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遊戲作為一種娛樂產品正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而且其中暴力血腥內容愈來愈多。教育研究表明,電子遊戲是一種良好的教學工具,如果健康的電子遊戲能夠使人們學會健康的行為,那麼人們從模擬謀殺的遊戲中會學到什麼呢?
12-17歲的青少年中,97%的人玩電子遊戲,一半以上的人前一天剛玩過,很多電子遊戲都是暴力性的,半數青少年說自己玩第一人稱射擊遊戲,三分之二的人玩動作遊戲,其中經常涉及暴力內容。而年齡更小的兒童也玩電子遊戲。在一款叫做《俠盜獵車手》的遊戲中,玩家被邀請扮演一個精神病患者,「你可以用車軋行人,可以劫車,可以一邊開車一邊打槍,還可以跑到紅燈區,接上一個妓女,在你的車裡和她性交,然後把她殺了,拿回你的錢」,在這個逼真的3D畫面中,你可以把人打翻,狠狠踩踏,直到他們吐血,然後看著他們死去。
目前已有多個案例報導,十幾歲的青少年模仿他們在屏幕上玩的暴力恐怖遊戲,這一現象已經引起了人們對暴力遊戲的擔憂。人們不禁要問,年輕人從無盡的襲擊和肢解他人的角色扮演中習得了什麼?之後的撤回暴力遊戲以回應殺戮行為的舉動是否又能有所成效?
然而事實卻是,大多數的菸民並不是因為心臟病而死掉的,大多數受過虐待的兒童也沒有因之變得殘忍,從而虐待他人。大部分在兇殺模擬器上花掉數不清時間的人,其實過著文雅的生活。所以暴力遊戲的支持者可以宣稱,和人們對菸草、電視感興趣一樣,暴力遊戲是無害的。
然而研究人員卻給出了一些理由,證明為什麼玩暴力遊戲可能比觀看暴力電視更容易誘導人們做出攻擊性行為。在玩電子遊戲時,遊戲者可表現出如下:
• 認同暴力人物的身份並進行角色扮演
• 積極地演練暴力行為,而不是被動地觀看
• 參與扮演暴力活動的全過程——選擇刺殺對象、購買槍枝彈藥,靠近目標、進行瞄準和扣動扳機
• 參與持續武裝暴力活動並進行威脅恐嚇
• 不斷重複暴力行為
• 從有效攻擊中獲得獎賞
基於上述原因,軍隊為使戰士在戰鬥中英勇射擊,常常訓練他們玩模仿攻擊遊戲。
大量的研究表明,一般來說,玩暴力電子遊戲確實會增加攻擊性行為,攻擊性思維和攻擊性情緒。
玩暴力電子遊戲可產生下面一系列的效應:
• 誘發攻擊行為
玩過暴力電子遊戲的兒童,在與同伴相處時,更容易表現出攻擊性傾向,與老師爭執,喜歡結夥打架。在這些研究中,在控制了人格特質和氣質後,電子遊戲中的暴力仍然會增加兒童的攻擊性。
• 引發攻擊性思維
• 喚醒攻擊性情緒
• 減少對他人的幫助和同理心
人們在玩暴力遊戲之後,變得更加容易利用同伴,而不是信任或與之合作,他們與情緒相關的腦區表現出了更少的激活,即對暴力脫敏。而玩暴力遊戲的時間越長,這種效應就越明顯。有關暴力遊戲的研究也對宣洩假說提出了挑戰,後者認為暴力遊戲可以讓人們以一種安全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攻擊傾向,「為自己的憤怒找到出口」,然而事實是,暴力實踐導致了暴力,而不是釋放了暴力。認為暴力遊戲可以宣洩憤怒情緒,這是暴力遊戲對憤怒的人的吸引之一,但不幸的是,該理論的批評者指出,用這種方式宣洩憤怒可能事與願違,暴力遊戲會讓憤怒升級,並導致更多的攻擊性行為。
儘管如此,美國學術界對暴力遊戲是否真會影響現實中的行為觀點仍舊存在爭議。
然而,作為與暴力遊戲在概念上相對的親社會遊戲的研究顯示,玩親社會遊戲的人,在現實生活情境中有較多的幫助、分享和合作行為,電子遊戲是絕好的老師,教學遊戲教會孩子閱讀和數學,親社會遊戲教給孩子親社會行為,而暴力遊戲則教給孩子暴力,教給我們什麼,我們就做什麼,不管這些是好是壞。
作為一位與社會關懷的心理學家,安德森向家長呼籲,父母應該關注孩子周圍的媒體,並保證其接觸健康的媒體,至少在家裡,應該完全做到這一點。雖然家長不可能完全得知孩子在其他地方的行為,也不能控制孩子的同輩文化中媒體的影響,但是最起碼在家裡,應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鼓勵其參與健康的遊戲。此外,學校也應該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媒體意識教育。
Ref: 《社會心理學》戴維·邁爾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