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學思想方法的啟示:人類的認識為什麼離不開辯證思維?

2020-12-23 博文書苑若愚談白

康德美學(《判斷力批判》)是康德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探討了美的問題(自然美、藝術美)。在康德看來,美的事物的性質很特殊,需要運用特殊的思想方法才能揭示真相。這是康德美學辨證法的來源。

在西方文化中,辨證思維不是主流,西方主流思想方法是邏輯思維(又叫理性思維),或叫亞裡斯多德的三段論式思維。

亞裡斯多德在《邏輯學》中,提出一個著名例證:所有的人都是會死的,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也是會死的。

三段論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是,必須遵循「前後一致」的原則,從大前提(所有的人都是會死的)、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出發,最後推出結論(蘇格拉底也是會死的)。這是邏輯思維的不矛盾律或同一律。

所謂不矛盾律或同一律是指,一個人在運用理性時,應保持前後一致,不能自相矛盾或前後否定,一旦出現這種情形,將違背理性思維的基本規律,此人表達的思想,別人也無法理解。

比如,亞裡斯多德根據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的結論——蘇格拉底是會死的,只能是這一種結論,不能同時出現另一相反結論——蘇格拉底是不會死的。這是理性思維的規則和限制。

換言之,根據邏輯推理原則,蘇格拉底的處境只能兩者選一:要麼會死,要麼活著,不可能兩者並存。所以,邏輯思維的基本規範是,彼此對立的因素(思想概念)不能同時出現在同一思想過程中。這是邏輯理性的排他性。

在康德看來,世上有一種現象比較特殊——美,對於美的理解或解釋,必須採用另一種思維——矛盾思維(辯證法),唯有矛盾思維才能揭示美的性質。

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提出的「審美判斷力」概念即包含這種矛盾思維:兩種對立因素之綜合統一,學者們又稱之為「二律背反」。

所謂「二律背反」是指兩個相互對立或排斥的觀念同時出現在同一思想過程中,這是康德美學提出的矛盾性思維。

比如關於「美的分析」的第一組二律背反:美的經驗不包含功利性,但能夠給人帶來快感。

在康德看來,「快感」概念和「實用功利」觀念有關,兩者同屬於理性認識過程。如吃飯的快感是因為滿足口腹之慾;逛街購物的快感是因為買到心儀之物。所以從認識方式上看,快感和「功利」概念相關,兩者不能分開。

康德指出,美的經驗比較特殊:

一,美的經驗包含快感,因為每個人在審美過程中都會感受到快感,如欣賞自然美景的快感、聆聽音樂的快感、觀看電影的快感等等。二,美的快感不含功利性,和實用目的無關。如人們觀看畫展時不會有佔有欲;觀看電影時不會把電影當成真實;閱讀小說時只專注於情感體驗等。審美經驗不包含功利性,這是康德美學的看法。

康德指出,快感和「功利性」概念結合,這屬於正常的理性認識;快感和「無功利性」觀念相結合屬於思維的矛盾律,這基於審美經驗的特殊性(只能用矛盾思維解釋審美經驗)。

從思想方法上說,這構成了第一組二律背反:兩個對立的概念(快感和無功利性),彼此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矛盾思維。

第二組二律背反:美的經驗帶有主觀性,卻具有普遍有效性。

康德認為,「普遍有效性」和「主觀性」是兩個彼此對立的概念,不應出現在同一個思想過程中,但「美的經驗」例外。換言之,在解釋「美的經驗」時,需要藉助矛盾思維——把這兩個對立概念結合起來(主觀性和普遍性),這又是一種二律背反。

人的審美經驗具有主觀性,這個道理很好理解。人們常說,羅卜白菜各有所愛,世上唯有審美趣味最為豐富多樣,千差萬別,各人的審美趣味最難統一。

比如有人喜歡中國古詩詞,有人喜歡西方現代小說;有人喜歡現代流行音樂,有人喜歡中國戲曲。就自然美而言,有人喜歡泰山,有人喜歡黃山;有人喜歡張家界,有人喜歡九寨溝。用西方美學的話說,這叫「趣味無可爭辯」。

與此同時,美的經驗還有另一特點:美的事物不同於其他東西(像財產、愛情),美的經驗可以分享,美的感受具有普遍有效性,這也是美的重要特性。

如桂林山水、黃山雲霧、峨眉秀雅、華山險峻,只要遊覽過上述景點,一般人都會有相同或相近的感受,這是審美經驗的普遍性。

就藝術美而論,如《紅樓夢》,只要深入細讀,一般人都能感受得到《紅樓夢》的精妙之處: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精緻巧妙的藝術構思、含蓄蘊藉的語言表述、精深博大的文化思想等。這是藝術審美經驗的普遍有效性。

還有另一種情況更加常見,人們每看到一處自然美景,或欣賞一部優秀作品,總是想到和別人分享,這是審美心理的分享性特點。

例如近期熱播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很多人看過之後都感覺不錯,於是互相介紹、推薦,口口相傳,這部電影才顯得如此火爆。這是藝術經驗的可分享性。

據此,康德認為,美的經驗雖具有主觀性,卻具有普遍有效性,兩個彼此排斥的觀念結合起來,便構成了第二組二律背反。

除上述兩組二律背反外,康德又分別從「情態」和「關係」層面分析了審美認識的矛盾性。

比如從「情態」方面說,美的經驗雖然不依賴「概念」,卻具有必然性——美的事物必然引起人們的快感。康德認為,這源於「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是主觀唯心主義的看法。

從「關係」層面看,美的經驗不包含具體「目的」,卻又合乎「目的性」,即「無目的的合目的性」。這一命題同樣包含矛盾思維:因為「無目的」與「合目的性」是兩個含義相對的概念。

綜合康德美學思想方法,可以看出,康德提出的矛盾思維,揭示了人類理性認識的局限性,即邏輯思維具有排他性,不能容納彼此對立的觀念元素,這既是理性認識的長處(明確、清晰、可靠),又是理性認識的短處(排除了矛盾對立成分)。

康德最後指出,理性認識(純粹理性)僅限於知識現象界,不包括審美界,對於「美的經驗」認識必須採用矛盾性思維(對立統一、相反相成),這是康德美學認識論的辯證法。

在西方思想史上,康德並非第一個提出辨證思維的思想家;早在古希臘時代,哲學家赫拉克裡特就已提出「對立統一」的認識方法。

赫拉克裡特生活於公元前5世紀左右,出身希臘貴族,是古希臘最重要哲學家之一。赫拉克裡特被西方公認為「辯證法」大師,他的思想方法和中國道家思想非常接近,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赫拉克裡特有一句名言:上坡路和下坡路是同一條路。這句話可以概括赫拉克裡特的辯證法精神:事物性質的「對立」出自人心的「構造」,兩種對立元素綜合起來,便是事物的真實本性。

在一般人思想中,上坡路和下坡路不是一條路。赫拉克裡特認為,上坡和下坡只是同一條路的不同方向,本質還是指向同一條路。

換言之,對於一條帶有坡度的道路而言,道路本身無所謂上坡或下坡,僅僅因為「人」的介入(從下往上走,或從上往下走),路的性質才有了方向和區分——要麼上坡,要麼下坡(道路的對立性質出於人的認識)。

再就道路的「本性」(自身本體)而言,其存在原貌應當包含兩種元素——兼具上坡和下坡,缺一不可。

赫拉克裡特思想方法的總原則是:僅就人的認識而言,事物存在「區別」和「對立」;再就事物本體而言,萬物並無「區分」和「對立」。

赫拉克裡特指出,人的認識局限性源於認識的「視角」,即人的所有認識皆包含特定視角,沒有「無視角」的大一統認識。這種觀點已得到現代量子力學認識論的證明:人類的所有認知都和「觀察者」(人)有關,世上沒有絕對客觀的認識。

除了西方的康德、赫拉克裡特外,中國哲學家老子、莊子同樣提出了辨證認知模式。

和西方思想相比較,中國道家最擅長辨證思維——對立統一、相反相成,這充分體現出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和中國文化特色,值得我們自豪。

比如《道德經》。

在《道德經》中,老子提出的核心問題是:「道」是何物——「道」的存在及其性質是什麼?

老子的解釋很抽象,他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他還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等等。

老子的思想含混晦澀,不易理解,在不少人看來,《道德經》講了那麼多高深道理,但「道」之本性依然諱莫如深,難以捉摸,猶如神龍一般,見首不見尾。

比如前面引用的話,老子的意思是說,真正的「常道」不可言說,「常道」沒有名字;但「常道」又永恆存在,先天地而生,「道」的特點如「大」「逝」「反」「遠」等。

在老子看來,要想解開「道」之謎團,必須打破思維常規,另闢蹊徑,尋求新的認識方法,這種新的思想方法便是矛盾性思維,又叫辨證思維,如對立互補、相反相成、多元綜合。

老子認為,唯有這種矛盾性思維才能接近「道」的本體,才能認識「道」的本性。這是《道德經》思想方法的核心與精華。

何為對立統一、相反相成?老子說:道既無名,又有名;既是有,又是無;既是剛,又是柔;既是動,又是靜,等等。總之,老子把所有邏輯對立的概念綜合在一起,努力向人們描繪「道」的本性。這種看似勉為其難的思想方法就是道家的辯證法。

如果與康德美學或赫拉克裡特哲學聯繫起來,便可以很好地理解老子的「道」體辯證法。

老子說,「道」的屬性包含彼此對立的兩面,如有無、動靜、剛柔等,這種思想方法不就是康德的「二律背反」思維嗎,不就是赫拉克裡特的「上下坡」之分嗎?

在康德看來,彼此對立的兩面組合起來構成審美認識的矛盾律(辯證法);赫拉克裡特說,上坡和下坡之分源自人的認識,兩者綜合構成道路的本性。老子的「道」蘊含同樣的思想方法。

根據老子的解釋,「道」體本身沒有屬性(如路的方向),沒有名字(上下坡之分),「道」的區分和界限源於「人」的認識(大、逝、遠、反),「道」體本身並無區分。所以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換言之,「道」的本體是純粹的「一」,不可分割,「道」體沒有差異和界限(無名),這是《道德經》辯證思維的要義所在。

另一道家思想家莊子又進一步闡發了老子的辨證法。

莊子在《齊物論》中講過一個著名故事:莊周夢蝴蝶。有一天莊子做了個夢,醒來後他問學生:是莊周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莊周?

這個故事寓意豐富,耐人尋味,可以有多種解讀。其中的一種解讀是:此故事隱含道家思想辯證法(也包括量子力學認識論原理)。

這個故事的主題可概括為:如何認識莊周做夢時的存在狀態?

從認識角度言,如果單從莊子在夢中的視角看,夢中的莊子,沒有莊子,只有蝴蝶,因莊子只能意識到蝴蝶,無法認識自己的存在(莊子此時在睡覺)。只有莊子清醒過來後,才能轉換視角,認識到自己作為莊子的存在;因夢醒以後,蝴蝶消失,此刻只有莊子。

所以,綜合莊子的做夢和莊子的清醒,其中包含兩種認識視角——夢中的視角(蝴蝶)、莊子的視角(莊子清醒後或旁觀者)。

據此,若要真實呈現莊子做夢時的存在狀態,辦法只有一個:把兩種視角綜合起來(夢中的蝴蝶視角和清醒的莊子視角);從思想方法上說,唯有把兩種對立視角結合起來,才能呈現莊子做夢時的存在狀態:做夢時的莊子既是蝴蝶又是莊子,兩者合而為一,不可分割,其中道理類似於赫拉克裡特對「上下坡」之路的分析。

另外,莊子的辯證法思想還表現為他提出的相對主義認識論。

在莊子看來,世間萬物本無絕對大小之分,一切區分皆源於人心的「建構」(思想認識);所以,所謂是非、美醜、善惡,皆源自人心的觀念,如水中之月,鏡中之花(近於佛家的夢幻泡影之說),既無法持久,也無法依靠(《逍遙遊》《齊物論》)。所以莊子發出感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相對知識,到頭來是徒勞一場。

莊子的認識論辯證法是老子思想的繼承、發展,他們的思想方法一併構成了道家哲學的認識論。

綜上所述,康德提出的辨證認識論思想,既解釋了審美經驗的特殊性,又闡明了邏輯理性的局限性與不足。更重要的是,康德的辨證思維並非孤獨一家,他的思想既和古希臘哲學有關,又呼應了中國道家思想。這或許體現出人類認識方式的重要規律之一——不約而同、殊途同歸。

相關焦點

  • 美學散步 | 康德美學思想評述
    他把美學這一名詞用在他的認識論的著作裡,即關於感性認識的闡述的部分,這是很有趣的,也可以見到鮑姆加登的影響。康德也繼承了鮑氏把美基於情感的說法,而反對他的完滿的感性認識即是美的理論。康德把認識活動和審美活動劃分為意識的兩個不同的領域,因而閹割了藝術的認識功用和藝術的思想性,而替現代反動美學奠下了基礎。他繼承了鮑氏的形式主義和情感論擴張而為他的美學體系。
  • 康德美學思想梳理(精選)
    這名詞也為康德在他的《純粹理性批判》裡所運用,康德區分為「先驗的邏輯」和「先驗的美學」即「先驗的感性理論」。在這章裡康德說明著感覺直觀裡的空間時間的先驗本質。我們可以說,康德哲學以為整個世界是現象,本體不可知。這直觀的現象世界也正是審美的境界,我們可以說,康德是完全拿審美的觀點,即現象地來把握世界的。他是第一個建立了一個完備的資產階級的美學體系的,而他卻把他的美學著作不命名為美學。
  • 二十世紀西方現代性美學對康德美學的三種典型回應
    它們的美學思想可以說是對康德美學的時代回應,其中表現主義美學、現象學美學和存在主義美學最為典型。一、表現主義美學對康德美學的回應。二十世紀表現主義堅守康德締造的審美現代性,並將其作為自己學說的理論先驅。他們秉持康德藝術是一種獨特的審美活動與功利目的活動、認識活動無直接關聯的思想,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藝術提供了自律的基本原則。
  • 康德目的論美學的重大意義
    目的論判斷力批判雖然沒有進行直接的審美分析,沒有直接提出什麼審美論點,但它卻表現出康德整個美學研究的價值取向。康德進行了審美判斷力批判之後又來進行目的論判斷力批判,並不是多餘和偶然的,而是具有深意和良苦用心的,它是康德美學思想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康德本人和對後世美學思想的發展來說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近代西方哲學的巔峰:維也納學派思想來源於康德
    先驗邏輯與邏輯實證主義(以下文章作者:張仲濤,博士,南京工業大學教授)先驗邏輯是康德的先驗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先驗邏輯是研究關於科學知識的邏輯條件的學說,是關於怎樣獲得科學知識的方法論學說,它系統地探討與研究了從人類的認識能力和認識結構方面尋找科學知識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基礎。
  • 康德的啟示:愛山,就要重複爬一座山
    即使在世界哲學史上,康德也是一位獨一無二的巨人。他的思想以及由他創造出的精確的生活方式,啟發了全世界去重新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和自己、和周圍的人、和社會、和大自然相處?我是喜歡爬山的人,因為康德,我開始重新思考爬山的真正意義在哪裡。我們中國是多山地的國家,國土面積巨大,地質結構複雜,氣候環境極其多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每一條山脈的形成,都是地球演變過程中的一部分,也都伴隨著無數生命成長的傳奇。山沒有生命,但生命的成長離不開山。
  • 黑格爾美學思想精髓
    >三:黑格爾美學思想的意義一:黑格爾美學思想的哲學基礎黑格爾的美學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與辯證法的基礎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學思想,首先應了解其哲學體系。(2)範疇與感性的事物結合就產生了人的認識與現實世界。這種邏輯推演的過程即是人的思想的發展過程,同時反映了客觀世界的發展過程,通過這個觀點,黑格爾進一步得出真實的世界的演變即是思想的演變、哲學的演變。從這兩個觀點可以窺探黑格爾是如何走向客觀唯心主義的,正是在於其認識現實世界的產生及演變的過程中,過分的拔高了範疇的作用,從而產生了他所說的「理念」。
  • 康德的自由思想中涉及的五對關係
    康德的自由思想既不是宗教主義奴役人的「神性自由」,也不是經驗主義淺薄無聊的「任性自由」,而是「理性自由」,實踐的理性自由,是站在人類理性的高度對自由的一種審視。康德對自由的闡述與論證,改變了人們對自由問題的思考方式,把人們從對自由的錯誤認識中拉出來,使人們認清自由的本質,明確自由的價值,使人們對自由問題的思考達到一種理性的、辯證的高度。
  • 康德的「批判哲學」為什麼那麼牛?都講了些什麼?
    他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被稱為哲學歷史上的「三大批判」,分別闡述了他對人類的知識、倫理和人與宇宙的關係等三個方面的深刻理解和思想看法,三大批判把哲學研究方向由本體論轉向了認識論、方法論,把從開始的一味討論隸屬於形上學的上帝說、存在論,轉向了對人自身(主體與客體)的探索與窮究,從而建立了以研究人本身為核心的人類學。僅此一點,康德就堪稱偉大。
  • 為什麼說要想讀懂康德、黑格爾的書,需要深入了解基督教?
    康德、黑格爾的書,以艱深難懂著稱。康德三大批判中的每一部,都讓人望而生畏。黑格爾的書也是,他的《小邏輯》《精神現象學》堪稱燒腦之作,讀起來讓人頭昏腦脹。康德、黑格爾的思想,是希臘哲學和基督教碰撞、融合的產物。要想真正讀懂康德、黑格爾,需要深入了解希臘哲學和基督教文化,兩者缺一不可。
  • 為什麼說康德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上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這給了康德很大的啟發。他想,既然哥白尼可以把地球與太陽之間的關係顛倒過來,我們為什麼不能按照這個思路考察知識問題呢?也就是說,如果知識必須符合對象這條路走不通,我們不妨像哥白尼那樣換一個角度,把知識與對象之間的關係顛倒過來,讓對象符合知識會有什麼結果呢?
  • 康德哲學叫你去認識自己
    伊曼努爾.康德生於1724年,逝世於1804年,享年80歲。雖然他一輩子都生活在哥尼斯堡,沒有走出過這個地方,但是他的思想卻走向了世界。他繼承和批判了前人的學說,也啟迪了其後人類思想的發展。康德之後有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和叔本華等。
  • 辯證思維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方法
    習近平在治國理政過程中高度重視方法論問題。他多次要求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複雜局面、處理複雜問題的本領」。辯證思維指的是人們自覺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式,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方法。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繫和不斷發展的。
  •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導讀
    我們人類作為理性存在,必須選擇什麼原則作為道德標準?在啟蒙時代(17和18世紀),進步思想家不再認為這僅僅是宗教應該解決的問題。德國啟蒙運動最重要的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Immanuel Kant),秉承自己的座右銘「勇於運用自己的理性」,在《實踐理性批判》中系統地闡明了人類行動的道德基礎問題。他得出的結論是,通過運用理性,我們可以在道德判斷和行動中擺脫主觀感覺世界的影響。
  • 【智庫思想】康德與神義論
    比如,在回應針對上帝的正義的抱怨時,康德實際上採用了一種新的策略:現實的痛苦是為了更大的善,神的正義將延遲得到滿足。第二,如從細節上考察,康德的論證並不是都有足夠的說服力。比如,就神義的辯護者所提出的「自然的惡不存在」之觀點,康德的回應就很難說是恰當的。前者主張,多數人會選擇好死不如賴活,表明了自然的惡(災禍與痛苦)並非真正的惡,否則人們為什麼不全都自殺呢?
  • 南昌航空大學737美學原理考研真題詳解——才聰學習網
    答:學習美學應注意的問題有:(1)學習美學時要自覺練習自身的審美體驗和審美實踐理解美學理論;(2)要掌握正確的哲學思考方法,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3)要結合人類歷史,尤其是審美實踐的歷史、審美創造的歷史、美學自身的發展史;
  • 把握辯證思維的深刻內涵與時代價值
    辯證思維的深刻內涵與理論意蘊   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而辯證思維就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進行思考的一種科學理論思維。從歷史發展來看,人類的辯證思維經歷了一個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從客觀內容上看,辯證思維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在思維領域的鮮活表徵。
  • 康德:人為自然界立法
    康德的書那麼難懂,不要說是原文,就是翻譯過來的中文,每個字都認識,每句話都念得通,但是組成上下文的意思,你卻像看天書一樣,那真的是另外一個神奇的世界。難怪有人埋怨康德,說,「看你的書,十個指頭都少了。為什麼?你文章中的句子超級繞,其中的從句用十個指頭都數來不過來。」所以,大學時代,當一個同學在啃《純粹理性批判》而樂此不疲時,我們都對他敬佩有加。
  • 康德:人是什麼?
    當涉及這類規範性主張的時候,科學方法似乎沒有多少用武之地,人們完全可以將自己想像為受規範約束的,而不用服從科學的世界圖景。因而,要攻克「人是什麼」或者「我們是誰」的難題,我們不得不回到哲學。正如康德所言,「哲學是一種總體知識,沒有哲學,一切獲得的知識就只能當作零碎的摸索,而不能認為是科學」。對人的認識,我們需要的正是這樣一種整體主義的眼光和視角。
  • 在課堂教學中落實辯證思維,讓學生擁有認識世界的「全局眼光」
    作為一種認知方式,辯證思維影響著我們在生活中看待和處理事物的角度和方法。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辯證思維,能幫助我們分清主次、拿捏重點,有條不紊地推進任務,處理瑣事。辯證思維值得從小培養,對於孩子而言百利而無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