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顧:
河南省泌陽縣羊冊鎮羊冊二中一名初三學生胡文通同學被另外三名學生毆打,胡同學服毒自殺身亡。結合胡同學遺書及公安機關的詢問筆錄,胡同學自八年級就有了這個想法。而胡同學作為走讀生,應該由監護人接送放學,在胡同學事故發生當天沒有家屬接送。
從事件上,我們得到三個信息:青少年輕生心態、衝突性暴力、家庭忽視孩子心理障礙。
如果胡同學家人在平時生活中多留意他的心情和行為,是不是就可以在他初二有自殺想法的初期及時幹預,給到足夠多的關愛,幫助他走出心理障礙?是不是就不會有現在的慘劇?我們無法斷定學校裡發生的暴力是否偶然,但是擊敗內心深處的永遠不只是一場災難,而是一次又一次的痛擊,讓他從難過走到麻木,選擇放棄生命。
父母最容易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個人的個性是從幼兒到青少年階段逐步發展定型的,假如忽視了孩子在成長時期的心理健康問題,很可能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消極影響。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十分受寵,對集體和同學缺乏應有的關注。又因為人部分父母忙工作,對孩子的關心非常少,而網際網路社會灌輸給孩子的資訊太多,不排除有相當一部分的負面影響源於泛傳遞的網絡社交渠道。如果沒有正確的疏導,一個小小的問題就可能給他們造成很大的挫折感,這不利於孩子心理健康發展。
心理障礙是隱性的、潛伏的,不易被發現。但它卻是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絆腳石。焦慮,恐懼,抑鬱,自卑,妒忌,多疑,逆反,孤獨等,當這些心理問題表現在您的孩子身上時,作為父母的您,請一定要像關注孩子的身體和學習成績一樣,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做好孩子心理健康的疏導工作。因為一旦這些問題日積月累,從心理障礙發展到心理疾病,到那時也許已經不是治療的問題,而是像胡同學一樣走上極端的道路。
但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如何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這樣的事情,是許多家長中的盲區。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現在有很多家長根本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一個問題。
據調查,我國近30%的人心理部仔有不同程度的障礙,其中,32%的青少年有心理健康問題。有關部門還對中,小學生做了一次抽樣調查,結果發現,中學生中有40%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這些數據表明,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較成人更為嚴重。以上令人震驚的事例和統計數字清晰地告訴廣大家長,應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心理差異存在於各個階段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孩子在發育的各個階段心理都存在差異,他們的心理更與成人不同。如果家長忽視了孩子的特點,把對成人的要求強加給他們,或用對其他年齡階段的要求來對待他們,沒有為他們提供解決這個年齡階段的必要問題的條件,就會使他們產生心理上的問題,產生不信任感,內疚感,自卑感等。當外界的要求和孩子們的發展水平和特點相距太遠時,這種要求非但不能促進孩子的心理發展,而且會使他們的發展產生偏離。
總的來說,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不一定都以明顯的形式表現出來,家長最好能在孩子剛開始產生輕微的心理健康問題時,就及時發現並採取多種方法幫助他們解決。還有我們不要忽視平時不引入注目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包括那些大家都認為是「好學生」、「乖孩子」的心理健康。這些孩子,看起採很正常,沒有什麼心理上的問題,但實際上在他們身上存在著潛在的不健康因素。只是由於他們的性格特點,或由於沒有突出的事件引發他們的心理問題,因而他們的問題沒有明顯地表現出來。對於這些孩子,家長往往會放鬆了關心和教育。在這條件下,問題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發展,以致達到了嚴重的程度。
由於每個孩子可能會受到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複雜影響,所以都具有其各自的特點,表現上有明顯的個別差異。家長如果能夠認真對待孩子的個性特點,採取適合於孩子特點的教養方式和態度,這個孩子的心理就能得到正常的發展。反之,如果家長按照統一的模式,採取不適合孩子教育方式,或根據自己的好惡對待孩子,親子之間就會產生不協調,甚至產生衝突,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
多和孩子聊聊天,解讀他的每一個細微動作,他看你時的表情,說話的語氣,分享的內容,從而了解到他的心理狀態,孩子在慢慢長大,家長也要學會放下架子,用同伴的身份和他溝通,你才能了解他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舉個例子,我像審犯人一樣,對你發問「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 你是不是也會下意識的挑好的說?別這樣,好話都是讓你別擔心,他們期盼的還是你跨過這道防線,站出來說一句「別怕,爸爸媽媽在你身邊,任何問題都要一起面對」。
圖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