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細心的家長朋友發現孩子最近突然從活潑變成了孤僻,從童言無忌暢所欲言變成了唯唯諾諾、沉默寡言,那麼一定是有外界的因素導致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現了問題。
比如在學校、幼兒園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近日,廬陽區就發生一起民辦幼兒園教師體罰幼兒事件:
幼兒園小二班配班教師蘇某某,為今年該園新入職教師,學前教育專業應屆畢業生。其在協助主班老師組織活動中,將幼兒趙某某帶至教室外三樓戶外活動平臺,期間發生掌摑體罰行為,後被居民錄像並上傳網絡,引發嚴重不良影響。
雖然事後該園立即辭退涉事教師,並向幼兒家長致歉,但是這種對於孩子的心靈傷害卻是需要用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去慢慢治癒。
無論涉事的「老師」是否經過上崗培訓,但是一位學前專業畢業的人都應該對孩子有著最起碼的了解和尊重,我強烈譴責這種混入教師隊伍的「害群之馬」,他們的存在,是對所有含辛茹苦培養和幫助孩子們的老師的侮辱!
希望這樣的人永遠被清除於教育行業的隊伍之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家長朋友一定不可輕視這種對孩子的「懲罰」行為,更不要認為孩子被老師「打兩巴掌沒什麼」。
幼小的孩子們面對大人們的這種「體罰」或是言語上的冷暴力,會遭受極大的傷害。
他們對這種突如其來的傷害完全不知所措,很多孩子會因此而遭受自我懷疑、自我牴觸的消極心態影響,從此走向不健康的心理發展路線。
自我傷害、失去自信、孤僻懦弱等心理亞健康已經越來越影響幼兒、少兒們的生活。
有些父母有時對於孩子的一些「軟弱、怯懦、膽小」的性格無法理解,認為現在孩子的物質生活比自己年輕的時候要好多了,為啥小時候的自己樂觀開朗,而今天的孩子總會有這麼多負面的情緒呢?
一個人悲觀、負面情緒和他的物質生活水平並非絕對相關的。
當人對外界環境極度不適應的時候,很多會選擇自我逃避、自我傷害的方式,尤其是幼兒,他們的個體心理素質更未發育完善,很容易在遭受老師、大人的體罰、訓斥之後選擇一些極端的行為。
作為校方和教育主管單位要規範教育教學方式,保護孩子的成長。
作為家長也需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一旦發現孩子出現了情緒波動,一定要溫柔、仔細地詢問孩子是否近期遭受到了什麼不公待遇或者傷害,以便及時地發現不良苗頭防患於未然。
首先,平時父母一定要多方面的關注、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根據近年來的數據調查,已經有近20%的小、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
雖然心理健康問題不一定造成心理疾病,但是一定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父母們除了在生活上努力創造好的條件,在心理健康問題上也一定要多加重視,尤其是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受到傷害如何保護自己的方法。
比如在孩子從校園回家後,發現孩子沉默寡言、低頭不語,把自己藏匿在屋中不肯露面,這時候不要再去要求孩子必須如何如何,而是安靜觀察一段時間,再慢慢試探地問詢孩子的經歷、檢查孩子是否身體受傷,多鼓勵孩子說出心中糾結的事情。
萬不可用家長作風命令孩子、強迫孩子,那樣只會再次傷害孩子的身心。
父母要學會危機幹預的能力。
孩子因為苦悶、委屈、衝動很容易產生極端行為去傷害自己或是他人。
父母要及時發現並且適當開導,幫助孩子走出心理誤區。
在孩子出現輕微焦慮、交往障礙、變得「悶」了的時候,要認真地和孩子平等交流,多聽孩子的心聲,多幫助孩子勇敢地說出經歷的事情。
家長需要建立與孩子間的信賴橋梁,讓孩子們願向父母傾訴苦悶,因為家庭幫助是及時解決孩子心理不健康問題的重要途徑。
家長朋友對於老師「體罰」孩子有什麼看法呢?可以在下方評論區告訴我!
【育兒知識每天更新,請點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