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健康的標誌是:動作發展正常、認知發展正常、情緒積極向上、人際關係融洽、性格特徵良好、沒有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幼兒心理健康是大家比較關心的事情同時又是不了解的事情。結合當前「疫情」防控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特為家長朋友們介紹五種心理健康小常識。
一、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門惹是生非,總是把孩子關在家裡,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兒童。
具體行為表現和引導方法:
1.寶寶表現為怕生。總是停留在同齡群體之外,鬱鬱寡歡,孤獨沉默。這些寶寶往往不願入託或入園,常因此與父母生氣。2.孩子以自己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會不高興。3.由於孩子身上的某些缺點。例如,愛搗亂、愛罵人等原因,小朋友們是不歡迎他加入遊戲隊伍的。4.體弱多病的孩子也不願意參加集體遊戲和活動。對於他們首先要增強體質,要找大夫診治,把孩子體力恢復起來。有了強健的體魄,你的孩子就會改變過去那種靦腆的、懦弱的、只縮在家裡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習慣了。5.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願和朋友一起玩。他們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內轉變。對於他們,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恆地和孩子交流感情,努力理解孩子,還要找心理專家和精神科大夫諮詢,以便矯治孩子古怪的性格。6.住在樓房,本單元上下沒有同齡孩子。不愛和同學說話,總是自己埋頭看書。7.大人怕把屋子弄髒,不讓孩子帶同學到家裡玩。或者擔心出事,乾脆誰家也不讓孩子去。8.孩子沒常性,與別的孩子玩一會就鬧個不歡而散。
作為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與同齡兒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邊,也不要叮囑太多,甚至孩子們的爭吵,哭鬧等事也讓他們自己去處理,家長儘量不要去幹預。讓孩子廣交朋友。同各種類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於鄰居親戚家的孩子。儘可能改變孩子的依賴狀況。要讓孩子自己穿衣吃飯,夏天自己洗澡,單獨睡覺,自己起床,自己決定一天的活動等。如果孩子一時離不開媽媽,可將他們寄放到親戚家,讓其適應一下離開媽媽的生活。
二、倔強
2~3歲小孩,在意志開始發展的早期階段有一些違拗和反抗心理屬正常行為,對不利於自己的事表示抗拒或拒絕也是正常現象,但3~4歲後隨語言、思維、社會情感的發展和教育的作用自我控制能力逐漸增強,調控情緒的能力增加,這種違拗和反抗行為會逐漸減少,在這年齡階段的孩子,若凡事仍然表現出強烈的違拗和反抗行為,或毫無道理地固執要求 他想要做的事,拒絕成人的合理要求,偏做成人禁止做的事,則為不正常行為。
平時過於嬌慣寵愛孩子,稍不如意就滿足小孩不合理的要求或成人脾氣暴躁,經常打罵小孩,對小孩的正當要求過於冷漠等都可導致小孩產生強烈的違拗和反抗心理。防治的關鍵在於改善家人教養孩子的態度,要關心孩子成長,要正確對待孩子的合理要求,對待孩子的 不合理要求有原則性,避免多罰。
三、纏人
獨生的兒童由於環境的特殊性,容易產生纏人、磨人的壞習慣。比如:吵著要你幫他找玩具,幫他找出來了,玩了不一會兒,他又丟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絨線當球踢;你寫東西他也要寫,給了紙、筆還不幹,又要搶你手中的筆等等,很容易讓家長惱火。
具體表現與分析
1.是缺乏感情的表現。我們可以從嬰兒的行為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嬰兒啼哭,不光光是因為肚子餓的緣故,有時看到大人從他身邊走過來卻不抱他,也會哇哇哭起來,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趕快抱他。這是一種感情需要。兒童纏人也出於同樣的道理,問你要東西、跟你搗亂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這種心理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當有人陪、有事幹的時候是不會磨人的,當他東張西望不想做什麼的時候,就會來找你的麻煩了。
2.是一種心理依賴。有個性、活動能力強、會玩的孩子較少磨人。相反,過於嬌生慣養,樣樣都由父母安排妥當,會使孩子養成離開父母就無法生活的習慣。這種依賴性反映在情緒上,就是圍著父母胡攪蠻纏,甚至被父母罵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穩了。這種情況正是兒童行為不獨立、內心情緒不安定而採取的一種發洩。挨罵挨打反而轉移了焦慮,被動地穩定了情緒。這就許多家長常說的孩子是賤骨頭,好說歹說不行,罵一頓到舒服了。同時越是自卑的兒童越容易纏磨大人。
3.家庭成員的態度不一。請注意孩子專找寵愛他的人纏,也專找態度曖昧、容易妥協的人纏,因為經驗證明,他們總是在責罵之後滿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況分別對待。要從根本上糾正還取決於對兒童個性的培養。纏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緒不定,改變這種個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過分保護孩子,而應培養孩子自立能力,多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選擇。這樣孩子反而對自己的行為會作出負責的選擇,再不會整天磨著你幫他幹這幹那,也不會不知深淺地提出無理要求。
四、自卑
自卑是幼兒常見的問題之一,雖然有個別兒童的自卑心理隨著年齡增長可以逐漸減輕或消失,但是如果不加調控,對孩子的危害很大,因此作為家長應該注意孩子的心理髮育,及早發現孩子自卑的苗頭,及早調整孩子心理,為寶寶建立自信。
孩子自卑一般有以下幾種表現:
1.做事沒主見,不敢自己實踐。
分析與對策:
這種情況的出現,很可能跟家長包辦一切事物,或者是動不動就批評孩子有關。因此,面對這種情況,在家裡時,家長要試著放手讓孩子去解決自己的事情,為孩子製造更多的鍛鍊機會,幫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能力,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培養孩子的自信。當然,鼓勵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孩子只是取得一個小小的進步,也不要忘記鼓勵,更不要常常批評孩子。
2.迴避競賽、競爭,不敢在他人面前表現自己。
分析與對策:
這種情況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與家長的愛比較有關。家長最愛拿自己的孩子與他人進行橫向或是縱向的比較中,成績、才藝、行為等等,孩子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納入家長的比較範圍之內,家長以為,這樣的比較可以激發孩子的上進心,殊不知,卻是對孩子心理的極大傷害。
3.拒絕交朋結友,不敢與人交流。
分析與對策:
如果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家長應常帶孩子出外進行戶外活動,耐心引導孩子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同時,在戶外活動的過程中,家長還可以邀請有相近年齡的小孩的家庭一同進行。這樣戶外鍛鍊,既可以讓孩子開闊心胸,逐漸敢於與他人交流,也可以增進親子感情,讓愛喚起孩子心中的自信。
五、攻擊性行為
攻擊行為也稱侵犯行為,是指個體有意傷害他人身體與精神、且不為社會規範所許可的行為。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身體侵犯,即利用身體的一些部位或武器踢、打他人。
二是言語攻擊,如通過譏笑、諷刺、誹謗、謾罵等方式對他人進行欺侮。兒童的攻擊行為容易造成人際衝突,不利於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阻礙兒童個性和社會化的順利形成。
如何矯正兒童的攻擊行為呢?
有人觀察了幼兒園孩子的日常活動後發現:如果對兒童的攻擊行為不加幹預的話,即使是比較內向溫和的孩子,在偶爾幾次攻擊他人並從中獲得「好處」後,也變得專橫起來。原來就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得到「好處」後,其攻擊性行為日趨嚴重。因此,在兒童攻擊性行為發生後,教師和家長應該進行幹預,使他們意識到侵犯行為是不能被接受的,懂得什麼行為是錯誤的,應該遵守哪些行為規則。如果兒童有非常嚴重的攻擊行為,如打罵他人、無理頂嘴等,應給予懲罰,絕不能姑息遷就。可取消他的某些權力,不許參加喜歡的活動,直到行為正常為止。
對兒童進行懲罰要注意兩點:
一是懲罰要與說理教育相結合。
其次,禁用體罰,經常使用體罰,會給兒童提供一個攻擊性的榜樣。鼓勵兒童的親社會行為。
雖然懲罰可以阻止和消除兒童的侵犯行為,但那畢竟是一種被動的「救火式』,的矯正措施。如果僅僅依靠社會的外部控制,儘管可以暫時減少但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個體的侵犯行為。
兒童侵犯行為的最終解決,主要取決於個體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個性的完善。鼓勵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如謙讓、幫助、分享、合作等,是從更積極的角度防範和矯正兒童攻擊行為的好辦法。
在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讓託兒所的教師對兒童的一般性攻擊性行為「視而不見」,有意予以忽略和不加懲罰,而只獎勵那些親社會行為,如分享玩具洽作等。兩周之內,這種方法有效地減少了兒童之間的身體攻擊和語言攻擊行為,幾周後的繼續實施又進一步降低了攻擊行為發生的頻率。
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是在父母、教師和同伴的教育影響下,通過模仿、認同、內化等心理機制,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對於幼兒品德的陶冶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福建省三明市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