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自我等於自私?前因果思維認識不夠、皆因泛靈論思想

2020-08-08 王爸爸講育兒

一顆自私自利的心不僅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發跡的障礙,還會對團體的合作、社會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如果想要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想要獲得成功,那就要學會分享和無私。

由於自私自利給個人發展帶來的無盡阻礙,所以很多家長在孩子這方面的教育上尤為上心,可是想要教育孩子學會分享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同事小敏最近就對這方面的教育頗為傷神,小敏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教育他要學會分享,可是從那時候到現在,任小敏說破了嘴皮子,孩子依然是「無動於衷」、「我行我素」,日子久了,不僅小敏在其他寶媽面前頗覺尷尬,自己孩子的人緣也奇差無比。

在他人的閒言碎語下,小敏也開始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自私的人,不過在我看來這種推斷太過武斷。


孩子真的是「自私」的人嗎?

首先,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存在自己的玩具不肯給別人玩的情況,可是等他們長大之後卻不會做出類似的不願分享的行為。

其次,不是所有維護自己的行為都叫自私,損人利己的行為才叫自私;孩子的玩具是自己的,他不給別人玩也並沒有損害他人的利益,而且事實上孩子對於自己的東西有處置的權利。

所以當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時,父母們不能片面地給孩子下定義,認為孩子是一個自私的人。

其實孩子是受出現類似的行為主要還是因為泛靈論思維、前因果思維在作祟,導致孩子說話行事以自我為中心。


泛靈論思維

泛靈論思維和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有關,關於孩子的認知發展,他把它分成了四個階段。

泛靈性思維就是四階段之一的前運算階段的特徵,擁有這種思維的孩子會認為外界的東西是和自己一樣的,他們還學不會區分。

比如說當孩子知道有人打自己會痛的時候,他們會錯誤地認為小花小草被踩也是會痛的。

這種思維模式顯然是從自我的思考角度出發的,不能夠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試問這種思考模式又怎麼可能會讓孩子體會到對方的感情以及對方對自己的看法從而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呢?


前因果思維

前因果思維也是皮亞傑所提出的,在《透視幼兒心理世界》一書中也有提到過,是指孩子因為自身的知識積累不夠,所以不明白社會中各種事物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在解釋事物的關係時,他們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進行思考的,也不管邏輯是否說得通,想到什麼說什麼,比如關於太陽東升西落的現象,他們很可能會說出是太陽公公到了睡覺的時間要睡覺了的原因來。

這種思維模式也很難讓孩子學會從別人的觀點或者客觀事實看待問題。


泛靈論思維、前因果思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會出現的思維模式,這是正常的,孩子受自身思維模式的限制也難免會做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言行來,如果錯誤地認為這是孩子「自私自利」的表現,那不僅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還會錯過教育孩子的機會。碰到孩子不願分享的情況,父母們應該基於對孩子思維模式的了解採取正確的應對措施。


如何讓孩子不再「自我」?

第一,「體驗式」教育方式,避免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皮亞傑曾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三山實驗」,參加實驗的都是3-6歲的孩子,他在這些孩子面前放了三座山的模型,還把一個布娃娃放在山的一邊,然後還給出了幾張不同的山的側面照片,然後讓孩子選一選哪張照片是布娃娃看到的圖像。

這個遊戲對我們成人來說非常簡單,但是對用「自我中心」思維模式進行思考的孩子來說卻沒這麼簡單——孩子們選擇的都是自己看到的照片,而不是布娃娃看到的。

這個實驗很好地證明了孩子思考都是以自己為出發點的,但是這個實驗也給了我們靈感——我們為什麼不和孩子做類似的實驗,然後讓孩子學會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呢?



除此之外,父母們還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繪本或者根據動畫進行角色扮演,通過類似的「體驗式」的教育讓孩子切實地明白說話做事不僅要自己學會思考,還要學會從別人的觀點進行思考。

第二,尊重孩子的思維和物權意識,用積極的力量引導孩子轉變思維

心理學家皮亞傑做過的實驗、提出的理論就是在告訴我們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進行思考是正常的。

因此我們父母也不能夠認為這是自私從而用「冷嘲熱諷」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這樣的做法輕則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重則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故意做出自私自利的行為來和父母進行對抗,最後真的變成了一個「自私」的人,這樣的結果顯然不是父母想要看到的。



首先,父母應該先了解孩子每個階段思維的合理性,以平和的心理看待孩子,而不是用「貼標籤」的方式責罵孩子。

除此之外,父母還要學會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即便孩子的年齡很小,但是他們對於自己的玩具也有處置的權利。

然後基於對孩子各方面的尊重,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以及「體驗式」的教育方式,用積極的力量讓孩子明白分享和公平的重要性。

相信在父母的耳提面命之下,再加上隨著孩子年歲的增長、思維模式的改變,孩子會逐漸不再「自我」。


在《透過幼兒心理世界》一書中曾說到過幼兒的「自我中心」是指孩子經常依賴自己的想法、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觀察世界、看待問題。

因此,「自我中心」不等於「自私自利」,只要我們有及時對孩子進行教導,只要等孩子長大,那麼他們就能夠逐漸學會思他人所思、想他人所想。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端正自己的教育觀念,同時也給孩子留一些成長的空間,期待他們的改變!

相關焦點

  • 孩子"自我"等於"自私"?皆因"泛靈論思維、前因果思維"認知不夠
    所謂泛靈論,就是指幼兒會認為無生命的物體具有生命特性而且能夠活動,也就是說,他們會把身邊的所有事物都視為有生命的、有思想情感的、活的。在孩子們的眼中,這些物品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因此,就有了和它們說悄悄話,給她們梳頭等行為。所以,孩子&34;的不同階段發展,決定了他們暫時缺乏關於&34;正確知識,這是3-6歲幼兒泛靈心理產生的根本原因。
  • 孩子太過自我,可能是「泛靈論思維」在作祟,家長需懂得化解
    在家長可能都會有這樣的困擾,為什麼自己的孩子總是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特別的自私?其實孩子會有這樣的表現,可能是泛靈論思維在作祟,家長一定要學會及時的去引導和化解。其實孩子會有這樣的一些行為特徵,家長並不要過於擔心,這是因為孩子處於自我為中心發展的第二個階段,這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自私,而是因為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會受到泛靈論思維和前因果思維的影響。
  • 女兒玩偶丟失,父母聯合迪士尼暖心「演戲」:泛靈論這4點很重要
    皮亞傑通過研究兒童的思維過程,提出了「兒童泛靈論」。這一時期的孩子已經擁有了初步的自主意識,但因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足,會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他所見到的一切都像他自己一樣,擁有生命力和感知思維的能力。不僅如此,這一時期的孩子思維仍舊較為混沌,他們難以認識到事物之間存在的邏輯和因果關係。而孩子的這種認知,就被皮亞傑總結為「兒童泛靈論」。
  • 認知心理學家:「泛靈論思維」能解釋
    直到接觸了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才搞明白這原來是孩子的泛靈論思維。孩子的魔幻式思維:泛靈論瑞士認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提出了完整系統認知發展理論。前運算階段(2-7歲):「泛靈論」是這個階段兒童發展的思維特徵,兒童不能很好地把自己和外界區分開,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感知、有情感、有人性的。這個階段的兒童思維具有「自我中心性」,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別人看到的世界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樣的。
  • 認知心理學家:「泛靈論思維」告訴你
    孩子之所以會看到這些所謂的靈異事件,其實就是「泛靈論思維」的存在而已。雖然「泛靈論思維」對孩子來說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同時「泛靈論思維」也是存在利弊的那麼面對孩子存在「泛靈論思維」,家長應當如何對待呢?面對孩子存在「泛靈論思維」,家長應如何對待?
  • 「泛靈思維」的正確引導,會有「神童賦能」
    奧地利的學術理論家:波普爾提出過「無認識主體的認識論」:把這個世界劃分為了現實世界,意識世界,思想世界。而針對幼兒「泛靈心理」的反應,似乎就印證了「意識世界」的存在,孩子開始用意識行為和現實世界的物品玩具溝通。
  • 孩子對物質表現較高愛意,是孩子「泛靈思維」在作怪,家長別大意
    三歲之前,孩子的成長和對世界的認知主要來源於媽媽,並沒有獨立的自我意識,對外部世界也沒有明確的認知。三歲後孩子開始逐漸分離出自我,並開始認知周邊的環境和世界。起初,在孩子模糊的世界觀裡會覺得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是和他一樣相似的存在,所以會產生和無生命物體交流的行為。
  • 泛靈心理是什麼?
    在導演宮崎駿的作品裡,世界總帶有一絲泛靈論的色彩,每一朵花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的情感和靈魂,森林中也充滿了未知奇異的精靈怪獸。最重要的是,這個奇妙的世界只有孩子知道,而在成年人眼中,世界顯得平平無奇,連呼嘯而過的黃貓公交車也不過成為夏日傍晚偶然刮過的一陣大風。
  • 孩子"自我"就是"自私"?孩子處於這個階段,首要表現就是自我
    那日,月月的朋友帶著孩子來家裡做客,那個小孩跟自己孩子差不多大,於是兩人就想著孩子應該可以玩到一塊,就放心的讓兩個孩子一塊玩了。面對2歲小孩的&34;行為自己都不知道怎麼辦了,孩子太小,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得,讓自己縱容孩子就這樣下去,自己也辦不到。現在就非常苦惱,小小年紀的孩子怎麼就這麼&34;!在2、3歲的年紀,孩子的一些行為表現出來,在大人眼裡就是自私的表現。
  • 孩子說屋子裡有人或者怪獸,並不是有「天眼」,而是「泛靈心理」
    這個心理學說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他在研究兒童思維過程中發現,兒童會在心理發展的某個階段存在著「泛靈論」的特徵。具體的表現就是孩子會把一些沒有生命的東西看作有生命、有意向的東西的。這種思維方式,就被皮亞傑稱為是「泛靈論」。其實,作為父母,也經常會用「泛靈論」來教導孩子,比如:孩子喜歡破壞玩具的話,有的父母會教育孩子說:你這樣對待他,他會疼得,你要好好愛護他。然後就會發現孩子,真的會愛護玩具,還會告訴你保護他,不然他會疼。
  • 張五常《經濟解釋》中蘊含的進化論思想
    《經濟解釋》閱讀筆記之三;我對進化論的認識之路(之四);經濟學與進化論(之四)閱讀張五常的《經濟解釋》
  • 是受到「泛靈心理」影響,父母要引起重視
    年紀小的時候會覺得孩子這樣做挺新鮮挺可愛,可是時間長了不少家長就開始擔心,玩具畢竟不是活的東西,這樣下去會不會對孩子的思想成長產生影響。媽媽從剛開始覺得孩子的行為新鮮到後來越來越擔心,孩子都不跟別人玩,老是對著玩具自言自語,是不是思維發展有什麼問題。根據心理醫生的檢查,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其實是受到"泛靈心理"影響。
  • 皮亞傑:兒童思維的發展
    皮亞傑將這一階段幼兒的思維稱為前運算階段。皮亞傑又進一步將這一階段分為兩個階段:前概念階段和直觀階段。前概念階段幼兒思維的特點表現為幼兒普遍存在的泛靈論和自我中心主義。幼兒的泛靈論是指幼兒將一切物體都賦予生命的色彩。例如,幼兒認為在採摘植物時植物會受到傷害,植物也會感到疼痛。
  • 自私、不夠獨立,沒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嗎?
    你會去抱怨和指責孩子沒有責任心、自私、不夠獨立,沒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嗎?其實,導致孩子這些狀況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父母常常對他說:「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其它的什麼都不用管」、「這些不是你該管的,你管好你的學習就行」。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貼周到,從來就沒有想到什麼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考慮、去解決、去處理的,長此以往就扼殺孩子的思考、做事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 從認識論到生存論——走進懷疑論研究的生存論視野
    關鍵詞: 懷疑;懷疑論;認識論;生存論 一 在人類思想的發展史上,懷疑論作為「一種有教養的意識」,[1](P110)因其獨特的理論魅力而始終凝聚著眾多思想流派及其思想家的智慧,從最早的智者學派、懷疑派和學園派,到近現代的理性派與經驗派
  • 3歲的孩子「自我中心」怎麼辦?兒童認知的發展階段,父母要了解
    在他的思維裡:自己不能做,別人也不能做,這也是思維處於前運算階段的孩子的共同表現。2到7歲,孩子的認知發展從感知運動階段發展到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用符號表徵世界的能力迅速發展,你會發現孩子特別喜歡「假裝遊戲」,但是前運算思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是「自我中心主義」。
  • 康德美學思想方法的啟示:人類的認識為什麼離不開辯證思維?
    康德最後指出,理性認識(純粹理性)僅限於知識現象界,不包括審美界,對於「美的經驗」認識必須採用矛盾性思維(對立統一、相反相成),這是康德美學認識論的辯證法。在西方思想史上,康德並非第一個提出辨證思維的思想家;早在古希臘時代,哲學家赫拉克裡特就已提出「對立統一」的認識方法。
  • 論「批判性思維」——讀書筆記263
    【論「批判性思維」——讀書筆記263】轉載改寫一篇關於批判性思維的文章:我們對「批判性思維」認知的一大誤區,就是本能地將之與批評甚至是反對畫上等號。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建構性與實踐取向的思維,它當然也是一種具有質疑與反駁傾向的思維;但是,這種質疑與反駁首先是「理性」的,它不以單純的肯定或否定為目的,而以合理的判斷為宗旨,以建構與發展為方向,是基於實證與邏輯的,是基於自我反思與理性自治的。
  • 「抽象力」:《資本論》的「認識論」
    關鍵詞:抽象力/《資本論》/認識論  標題注釋: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本論》的古希臘思想淵源研究」(編號19AZX001)的階段性成果。   學者們從本體論、存在論、價值論和方法論等方面對《資本論》進行了多維解讀,但相對忽視了認識論的解讀。雖然法國的阿爾都塞較早就對《資本論》進行了「認識論」解讀,但他主要是從「認識論斷裂」的意義上解讀的,並沒有真正揭示出《資本論》的認識論的獨特性和重大思想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