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資本論》

2020-12-20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資本論》

2018年05月10日 09:42 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洪銀興

字號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係;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技生產力理論;創新理論;應用;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科技創新

內容摘要:《資本論》是偉大的思想寶庫,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構建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是簡單地複製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而是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進行了理論創新,在繼承其範式的基礎上發展:第一,基本立場反映奪取政權以後的無產階級根本利益,以人民為中心,服從於人民的福祉和共同富裕。在馬克思的那個年代創新的概念都沒有,但是現代創新理論的傑出代表弗裡曼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解釋「創新」這個詞條時,一開始就指出:「馬克思(1848年)恐怕領先於其他任何一位經濟學家把技術創新看作為經濟發展與競爭的推動力。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係;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技生產力理論;創新理論;應用;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科技創新

作者簡介:

  《資本論》第一卷1867年出版,至今已150多年。《資本論》是偉大的思想寶庫,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構建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

  首先是經濟學範式的繼承。以馬克思的《資本論》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範式,概括地說,包括四個方面內容:第一,基本立場代表無產階級根本利益。第二,研究對象是在一定生產力水平基礎上的生產關係。第三,基本任務是闡述經濟規律,尤其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第四,研究方法是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之所以屬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根本原因是其繼承性。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是簡單地複製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而是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進行了理論創新,在繼承其範式的基礎上發展:第一,基本立場反映奪取政權以後的無產階級根本利益,以人民為中心,服從於人民的福祉和共同富裕。第二,研究對象仍然是一定生產力水平基礎上的生產關係,但注重研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係。第三,基本任務是為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而發展生產力,更為注重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規律。第四,方法論基礎堅持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尤其是突出兩點論和重點論。但不排除對當代新方法的應用(如數學和模型分析方法)。

  其次是基本原理的應用。《資本論》闡述的基本經濟學原理可以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話語體系的基礎。其中包括:以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話語體系說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及其基本經濟制度;以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的話語體系說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生產關係和分配關係的話語體系說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製度;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話語體系說明新階段經濟發展的理念。

  再次是基本範疇的應用。有人認為馬克思《資本論》是分析資本主義的,其範疇基本上都是反映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這種理解是片面的。既然承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屬於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什麼其建立的經濟學範疇就不能用呢?關鍵是使用《資本論》中相關概念時要賦予其生產關係方面的規定。如國有資本的資本範疇不再具有僱傭勞動的性質規定。與此相關的一系列範疇,如資本積累和集中,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等範疇都可用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分析中。

  第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創新的範疇與《資本論》原理也有內在聯繫和相通。例如:市場經濟理論與商品生產和交換理論;產權制度與所有制理論;混合所有制與股份公司理論;虛擬經濟理論與虛擬資本理論;資源配置與社會總勞動時間分配理論;金融制度與信用經濟理論;生產要素參與分配與要素所有權理論;協調發展與社會再生產理論;創新理論與科技生產力理論;等等。指出其內在聯繫,是要明確創新的範疇有科學理論的支撐。

  以創新為例,創新發展在新發展理念中位居第一位,創新驅動是十八大以來實施的重大發展戰略。這方面的理論創新可以從馬克思的《資本論》那裡得到源泉。在馬克思的那個年代創新的概念都沒有,但是現代創新理論的傑出代表弗裡曼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解釋「創新」這個詞條時,一開始就指出:「馬克思(1848年)恐怕領先於其他任何一位經濟學家把技術創新看作為經濟發展與競爭的推動力。」可見,沒有直接使用創新一詞的馬克思是世界公認的創新理論的先驅,馬克思的《資本論》就是創新理論的開山之作。馬克思關於科學技術生產力的理論至今還閃耀著真理的光芒,可以從馬克思關於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重要要素的理論中得到說明。研究《資本論》和馬克思為寫作《資本論》作準備的手稿,可以發現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是馬克思的一貫思想。馬克思所分析的科技成為生產力是從機器大工業產生開始的,馬克思根據科學技術對機器體系的作用及對生產的影響說明了創新進程。創新驅動的關鍵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新技術、新產品,從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可以從馬克思的科學技術的轉化理論得到說明。馬克思所明確的作為生產力要素的「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實際上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科學的發現,也就是知識的創造,二是科學的應用。馬克思把前者稱為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後者稱為直接的生產力,科技的生產力作用使生產要素具有擴張能力就是內生增長。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了外在的競爭規律和內在的剩餘價值規律產生企業競相採取新技術的動力,這種機制可以依靠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來建立。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指出了推動科技進步的以下制度建設。首先是保證採用先進技術的企業獲得創新收益的制度安排,其次是建立創新成果向全社會擴散的機制,第三是科技創新需要有投入,第四是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關於馬克思科技生產力理論的系統梳理,說明創新發展的理念同馬克思的科技生產力理論是相通的。深入研究並領會馬克思的科技生產力理論對深刻認識創新發展理念,實施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作者為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

相關焦點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體系構建及研究重點
    來源:光明日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方面,建立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學,關鍵是增強其理論指導力和現實解釋力。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有著所處時代的特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經濟發展道路的理論概括,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也具有了新時代的特徵: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進一步凸顯出發展的特色,不僅要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還要指引中國進入強起來的時代。
  • 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主線。 一門新的學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走進公眾視野。
  •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原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無疑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而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然是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為基礎的。所以,要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首先要堅持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原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即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
  •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幾個問題
    原標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幾個問題   【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方面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其中包括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 張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如何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
    2017 年12月20日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提出「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指出習近平經濟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是黨和國家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必須長期堅持、不斷豐富發展。」
  • 田國強: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要有時代性,要有利於改革開放,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我想正式討論之前,先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定義和本質內涵給出我的結論和看法,後面會詳細論述。我想在此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政治經濟學的概念,這是一個具有相當學術包容性的概念。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新進展
    學者們普遍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應遵循指導思想原則——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實踐原則——在實踐中形成與發展;開放性原則——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導地位的前提下,借鑑西方經濟學有益成分。二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相關研究成果拓展了研究對象,明確了研究任務,創新了研究方法。
  • 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筆談(一):從「問題導向」到「系統化經濟學說」(武建奇 張子麟)
    就理論發展的現狀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尚處於「分析階段」,應為「系統化」積極準備條件。社會主義國家的領袖歷來有重視政治經濟學的傳統,習近平總書記也十分重視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正日益成為「顯學」。
  • 孟捷:剩餘價值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一個思想史的考察
    這一節的任務,是對卓炯之於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貢獻做一個鳥瞰。卓炯明確提出,《資本論》原理可以運用於解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對此作了系統的論述。他的貢獻大體涉及如下兩個方面,第一,他試圖區分剩餘價值的二重性:一般性和特殊性,以便將剩餘價值概念運用於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 「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創新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努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中國經濟建設實際相結合,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一系列獨創性理論觀點,創立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 政經前沿|孟捷:剩餘價值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一個思想史的考察
    這一節的任務,是對卓炯之於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貢獻做一個鳥瞰。卓炯明確提出,《資本論》原理可以運用於解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對此作了系統的論述。他的貢獻大體涉及如下兩個方面,第一,他試圖區分剩餘價值的二重性:一般性和特殊性,以便將剩餘價值概念運用於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來源
    的合理內容對我們的影響,重點強調「國民經濟學」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建設的意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成果」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進行了提煉。那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來源究竟應該是什麼呢?為釐清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其本身含義出發進行梳理。筆者認為,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含義:第一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這是它的理論基礎,其來源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著作。第二是中國的實際,這是它的實踐基礎,其來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我國的傳統文化。
  • 《資本論》中政治經濟學和法哲學的雙重理論視域
    《資本論》的學科屬性和理論品質歷來受人重視。長期以來人們主要是從哲學和經濟學的關係中來把握,近年有人開始從政治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關係中來探討。筆者基於馬克思思想發展史的問題邏輯,從法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關聯中加以釐定,認為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內在地包含著法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雙重理論視域。
  • 在解決現實經濟問題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原標題:在解決現實經濟問題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經濟學是致用之學,是在解決問題中發展的   解決當代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目的所在。只有在解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的過程中,才能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 誰在續寫21世紀的《資本論》?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的。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看,《資本論》始終是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理論資源。其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起點。
  • 從實踐中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認識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用翔實的數據和大量事實詮釋了億萬人民的偉大實踐,並總結了一些規律性認識,是研究和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文獻,從中可以得到許多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認識。
  • 《資本論》,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指南
    【文/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全國馬列主義經濟學說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政治經濟學年會總幹事 孟捷】《資本論》提出,在產業革命和機器大工業崛起之後,以生產力進步為前提的相對剩餘價值生產便成為居於主導地位的生產剩餘價值的方法。這意味著,剩餘價值的增長是和生產力進步攜手並進、合二為一的過程。
  • 北大經院學者 | 方敏:讀劉偉教授新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這一範疇的提出,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基本經濟制度、經濟治理體系不僅在實踐上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而且展示了不同於資本主義和經典社會主義、傳統社會主義的獨創性,在此基礎上,通過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可以而且應當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
  • 《資本論》的當代價值
    《資本論》對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指導意義   《資本論》作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主要著作,其基本原理與方法是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來源,二者是源與流的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和現代化的成果。
  • 歷史唯物論的改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問題在於:蘇聯和中國已經建立的工業並不是列寧所設想的那樣,消滅了工廠內部分工和工廠之間社會分工的界限,並沒有形成一個社會「大工廠」。工廠內部的核算尚且存在,工廠之間的核算更是不可或缺。經濟核算的存在並不是像一些作者認為的那樣,是商品經濟的要求,相反,商品經濟倒是這種利益核算的產物。為什麼社會主義工業基礎奠定後,工廠內部和工廠之間會存在經濟核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