思考。
第二,尊重孩子的思維和物權意識,用積極的力量引導孩子轉變思維
心理學家皮亞傑做過的實驗、提出的理論就是在告訴我們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進行思考是正常的。
因此我們父母也不能夠認為這是自私從而用「冷嘲熱諷」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這樣的做法輕則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重則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故意做出自私自利的行為來和父母進行對抗,最後真的變成了一個「自私」的人,這樣的結果顯然不是父母想要看到的。
首先,父母應該先了解孩子每個階段思維的合理性,以平和的心理看待孩子,而不是用「貼標籤」的方式責罵孩子。
除此之外,父母還要學會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即便孩子的年齡很小,但是他們對於自己的玩具也有處置的權利。
然後基於對孩子各方面的尊重,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以及「體驗式」的教育方式,用積極的力量讓孩子明白分享和公平的重要性。
相信在父母的耳提面命之下,再加上隨著孩子年歲的增長、思維模式的改變,孩子會逐漸不再「自我」。
在《透過幼兒心理世界》一書中曾說到過幼兒的「自我中心」是指孩子經常依賴自己的想法、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觀察世界、看待問題。
因此,「自我中心」不等於「自私自利」,只要我們有及時對孩子進行教導,只要等孩子長大,那麼他們就能夠逐漸學會思他人所思、想他人所想。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端正自己的教育觀念,同時也給孩子留一些成長的空間,期待他們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