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心情不好,不去幼兒園可不可以?」
「你就為不去幼兒園找藉口,你才多大,有什麼心情不好的,趕緊起床!」
這樣的對話經常出現在我和二寶之間,因為二寶從小就比較調皮,對他的這些話我都沒有在意。過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二寶沒有以前那麼活潑了,情緒也比較低迷,我才真正重視孩子的心理問題。
好在我發現的比較早,找了個機會及時跟二寶溝通,才沒有讓他心理問題繼續存在下去。但是我發現身邊有很多跟我一樣的家長,認為孩子就是無憂無慮的,不會有什麼心理問題。實際上,即使是孩子也有煩惱的事情,不及時處理很有可能變成心理問題。
如果你家孩子有以下4種表現,很有可能心理已經不健康了。
一、經常感到恐懼,還會因此失眠
小孩子很容易因為一些不了解的事物而產生恐懼心理。尤其是6歲以下的孩子,由於「泛靈心理」對一些事情可能會產生過度緊張的情緒,比如躲在角落、躲在被子裡等等。在提到某件事情,還有可能要因為恐懼情緒,產生噁心、胃疼等不適的情況。
二、具有較強的攻擊性,比如動手打人
當孩子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情,不管事情大小,孩子都會做出過度誇張的反應,比如大哭大喊,說髒話,動手打人等等。在與人發生矛盾時,下意識地動手打人。生氣時會亂摔東西,脾氣暴躁等等。當孩子的攻擊性比較強,說明孩子的心理出現了問題。
三、焦慮、過於敏感
3-6歲是孩子形成自我價值和自我認同感的重要階段,如果這時孩子頻繁出現退縮、逃避的情況,家長就要注意了。不管是大事、小事,孩子都害怕自己做不好,擔心別人看自己的笑話,甚至還沒做就因為擔心自己做不好而大哭。
過分焦慮和敏感,會把很小的一點情緒放大,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四、平時小動作多,無法集中
孩子小的時候因為大腦發育還不是很成熟,注意力不集中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孩子在一分鐘之內頻繁做出多種東西,連一分鐘的時間都不能集中,家長們就要注意了。因為注意力無法集中,孩子在寫作業時經常會出現抵抗情緒,還會拒絕上學。
在自己沒做好一件事時,或遇到哪道題不會做時,出現一些過分暴躁的行為。
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需要家長們自信觀察對比才能看出問題。如果你家出現以上這些表現,就要及時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了。
1、表達出對孩子的關心
大多情況下,孩子會產生心理問題是因為家長的忽視。家長們認為孩子只需要上學就好了,哪裡有什麼事情需要操心。我家大寶同班的一個小男孩就因為脾氣暴躁,經常打架,後來老師沒辦法只能勸家長帶孩子去看看心理醫生。
結果這個家長覺得老師小題大做,就這樣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問題。因為脾氣暴躁沒人敢跟這個小男孩玩,老師也沒辦法管,最後退學了。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最想傾訴的人。因此,當孩子出現特別情緒時,家長一定要及時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
2、找出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針對性解決
當家長表達出自己的關心,就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站在自己這邊的,很容易打開孩子的心扉。這時就需要根據孩子的表現,找出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在學校受欺負了、害怕父母吵架、家庭環境變化不適應等等。
找出問題後,如果是家庭問題,父母要學會做出改變,不要覺得丟面子而忽視孩子的心理問題。
3、藉助工具調整孩子的心態
我家二寶心理出問題那段時間,因為我的忽視二寶不太願意跟我傾訴。在我不斷表達出關心之後,二寶的心理設防有所鬆動,但因為語言能力不夠,他總是說不出自己到底是什麼情緒,事情也不說明白。我就只能旁敲側擊,看看二寶到底是什麼情緒。
為此,我專門找了一套兒童心理的繪本——《幼兒心理成長系列》。這套繪本不僅描述了孩子的情緒,還對應了一些可能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入了這套繪本後,我每天給二寶講一本。在講故事的時候觀察二寶的變化,在講《哎呀,好可怕》這冊時,發現二寶情緒比較大。
講完故事後,二寶知道了自己到底是什麼情緒,就把自己心裡藏著的事告訴我了。了解了這種情緒,二寶掌握了調整心態的方法,比之前要活潑多了。這套繪本包含生氣、嫉妒、害怕、委屈、貪心等8個情緒主題,還描述了孩子的心理變化,很適合給孩子調整心態。
當你家孩子有以上幾種表現,一定要及時關注,讓孩子更健康的成長。
我是萍萍媽媽育兒師,也是擁有兩個寶寶的媽媽,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育兒乾貨。
希望我的一點經驗和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