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用翔實的數據和大量事實詮釋了億萬人民的偉大實踐,並總結了一些規律性認識,是研究和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文獻,從中可以得到許多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認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論觀點,如經濟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五大新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等。五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指導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用翔實的數據和大量事實詮釋了億萬人民的偉大實踐,並總結了一些規律性認識,是研究和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文獻,從中可以得到許多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認識。
依靠黨的領導
克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效
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是我國經濟建設的基本實踐,我國每年都會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017年7月還召開了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等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作用提到歷史的新高度,成為我國經濟建設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西方經濟學也講市場失靈和政府干預,最典型的是凱恩斯經濟學,與其相對立的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作用並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什麼還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因為無論是各級政府還是企業,都是一定意義上的財政主體和利益實體,都有自己獨立的利益目標要實現,加上我國現有的生產企業和金融企業,不僅有多種所有制形式,而且國有企業還分別隸屬不同層級的政府,因此不僅會發生資源配置的扭曲現象,而且會把中央政府逼到最後貸款人的地步,從而發生政府干預失效或成效不明顯的現象。只有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才能夠站在全體人民利益和經濟整體利益的高度,以共產黨人的價值觀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黨嚴明的組織紀律為保障,統籌全局、協調各方,克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效。事實上,西方國家的政府干預,由於政黨博弈,也往往是失效的,甚至在國會辯論中無疾而終。但他們始終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出路,而且往往給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反攻倒算」留下把柄。只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這個世界性的難題才得到了解決。因此,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首要問題,也是區別於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基本問題。
主動降低經濟增長預期目標
推動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
要實現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首先要主動把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期目標降下來,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經濟增長速度要換擋。近兩三年,中央政府對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期目標均主動降低到6.5%左右,這是符合客觀經濟規律的。不少人希望把經濟增速預期提高一些,但這不符合經濟規律。多數研究機構認為,現階段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是6%—7%。所謂潛在經濟增長率也是西方經濟學的概念,它主要是指在資本可以得到預期回報情況下的經濟增長率,這在我國的應用是有局限的。首先,我國有明顯的生態環境的嚴峻約束,而潛在經濟增長率的計算並沒有考慮這一點;其次,由於體制機制原因,資源配置的扭曲現象在我國依然存在,國有企業包括民營企業都有可能不考慮資本回報而追求產出,形成無效供給和經濟泡沫。這也是計算潛在經濟增長率時難以考慮進去的。因此,需要中央政府明確釋放經濟減速的信號,才能避免經濟增長「硬著陸」;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認識「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深刻含義,從而騰挪出更大的空間,安排出更多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用於轉向高質量發展,才能引導各級政府用更大的精力和更大的智慧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對全面深化改革緊抓不放
把改革落到實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這些改革內容被分解為300多項具體改革方案、1500多項舉措,形成改革的主體框架和「四梁八柱」。但這麼多改革措施,究竟什麼是主要矛盾,抓住哪個「牛鼻子」才能綱舉目張?習近平總書記準確提出了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解決目前我國供給體系滯後於需求結構的主要矛盾問題。國務院工作緊緊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抓住了主要矛盾,並以此為突破口,進一步推動了基礎性關鍵領域的改革和財稅領域的改革。
在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也存在認識規律和尋找突破口的問題。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對5年來國務院工作做了很好的總結,實際上也是對這項改革任務的規律性認識。近三年來,國務院反覆部署並不斷深化「三去一降一補」和「放管服」的改革措施,緊抓不放。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抓而不緊,等於不抓。國務院對全面深化改革這項任務緊抓不放,體現了工作作風的轉變,把改革落到了實處。
以新發展理念
引領創新型國家建設
實現創新驅動需要認識和追蹤世界先進技術研發和應用的現狀與前景。五年來,國務院工作緊緊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努力追蹤世界先進技術和產業前沿,大力推廣「網際網路+」,持續發展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及時實施大數據發展戰略,發展工業網際網路。一系列戰略措施使我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化中走在了世界先進行列,我國的電子商務和電子支付在世界上領先於其他各國,充分體現了中國黨和政府是英明、睿智和具有科學決策能力的領導集體。
實現創新驅動不僅需要先進的科研隊伍、逼近前沿的科研項目和任務,以及預期的成果,還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和行動。國務院前幾年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計劃,並部署了具體措施。這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舉措。有人提出疑問,普通老百姓、剛畢業的大學生怎麼創業、創新?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總結了群眾的實踐創造和新鮮經驗,提出了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大中小企業融合的創新創業格局的規律性認識。從經濟學意義上說,平臺經濟、共享經濟是指這樣一種經濟模式和商業模式:較少依靠對生產條件的佔有,更多依靠人力資本;不完全依靠線下交易,而是線上線下交易相結合;要素分配不主要向物質資本傾斜,而是向人力資本傾斜。例如,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的行動應用程式APP的製作、數據信息的收集與生產、快遞業務等。這不僅解決了大眾參與創新的問題,而且提供了大量新的就業崗位。
創新宏觀調控體系
堅持既利當前更惠長遠
五年來,國務院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宏觀調控手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具箱體系。確立了區間調控的思路和方式,加強了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準調控。明確強調只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就業增加、收入增長、環境改善,就集中精力促改革、調結構、添動力。採取既利當前更惠長遠的舉措。這種宏觀調控理念和方法是中國的獨創,在世界各國中具有首創意義。西方經濟學的宏觀調控只針對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三項指標,政策工具一般只有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而中國宏觀調控的目標是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這一組關係經濟與社會、短期與長遠,兼顧社會各群體利益的完整指標體系,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宏觀調控目標體系。因此,這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顯著特徵。
探索精準扶貧道路
決勝全面脫貧目標
扶貧是世界性的課題,也是聯合國「千年計劃」的內容。許多發展中國家為此付出了長久努力,但只有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敢於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面脫貧的目標,這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最宏偉的目標。不僅目標宏偉,而且扶貧實踐也非常豐富。長期以來,我國扶貧實踐逐漸從一般性扶貧發展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從借鑑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驗轉向獨自創造符合本土國情、民情的經驗。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總結了近幾年的扶貧經驗,提出深入推進產業、教育、健康、生態扶貧,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等規律性認識。這些認識在世界銀行專家總結髮展中國家脫貧經驗的報告中是難以看到的。中國的精準扶貧的提法和理念以及它的實踐經驗,是對發展中國家扶貧事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巨大貢獻,因此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內容。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全國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