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圓圓媽媽在示範畫小燕子的步驟後,要求圓圓在紙上自己學著畫。調皮而聰明的圓圓驕傲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早就會畫了!幼兒園老師教的!」媽媽看了她一眼說:「那你畫一張給媽媽看看,別說話!快點畫!」沒過幾分鐘,圓圓舉著自己的畫走到媽媽面前高興地說:「媽媽,我畫完了。」媽媽看了一眼,面無表情地說:「著色了嗎?」圓圓看了看自己的畫,一聲不響地回到了自己的位子上。一會兒她又跑到媽媽面前讓媽媽看她的畫,媽媽這次不耐煩地說:「怎麼那麼多事呀,真煩人,畫個畫都不安寧,會畫還把燕子塗成紅色的呀!」說完媽媽生氣地離開了,圓圓悻悻地把畫扔到一邊,玩起了其他玩具。
處在成長過程中的孩子往往好勝心強,好表現自己。上述案例中,面對圓圓一次次試圖獲得讚賞的「糾纏」,媽媽放棄了耐心,不理智地選擇了帶有批評意味地搪塞,多次受到媽媽這種「待遇」的圓圓,帶著失落的心情放棄了畫畫,自信心受到嚴重的打擊。這可能導致圓圓再也不會這樣表現自己,甚至會出現對畫畫不再感興趣,對抗媽媽等一些逆反行為。如果媽媽能夠欣賞圓圓的表現,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她,圓圓肯定會畫得更出色,更自信。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心理比較高,要求孩子必須達到自己設定的要求和目標。但是卻忽略了孩子自身的能力和特點。在我們看來,燕子不是紅色,但是對孩子來說,紅色是世界上最美麗的顏色,他希望世界萬物都是紅色;在我們看來,一個既骯髒又無聊的水坑,對孩子來說,卻如獲至寶。因此,家長要學會運用換位思考這把武器,對孩子的期望具有彈性且多變。具體不妨試試下面這些方法:
1 給孩子一個發言的機會。現在的孩子普遍比較早熟,3歲自我意識發展,會有自己的想法,四五歲的孩子儼然是一個小大人。對於家長來說,就要尊重他們的想法,詢問他們的意見。不要用權威來控制他們,換來的只能是他們的反抗。給孩子一個發言的機會,多聽聽他們的想法。想要了解孩子,就必須真誠地做他們的朋友,要讓孩子信賴,這樣他們才會向你敞開心扉。所以,要想成為良師,首先應該做孩子的益友。我們面對的孩子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自尊,我們絕不能以領導者自居,一味地發號施令,搞強權和專制,而應該多一些民主作風,應該尊重孩子的人格,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多進行換位思考,多替孩子著想,多傾聽他們的心聲,給孩子說話的機會,真誠地做他們的朋友。
2 換位思考,注意傾聽孩子的潛臺詞。在發現孩子有叛逆心理後,家長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為什麼而叛逆,有時候孩子叛逆是因為自己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所致。這時候,我們就要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了,如果孩子的需要是合理的,那麼在我們的能力範圍之內,應該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當然如果是孩子不合理的需求,我們也要堅持原則,但一定要告訴孩子不同意的原因所在。有時候,孩子們的話往往有他們的潛臺詞,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學會傾聽,並且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話語背後的潛臺詞。
3 努力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當孩子的興趣影響到學習時,我們家長大多會嚴厲制止,但是通常適得其反。如果我們能先不動聲色地走進孩子的興趣,深入地了解情況,比如和孩子一起討論他愛玩的活動或者他喜歡的書籍等,然後再做必要的提醒。當我們做到有的放矢,利害關係一目了然的時候,孩子也便心安理得地接受忠告了。因為每個孩子都願意和爸爸媽媽融洽相處,都希望得到爸爸媽媽的理解和尊重。那些強人所難、拔苗助長式的做法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日久天長,當孩子感到心力交瘁、再也無法承受這些壓力時,他們就會奮起以言語或者行動來反抗。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一個可以訴說自己內心世界的機會。
期望只有不斷調節,才能不斷完善;也只有不斷完善,才能對孩子產生持續的積極影響,從而促進他們不斷進步,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從而滿足家長的期望。因此它們是相輔相成的。解決這樣一對矛盾體的關鍵就是要換位思考,如果我們都能做到以孩子為本、換位思考,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就會更近,矛盾就會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