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摑幼兒不等於教育,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可忽視

2020-09-19 御貓老師

如果細心的家長朋友發現孩子最近突然從活潑變成了孤僻,從童言無忌暢所欲言變成了唯唯諾諾、沉默寡言,那麼一定是有外界的因素導致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現了問題。

比如在學校、幼兒園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近日,廬陽區就發生一起民辦幼兒園教師體罰幼兒事件:

幼兒園小二班配班教師蘇某某,為今年該園新入職教師,學前教育專業應屆畢業生。其在協助主班老師組織活動中,將幼兒趙某某帶至教室外三樓戶外活動平臺,期間發生掌摑體罰行為,後被居民錄像並上傳網絡,引發嚴重不良影響。

雖然事後該園立即辭退涉事教師,並向幼兒家長致歉,但是這種對於孩子的心靈傷害卻是需要用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去慢慢治癒。

無論涉事的「老師」是否經過上崗培訓,但是一位學前專業畢業的人都應該對孩子有著最起碼的了解和尊重,我強烈譴責這種混入教師隊伍的「害群之馬」,他們的存在,是對所有含辛茹苦培養和幫助孩子們的老師的侮辱!

希望這樣的人永遠被清除於教育行業的隊伍之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家長朋友一定不可輕視這種對孩子的「懲罰」行為,更不要認為孩子被老師「打兩巴掌沒什麼」。

幼小的孩子們面對大人們的這種「體罰」或是言語上的冷暴力,會遭受極大的傷害。

他們對這種突如其來的傷害完全不知所措,很多孩子會因此而遭受自我懷疑、自我牴觸的消極心態影響,從此走向不健康的心理發展路線。

自我傷害、失去自信、孤僻懦弱等心理亞健康已經越來越影響幼兒、少兒們的生活。

有些父母有時對於孩子的一些「軟弱、怯懦、膽小」的性格無法理解,認為現在孩子的物質生活比自己年輕的時候要好多了,為啥小時候的自己樂觀開朗,而今天的孩子總會有這麼多負面的情緒呢?

一個人悲觀、負面情緒和他的物質生活水平並非絕對相關的。

當人對外界環境極度不適應的時候,很多會選擇自我逃避、自我傷害的方式,尤其是幼兒,他們的個體心理素質更未發育完善,很容易在遭受老師、大人的體罰、訓斥之後選擇一些極端的行為。

作為校方和教育主管單位要規範教育教學方式,保護孩子的成長。

作為家長也需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一旦發現孩子出現了情緒波動,一定要溫柔、仔細地詢問孩子是否近期遭受到了什麼不公待遇或者傷害,以便及時地發現不良苗頭防患於未然。

首先,平時父母一定要多方面的關注、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根據近年來的數據調查,已經有近20%的小、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

雖然心理健康問題不一定造成心理疾病,但是一定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父母們除了在生活上努力創造好的條件,在心理健康問題上也一定要多加重視,尤其是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受到傷害如何保護自己的方法。

比如在孩子從校園回家後,發現孩子沉默寡言、低頭不語,把自己藏匿在屋中不肯露面,這時候不要再去要求孩子必須如何如何,而是安靜觀察一段時間,再慢慢試探地問詢孩子的經歷、檢查孩子是否身體受傷,多鼓勵孩子說出心中糾結的事情。

萬不可用家長作風命令孩子、強迫孩子,那樣只會再次傷害孩子的身心。


父母要學會危機幹預的能力。

孩子因為苦悶、委屈、衝動很容易產生極端行為去傷害自己或是他人。

父母要及時發現並且適當開導,幫助孩子走出心理誤區。

在孩子出現輕微焦慮、交往障礙、變得「悶」了的時候,要認真地和孩子平等交流,多聽孩子的心聲,多幫助孩子勇敢地說出經歷的事情。

家長需要建立與孩子間的信賴橋梁,讓孩子們願向父母傾訴苦悶,因為家庭幫助是及時解決孩子心理不健康問題的重要途徑。


家長朋友對於老師「體罰」孩子有什麼看法呢?可以在下方評論區告訴我!

【育兒知識每天更新,請點個關注吧!】

相關焦點

  • 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幼兒 心理 健康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兒童不只是詩意的棲居於大地之上,還詩意的遨遊於歷史的長河之中。幼兒本來應該是天真單純、活潑可愛的。由於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無論是幼兒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偏重身體健康教育,忽視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智力發展而忽視人格促進,因此產生了許多令人擔憂的現象。在成人的眼裡,幼兒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在工作實踐中,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幼兒存在心理障礙,他們的孤僻、嫉妒、膽怯等心理,以及由此產生的任性、自私、霸氣等行為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 如何定義幼兒心理健康問題?
    在過去的十年中,以下研究和實踐指導的定義已初具規模:在具有精神衛生專業知識的專業顧問與一名或多名護理人員(通常是早期護理和教育提供者和/或家庭成員)之間的協作關係內實施的問題解決和能力建設幹預措施。幼兒期心理健康諮詢旨在增強員工,家庭,計劃和系統的能力(提高能力),以預防,識別,治療和減少從出生到6歲的兒童及其家庭中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
  • 孩子厭學背後是被忽視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積累
    孩子厭學背後是被忽視的心理 健康問題的積累 什麼是厭學?青少年厭學心理是指青少年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模式,主要表現為青少年心理上對待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對待學習,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厭學心理是目前青少年學習上最為普遍的障礙之一,也是最讓家長及老師頭疼的問題之一。 據統計目前全球約有20%青少年正在遭受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中國兒童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總人群大約有3000萬,而其中50%的青少年厭學行為和心理健康問題有關。
  •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
    因為她的行為很可能會嚴重影響到其他孩子的一生! 但是想想,真正可憐,可悲的是這個女孩脆弱的內心!後續報導中,該女生的高考所有科目成績取消。試想一下,考場情緒已經崩潰,她的心理狀況是否能接受高考成績取消的處罰?這個孩子未來的路要怎麼走?真的很讓人擔憂...... 不知道是現在的網絡信息太發達,還是現在出問題的孩子越來越多,跳樓自殺事件屢屢報導。
  • 10歲小學生墜樓身亡:孩子的心理狀況不可忽視
    據媒體報導,繆可馨在上完語文課後翻越四層欄杆墜樓身亡,孩子家長懷疑女兒墜樓與語文老師教學方式不當有關。因為事發前老師批評孩子的作文不夠「正能量」。當前我們無法判斷該老師是否存在過失,但在教育過程中孩子的心理狀況不應該被忽視。
  •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這主要是因為初中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家庭教育以及學校教育的雙重壓力下都會迫使其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因此,針對初中階段的學生進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通過分析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探討開展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 孩子心理健康莫忽視
    來源:長春日報-長春新聞網網劇《隱秘的角落》熱播後,劇中反映的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引起大家關注。兒童心理健康一直是家長和老師關注的問題,但是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很多家長並沒有及時意識到孩子表現出的一些心理問題。
  • 家長切勿忽視幼兒的情感依附心理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親子>兒童心理>幼兒心理>正文家長切勿忽視幼兒的情感依附心理 2012-11-26 15:14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 不可忽視~SO~大關舉辦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培訓
    8月13日,來自中山的心理諮詢專家伍潔兒老師和吳松科老師,為我縣部分機關職工、教師和家長帶來了一場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縣政協副主席黃靜出席並講話。告誡家長和教師要從學生寫字姿態、握筆姿勢、字跡情況來分析孩子的心理和性格發展,及時關注孩子心裡狀況並指引孩子心理向健康發展。
  • 殺人惡魔馬加爵,也是心理健康的受害者!不要忽視孩子心理健康了
    最近幾年,我在從事教學工作的時候,一直很關注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因為我發現心理健康對於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遠遠大於課業成績。有家長和我交流,老師,我不希望孩子在學校學習成績多好,只要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就行。這個觀點其實我是不同意的,現如今,在我們國家雖然素質教育提的比較響,但是從目前多個地方的實際情況看,應試教育還是要佔很大比重的。
  • 關注幼兒心理 教會孩子勇敢和分享
    幼兒期是兒童智能發展和人格培養的黃金階段,青少年時期乃至成年後出現的許多心理及行為偏差,其原因可追溯到幼兒時期。幼兒時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關鍵時刻,家長可千萬不能忽視。良好的早期教育能使孩子學會自尊、自信、自立意識和自主性,不能因為孩子年齡過小,就認為此時進行心理教育過早。正確的幼兒心理教育應做到以下幾點。
  • 合肥南國花園幼兒園某教師掌摑體罰幼兒被通報!
    這暴露出個別民辦幼兒園管理不力、對新入職教師培訓不到位、科學保教能力亟待加強等問題。區教體局第一時間成立調查組進駐該幼兒園進行深入調查,並作出相應處理。其在協助主班老師組織活動中,將幼兒趙某某帶至教室外三樓戶外活動平臺,期間發生掌摑體罰行為,後被附近居民錄像並上傳至網絡,引發嚴重不良影響。
  • 孩子的心理問題,家長切莫忽視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基數的不斷攀升,導致教育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仿佛還記得前二十年的大學生還是挺受用人單位稀罕的,轉眼間白駒過隙,大學生已經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詞,多如牛毛,甚至連研究生也是那麼的稀鬆平常,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導致學歷含金量的下降直接加速了小孩的學業壓力,所以眾多家長把重心幾乎全部放在了孩子的學習成績上,似乎成績就是一切,只要成績好,
  • 如果孩子有這4種「表現」,心理可能已經不健康了,家長別忽視
    但是我發現身邊有很多跟我一樣的家長,認為孩子就是無憂無慮的,不會有什麼心理問題。實際上,即使是孩子也有煩惱的事情,不及時處理很有可能變成心理問題。如果你家孩子有以下4種表現,很有可能心理已經不健康了。1、表達出對孩子的關心大多情況下,孩子會產生心理問題是因為家長的忽視。家長們認為孩子只需要上學就好了,哪裡有什麼事情需要操心。我家大寶同班的一個小男孩就因為脾氣暴躁,經常打架,後來老師沒辦法只能勸家長帶孩子去看看心理醫生。
  • 藍天幼兒園開展幼兒心理健康輔導教育系列活動
    為積極響應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特殊的時光,不一樣的陪伴」主題活動,5月26日,藍天幼兒園開展了幼兒心理健康輔導教育家園共育系列活動。一是制定幼兒應急心理幹預工作方案,成立疫情防控期間幼兒心理健康輔導領導小組,部署安排幼兒心理健康輔導工作;二是組織全體教師觀看 「開學季,心理健康教育」專題教育片;三是利用多種通訊渠道進行線上家長會,線上家訪,全面了解幼兒思想狀態和心理狀況;四是開通園長信箱和教師愛心連線,傾聽家長的困惑,切實解決疫情防控期間家長的問題。
  • 孩子到點不睡覺,打罵過後就睡著了?背後的問題,父母不可忽視
    導讀:孩子到點不睡覺,打罵過後就睡著了?背後的問題,父母不可忽視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到點不睡覺,打罵過後就睡著了?背後的問題,父母不可忽視!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學齡前幼兒3大健康問題:"小胖墩"10個幼兒有1個(圖)
    深圳市婦幼保健醫院近兩年對深圳市學齡前兒童所做的健康體檢調查統計顯示,肥胖、貧血和心理行為問題是深圳市學齡前幼兒三大主要健康問題,近10個幼兒就有1個「小胖墩」,且幼兒肥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而孩子存在發育、心理行為問題也會對家長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需引起各方重視。
  • 孩子的健康問題三:運動,是孩子成長的保證,是孩子健康的保障
    大量的研究證實,體力活動不足是健康的重要獨立危險因素之一。且現有證據表明青春期或成年後的肥胖、運動不足或積極運動的習慣,都與童年時期建立的運動習性密切相關。如前庭覺失調,從而出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不持續等一系列影響學習的問題。
  • 心理專家: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常會有3種表現,父母切莫忽視
    很多身體很健康的孩子,但是,他們的心裡卻出現了問題,被很多家長所忽略,等發現時,卻為時已晚。本期話題:「心理專家: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常會有3種表現,父母切莫忽視!」心理專家指出,如果說孩子有以下三種特徵的話,說明父母在培養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孩子。
  • 河南初中生服毒自殺,最大原因是家長忽視孩子心理障礙
    父母最容易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個人的個性是從幼兒到青少年階段逐步發展定型的,假如忽視了孩子在成長時期的心理健康問題因為現在有很多家長根本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一個問題。據調查,我國近30%的人心理部仔有不同程度的障礙,其中,32%的青少年有心理健康問題。有關部門還對中,小學生做了一次抽樣調查,結果發現,中學生中有40%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這些數據表明,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較成人更為嚴重。以上令人震驚的事例和統計數字清晰地告訴廣大家長,應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