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玩暴力遊戲對攻擊性行為的影響

2020-10-13 不愛說話的PhD

電子遊戲作為一種娛樂產品正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而且其中暴力血腥內容愈來愈多。教育研究表明,電子遊戲是一種良好的教學工具,如果健康的電子遊戲能夠使人們學會健康的行為,那麼人們從模擬謀殺的遊戲中會學到什麼呢?

12-17歲的青少年中,97%的人玩電子遊戲,一半以上的人前一天剛玩過,很多電子遊戲都是暴力性的,半數青少年說自己玩第一人稱射擊遊戲,三分之二的人玩動作遊戲,其中經常涉及暴力內容。而年齡更小的兒童也玩電子遊戲。在一款叫做《俠盜獵車手》的遊戲中,玩家被邀請扮演一個精神病患者,「你可以用車軋行人,可以劫車,可以一邊開車一邊打槍,還可以跑到紅燈區,接上一個妓女,在你的車裡和她性交,然後把她殺了,拿回你的錢」,在這個逼真的3D畫面中,你可以把人打翻,狠狠踩踏,直到他們吐血,然後看著他們死去。

目前已有多個案例報導,十幾歲的青少年模仿他們在屏幕上玩的暴力恐怖遊戲,這一現象已經引起了人們對暴力遊戲的擔憂。人們不禁要問,年輕人從無盡的襲擊和肢解他人的角色扮演中習得了什麼?之後的撤回暴力遊戲以回應殺戮行為的舉動是否又能有所成效?

然而事實卻是,大多數的菸民並不是因為心臟病而死掉的,大多數受過虐待的兒童也沒有因之變得殘忍,從而虐待他人。大部分在兇殺模擬器上花掉數不清時間的人,其實過著文雅的生活。所以暴力遊戲的支持者可以宣稱,和人們對菸草、電視感興趣一樣,暴力遊戲是無害的。

然而研究人員卻給出了一些理由,證明為什麼玩暴力遊戲可能比觀看暴力電視更容易誘導人們做出攻擊性行為。在玩電子遊戲時,遊戲者可表現出如下:

• 認同暴力人物的身份並進行角色扮演

• 積極地演練暴力行為,而不是被動地觀看

• 參與扮演暴力活動的全過程——選擇刺殺對象、購買槍枝彈藥,靠近目標、進行瞄準和扣動扳機

• 參與持續武裝暴力活動並進行威脅恐嚇

• 不斷重複暴力行為

• 從有效攻擊中獲得獎賞

基於上述原因,軍隊為使戰士在戰鬥中英勇射擊,常常訓練他們玩模仿攻擊遊戲。

大量的研究表明,一般來說,玩暴力電子遊戲確實會增加攻擊性行為,攻擊性思維和攻擊性情緒。

玩暴力電子遊戲可產生下面一系列的效應:

• 誘發攻擊行為

玩過暴力電子遊戲的兒童,在與同伴相處時,更容易表現出攻擊性傾向,與老師爭執,喜歡結夥打架。在這些研究中,在控制了人格特質和氣質後,電子遊戲中的暴力仍然會增加兒童的攻擊性。

• 引發攻擊性思維

• 喚醒攻擊性情緒

• 減少對他人的幫助和同理心

人們在玩暴力遊戲之後,變得更加容易利用同伴,而不是信任或與之合作,他們與情緒相關的腦區表現出了更少的激活,即對暴力脫敏。而玩暴力遊戲的時間越長,這種效應就越明顯。有關暴力遊戲的研究也對宣洩假說提出了挑戰,後者認為暴力遊戲可以讓人們以一種安全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攻擊傾向,「為自己的憤怒找到出口」,然而事實是,暴力實踐導致了暴力,而不是釋放了暴力。認為暴力遊戲可以宣洩憤怒情緒,這是暴力遊戲對憤怒的人的吸引之一,但不幸的是,該理論的批評者指出,用這種方式宣洩憤怒可能事與願違,暴力遊戲會讓憤怒升級,並導致更多的攻擊性行為。

儘管如此,美國學術界對暴力遊戲是否真會影響現實中的行為觀點仍舊存在爭議。

然而,作為與暴力遊戲在概念上相對的親社會遊戲的研究顯示,玩親社會遊戲的人,在現實生活情境中有較多的幫助、分享和合作行為,電子遊戲是絕好的老師,教學遊戲教會孩子閱讀和數學,親社會遊戲教給孩子親社會行為,而暴力遊戲則教給孩子暴力,教給我們什麼,我們就做什麼,不管這些是好是壞。

作為一位與社會關懷的心理學家,安德森向家長呼籲,父母應該關注孩子周圍的媒體,並保證其接觸健康的媒體,至少在家裡,應該完全做到這一點。雖然家長不可能完全得知孩子在其他地方的行為,也不能控制孩子的同輩文化中媒體的影響,但是最起碼在家裡,應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鼓勵其參與健康的遊戲。此外,學校也應該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媒體意識教育。

Ref: 《社會心理學》戴維·邁爾斯

相關焦點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媒體怎樣影響我們的行為
    一個曾經經歷了22年的對暴力節目統計的研究人員悲嘆道:「人類曾經有過許多更嗜血的時代,但是從來沒有一個像現在這樣暴力影響無處不在,我們被暴力作品的潮流所淹沒,這個潮流是前所未有 的……它用經過專業編排的殘忍畫面淹沒了每個家庭。電視對行為的影響:大量的例子表明,人們在實際生活中重演著電視上的犯罪。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群體對攻擊行為的影響
    當一場騷亂開始的時候,一旦有人開始對抗,便如同扣動了扳機,攻擊行動迅速蔓延,看著別人肆無忌憚地瘋搶,搬走電視機,守法的旁觀者可能會違背道德,仿效前者的行為。群體通過責任擴散使攻擊行為增大,在戰爭中,進攻決策是由遠離前線的戰略家做出的,他們下命令,但是由其他人執行,這種距離是否會讓下命令發動攻擊變得更為容易呢?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如何減少攻擊行為
    在攻擊行為或幻想耗盡了被壓抑的攻擊能量這一假設下,一些臨床專家和群體的領導者鼓勵人們通過攻擊來疏導受壓抑的供給能量——用泡沫塑料棒互相痛打或一邊尖叫一邊用網球拍打被子。不論是實驗室環境還是在一些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均發現了攻擊行為增強了攻擊性,正如之前的理論提到的,殘忍的行為引起了相應的態度,輕微的攻擊行為可以為自己找到正當的理由,人們貶低受害者,從而使進一步的攻擊合理化。報復從短期來看可以減少張力,甚至提供快樂,但是從長期來看,卻能激起更多的負性情緒。但是我們應該因此而禁錮憤怒和攻擊的欲望嗎?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攻擊的概念及其生物學理論
    攻擊在社會心理學的定義為意圖傷害他人的身體行為或言語行為。攻擊還包括毀壞財產、撒謊等其他以傷害為目的的行為。對於人類攻擊行為又可分為敵意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前者由憤怒 引起,以傷害為目的,後者只是把傷害作為達到其他目的的一種手段。大多數恐怖活動屬於工具性攻擊。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為什麼過度看電視會對思維產生影響
    持續觀看暴力會讓我們對殘忍的行為脫敏,它給了我們關於如何行為的心理腳本,並歪曲了我們對現實的認知,同時可能啟動了攻擊想法。• 脫敏作用重複呈現一個激發情緒的刺激,會導致我們的情緒反應消失,在看了上千遍的殘忍行為後,我們有同樣的理由會相信發生類似的情緒麻痺。最通常的反應會變成「一點也不困擾我」。
  • 社會心理學讀書筆記(12)
    ♢基因的影響:攻擊行為是由一種能夠改變神經遞質平衡的基因和童年時期的受虐待經歷共同決定的。基因會使某些兒童對虐待更敏感,反應更強。♢生物化學因素:①酒精。酒精使人們的個性弱化,降低我們的抑制能力。酒精可以降低人們的自我知覺和考慮後果的能力,同時促使人們將攻擊和酒精在心理上建立聯繫,進而增加暴力行為發生的可能。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為什麼觀看色情作品會導致不良行為
    在當今的美國,色情行業迅速發展,社會心理學對色情作品的研究著重於對性暴力的描寫。一個典型的性暴力場景中,一個男人強制一個女人性交,最初她會抵抗並試著擊倒襲擊她的人,但逐漸的,她被性喚醒,也停止了抵抗。最後她完全進入了一個愉悅的狀態,並不斷要求更多。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攻擊的理論:攻擊挫折和社會學習
    攻擊的社會學習理論: 攻擊的回報:人類可以習得攻擊的回報,兒童一旦成功地使用了武力脅迫了其他兒童,她就很可能會越來越富於攻擊性,在索馬利亞海域,僅2008年交給海盜的贖金就超過了1億5千萬美元,因此助長了更多的搶劫行為,在這些例子中,攻擊是為了得到特定回報而採取的手段。
  • 《社會心理學》讀書筆記(一)
    💪 本文閱讀時間大約14分鐘 💪本系列是戴維·邁爾斯所著《社會心理學》(中文第十一版)的讀書筆記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攻擊的影響因素之厭惡事件和喚醒水平
    厭惡事件 : 疼痛:在通過電擊引發疼痛的小鼠實驗中發現,電擊引起的疼痛越強烈,攻擊就越猛烈,同樣的結果在很多物種中都存在,疼痛同樣會提高人類的攻擊性。大概我們每個人在頭痛或者絆了腳之後,都曾有過那樣的反應。
  • 玩遊戲讓孩子變得有攻擊性?研究數據真實告訴你─心理學看教養1
    但是,對小孩來說,不管是手機、平板或計算機,不管每天有多少訊息在微博和微信上,小孩可能只在乎他能下載到什麼最新的手機遊戲。而各式各樣新的手機遊戲每天推出在平臺上提供下載,家長免不了擔心遊戲的內容、質量會影響孩子們的成長,而其中,「玩暴力電玩會使孩子變得有攻擊性」這樣的話題不斷地在社會大眾間傳播,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 成人該如何正確應對幼兒攻擊性行為
    如果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聽之任之,既會影響其個性的發展,又會影響其人際交往。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觀察。如發現孩子有攻擊性行為出現,應找出原因,有針對性地幫其糾正。比如,一但他們所要玩的玩具被別人拿走,他們立刻就會產生敵意,並用抓、打、咬的方式來搶奪玩具,而並不是用言語來攻擊對方。3、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不但會對他人或集體造成危害。對其個體的健康發展也是很不利的,而且也阻礙兒童社會性發展、在小班受到一些攻擊性行為較強的幼兒的影響,常常導致受其欺負的小朋友產生心理恐懼,甚至不願上幼兒園。
  • 孩子變成「暴力分子」?面對「攻擊性行為」,家長要這樣應對
    其實,暴力是大多數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孩子在出生後的4~8周會出現憤怒這種爆發式的負面情緒,而憤怒往往是導致孩子具有攻擊行為的罪魁禍首。孩子越是憤怒,就越是衝動,動手的欲望也愈發強烈,自然而然便產生了攻擊性行為。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性別偏見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性別偏見本篇談談性別刻板印象,即人們有關女性和男性事實上如何行為舉止的信念。性別刻板印象:從有關刻板印象的研究中,有兩個結論是毫無疑義的:存在很強的性別刻板印象,並且正如常常發生的那樣,刻板化群體也接受這種刻板印象。
  • 結果出來了,美國機構利用《GTA》研究遊戲與暴力行為的關聯
    美國 Stetson University 大學心理學教授Chris Ferguson則在接受外媒紐約時報訪談中表示:有證據證明暴力電子遊戲或暴力電影等等,並不是導致攻擊性行為的原因。他還說道:「全世界有數十億名玩家,甚至是遊戲非常流行的國家,也從來沒有遇到過美國這樣頻繁的暴力行為事件。相反,電子遊戲可以讓人釋放壓力,導致現實中暴力行為的減少」。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去個體化——群體中的個體失去自我感
    從輕微的失態(在大餐廳裡扔擲食物、怒罵裁判、在搖滾音樂會上尖叫)到衝動的自我滿足(集群破壞公物,縱酒狂歡,偷竊),甚至具有破壞性的社會暴力(警察暴力、暴動、私刑),人們都可能幹得出來。在後續對群體以及匿名性影響的研究中均得到較為一致的結果,在觀察孩子玩「不給吃糖,就惡作劇」的遊戲中,孩子只允許每次拿一粒糖,在暗處觀察的研究者發現結伴的孩子比單獨的孩子多拿糖的可能性要大一倍,而且,那些匿名的孩子比那些問及姓名和住處的孩子違規的可能性更大,大部分孩子會因為群體的掩蓋和匿名性而去個體化,因此會偷拿更多的糖果。
  •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父母該如何面對?
    模仿攻擊性行為:通過電視、電影、網路遊戲,不自覺地模仿暴力行為。 取樂性攻擊行為:用肢體語言、侮辱性言語或工具直接或間接向他人實施攻擊,以滿足自己快樂的需求。比如,搞一下惡作劇,故意取笑別人等。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為何他人在場時會影響我們的行為
    首先需要明確群體概念,什麼是群體,社會心理學家對群體的定義為兩個或更多互動並相互影響的人,此外群體成員將同一群體中的人看成自己人,而不是陌生人。僅僅是有其他人在場有時也會對個體產生影響,就好像一場體育比賽,人們會把那些和自己支持同一個參賽隊的人看做我們,相形之下,把那些支持其他對的人看做對手。
  • 熊玲:解讀青少年的另類暴力——沉溺殺手遊戲
    (一)殺戮遊戲的吸力究竟在哪?深度理解暴力的動力學。人生來就好鬥嗎?這裡想引用安東尼·斯託的一段話來說明,他說:糟糕的是,我們人類是地球上最殘忍無情的動物,雖然在閱讀紙和史書上描述的人對人的暴行的時候我們也會頓生恐怖,此時我們深切知道,是每個人內心深處固有的兇殘動機往往導致謀殺、拷打甚至戰爭。
  • 湖南父母成長課程|家長如何避免幼兒攻擊性行為?
    什麼是幼兒攻擊性行為?據專家介紹,在兒童心理學上,寶寶所表現出來的「暴力」行為稱為幼兒攻擊性行為。很多爸媽發現,自家的孩子不高興的時候會打人、推人甚至咬人。攻擊性行為對孩子將來肯定有不好的影響。攻擊是幼兒常見的一種不良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