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招聘考試中,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是,主要考察識記類和理解類的客觀題,需要學生能夠透徹理解每個階段的特點,尤其是前運算階段,故我們針對此階段特點進行梳理。
前運算階段(2-7歲)
(1)進入前運算階段,他們還不能很好的把自己與外部世界區分開來,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感知、有情感、有人性,即所謂的「泛靈論」。
簡記:「萬物有靈論」(「泛靈論」)
舉例:①兒童說「你踩在小草身上了,它會疼得哭」;②幼兒的故事書中多數出現「大樹伯伯、小花妹妹、太陽公公、月亮姐姐」等表述;③幼兒的繪畫作品中的花草樹木、太陽、月亮等均會有笑臉出現;④幼兒經常會與自己的玩偶對話,並幫助它們打針看病。
(2)這一階段兒童在思維方面存在自我中心的特點,認為別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樣,以為世界是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圍繞著他轉。
簡記: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舉例:①我走月亮也走,我停月亮也停;②幼兒會將自己喜歡的玩具和棒棒糖作為禮物送給爸爸媽媽;③進行捉迷藏的遊戲時,幼兒會將自己的眼睛蒙住,並告訴別人自己藏好了;④皮亞傑的「三山實驗」證明了幼兒具有「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
皮亞傑把自我中心言語分成三類:
①重複。為了發音的愉快而重複幾個字或聲音。舉例:幼兒在乘坐火車的路上,看見一個新的建築物,媽媽告訴小孩:「這是燈塔。」於是,該幼兒一路上一直在口中不停的喊著「燈塔、燈塔……」,這個過程中,幼兒就是享受著發音的樂趣,樂在其中。
②獨白。兒童對自己說話,把自己的思想通過聲音表達出來。舉例:幼兒可以一個人自顧自地遊戲,自己跟自己聊天、做遊戲。
③集體獨白。兒童在多人面前大聲地對自己說話,並不注意聽者,聽者的存在只是提供一種刺激,因此並不引起對話。舉例:4個幼兒雖然在一起遊戲,看似互相之間有一定的交流,但是仔細聽,3個人所交流的內容完全沒有任何交集,如A說今天晚上要吃紅燒肉,B說自己的城堡搭建成功了,C說星期天自己的爸爸媽媽要帶自己去公園玩,內容完全沒有聯繫。
(3)本階段的兒童的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思維運算;他們的思維還具有只能前推,不能後推的不可逆性;此外本階段兒童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時往往忽略其他方面,即思維具有刻板性。
簡記:思維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舉例:思維的不可逆性——①問幼兒2+3等於幾?可以回答是5,相反,問幼兒3+2等於幾?卻不知道。②幼兒只知道自己有個哥哥,卻不知道自己的哥哥有個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