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10日 09:42 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洪銀興
字號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係;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技生產力理論;創新理論;應用;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科技創新
內容摘要:《資本論》是偉大的思想寶庫,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構建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是簡單地複製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而是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進行了理論創新,在繼承其範式的基礎上發展:第一,基本立場反映奪取政權以後的無產階級根本利益,以人民為中心,服從於人民的福祉和共同富裕。在馬克思的那個年代創新的概念都沒有,但是現代創新理論的傑出代表弗裡曼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解釋「創新」這個詞條時,一開始就指出:「馬克思(1848年)恐怕領先於其他任何一位經濟學家把技術創新看作為經濟發展與競爭的推動力。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係;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技生產力理論;創新理論;應用;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科技創新
作者簡介:
《資本論》第一卷1867年出版,至今已150多年。《資本論》是偉大的思想寶庫,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構建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
首先是經濟學範式的繼承。以馬克思的《資本論》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範式,概括地說,包括四個方面內容:第一,基本立場代表無產階級根本利益。第二,研究對象是在一定生產力水平基礎上的生產關係。第三,基本任務是闡述經濟規律,尤其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第四,研究方法是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之所以屬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根本原因是其繼承性。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是簡單地複製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而是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進行了理論創新,在繼承其範式的基礎上發展:第一,基本立場反映奪取政權以後的無產階級根本利益,以人民為中心,服從於人民的福祉和共同富裕。第二,研究對象仍然是一定生產力水平基礎上的生產關係,但注重研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係。第三,基本任務是為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而發展生產力,更為注重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規律。第四,方法論基礎堅持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尤其是突出兩點論和重點論。但不排除對當代新方法的應用(如數學和模型分析方法)。
其次是基本原理的應用。《資本論》闡述的基本經濟學原理可以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話語體系的基礎。其中包括:以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話語體系說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及其基本經濟制度;以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的話語體系說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生產關係和分配關係的話語體系說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製度;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話語體系說明新階段經濟發展的理念。
再次是基本範疇的應用。有人認為馬克思《資本論》是分析資本主義的,其範疇基本上都是反映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這種理解是片面的。既然承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屬於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什麼其建立的經濟學範疇就不能用呢?關鍵是使用《資本論》中相關概念時要賦予其生產關係方面的規定。如國有資本的資本範疇不再具有僱傭勞動的性質規定。與此相關的一系列範疇,如資本積累和集中,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等範疇都可用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分析中。
第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創新的範疇與《資本論》原理也有內在聯繫和相通。例如:市場經濟理論與商品生產和交換理論;產權制度與所有制理論;混合所有制與股份公司理論;虛擬經濟理論與虛擬資本理論;資源配置與社會總勞動時間分配理論;金融制度與信用經濟理論;生產要素參與分配與要素所有權理論;協調發展與社會再生產理論;創新理論與科技生產力理論;等等。指出其內在聯繫,是要明確創新的範疇有科學理論的支撐。
以創新為例,創新發展在新發展理念中位居第一位,創新驅動是十八大以來實施的重大發展戰略。這方面的理論創新可以從馬克思的《資本論》那裡得到源泉。在馬克思的那個年代創新的概念都沒有,但是現代創新理論的傑出代表弗裡曼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解釋「創新」這個詞條時,一開始就指出:「馬克思(1848年)恐怕領先於其他任何一位經濟學家把技術創新看作為經濟發展與競爭的推動力。」可見,沒有直接使用創新一詞的馬克思是世界公認的創新理論的先驅,馬克思的《資本論》就是創新理論的開山之作。馬克思關於科學技術生產力的理論至今還閃耀著真理的光芒,可以從馬克思關於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重要要素的理論中得到說明。研究《資本論》和馬克思為寫作《資本論》作準備的手稿,可以發現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是馬克思的一貫思想。馬克思所分析的科技成為生產力是從機器大工業產生開始的,馬克思根據科學技術對機器體系的作用及對生產的影響說明了創新進程。創新驅動的關鍵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新技術、新產品,從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可以從馬克思的科學技術的轉化理論得到說明。馬克思所明確的作為生產力要素的「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實際上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科學的發現,也就是知識的創造,二是科學的應用。馬克思把前者稱為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後者稱為直接的生產力,科技的生產力作用使生產要素具有擴張能力就是內生增長。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了外在的競爭規律和內在的剩餘價值規律產生企業競相採取新技術的動力,這種機制可以依靠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來建立。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指出了推動科技進步的以下制度建設。首先是保證採用先進技術的企業獲得創新收益的制度安排,其次是建立創新成果向全社會擴散的機制,第三是科技創新需要有投入,第四是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關於馬克思科技生產力理論的系統梳理,說明創新發展的理念同馬克思的科技生產力理論是相通的。深入研究並領會馬克思的科技生產力理論對深刻認識創新發展理念,實施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作者為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