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請先點擊關注,以免錯過每日的內容更新哦~
作為一名家庭教育行業的工作者,我遇到過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帶著千奇百怪的問題來尋求改變。
「我的孩子想成為電競選手怎麼辦?」
「我的孩子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不想去上學了怎麼辦?」
「我的孩子研究手辦,喜歡畫畫,可就是不把心思放到學習上。」
......
類似的問題數不勝數。
家長習慣性的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籤:懶惰、不上進、墮落、磨蹭、不務正業。
但是當把一群青春期的孩子聚集起來,給他們一個足夠安全、穩定的環境時,我們會發現:
青少年的內心世界,也許與大多數家長想像的會有相當大的一段距離。
前不久,媽心理精心準備了一場答疑會,為了保護孩子的秘密,我們採用了匿名小紙條的方式來收集他們的困惑。
我們花了一天的時間來整理這些問題,以一個班級為例,總共有39個問題,雖然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但是卻足以窺見這個年紀的孩子內心的一些真實想法。
01
被父母忽視的「社交圈」
「我們班同學說我長得黑,還說我醜,我真的不想去上學了」。
「我討厭某某某,玩遊戲輸了就罵人」。
「有同學經常偷別人東西,說她也不聽我該怎麼辦?」
.....
在一個班的39個問題裡,有7個問題屬於同學關係,佔總數的17%。
這個數據雖然不算多,但是足以引起家長們的關注和重視。
接觸過一個案例。
一個孩子因為體態肥胖,經常被同學嘲笑,慢慢的開始牴觸學校,最後發展到輟學。
這位媽媽或許並不明白,同學的幾句玩笑話,怎麼孩子就那麼較真,居然鬧到不去上學的地步,是不是孩子在找藉口?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
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讚美、欽佩、尊重。
青春期的孩子會通過外界的評價來認識自己,當同學對自己的評價是不好的、負面的時候,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就會降低,同時影響孩子的自尊、自信。
同時,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學校是最主要的戰場,這個時期學校老師、同學對他的影響,不亞於一個家庭對孩子的作用。
當師生關係、同學關係發生問題時,孩子一定會出現問題。
而大部分的家長,往往忽視了這方面。
在青春期這一階段,孩子不僅僅在家庭、在學校,在與同伴交往中,也在學習和摸索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處理和協調群體中的衝突和問題;也需要孩子在這個階段,去思考自己的底線和為人處世的原則。
所以在這個階段,特別需要家長來讀懂孩子的「叛逆」:
當孩子回家關上門不和家長交流,可能是在學校中由於自尊心受損,但又不得不面對他人;
他們「愛打小報告」,可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失了太多的關注和關愛,變成了「討好型」人格。
每個行為背後,都有他們的行為密碼,等待著家長去破解。
02
關於學習的「不同頻」
學習不僅是父母的痛點,也是孩子青春期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
但是在一個班級的39個問題中,關於學習的問題只有8份,佔總數的20%。
在這個小調查中,我們還發現了關於學習,家長與孩子「不同頻」的一點。
那就是關於學習,家長更注重最終的成績,而孩子更注重學習的過程。
也就是說,當你在表揚孩子考了一個好成績的時候,孩子其實更渴望你能看到他為此努力的過程;當你責怪孩子考試成績差的時候,孩子更渴望你能給予他一些幫助。
我們很多家長會認為管好孩子學習就是學校的事情,但是從心理學角度講,孩子的學習出現問題,是孩子內心的學習動力缺失。
正常的孩子,天然的會對各種事情充滿好奇,尤其在青春期的階段,他的探索欲望會到達一個頂峰。
但是家長總是以結果為導向,要求孩子考高分、要求進重點,好像這才是這個年紀孩子最應該做的事情。
這樣一來,給孩子造成的印象就是:學習是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
出於孩子對父母本能的順從,孩子天然的內動力會漸漸的轉變為外動力。
也就是在父母的催促、嘮叨、監督下,孩子才會去學習。
對於孩子來說,在這樣的外動力的驅使下,孩子對學習感受到的是痛苦、是消磨、是內耗。
這些都是負面的情緒,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當長期處在這樣的情緒中,就會對學習產生牴觸情緒,慢慢的變成敷衍、應付、甚至輟學。
對於寫作業拖拉、上課難以集中精神、學習成績下滑、厭學等等這些學習動力缺失的情況,用孩子的話來說,就是學不進去。
這就是典型的學習內動力缺失的表現。
這種情況,僅僅依託學校的管理,顯然是不能幫助孩子補足學習動力上的事情的。
解鈴還須繫鈴人,問題由家長造成,也應從家長身上尋找解決辦法。
對於孩子學習的問題,家長首先需要學習,在過程上幫助孩子補足缺失了的學習動力,當孩子學習動力缺失之後,家長千萬不要只盯著學習結果,這樣的話,只會加劇孩子的厭學情緒。
03
遊戲和家庭關係
與家長所認知的不同,孩子大部分的困惑集中在了遊戲和家庭關係上。
在39個問題中,遊戲和家庭關係的問題佔了24個,比例達61%,遠遠超過了學習。
「我父母和爺爺奶奶總是為了房子和錢的事情吵架」
「為什麼我不想和家裡人交流,只想向他們展示最好的一面?」
「爸爸媽媽沒有時間陪我怎麼辦」
「為什麼媽媽偷看我的日記,她還不承認?」
當拿到這樣的問題時,媽心理的工作人員很想把紙條遞給孩子的父母,想聽聽作為家長的你們,是怎麼回答孩子這樣的問題的。
在媽心理父母成長學院裡,有眾多案例證明:
親子關係被毀掉的主要原因,在於父母和孩子之間錯誤的溝通方式。
毀掉的原因不外乎兩種:
一種是過度關注孩子的生活(控制欲強);
另一種是過度的要求平等交流。
家長們似乎永遠都掌握不好跟孩子溝通交往中的「度」,甚至,有些家長還會「惡意揣測」孩子的想法。
家長們也是第一次為人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為孩子,有很多事情不僅僅孩子不知道如何處理,家長可能也是一樣。
相對比起家長,孩子在青春期這個年紀,有著天然的敏感性,他們不知道如何讓大人停止爭吵,也不知道社會的複雜程度,甚至更不知道爸爸媽媽面對著那些同樣難以處理的問題的時候一樣有無力的感覺。
但是,在這個年紀的孩子,他們可能會以為,這是他自己的過錯,極少數內心強大的孩子可以走出家庭帶給ta的壓迫感,而走不出來的孩子,會深深陷入「做不好你的孩子,我很抱歉」這樣糟糕的情緒中。
在一段穩定的家庭關係裡,不應該在乎的是「平等」這個詞,平等與不平等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段關係的穩定,如果這段關係不穩定了,一方多付出一點又有什麼關係。
環境在變,時代在發展,你的工作技能需要與時俱進,教育孩子的觀念同樣也需要更新換代。
如果您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並且出現了叛逆、厭學、沉迷遊戲等問題,可以點擊下方專欄免費試聽課程,幫助您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髮育特點,用另一種溫和的方式,幫孩子平穩的度過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