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厭學背後,隱藏著父母不為所知的內心世界

2020-08-27 媽心理

閱讀前請先點擊關注,以免錯過每日的內容更新哦~

作為一名家庭教育行業的工作者,我遇到過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帶著千奇百怪的問題來尋求改變。

「我的孩子想成為電競選手怎麼辦?」

「我的孩子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不想去上學了怎麼辦?」

「我的孩子研究手辦,喜歡畫畫,可就是不把心思放到學習上。」

......

類似的問題數不勝數。

家長習慣性的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籤:懶惰、不上進、墮落、磨蹭、不務正業。

但是當把一群青春期的孩子聚集起來,給他們一個足夠安全、穩定的環境時,我們會發現:

青少年的內心世界,也許與大多數家長想像的會有相當大的一段距離。

前不久,媽心理精心準備了一場答疑會,為了保護孩子的秘密,我們採用了匿名小紙條的方式來收集他們的困惑。

我們花了一天的時間來整理這些問題,以一個班級為例,總共有39個問題,雖然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但是卻足以窺見這個年紀的孩子內心的一些真實想法。

01

被父母忽視的「社交圈」

「我們班同學說我長得黑,還說我醜,我真的不想去上學了」。

「我討厭某某某,玩遊戲輸了就罵人」。

「有同學經常偷別人東西,說她也不聽我該怎麼辦?」

.....

在一個班的39個問題裡,有7個問題屬於同學關係,佔總數的17%。

這個數據雖然不算多,但是足以引起家長們的關注和重視。

接觸過一個案例。

一個孩子因為體態肥胖,經常被同學嘲笑,慢慢的開始牴觸學校,最後發展到輟學。

這位媽媽或許並不明白,同學的幾句玩笑話,怎麼孩子就那麼較真,居然鬧到不去上學的地步,是不是孩子在找藉口?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

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讚美、欽佩、尊重。

青春期的孩子會通過外界的評價來認識自己,當同學對自己的評價是不好的、負面的時候,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就會降低,同時影響孩子的自尊、自信。

同時,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學校是最主要的戰場,這個時期學校老師、同學對他的影響,不亞於一個家庭對孩子的作用。

當師生關係、同學關係發生問題時,孩子一定會出現問題。

而大部分的家長,往往忽視了這方面。

在青春期這一階段,孩子不僅僅在家庭、在學校,在與同伴交往中,也在學習和摸索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處理和協調群體中的衝突和問題;也需要孩子在這個階段,去思考自己的底線和為人處世的原則。

所以在這個階段,特別需要家長來讀懂孩子的「叛逆」:

當孩子回家關上門不和家長交流,可能是在學校中由於自尊心受損,但又不得不面對他人;

他們「愛打小報告」,可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失了太多的關注和關愛,變成了「討好型」人格。

每個行為背後,都有他們的行為密碼,等待著家長去破解。

02

關於學習的「不同頻」

學習不僅是父母的痛點,也是孩子青春期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

但是在一個班級的39個問題中,關於學習的問題只有8份,佔總數的20%。

在這個小調查中,我們還發現了關於學習,家長與孩子「不同頻」的一點。

那就是關於學習,家長更注重最終的成績,而孩子更注重學習的過程。

也就是說,當你在表揚孩子考了一個好成績的時候,孩子其實更渴望你能看到他為此努力的過程;當你責怪孩子考試成績差的時候,孩子更渴望你能給予他一些幫助。

我們很多家長會認為管好孩子學習就是學校的事情,但是從心理學角度講,孩子的學習出現問題,是孩子內心的學習動力缺失。

正常的孩子,天然的會對各種事情充滿好奇,尤其在青春期的階段,他的探索欲望會到達一個頂峰。

但是家長總是以結果為導向,要求孩子考高分、要求進重點,好像這才是這個年紀孩子最應該做的事情。

這樣一來,給孩子造成的印象就是:學習是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

出於孩子對父母本能的順從,孩子天然的內動力會漸漸的轉變為外動力。

也就是在父母的催促、嘮叨、監督下,孩子才會去學習。

對於孩子來說,在這樣的外動力的驅使下,孩子對學習感受到的是痛苦、是消磨、是內耗。

這些都是負面的情緒,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當長期處在這樣的情緒中,就會對學習產生牴觸情緒,慢慢的變成敷衍、應付、甚至輟學。

對於寫作業拖拉、上課難以集中精神、學習成績下滑、厭學等等這些學習動力缺失的情況,用孩子的話來說,就是學不進去。

這就是典型的學習內動力缺失的表現。

這種情況,僅僅依託學校的管理,顯然是不能幫助孩子補足學習動力上的事情的。

解鈴還須繫鈴人,問題由家長造成,也應從家長身上尋找解決辦法。

對於孩子學習的問題,家長首先需要學習,在過程上幫助孩子補足缺失了的學習動力,當孩子學習動力缺失之後,家長千萬不要只盯著學習結果,這樣的話,只會加劇孩子的厭學情緒。

03

遊戲和家庭關係

與家長所認知的不同,孩子大部分的困惑集中在了遊戲和家庭關係上。

在39個問題中,遊戲和家庭關係的問題佔了24個,比例達61%,遠遠超過了學習。

「我父母和爺爺奶奶總是為了房子和錢的事情吵架」

「為什麼我不想和家裡人交流,只想向他們展示最好的一面?」

「爸爸媽媽沒有時間陪我怎麼辦」

「為什麼媽媽偷看我的日記,她還不承認?」

當拿到這樣的問題時,媽心理的工作人員很想把紙條遞給孩子的父母,想聽聽作為家長的你們,是怎麼回答孩子這樣的問題的。

在媽心理父母成長學院裡,有眾多案例證明:

親子關係被毀掉的主要原因,在於父母和孩子之間錯誤的溝通方式。

毀掉的原因不外乎兩種:

一種是過度關注孩子的生活(控制欲強);

另一種是過度的要求平等交流。

家長們似乎永遠都掌握不好跟孩子溝通交往中的「度」,甚至,有些家長還會「惡意揣測」孩子的想法。

家長們也是第一次為人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為孩子,有很多事情不僅僅孩子不知道如何處理,家長可能也是一樣。

相對比起家長,孩子在青春期這個年紀,有著天然的敏感性,他們不知道如何讓大人停止爭吵,也不知道社會的複雜程度,甚至更不知道爸爸媽媽面對著那些同樣難以處理的問題的時候一樣有無力的感覺。


但是,在這個年紀的孩子,他們可能會以為,這是他自己的過錯,極少數內心強大的孩子可以走出家庭帶給ta的壓迫感,而走不出來的孩子,會深深陷入「做不好你的孩子,我很抱歉」這樣糟糕的情緒中。

在一段穩定的家庭關係裡,不應該在乎的是「平等」這個詞,平等與不平等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段關係的穩定,如果這段關係不穩定了,一方多付出一點又有什麼關係。

環境在變,時代在發展,你的工作技能需要與時俱進,教育孩子的觀念同樣也需要更新換代。


如果您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並且出現了叛逆、厭學、沉迷遊戲等問題,可以點擊下方專欄免費試聽課程,幫助您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髮育特點,用另一種溫和的方式,幫孩子平穩的度過青春期。

相關焦點

  • 厭學、遊戲、叛逆,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成為「問題少年」?
    自己自詡為老師,自詡為媽媽,認為自己的經驗和閱歷足夠指導孩子的成長,卻沒有意識到兩代人所生活的時代完全不能公用同樣的理念和思想。問題都是在一點點積累中爆發,當這位媽媽開始嘗試學習後,才發現孩子的很多問題都來源於自己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她開始學會了共情、溝通、理解和尊重。
  • 「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叛逆?是因為孩子不懂事,還是父母不負責
    「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叛逆?是因為孩子不懂事,還是父母不負責?朋友的女兒自小乖巧懂事,不但學習成績出色,還能主動幫父母做家務。可是一到13歲,忽然間就開始無心上學,越是臨近考試越是叛逆厭學。她甚至還交了一個男朋友,整天跟著抽菸喝酒,深夜才回家。
  • 青春期孩子不學習、難管教?父母需要先了解這3個厭學類型
    叛逆、厭學、沉迷遊戲,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孩子小的時候沒有安全感,我們應當允許孩子有撒嬌有退行。在這個過程中,也是修復孩子童年創傷的最好時機。如果家長不了解這些,只是跟孩子講道理,或者打罵孩子逼迫孩子去上學,不但不會解決問題,還會進一步加劇孩子內心「爸爸媽媽不愛我」的信念,導致問題更為嚴重。
  • 青春期「厭學、叛逆」的兒子你有嗎?孩子個性化培養是教育的方向
    孩子青春期「厭學、叛逆」時,我和許多家長不同,既然青春期問題已經出現,那就要想辦法換一個角度來思考解決問題,從挖掘孩子的「潛在能力」和了解孩子對哪些知識領域感興趣來培養,一樣能讓孩子在青春期這幾年積累到相應的知識體系。
  •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青春期孩子厭學的最好解藥
    青春期孩子叛逆,父母能接受,青春期孩子厭學,父母就不能理解了。你說,大好的青春年華,不去學習不去為未來打拼,將來如何在知識經濟時代立足呢?青春期孩子厭學問題,是父母最為苦惱的問題。後臺有不少父母求助,青春期孩子不去上學怎麼辦?經數據分析,不願意上學的青春期孩子有著類似的表現:1.主觀上不願意去學校;2.向父母提條件得到滿足後被動上學。
  • 青春期父母:叛逆更是一種成長的力量
    一般來講,青春叛逆期發生在14歲左右,也就是進入初中後,這些少年們覺得自己已經不是個小孩子了,但是,在父母的眼裡卻不是這樣,所以他們通過反抗父母的管教,來宣洩自己內心的不滿。可是,父母往往只看到了孩子的叛逆,卻沒有看到叛逆背後的痛苦。
  • 我的孩子為啥會厭學?青春期為什麼會叛逆?
    前幾天我收到一個來訪者的問題:我的孩子為啥會厭學?青春期為什麼會叛逆?然後我給出了以下回答:這是兩個問題,咱一個一個來解答:第一個問題:孩子會啥會厭學?你見過小孩子厭玩嗎?沒有吧。其實沒有人天生是厭學的,一個小孩子從出生的時候,就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什麼東西都想往嘴裡放,什麼東西都想去看一看,摸一摸。當他看到好玩的東西的時候,他還會咯咯咯地笑。我曾經做了7年的中學教育,大家都說中學學生壓力很大,經常出現厭學,但是我教的學生一個比一個有活力,他們很喜歡上我的課。因為,我總是給他們提供一些好玩的任務,並提供足夠的創作時間。
  • 如何應對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孩子到了青春期,表現得「很不聽話」,是不是青春期叛逆開始了?爸爸媽媽該怎麼辦?鋒哥的觀點是: 1、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成長太慢 青春期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是孩子向成人發展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迅猛發展,他更希望被當作成人而不是一個孩子來對待,他希望有更多的事情可以自己做主,希望自己的事情,爸爸媽媽能減少管控,所以很自然的,會表現得不像小時候那麼乖、那麼聽話。
  • 青少年的叛逆,是孩子和父母二次成長的契機
    因為一位老師,而討厭一門學科,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這種情況尤為常見。出現這種情況後,孩子會因為不喜歡某位老師而無心聽講,感到無精打採,對不喜歡的老師所講授的課程也是不以為然,長期下去對孩子的學習和身心健康,都會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 孩子厭學逃課的背後難道真的都是父母的錯?
    而初中,正值孩子青春期成長最旺盛的時期,也是孩子最為敏感和叛逆的時期即使是在小學時期表現比較好的孩子,也可能在這一時期變得非常「不聽話」。而那些自小學就不愛學習、挑皮搗亂的孩子,到了初中階段,終於可以藉助「生理激素」的力量,衝破「籠子」的束縛。因此,一些孩子的厭學情緒就會演變為現實行動——逃課。
  • 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父母要怎麼做
    當子女進入青春期,父母會認為從前那個依賴自己的孩子不見了,轉而變為一個有自己秘密,想要獨特甚至叛逆的孩子。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往往容易擔心甚至過度幹涉,最終引發更多親子矛盾。其實,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自我意識增強,很需要獨立的成長空間,此時,父母需時刻謹記「三顆心」——不要過於關心,不要太有好奇心,不要過於熱心,如此將更有利於孩子平穩地度過青春期。那麼,在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時,具體如何做好這「三顆心」呢?請跟隨小智的步伐,一起來詳細了解。
  • 青春期孩子叛逆管不了是為什麼:知道這幾點父母全明白
    01、叛逆的本質是,你不懂我這幾年有一句話非常流行,叫「你若懂我,該有多好!」 甚至成為一代人的心聲,那種不被理解的痛楚,像刀子一樣割在心上。 青春期的孩子也是如此。因為他們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內心是被父母忽略的。 我覺得這是每一個父母應該考慮的一個問題。
  • 青春期孩子最容易叛逆,但也是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最好機會
    那就是青春期階段,這個階段既是孩子性格、人生觀的養成時期,也是做父母的對於孩子教育的最好時期,可以說是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最好機會。比如一個女孩子在小學前沒有得到足夠的父母關愛,那麼步入青春期時,她就有可能早戀、厭學、與老師作對……,一個男孩子也有可能因童年階段與父母的不良關係,而在青春期發生一些反常現象,比如網癮、打架、早戀或逃學等。童年是種子,青春期結出第一茬果實,但還未成熟,雖然青黃不接,青澀脆弱,卻也實在地掛滿枝頭,呼朋引伴。
  • 河南專業青春期孩子叛逆教育學校電話
    河南專業青春期孩子叛逆教育學校電話,學校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和誨人不倦的大愛精神,來幫助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有厭學、早戀、叛逆、自卑自戀、揮霍無度、厭學逃課、離家出走、人格異常、打架鬥毆、暴力傾向、親情冷漠等不良行為習慣和不健康心理的青少年,進行行為矯正、心理輔導、思想教育和文化補習,在學校多年的成功教育模式下
  • 青春期孩子突發叛逆行為,是什麼原因造成?聰明父母都學會這兩點
    撰稿:小尹 | 審核:靜好不為人父母的時候,覺得自己還是一個孩子想怎樣就怎樣,可是真的為人父母才知道,原來一個小生命,從什麼都不懂的迷茫狀態,再到不知不覺已經成長為一個小學生、初中生的時候,這其中身為父母的不知道下了多少工夫,可是就算是如何努力,在面對孩子青春期這個劫上,父母們都會越發的頭疼
  • 青少年厭學很頭疼?孩子厭學背後的自尊,家長要記得保護
    之前就聽朋友家的孩子抱怨說:「媽媽每天坐在我身邊看著我做作業,一走神就批評我,因為這我都討厭做作業了。」聽了這事,我就對朋友說讓她以後不要一直盯著孩子,但朋友又怕自己不盯著孩子不認真。這就是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矛盾,而類似於這種的矛盾就會使得孩子對學習產生厭煩。
  • 青春期的叛逆,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誤解
    到三年級時自我意識的發展到達第一個平穩期,我們也通常將三年級看作青春期的開始。青春期往往來得很「突然」,孩子的變化容易讓大部分家長走進這樣的誤區:把孩子的自我意識和「叛逆」等同起來。於是父母不自覺地抱怨:「孩子變得太快了,話都說不上幾句了。」一旦陷入這種誤區,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潛意識裡讓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
  • 青春期孩子叛逆,厭學,比起訓斥打罵,父母更適合這樣做!
    青春期則是心理發展的第5個階段,也是孩子問題表現最多、性格變化最大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獨特的問題,看小說、沉迷遊戲、早戀和厭學都是普遍的現象,而家庭教育和相處問題會影響到這類問題的爆發。
  • 叛逆不是天生的,孩子叛逆的背後是你沒「讀懂」他
    行為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隱藏著一個訴求。孩子叛逆的背後,父母真的讀懂了嗎?對於少年期和青春期的叛逆,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曾經歷過,只是身為家長的我們已經無法真正地理解一個孩子當時的感受。
  •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甚至辱罵父母怎麼辦?
    有家長向河南幸福之家教育的家家老師反映說:「自己家的孩子叛逆甚至還說髒話,一回家就進入自己的房間不出來,自己特別無奈,應該怎麼辦呢?」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獨立意識越來越強,開始認為自己已經不是小孩子了。一方面孩子想擺脫父母,自作主張;另一方面孩子又必須依賴家庭,因此逐漸進入叛逆期。如果這個時候父母不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還把他們當作小孩來看待,不停地嘮叨、批評、指責,孩子就會厭煩,從而產生反抗心理。青春期的孩子,儘管自我意識發展了,但是自我控制能力還很差,常會無意識地違反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