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創新

2021-02-08 光明日報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努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中國經濟建設實際相結合,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一系列獨創性理論觀點,創立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時代和實踐的要求,圍繞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戰略思想和重要理論觀點,不斷豐富和發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有力地指導了我國經濟發展實踐,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既切中當下,又謀劃長遠,為新時代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世界發展現實相結合的產物,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民經濟循環理論、經濟發展理論以及經濟全球化理論,是對當前我國改革發展中諸多領域理論和實踐的總括性、綱領性指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創新。

「新發展格局」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循環的基本要求,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民經濟循環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社會經濟過程是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環節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只有經濟循環暢通,再生產和經濟運行才能正常進行,經濟發展才能進入不斷提高發展質量的正向螺旋。經濟循環暢通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揭示了經濟循環的基本條件,包括:各種資本在空間上並存、時間上繼起,資本在物質上和價值形態上都得到及時補償,貨幣流通與商品流通的協調等。一旦經濟循環條件被破壞,循環鏈條出現斷裂,就有引起經濟危機的風險。把經濟運行理解為物質再生產和生產關係再生產不斷循環往復的動態過程,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方法,克服了西方經濟學靜態均衡的方法論缺點,是分析現實經濟運動的科學方法。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一個經濟大國,2019年GDP佔全球總量超過16%,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是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生產力水平快速提升,需求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但與此同時,生產體系內部循環不暢、供求脫節現象日益凸顯,技術領域「卡脖子」問題突出,經濟結構轉換的複雜性上升。加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和貿易復甦乏力,全球市場收縮,當前又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西方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市場不確定性陡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重大衝擊,出口導向、依賴外需、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模式已無法持續。在當前條件下如何實現國內經濟循環的暢通?「新發展格局」明確回答了這個問題,即「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實現國內循環的暢通,重點在於打通堵點,預防斷點。一方面,著力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重點在「暢通」上做文章,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使供給側與需求側相適應、相協調,提高流通效率,使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個環節連接更緊密;另一方面,以實現國民經濟完整性為目標,堅持擴大內需,加快消費升級,加大自主創新,解決各類「卡脖子」技術問題,補齊經濟發展短板,提升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和韌性,焊牢經濟循環的易斷點。這既是在大國經濟發展關口,適應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主動選擇,也是應對錯綜複雜國際環境的順勢而為,是深入思考當前國內國際發展形勢,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國民經濟循環理論提出的科學結論。

「新發展格局」深刻闡明了自主創新與擴大內需互相促進的高質量發展道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發展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發展是生產力進步和人的發展的統一。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要素,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生產力進步,是不斷滿足人的需要、推動人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因素。同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需要是生產力和科技進步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動力。具體到一國經濟發展而言,科技發展與內需擴大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一方面,如果科學技術水平落後,國內需求就無法真正全面得到滿足,生產—消費的國內循環就存在缺口,完整的內需體系就無法構建起來;另一方面,如果沒有一個繁榮、壯大的內需市場,那麼科技自主創新也就失去了動力、應用場景和市場,就不得不處在國際分工低端,依賴於低附加值產品出口,難以持續提升本國收入,使本國經濟不得不長期依賴於國際循環。

如何突破這一發展困境?新發展格局提出了一條正確的道路,即推動自主創新與擴大內需互相促進,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堅定不移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形成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擴大內需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完整的內需體系,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增加了在面對外部衝擊時的迴旋餘地和穩定性,而且,完整內需體系的不斷擴容、升級,也將為國內企業提供廣闊市場空間,促進新技術的產業化規模化應用,推進國內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改進技術工藝,提供技術更先進、性能更優良、質量更過硬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引領產業進步;另一方面,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宏大順暢的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前提,是國內的供給結構能夠適應需求結構的提升,特別是供給體系的創新力能得到切實提升,從而解決各類「卡脖子」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並明確指出「這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雖然在技術上仍然相對落後,但我們具有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顯著制度優勢,過去我們依靠這一優勢曾經創造過諸如「兩彈一星」等技術創新史上的奇蹟,未來我們還要依靠這一優勢,加強統籌協調,促進協同創新,繼續在自主創新方面邁出更大步伐。

「新發展格局」深刻闡明了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的辯證關係,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全球化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人類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依賴具有不斷擴大的趨勢,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的必然結果,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利益分配在各國和各階級之間是不平均的,這對一國發展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經濟全球化會因各種因素遭遇挫折和逆流,各國只有正視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主動參與到國際經濟體系中,同時保持本國經濟安全可控,才能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新世紀以來,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世界多極化加速發展,國際格局日趨均衡。同時,逆全球化浪潮導致孤立主義、保護主義興起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蔓延,對全球產業鏈造成衝擊,限制了經濟全球化對全球發展的促進作用,將損害全球經濟發展和整體福利。如何應對經濟逆全球化帶來的一系列挑戰?新發展格局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即,深刻把握國內國際循環的辯證關係,立足宏大順暢的國內大循環,讓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

從歷史規律看,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國際經濟聯通和交往仍是發展的客觀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因此,我們要順應歷史大勢,堅定維護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通過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升級版,進一步擴大開放,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更好發揮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的樞紐作用,用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應對經濟全球化的逆流,用繁榮暢通的中國國內大循環帶動世界經濟大循環,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健康發展。與此同時,處理好開放、發展和安全的辯證關係,增強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未雨綢繆,做好應對。

(作者:張晨,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新進展
    內容提要:近年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基本上沿著三條主線展開:一是對理論體系和重大原則的研究。雖然不同學者對這一理論體系作出的歸納不盡相同,但在內容上均涵蓋了基本經濟理論、基本經濟制度、經濟運行與發展、對外經濟關係等。
  •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幾個問題
    其指導思想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任務是由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提出的。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資本論》
    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是簡單地複製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而是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進行了理論創新,在繼承其範式的基礎上發展:第一,基本立場反映奪取政權以後的無產階級根本利益,以人民為中心,服從於人民的福祉和共同富裕。
  • 張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如何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1]同年12月21日結束的中央經濟會議首次在中央層面提出: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2]。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體系構建及研究重點
    新時代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需要在系統闡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基礎上,著力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講好中國故事,把成功指導中國經濟發展的經濟思想和觀點學理化、系統化;二是從研究對象、研究層面、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創新,準確反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時代特徵;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僅要得到國內學術界的認同,還要走向世界,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同。
  • 在解決現實經濟問題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例如,關於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關於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關於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關於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關於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的重大戰略判斷……這些對現實問題做出科學回答的重大理論成果,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 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主線。 一門新的學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走進公眾視野。
  • 田國強: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解
    田國強教授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提出是一個契機,可以將這兩大原本同源的理論學說體系重新熔於一爐,並從基準理論和相對實用理論兩個方面齊頭並進,從而實現經濟學在中國新的更大的發展和創新。以下按序刊出主持語(節選)、主旨報告(實錄,略有刪節),以饗讀者!
  • 從實踐中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認識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用翔實的數據和大量事實詮釋了億萬人民的偉大實踐,並總結了一些規律性認識,是研究和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文獻,從中可以得到許多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認識。
  • 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筆談(一):從「問題導向」到「系統化經濟學說」(武建奇 張子麟)
    總書記不僅肯定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有了實質性 發展,形成一系列創新性理論,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而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使目前雖然豐富但仍限於局部突破的中國政治經濟學理論「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最近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他又提出要「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更加生機勃勃,不斷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研究的三大要點
    近年來,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和優秀成果。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研究,必須堅持三大要點。一是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研究,應當注重對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理論性解讀。
  • 北大經院學者 | 方敏:讀劉偉教授新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探索》劉偉 著劉偉教授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領域長期深耕厚植,近年來圍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做了大量富有學理性《探索》從開篇即強調,要從歷史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發展觀角度出發,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作為統一體加以考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分析的價值立場和基本邏輯作為統一體加以考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展方位和由社會主要矛盾演變確立的發展方式作為統一體加以考察、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目標和制度創新邏輯、體制改革目標導向作為統一體加以考察,這些看似抽象的原則,實則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中國經濟發展道路重大現實問題的具體運用
  •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原則
    在2014年7月8日主持召開的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在2015年11月23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時強調,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在2015年12月21日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又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
  •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來源
    的合理內容對我們的影響,重點強調「國民經濟學」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建設的意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成果」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進行了提煉。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破題 毛澤東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上的探索必然帶有那個時代的局限性,不可能突破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界限,而這個突破,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創立的核心,真正的破題是由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完成的。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貢獻表現在三個重大突破上。第一,突破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
  • 趙月枝|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與現實
    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和跨文化傳播雙重視野中探索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路徑和問題意識,能夠為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貢獻中國智慧以及信息、傳播與文化領域的思考。由此,我們需要對國外傳播政治經濟學進行有全球視野和中國立場的批判分析,進而在融通中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跨文化創新,發展出21世紀的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
  • 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新的時代和歷史條件下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發展,使毛澤東思想開創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進入到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一是時代特徵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原標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行動指南,對構建中國特色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強國的理論支撐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人民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統領新時代中國法學理論研究的制高點,是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強國的理論支撐。新時代法治中國實踐的思想旗幟和行動綱領為什麼要搞法治、建設什麼樣的法治、怎樣建設法治,貫穿了習近平總書記波瀾壯闊的治國理政歷程。
  • 深刻認識新發展理念的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新發展理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發展問題上的集中概括,聚焦突出矛盾、揭示發展規律,創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的重大問題,深化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一些重大命題的理論認識、實踐要求,為全黨在發展問題上提供了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思想導向、行為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