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力」:《資本論》的「認識論」

2020-12-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The Force of Abstraction":"Epistemology" in Das Kapital

  作者簡介:白剛,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暨哲學社會學院。

  原發信息:《哲學研究》第20203期

  內容提要:近代西方哲學的「認識論轉向」,並不是表面的「認識對象」的不同和區分,而是「認識方式」的不同和區分,也即一種從「客體性邏輯」到「主體性邏輯」的「認識邏輯」的根本轉換和「認識主體」的時代凸顯。在此基礎上,《資本論》的認識論革命,必須在「認識論轉向」而不是「認識論斷裂」的意義上才能理解:它既不同於古典政治經濟學非批判的「抽象實在論」,也不同於古典哲學非批判的「抽象辯證法」,而是將二者有機結合的「批判的和革命的」辯證法——「抽象力」。正是藉助於「抽象力」,作為「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資本論》才能既超越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直觀抽象」,又超越德國古典哲學的「思辨抽象」,深入把握和具體分析作為商品交換關係背後所掩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一獨特「認識對象」。唯此,《資本論》才能對作為政治經濟學「軸心」的「資本和勞動的關係」做出科學的說明,才能揭開籠罩商品世界的一切「魔法妖術」和全部神秘性,最終破解「抽象」之謎,使近代哲學的認識論轉向獲得其完全的意義。

  關鍵詞:抽象力/《資本論》/認識論

  標題注釋: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本論》的古希臘思想淵源研究」(編號19AZX001)的階段性成果。

 

  學者們從本體論、存在論、價值論和方法論等方面對《資本論》進行了多維解讀,但相對忽視了認識論的解讀。雖然法國的阿爾都塞較早就對《資本論》進行了「認識論」解讀,但他主要是從「認識論斷裂」的意義上解讀的,並沒有真正揭示出《資本論》的認識論的獨特性和重大思想史意義。其實,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馬克思就曾強調:「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馬克思,第8頁)同時,他又明確指出:「人們對《資本論》中應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這已經由對這一方法的各種互相矛盾的評論所證明。」(同上,第19頁)因為評論者一方面責備馬克思「形上學地研究經濟學」,另一方面又責備他「只限於批判地分析既成的事實,而沒有為未來的食堂開出調味單(孔德主義的嗎?)」。(同上)實際上,不僅馬克思的同時代人,就是馬克思之後的所謂馬克思主義者,也依然不理解馬克思《資本論》的認識論,以致列寧專門強調:「辯證法也就是(黑格爾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列寧全集》第55卷,第308頁)在此意義上,我們完全可以說對《資本論》「方法」的誤解,實際上並不是方法本身出了問題,而是我們對作為「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資本論》之「認識論」產生了誤解。而對《資本論》的認識論的理解,不應從「認識論斷裂」的意義上,而必須是在近代哲學「認識論轉向」的意義上,並從馬克思自己所強調的「抽象力」來闡釋。

  一、近代哲學的「認識論轉向」:從「客體性邏輯」到「主體性邏輯」

  表面上看,西方近代哲學在古代哲學追求「本體」的基礎上,實現了「認識論轉向」,也即從「斷言本體」轉向了反省對本體的「認識」,形成了「沒有認識論反省的本體論無效」的理論自覺。但對於這一轉向,人們更多的是在哲學「研究對象」不同的意義上進行區分,即古代哲學研究「本體」問題,近代哲學研究「認識」問題,這還只是一種外在的理解和把握。而更深層的理解是,這一轉向意味著一種人們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認識方式」的轉變,或者說是一種「認識邏輯」的深刻區分和轉變。實際上,這一轉向凸顯的是人的主體地位,表現為從「客體性邏輯」到「主體性邏輯」的轉變,或者說是從「形式邏輯」到「思辨邏輯」的轉變。正是這一內在的人之主體地位的凸顯和認識邏輯的轉變,才使近代哲學的研究面貌煥然一新了。

  雖然作為近代哲學之父的笛卡爾最早提出「我思故我在」,開啟了近代認識論轉向的先河:「從此哲學用不著到神學那裡乞求進行思維的批准,它現在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科學和神學相提並論了。」(海涅,第56頁)但真正推動和實現這一轉向和變革的還是康德。正是休謨的懷疑論,驚醒了康德:「我坦率地承認,就是休謨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教條主義的迷夢,並且在我對思辨哲學的研究上給我指出來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康德,1997年,第9頁)因此,從古代形上學獨斷論和教條主義迷夢中被驚醒的康德,就是通過對認識對象(現象和物自體)和認識能力(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劃界」開闢出認識論研究的新方向,在現象界保證了人的認識——先天綜合判斷的普遍必然有效,在本體界保證了人的信仰和自由——懸擱知識為信仰和自由留下地盤。康德認為,「通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能力的批判考察,確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的來源、功能、條件、範圍和界限,從而確定它能認識什麼和不能認識什麼,在這基礎上對形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定」。(康德,2004年,第2頁)由此實現了人為自然立法和人為自己立法的認識論「哥白尼式革命」。

  康德所實現的認識論「哥白尼式革命」的實質就是理性獨斷的形上學的終結,它使那種用單純的、直觀的和抽象的思維規定斷言世界的本質或本體的知性思維方式或知性形上學成為無效的。就此,康德的「認識論轉向」確實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歷史意義。在實質而重要的意義上,康德的「劃界」思維,區分的並不僅是認識對象和認識能力,而是凸顯了認識主體,學會了尊重人。康德相信自己的哲學「能替一切人恢復其為人的共同權利」(轉引自斯密,第39頁),其目的就在於揭示和論證人怎樣通過「認識」而變為「上帝」——上帝也只是人為了凸顯自己的認識能力而創造出來的。也就是說,在康德的認識論轉向這裡,認識對象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而是人為選擇的結果,也就是發揮主體能動性的結果:「我們關於物先天地認識到的只是我們自己放進它裡面去的東西」。(康德,2004年,第16頁)正是這一能動性的發揮,康德突破了古代獨斷的本體論思維方式的束縛,實現了從「客體性邏輯」到「主體性邏輯」的根本轉變。

  對此,德國著名詩人海涅稱康德的認識論革命是「砍掉了自然神論頭顱的大刀」(海涅,第101頁)。在此意義上,我們確實可以說羅伯斯庇爾只殺死了一個國王和幾千個法國人,而康德卻處決了上帝。在康德的認識論革命這裡,哲學不僅可以與神學相提並論,而且是在反對神學了。為此,馬克思稱康德哲學為「法國革命的德國理論」。而康德之後作為德國古典哲學之集大成者的黑格爾,更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於:不僅把真實的東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為實體,而且同樣理解和表述為主體。」(黑格爾,第10頁)這既是黑格爾「實體即主體」的真實意義和表達,也是近代認識論轉向本質的另一種解釋和表達。

  但僅僅凸顯認識主體的能動性還不夠,還需在認識形式或認識邏輯上實現根本轉變,也即從「形式邏輯」到「思辨邏輯」的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黑格爾居功甚偉。在《精神現象學》中,黑格爾具體分析了認識的三種思維形式——表象思維、形式推理和思辨思維。「表象思維的習慣可以稱為一種物質的思維,一種偶然的意識,它完全沉浸在材料裡,因而很難從物質裡將它自身擺脫出來而同時還能獨立存在。與此相反,另一種思維,即形式推理,乃以脫離內容為自由,並以超出內容而驕傲」。(黑格爾,第40頁)而這三種思維中黑格爾最看重的,則是同時超越前兩種思維的「思辨思維」:「在這裡,真正值得驕傲的是努力放棄這種自由(指形式推理脫離內容的自由——引者注),不要成為任意調動內容的原則,而把這種自由沉入內容,讓內容按照它自己的本性,即按照它自己的自身而自行運動,並從而考察這種運動」。(同上)黑格爾看到了表象思維和形式推理二者分別都走向了各自的極端:一個沉浸在材料裡不能自拔,一個以脫離材料而自鳴得意。而他要做的,就是讓這兩個極端達成和解,也即讓認識的內容和認識的形式達成和解。而能完成此重任的,就是他所看中和推崇的讓自由沉入內容並按內容的節奏自行運動的「思辨思維」。所以說,黑格爾思辨思維的「奧秘在於能夠反映事情本身的真理,揭示的是事情本身在思維形式中的客觀真理性問題」(孫利天、郭夏)。也就是說,黑格爾的思辨思維是在認識的內容與形式的和解與統一中獲得了認識的客觀真理性。或者說,黑格爾是在概念或理論的領域使人的思維獲得了客觀真理性,這只是達到了精神和自由的概念。因此,在凸顯主體性邏輯的概念領域,黑格爾的思辨思維使近代哲學的認識論轉向得以最充分彰顯和完成。但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於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34頁)在此意義上,黑格爾僅在理論領域裡去解決這一問題,其結論必定還是「抽象的」和不徹底的。

  馬克思的《資本論》作為「政治經濟學批判」,既不是站在「非批判的實證主義」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表象思維」的立場上,也不是站在「非批判的唯心主義」的近代哲學的「形式推理」的立場上,而是站在實現了認識論轉向的德國古典哲學「思辨思維」的立場上。為此,我們才能理解恩格斯為什麼會強調「德國的工人運動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者」(《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65頁)。也就是說,要理解和把握《資本論》的認識論,必須是在近代哲學認識論轉向所實現和達到的德國古典哲學主體性邏輯和思辨思維的基礎上,這是我們必須堅持和遵守的原則立場和應有高度。所以,在實質性意義上,「是在前康德的哲學原則和哲學思維方式中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是在後康德的哲學原則和哲學思維方式中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的原則區別。」(孫利天)而這一原則區別,直接制約和左右著對《資本論》的認識對象和認識目的以及其認識論的本質和革命意義的理解和把握。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重溫《資本論》?
    第三,對《資本論》中雖著筆較少,但在早期經濟學手稿中用較大篇幅論述的理論問題,如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問題,我國學界曾進行熱烈的討論與爭論,本書專設一章,首先回歸馬克思的原意,消除誤解和錯解。對於隨著時代發展需要有新的理論認識的問題,也有必要進行說明。
  • 南哲思享 | 周嘉昕:格羅斯曼論《資本論》的結構與方法——兼論...
    在我們看來,格羅斯曼對資本主義積累和崩潰規律的考察,是以他對《資本論》三卷的總體理解為方法論前提的,同時也集中體現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早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訴求。以考茨基為代表,第二國際理論家對資本主義崩潰和危機問題的分析,依託馬克思《資本論》中的具體結論,面對當時的資本主義現實,主要運用的是比例失調和消費不足兩種理論。伯恩施坦最先挑起了爭論。
  • 《資本論》與辯證法的高階問題
    辯證法作為邏輯學,不僅是認識理念的邏輯進程,而且是實在主體自身的邏輯展開過程,是主客體相統一的邏輯。在與形式邏輯相區分的意義上,我們可以將其稱為「內涵邏輯」。思想運動的內涵邏輯處理的是思維領域的主客統一的邏輯,屬於辯證法的低階問題。社會歷史領域則是人類所面臨的最為複雜的領域,求解社會發展的內涵邏輯屬於辯證法的高階問題。
  • 《資本論》的當代價值
    《資本論》重視對商品貨幣關係的研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即通過對商品二重性和勞動二重性的研究,形成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勞動價值論是剩餘價值論的理論基礎,而剩餘價值論如列寧所說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是與資本與僱傭勞動的關係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剩餘價值正是通過資本與僱傭勞動相結合而作用的產物。
  • 恩格斯對馬克思《資本論》的理論貢獻
    本文著重從理論研究方面闡述恩格斯對馬克思《資本論》的貢獻,以使我們能夠從中深刻理解和把握《資本論》的思想精華,以及創作和發展。 一、恩格斯與馬克思《資本論》的方法論《資本論》是運用唯物辯證法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典範,唯物辯證法是《資本論》分析資本和僱傭勞動關係的根本方法。
  • 從《資本論》中汲取思想智慧
    馬克思留給人類的寶貴思想財富《資本論》,對當代社會以及當今中國發展具有哪些指導意義?衛興華撰著的《馬克思與〈資本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書,對此進行了充分闡釋。 該書一方面追本溯源,按照《資本論》和相關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本意解讀其重要理論觀點,從整體上和系統上把握《資本論》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立足當代,著眼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論述了《資本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意義。作者有力駁斥了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無用論」,批判了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教條思維和其他錯誤觀點。
  • 《資本論》中的自然歷史觀及其對政治倫理的批判
    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兩種歷史現象,一是資本主義民主政治被言說為「終結歷史」的「宏論」,二是冷戰之後大量馬克思主義者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性中退卻,走向了人道主義、人性論、存在論和政治倫理。  馬克思理論建構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即改變世界——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運行機制,推動階級社會走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革命實踐。
  • 人民日報:從《資本論》中汲取思想智慧
    馬克思留給人類的寶貴思想財富《資本論》,對當代社會以及當今中國發展具有哪些指導意義?衛興華撰著的《馬克思與〈資本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書,對此進行了充分闡釋。   該書一方面追本溯源,按照《資本論》和相關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本意解讀其重要理論觀點,從整體上和系統上把握《資本論》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立足當代,著眼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論述了《資本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意義。作者有力駁斥了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無用論」,批判了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教條思維和其他錯誤觀點。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資本論》
    《資本論》是偉大的思想寶庫,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構建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  首先是經濟學範式的繼承。以馬克思的《資本論》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範式,概括地說,包括四個方面內容:第一,基本立場代表無產階級根本利益。第二,研究對象是在一定生產力水平基礎上的生產關係。
  • 馬克思《資本論》揭商品背後的秘密
    自《資本論》卷一出版以來,第一章〈商品〉一直惹來熱議。從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關編輯《資本論》的書信討論所見,作者本人也承認這一章的複雜性,擔心工人階級難以消化。美國學者羅伯特聲稱此章晦澀地叫他一度卻步。阿圖塞則建議學生先不要讀第一章,待研讀好三大卷《資本論》後,方可回頭細看,免得被黑格爾式文體損害腦筋。
  • 《資本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理論基礎和思想指導
    從根本上講,馬克思的《資本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依據和思想武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則是《資本論》在中國現階段的實際運用和創新發展。過去,人們僅僅認為《資本論》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特殊規律的理論,忽視了《資本論》同時也是揭示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理論。
  • 馬克思《資本論》讀後感作文10篇
    曾有人認為貨幣能夠解決《資本論》第一卷(論商品)的等價問題,這當然是一種錯誤的解答,因為貨幣並不是一種解決方式而是一種中介:貨幣是二元性的,它被用於表達一種關係,可實際上卻隱藏了這種關係本身。這種貨幣的神秘本性解釋了為何如此多的烏託邦圍繞以下原則組織架構自身:擺脫貨幣就將擺脫所有問題。
  • 《資本論》中唯一出現的這個中國人是誰?
    全文共1663字 | 閱讀需3分鐘知道王茂蔭的人並不多,但他是馬克思《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資本論》於1867年問世,在這本舉世聞名的著作中,全世界有680多人榜上有名,王茂蔭是其中之一。出於對王茂蔭的敬重,我在同學姚君的陪同下,參觀了王茂蔭的舊居。
  • 誰在續寫21世紀的《資本論》?
    那麼,《21世紀資本論》同《資本論》是什麼關係?是否如其中譯本名稱所直觀地反映出的那樣,是21世紀的《資本論》?對第一個問題,應當承認,《21世紀資本論》同馬克思的《資本論》之間具有某種關聯,特別是其所討論的問題。
  • 馬克思《資本論》裡提到的唯一中國人
    從19世紀40年代初直到逝世,馬克思為《資本論》的寫作花費了40年時間。迄今,《資本論》德文版第一卷出版已經150周年了。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資本論》是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之一,經受了時間和實踐的檢驗,始終閃耀著真理光芒。作為一部劃時代巨著,《資本論》沒有過時、不會退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當代價值。
  • 馬克思《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是誰?
    來源:《羊城晚報》知道王茂蔭的人並不多,但他是馬克思《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
  • 會議|《資本論》的政治哲學思想與當代世界的未來
    自19世紀《資本論》問世以來,人們就通過不同的詮釋,在《資本論》的茫茫森林中為其豐富和發展不斷開闢道路。如果說以前主要從政治經濟學或辯證法的視角來研究《資本論》的話,從政治哲學的視角來加以深入詮釋正逐步成為國內外研究《資本論》的一條主線。與會人員合影。
  • 《資本論》,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指南
    和西方經濟學不同的是,《資本論》不僅試圖解釋市場經濟的效率,而且在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基礎上,解釋了市場經濟的內在矛盾和由這些矛盾造成危機的趨勢。《資本論》的思想既有助於理解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有助於認識如何更好地發揮國家的經濟作用。《資本論》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指南,也是構建新時代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 《資本論》簡介
      《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是馬克思的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  《資本論》第一卷研究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卷研究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卷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馬克思在第一卷中系統地闡述了勞動價值理論和剩餘價值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深入研究了資本積累即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的問題,揭示了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指出資本積累的發展必然導致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加深與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矛盾激化,最後導致資本主義制度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