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筆談(一):從「問題導向」到「系統化經濟學說」(武建奇 張子麟)

2021-02-22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編輯部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政治經濟學,最近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又提出「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要求。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需要在方法論上堅持「問題導向」而不是「體系導向」。從理論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並非一個「先驗的結構」,而是馬克思長期「探尋」資本主義「各種發展形式」之後的自然結果。就理論發展的現狀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尚處於「分析階段」,應為「系統化」積極準備條件。社會主義國家的領袖歷來有重視政治經濟學的傳統,習近平總書記也十分重視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正日益成為「顯學」。總書記不僅肯定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有了實質性 發展,形成一系列創新性理論,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而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使目前雖然豐富但仍限於局部突破的中國政治經濟學理論「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最近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他又提出要「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學學者熱衷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系統化」工作,產出了一大批相關論文和著作。據中國知網查詢(截至2020年9月30日),以「體系」「結構」為主題的相關政治經濟學研究論文有110篇,以「邏輯」為主題(包括理論 邏輯、實踐邏輯、時代邏輯、邏輯起點、邏輯主線等)的論文有35篇,以「核心範疇」「研究對象」為主題的論文有30篇。而這175篇論文中, 有146篇(83%)是在2012年以後發表的。試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構建完整體系的「系統化」 工 作似乎成了中國政治經濟學界的一個熱點,甚至形成討論熱潮。但至今沒有形成一個像馬克思《資本論》那樣邏輯嚴謹的中國政治經濟學的體系結構。對此,筆者有幾點想法就教於經濟學同仁。

一、「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堅持問題導向的思維方法,排除「體系導向」的思維慣性

方法,在一定意義上比理論還重要,沒有科學的方法,就不會有科學的理論。發展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是個系統,有根本思想方法論,如唯物史觀;也有具體研究方法,像科學抽象法、歷史與邏輯統一方法、 分析與綜合方法等。問題導向也是一個重要的具體研究方法,但在教科書上一向受關注不夠。近年,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問題導向方法的重要性,在相關會議精神、講話和文稿中,習近平至少有70篇文獻、266次提到要堅持問題導向。他提醒我們「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研究十分重要。 

我們認為,習近平總書記講的問題導向方法有宏旨大義和具體意義兩個方面。馬克思曾深刻指出:「一個時代所提出的問題,和任何在內容上是正當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問題,有著共同的命運: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習近平講,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必須落到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上來。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是問題導向方法的宏旨大義。

問題導向方法還有它的具體意義,那就是使用它有利於聚焦主題、深化研究,提高理論創新的效率。問題導向與「體系導向」 相對應。「體系導向」 體系當先,是科研中一種不切實際的思維慣性,過分強調「全面完整」,論述問題面面俱到,難以產生創 意新意。實際上,「體系導向」方法是知識傳播的方法而不是科學研究的方法,適合於課堂教學和教材編寫,教學和教材要成體系,防止片面化。科學研究是個探索未知的創新過程,在全新和未知的領域裡摸索,並不存在一個現成的體系、「先驗的結構」,而只能是從一個一個的「問題」切入,進行逐步深入的研究,爾後形成相對成熟的知識體系,決不能在還沒有搞清學科基本問題條件下過早地去構造體系。科學研究的理論創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問題導向關注問題,把問題的提出、研究和解決放在首位。問題導向方法「瞄著問題去,奔著問題來」,只要能解決問題,就不去苛求知識體系的所謂「完整」「全面」, 其指導思想是「不求全面,但求深刻」,而「體系導向」過於追求「全面」卻難以深刻。所謂科學,就是對知識的分科、分化、分工,數學家和哲學家,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都只在最擅長的領域進行思考、探索,把完整的世界進行分割,讓不同學科的學者「局部化」、專門化,犧牲「全面性」 是換取各科專家的 「深刻」之代價,這是一種「片面的深刻」而非「全面的膚淺」。體系導向講求全面系統,不能掛一漏萬;問題導向強調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科學」 的方法就是片面的方法,「格物」才能「致知」。體系導向利於知識傳播(編教材),問題導向利於知識創造(搞研究)。學術研究需要問題導向,一般教學需要體系導向,領導決策需要統籌兼顧——對所有「片面的深刻」進行綜合後形成「全面的深刻」。問題導向以問題為中心,以問題為龍頭,展開思考研究,研究者圍繞問題的研究需要什麼知識就補充什麼知識,在問題意識和問題帶動下,擴展學習相關知識,使之形成圍繞某一問題的特定知識體系小系統,問題帶動研究,研究帶動知識學習並創新更多知識,從而推動科學發展。因此,問題導向不妨礙、有利於知識體系形成,為「系統化」奠定基礎。

馬克思在《資本論》 第二版跋中專門對敘述方法和研究方法作了清晰的區分。他指出,「在形式上,敘述方法必須與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須充分地佔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繫。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後,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這點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觀念地反映出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好像是一個先驗的結構了。」可見,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研究之後「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的敘述出來」,「先驗的結構」一定是在「充分地佔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繫」 的基礎上得出的。同樣,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大廈,也應該遵循從「充分地佔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繫」再到「先驗的結構」這樣一個過程。

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時代課題是理論創新的驅動力」「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等。應該說,無論是理論發展的一般規律還是實踐發展的客觀需要都表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是先有「問題」再經由「理論」而後形成「體系」,而不是本末倒置。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形成的歷史過程來看也是問題導向的,毛澤東《論十大關係》 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最早探索,就是從對十個問題的探討出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第一個相對完整的版本「鄧小平理論」 也是從具體問題出發的。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並非一個「先驗的結構」,而是馬克思長期「探尋」 資本主義的「各種發展形式」之後的自然結果

馬克思從1843年底在巴黎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經過14 年「巨大的準備工作」之後才「進入研究工作的完成階段——對收集的材料進行系統的整理和概括」。1857年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才第一次提出 《 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完整體系結構——「五篇結構」,即一般的抽象的規定;形成資產階級社會內部結構並且成為基本階級的依據的範疇的資本、僱傭勞動、土地所有制;資產階級社會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生產的國際關係;世界市場和危機。第一篇是價值理論,後五篇是資本主義經濟分析。1858年初進一步提出了「六冊結構」的設想。

在1859年1月馬克思為《政治經濟學批判》所作的《序言》中說:「我考察資產階級經濟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資本、土地所有制、僱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世界市場。」之後,馬克思還在不斷調整這一理論大廈的結構體系,從他1866年給庫格曼的信中可知,原來的「六冊計劃」 中又發展出了「四卷計劃」,也就是我們看到的現在《資本論》的結構體系。當然,《資本論》體系結構具有「完整性」與「未完成性」 ,因為《資本論》 是研究資本的完整的獨立著作,同時又是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六冊結構」中的一部分(是其第一冊),完整的「六冊計劃」遠沒有完成。 

不難看出,馬克思創作《資本論》的過程並不是「體系導向」的,而是從研究當時資本主義經濟的現實問題開始的。實際上,青年馬克思是在「沒有體系」的狀態下先研究了一個一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中的現實問題(如《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 《關於林木盜竊法案的辯論》《摩塞爾記者的辯護》《論猶太人問題》 等),直到寫了大量經濟學論文和一批經濟學著作(如《1844年的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哲學的貧困》《僱傭勞動與資本》《共產黨宣言》等)之後,在晚年才著手構建他對資本主義研究完整而宏大的「寫作計劃」 並且反覆調整,應該說直到他逝世馬克思理想中的「系統化經濟學說」都未完成。因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 的形成需要潛心的研究、長期的積累、時間的沉澱和歷史的檢驗,它不能沒有必要的理論準備。

從一個個具體現實問題的研究到形成明確的理論主張,馬克思不僅完成了自身的理論準備,而且他也批判地吸收了那個時代其他學者們的經濟學理論,這些理論的精華是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得以產生的時代準備。據不完全統計,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引用了296位署名學者的376本著作和54種匿名作者的著作,還引用了45種報刊和56種議會報告、政府、團體的刊物資料。正如李嘉圖在借鑑吸收斯密、西斯蒙第、馬爾薩斯、穆勒等理論觀點的基礎上實現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集大成」,馬克思同樣以其天才的理論創作能力,在揚棄他同時代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實現了對經典資本主義已有研究的超越。偉大的理論呼喚天才的理論家,但是知識準備不足、理論演進不夠,再偉大的天才也無法創生出偉大的學說。理論演進的一般規律不可抗拒。

改革開放以來,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經濟發展的實踐,形成了一系列政治經濟學的新理論。如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關於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理論,關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理論,關於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關於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關於農民承包的土地具有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屬性的理論,關於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理論,關於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理論,關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論,關於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理論等。這些一個個具體的理論成果都來自於對一個個現實問題的思考,都是中國政治經濟學走向「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必不可少的分析基礎和理論準備,同時還都具有局部突破的性質,有待於條件成熟後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尚處於「分析階段」,應為「系統化」積極準備條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客體的理論反映,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成熟、定型為基礎,同時,也以隨之而產生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一個個重大現實問題的理論認識的成熟為基礎。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幾十年的發展,相應經濟理論有了一定的積累,產生了許多創新性的政治經濟學成果,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使中國經濟學與先前的經濟學相比面貌煥然一新,這是一個巨大進步。 

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聯為一體的,初級階段的最大國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依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要「一百年不動搖」,這個「一百年」不是一個確定的量詞,而是一個「形象的比喻」,意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久。如果把「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包括「中國特色」理解為時間上的「一百年」,就意味著從1949年到21世紀中葉「中國特色」就結束了,這顯然不合乎中國的實際情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發展階段,由此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長期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發展階段,由此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長期性。十九大報告指出,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強國」「領先」等用語只是個國際比較的概念,說明中國的國際地位的改變,並不意味著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結束,因為相對於作為更高級社會發展階段的社會主義的應有發展水平來說,世紀中葉的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程度仍然是很「初級」的,仍然應該繼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鄧小平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講到過,「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 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20多年後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到二〇二〇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一年前,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更加明確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剛剛 「基本定型」,社會的基本經濟過程也剛剛開始逐步展開,15年後整個制度體系才得以「更加鞏固」,30年後優越性才可望「充分展開」,一系列有待研究的新問題還沒有充分暴露、正處於醞釀和萌發之中,加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仍處於「分析階段」,尚不具備進行「綜合」「集大成」和「系統化」成熟的客觀條件。

但這並不意味著經濟學理論工作者無用武之地、可以無所作為,相反,我們應該積極努力,有意識地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已經取得的理論成果進一步上升為系統化經濟學說作出主觀上的努力。具體講,可以在以下四個方面有所作為。

一是關注時代課題。「時代課題是理論創新的驅動力。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都是通過思考和回答時代課題來推進理論創新的。」「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理論工作者大有可為。」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告訴我們:一方面,經濟理論工作者要自覺肩負起研究經濟社會重大現實問題的重任,不斷破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所遇到的一個個難題,為改革建設發展和政治經濟學理論作貢獻;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經濟改革開放和建設的主戰場是理論創新的「富礦」,「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比研究其他領域有更高的效率,可以產出更多的理論成果。「系統化經濟學說」的構建需要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這些重大現實問題的率先研究作基礎。 

二是構建話語體系。話語體系由原理、範疇、用語、話語人地位等多種要素構成,話語體系決定話語權。話語體系首先是個「道理體系」,能被人們認可的某個話語體系的話語人被置於話語中的「道德高地」上,使其從「話語道德」上佔領先機,其他人只能 「跟進」,這就是話語體系的力量。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就是一個科學、權威的話語體系,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有很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被看作「工人階級的聖經」,令資產階級感到恐懼,因為它是講道理的。由於當前的經濟全球化是由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已經形成有利於西方的世界話語體系和話語權,西方佔領了國際交流、對話、談判中的「道德制高點」,很多方面西方經濟學講的都是「政治正確」的「大道理」,我們很多的「理」都只能是屈從於西方理論的「小道理」,這種情況要改變,要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地位,就必須講出我們的「新道理」,構建我們的話語體系,加上我們日益強大的綜合國力,我們就自然會逐步獲得國際交往中的話語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建成「系統化經濟學說」必須是一個「講道理」 的話語體系,有著巨大的話語權。 

三是重視範疇革命。早在10年前筆者就提出中國經濟學發展要樹立批判意識,強化學術性質, 重視理論的「 科學形式」 ,注重經濟學的「 範疇革命」 。恩格斯在《資本論》「英文版序言」中指出:「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著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化學是最好的例證,它的全部術語大約每二十年就徹底變換一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已經形成了若干有價值的思想,應把這些思想「硬化」成一些易於把握、便於傳播和能夠積累的理論「硬核」———科學範疇。範疇、概念、術語是思維的基本單位,也是理論的「基本顆粒」 。範疇是知識網絡的樞紐,理論創新引發範疇革命,新一輪理論創新又發軔於範疇革命。一個個範疇不僅點綴著知識的脈絡走向,同時也織起了理論的邏輯體系。馬克思通過對以往經濟學中的價值、成本、利潤等一系列概念的範疇革命形成了科學的價值和剩餘價值理論的科學範疇, 使其成為貫穿政治經濟學理論始終的核心範疇, 剩餘價值這一術語一以貫之,他的生產理論、流通理論和分配理論等一系列重要理論都由剩餘價值概念演繹產生,都可以通過剩餘價值這個核心範疇得到解釋,從而成就了馬克思主義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今天的中國經濟學還存在「 有思想而無範疇」「有理論但缺少邏輯」的現象,還沒有完善到可以用一個核心範疇統帥全局、演繹出整個理論, 一個理論是上個理論的邏輯結果又是下個理論的邏輯前提的程度,在這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還任重道遠。

四是作好「系統化」 準備。把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中國經濟理論新成果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提出的殷切期望,但同時也是一個遠大目標,因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系統化經濟學說的產生過程表明它是個長的過程,需要諸多主客觀條件的成熟,同時,「系統化」 本身也有一個提出、調整、完善、定型的長過程而不是一次性成形的。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還在定型過程中的時候,「系統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本身也必然處在「定型」過程中,需要經濟學理論工作者運用唯物史觀的根本方法,堅持問題導向,深入社會實踐,研究時代課題,及時總結已經形成的經濟學新理論,不斷調整完善,為系統化經濟學說的形成創造條件。

相關焦點

  •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幾個問題
    其指導思想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任務是由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提出的。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 張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如何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1]同年12月21日結束的中央經濟會議首次在中央層面提出: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2]。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體系構建及研究重點
    新時代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需要在系統闡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基礎上,著力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講好中國故事,把成功指導中國經濟發展的經濟思想和觀點學理化、系統化;二是從研究對象、研究層面、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創新,準確反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時代特徵;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僅要得到國內學術界的認同,還要走向世界,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同。
  • 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2015年11月23日,習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 在解決現實經濟問題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原標題:在解決現實經濟問題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經濟學是致用之學,是在解決問題中發展的   解決當代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目的所在。只有在解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的過程中,才能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新進展
    三是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面對的現實問題,如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經濟發展新時代、高質量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進行深入研究。今後,應在關鍵性問題研究上取得新進展,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一重要概念,是習近平同志在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的。
  • 田國強: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解
    既然這樣,我就圍繞論壇的主題,講一講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解和看法,應該怎麼去發展,怎麼讓它更具有科學性、嚴謹性、規範性、前瞻性、時代性、思想性和現實性。法國重商主義者A.蒙克萊田在1615年出版的《獻給國王和王后的政治經濟學》一書中首先使用該詞,目的是說他所論述的經濟問題已超出自然經濟的範疇。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時期,湧現了像威廉·配第、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約翰·穆勒、布阿吉爾貝爾等一系列彪炳經濟學說史的政治經濟學大家。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話語體系建設(筆談)
    主持人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期待並呼喚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和創新。要強調的是,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需要妥善處理堅持與發展的辯證法,既要做到「在堅持中發展」,又要做到在「發展中堅持」。完全拋棄馬克思主義抑或教條式地對待馬克思主義,都不是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對經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之間關係的處理,要求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基礎和出發點,根據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實際特點,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 「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創新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努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中國經濟建設實際相結合,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一系列獨創性理論觀點,創立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 北大經院學者 | 方敏:讀劉偉教授新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這一範疇的提出,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基本經濟制度、經濟治理體系不僅在實踐上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而且展示了不同於資本主義和經典社會主義、傳統社會主義的獨創性,在此基礎上,通過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可以而且應當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
  •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來源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奠基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毛澤東開始投入大量時間思考經濟發展問題,並於1958年三次閱讀和批註了史達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尤其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極大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集成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習、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以此來揭示經濟規律、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推進改革開放,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對生產力理論進行了新闡釋。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資本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資本論》 2018年05月10日 09:42 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洪銀興 字號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係;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原則
    在2014年7月8日主持召開的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在2015年11月23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時強調,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在2015年12月21日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又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怎樣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
    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實踐,不斷改革創新,積累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根據地執政的寶貴經驗,經歷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的偉大實踐,形成和發展了由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方面制度構成的一整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
  • 人民日報:夯實治國理政的政治經濟學基礎
    這一發展歷程就是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總結我國經濟發展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豐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是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夯實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政治經濟學基礎,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的新境界。
  • 資料包 | 習近平總書記談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自覺認識和更好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不斷提高推進改革開放、領導經濟社會發展、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我們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們的發展實踐,深入研究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2015年11月23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三個特質
    原標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三個特質 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首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同時,把這一思想的主要內涵概括為「七個堅持」:即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完善黨中央領導經濟工作的體制機制,保證我國經濟沿著正確方向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
  • 從實踐中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認識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用翔實的數據和大量事實詮釋了億萬人民的偉大實踐,並總結了一些規律性認識,是研究和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文獻,從中可以得到許多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認識。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與發展」的幾個熱點問題解析
    社會主義思想從提出到今天,整整走過了五百年,經歷了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實踐到多國發展的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選擇和成功實踐,豐富和推動了世界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具有重要的世界歷史意義。
  • 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導讀
    」這一主題,邀請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培永做客講堂,以「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為主題,導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共同點是,在啟蒙學說的基礎上,強調平等不僅是政治權利方面的平等,也應該是經濟社會地位的平等,不僅要消滅階級的特權,還有消滅階級差別本身。這當然是有進步意義的。但問題是,他們忽視了生產力的歷史發展,看不到社會關係的進步,陷入到平均主義甚至禁欲主義之中,逆歷史的潮流,開歷史的倒車。所以馬克思將其稱之為「粗陋的共產主義」,恩格斯稱之為「禁絕一切生活享受的共產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