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孩子背後的故事——換位思考:改變關愛背後的「期望」心理

2020-12-25 舒欽爸爸聊育兒

案例:圓圓媽媽在示範畫小燕子的步驟後,要求圓圓在紙上自己學著畫。調皮而聰明的圓圓驕傲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早就會畫了!幼兒園老師教的!」媽媽看了她一眼說:「那你畫一張給媽媽看看,別說話!快點畫!」沒過幾分鐘,圓圓舉著自己的畫走到媽媽面前高興地說:「媽媽,我畫完了。」媽媽看了一眼,面無表情地說:「著色了嗎?」圓圓看了看自己的畫,一聲不響地回到了自己的位子上。一會兒她又跑到媽媽面前讓媽媽看她的畫,媽媽這次不耐煩地說:「怎麼那麼多事呀,真煩人,畫個畫都不安寧,會畫還把燕子塗成紅色的呀!」說完媽媽生氣地離開了,圓圓悻悻地把畫扔到一邊,玩起了其他玩具。

處在成長過程中的孩子往往好勝心強,好表現自己。上述案例中,面對圓圓一次次試圖獲得讚賞的「糾纏」,媽媽放棄了耐心,不理智地選擇了帶有批評意味地搪塞,多次受到媽媽這種「待遇」的圓圓,帶著失落的心情放棄了畫畫,自信心受到嚴重的打擊。這可能導致圓圓再也不會這樣表現自己,甚至會出現對畫畫不再感興趣,對抗媽媽等一些逆反行為。如果媽媽能夠欣賞圓圓的表現,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她,圓圓肯定會畫得更出色,更自信。

自信的孩子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心理比較高,要求孩子必須達到自己設定的要求和目標。但是卻忽略了孩子自身的能力和特點。在我們看來,燕子不是紅色,但是對孩子來說,紅色是世界上最美麗的顏色,他希望世界萬物都是紅色;在我們看來,一個既骯髒又無聊的水坑,對孩子來說,卻如獲至寶。因此,家長要學會運用換位思考這把武器,對孩子的期望具有彈性且多變。具體不妨試試下面這些方法:

1 給孩子一個發言的機會。現在的孩子普遍比較早熟,3歲自我意識發展,會有自己的想法,四五歲的孩子儼然是一個小大人。對於家長來說,就要尊重他們的想法,詢問他們的意見。不要用權威來控制他們,換來的只能是他們的反抗。給孩子一個發言的機會,多聽聽他們的想法。想要了解孩子,就必須真誠地做他們的朋友,要讓孩子信賴,這樣他們才會向你敞開心扉。所以,要想成為良師,首先應該做孩子的益友。我們面對的孩子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自尊,我們絕不能以領導者自居,一味地發號施令,搞強權和專制,而應該多一些民主作風,應該尊重孩子的人格,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多進行換位思考,多替孩子著想,多傾聽他們的心聲,給孩子說話的機會,真誠地做他們的朋友。

給孩子一個發言的機會

2 換位思考,注意傾聽孩子的潛臺詞。在發現孩子有叛逆心理後,家長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為什麼而叛逆,有時候孩子叛逆是因為自己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所致。這時候,我們就要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了,如果孩子的需要是合理的,那麼在我們的能力範圍之內,應該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當然如果是孩子不合理的需求,我們也要堅持原則,但一定要告訴孩子不同意的原因所在。有時候,孩子們的話往往有他們的潛臺詞,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學會傾聽,並且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話語背後的潛臺詞。

傾聽孩子潛臺詞

3 努力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當孩子的興趣影響到學習時,我們家長大多會嚴厲制止,但是通常適得其反。如果我們能先不動聲色地走進孩子的興趣,深入地了解情況,比如和孩子一起討論他愛玩的活動或者他喜歡的書籍等,然後再做必要的提醒。當我們做到有的放矢,利害關係一目了然的時候,孩子也便心安理得地接受忠告了。因為每個孩子都願意和爸爸媽媽融洽相處,都希望得到爸爸媽媽的理解和尊重。那些強人所難、拔苗助長式的做法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日久天長,當孩子感到心力交瘁、再也無法承受這些壓力時,他們就會奮起以言語或者行動來反抗。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一個可以訴說自己內心世界的機會。

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期望只有不斷調節,才能不斷完善;也只有不斷完善,才能對孩子產生持續的積極影響,從而促進他們不斷進步,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從而滿足家長的期望。因此它們是相輔相成的。解決這樣一對矛盾體的關鍵就是要換位思考,如果我們都能做到以孩子為本、換位思考,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就會更近,矛盾就會得到解決。

相關焦點

  • 叛逆孩子背後的故事——冷處理:改變自我意識背後的「我不」心理
    案例:3周歲的航航,進入了身體和心理的轉換期。一周的幼兒園生活讓孩子很不適應。上午的加餐時間到了,老師端來了小點心和牛奶,他跑到老師跟前說「想喝牛奶」,可是當老師把牛奶分給他時,他又說「不喝牛奶,想喝果汁」。
  • 叛逆不是天生的,孩子叛逆的背後是你沒「讀懂」他
    孩子叛逆的背後,父母真的讀懂了嗎?對於少年期和青春期的叛逆,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曾經歷過,只是身為家長的我們已經無法真正地理解一個孩子當時的感受。其實孩子叛逆本身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每個人的內在都會有叛逆的傾向。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學會理解孩子,不要只是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而是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的原因。
  • 健康心理需要換位思考
    在成人看來,這是孩子「自私」。其實不然,他們只是還沒有學會換位思考。但是在心理範疇下的「三山實驗」,活了一輩子人的也不敢說能夠全部答對。換位思考,就是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是「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種處理人際關係的思考方式。換位思考要求我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與對方聯繫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換位思考是基本的道德教諭,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們,說著大意相同的話。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青春期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原因?
    青春期孩子「逆反」的原因是什麼呢?家長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呢?要搞清楚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孩子青春期「逆反」的背後機理是什麼。人在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孩子到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會發生一些變化。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大腦的兩組神經也在不斷的變化,這兩組神經分別是衝動性神經和穩定性神經。
  • 孩子太過叛逆?家長了解海格力斯效應,快速糾正孩子的叛逆
    有一些家長總是會將自己的想法強壓在孩子的身上,他們希望孩子可以完成自己的夢想,或者是希望孩子可以達到自己的一些要求。但其實在家長提出這些要求或者是願望時,就已經引起了孩子的抗拒心理,如果這種情況一再發生的話,孩子叛逆的情況就會出現。
  • 學會換位思考,才懂真正的相處之道!
    丈夫平靜地答道:「我只是要讓你知道,我在開車時,你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人與人之間要互相理解,信任,並且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互相寬容、理解,多去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換位思考帶來更好的人際關係。心理學上提到過一個概念,叫共情,而共情能力的鍛鍊,往往來自於換位思考的這個思維模式。
  • 解讀《陽光普照》:一場親情和解的背後,是捨棄疏遠與偏見的結果
    二、當過度的期望和質疑的冷落糅雜在一起1、在陽光下,過度的期望帶來的只是無限的壓力父母偏離軌道的意願,讓只會孩子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失去對生活的嚮往,造成無限的壓力。在陰影下的孩子才更需要關懷和愛,而不是一味地懷疑和譴責。阿和是叛逆的,但他也是善良的。在家中,他是不學無術的那一個,是調皮反叛的那一個,但他也是最沒存在感,最想父母關注的那一個,只不過他用錯了方法,通過暴力,逃課,早戀來迫使父母轉移注意力,在這不平等的愛中他是無辜的,也是可悲的。
  •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讀懂孩子的心」-叛逆時的特別關愛你給了嗎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叛逆時的特別關愛《叛逆不是孩子的錯》的作者傑弗裡·伯恩斯坦,是美國有名的家庭教育專家。他經常出現在美國的公共媒體上,已幫助了2000多個叛逆的孩子和家庭重建親子關係。超越權力之爭,父母要改變心態,記住:應對叛逆孩子時,不要操控他,而要賦權,讓他自我感覺良好;當你心平氣和、果斷而堅決地表達你的看法和信念的時候,你的孩子更可能會聽;沒有哪個成年人講過由於父母太理解他們而度過一個可怕的童年。改變你的心態後,學會給孩子選擇權。
  • 《高情商養育》:孩子叛逆不聽話?該改變的人是你
    學會換位思考,利用「感動」促使孩子做出改變《高情商養育》告訴我們:想通過說服、講道理改變他人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本人有意願想改變。一個人只有自己想改變,才會真的改。這也是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叛逆束手無策的原因。咱們就先換位思考一下:你上了一天班,在公司裡被老闆要求做這做那,還被批評的一無是處。心裡憋了一口氣。終於熬到下班時間,想著回家終於可以放鬆了。結果一進家門,你老公就對你劈頭蓋臉一頓指責:怎麼又被老闆老闆批評了?你這是怎麼工作的?你不知道工作對你來說有多重要嗎?
  • 孩子叛逆的真相:是在求救。專家說:叛逆往往比順從更重要
    就像這本書的名字一樣,叛逆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孩子尋求關愛、理解和幫助的一種特殊方式。總之我們常常忽略了孩子的年齡,不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用消極的而非積極的方式去管教孩子,只關注孩子的行為,而不去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這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事情就是我們對孩子的誤解,孩子因為感受不到關愛和理解,也無法從父母那裡獲得學習的榜樣。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和表達不滿,只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宣洩,去大喊大叫,和父母對著幹,發脾氣摔東西,這在父母看來就是叛逆了。
  •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厭學背後,隱藏著父母不為所知的內心世界
    一個孩子因為體態肥胖,經常被同學嘲笑,慢慢的開始牴觸學校,最後發展到輟學。這位媽媽或許並不明白,同學的幾句玩笑話,怎麼孩子就那麼較真,居然鬧到不去上學的地步,是不是孩子在找藉口?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讚美、欽佩、尊重。
  • 你會換位思考
    這是因為你或者別人都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今天就一起聊聊換位思考的三個層次。知不知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不知道換位思考的重要性,而是很多時候意識不到自己其實沒在換位思考。提醒自己注意換位思考的方法:1) 在醒目的地方做提醒比如,在座位的隔板上、電腦桌面上或者手機的日曆提醒裡記上「別忘了換位思考哦」,經常提醒自己。
  •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隱藏著一個訴求
    心理學家傑弗裡·伯恩斯坦說:「叛逆背後的心理動機是無助,本質也是無助。」沒有人發現伊桑從小就患有讀寫障礙,在他的眼裡,字母都在跳舞,根本沒辦法識別,沒辦法集中精力。如果每個父母都能聽到叛逆背後的吶喊,就不會簡單的跟孩子對立,堵死溝通的情感渠道了。
  • 用十天去減少孩子的叛逆,幫助孩子度過叛逆期
    第一天:搞清楚孩子為什麼叛逆。誘發孩子叛逆的原因多樣化:可能是在學校得不到老師的關注、在家裡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在同學間相處不融洽等等。孩子進入叛逆期後,希望得到獨立,自尊心強烈,所以說教、嘮叨、打罵會覺得得不到父母的尊重,覺得父母在控制自己,自尊心受到傷害,所以,父母一定要了解其背後真正的原因,就如醫生: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 現在才知道,孩子叛逆的背後竟藏著這樣的訴求
    今年,北京市曾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其中「對待父母的態度」一項中,56.28%,也就是超過半數的孩子都投給了最強烈的選項: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所以,「叛逆」本身就代表了高高在上的成年人對孩子的輕視。在這裡為了敘事方便,我們依舊用「叛逆期」來進行敘事。
  • 一位父親的心裡話:叛逆的孩子是一道光
    一個因為孩子成績下降、不願上學、情緒失控而掙扎許久的父親。我曾經認為,青春期叛逆是孩子不聽話,是孩子對家長的反抗,是對學校老師的不尊重,這樣下去孩子不得毀了嗎?兒子的叛逆,就猶如家裡突然闖入了一頭失控的野獸,我用原始本能來應對:「打」或者「逃」!
  • 孩子叛逆語言背後的秘密
    當孩子說「不」的時候,每一個家長都會不自覺的認為是孩子在抗拒、在逆反,很少去耐心的詢問或者觀察這個簡單的「不」字的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秘密。試試想想把剛剛對話中的寶寶換成家裡的其他成年人成員,比如,妻子,老公結果會怎麼樣。「老公,吃飯吧」「不,我今天不想吃」「你中午吃多了?」或者「你不舒服?」「是不是今天的飯菜不合你胃口?」
  • 點滴智慧-換位思考
    「責備別人不對時,何妨換位思考…」星雲大師說:孩子不願意做爸爸留的課外作業,於是爸爸靈機一動說:「兒子,我來做作業,你來檢查如何?」孩子高興地答應了,並且把爸爸的「作業」認真地檢查一遍,還列出算式給爸爸講解。
  • 孩子叛逆不服管教,家長也有「鍋」,「溫暖教養術」了解一下
    02孩子做出叛逆行為的背後動機心理學家指出:叛逆行為多數是由逆反心理引起的。所謂逆反心理,是指人們為了維持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外在表現就是叛逆行為。心理學家羅傑斯曾說:最奇妙的真理就是,一旦我接受了我就是我現在的樣子,我就會努力改變。承認了這樣的現狀後,家長就要想辦法打破這樣的僵局,做一些具體的事情,慢慢改變叛逆的孩子。尤其要注意別給孩子貼「負面標籤」,這樣只會讓情況變得越來越糟。
  • 稱呼從「媽媽」到「媽」,背後隱藏孩子的心理變化,值得家長重視
    不知從何時起,原本親密無間的孩子,卻在不經意間改變了稱呼。原來叫「媽媽」,現在卻叫起了「媽」。媽媽可能會很失落,覺得孩子好像忽然之間長大了,與孩子之間沒有那麼親密了。「媽媽」變成「媽」,難道真的只是孩子長大的表現嗎?其實,這種稱呼的變化,往往隱藏著孩子心理上的一些轉變,家長就要找到隱藏在背後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