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傷害他人*
●攻擊:意圖傷害他人的身體行為或者言語行為。
●敵意性攻擊:由憤怒引起,以傷害為目的。
●工具性攻擊:只是把傷害作為達到其他目的的一種手段。
●敵意性攻擊是激烈的,而工具性攻擊是冷靜的。
●青少年的攻擊屬於工具性攻擊行為,通常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支配性和更高的地位。
攻擊的理論
●攻擊的生物學理論
神經系統、基因、生物化學因素對某些人在面對衝突、挑釁時會不會做出攻擊反應,都有重要的影響。
♢本能論和進化心理學
♢神經系統的影響:腦區異常可能導致異常的攻擊行為。
♢基因的影響:攻擊行為是由一種能夠改變神經遞質平衡的基因和童年時期的受虐待經歷共同決定的。基因會使某些兒童對虐待更敏感,反應更強。
♢生物化學因素:
①酒精。
酒精使人們的個性弱化,降低我們的抑制能力。酒精可以降低人們的自我知覺和考慮後果的能力,同時促使人們將攻擊和酒精在心理上建立聯繫,進而增加暴力行為發生的可能。酒精還會將模稜兩可的行為理解為挑釁。
②睪丸激素。
睪丸激素水平的降低,會伴隨著男性攻擊性行為的降低。
♢不良飲食。鈣元素有助於抑制衝動。
♢生物學與行為的相互作用。
●攻擊的挫折—攻擊理論
♢挫折(任何阻礙我們實現目標的事物)總會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
♢攻擊的能量並非直接朝挫折源釋放,相反,我們會把敵意轉移到一些安全的目標上。當新的目標與挫折源有相似之處,並且稍稍刺激了攻擊能量的釋放時,攻擊的轉移最容易發生。
♢外群體的目標尤其容易成為攻擊的替罪羊。
♢挫折產生了憤怒和敵意,如果存在攻擊性的線索,這種憤怒就可能激起攻擊。挫折感不僅來自剝奪本身,還來自期望和現實之間的差距(相對剝奪)。
●攻擊的社會學習理論
♢我們的攻擊是習得的,通過親身經歷和觀察別人的成功,我們會習得攻擊的好處。社會學習使家庭、亞文化和大眾傳媒都能對攻擊產生重要的影響。
攻擊的影響因素
●厭惡事件:挫折、不適、疼痛,以及身體、言語上的人身攻擊。
●喚醒:任何來源的喚醒都能轉化成憤怒,比如身體鍛鍊或性刺激。性喚醒和憤怒等其他各種形式的喚醒狀態之間是可以相互增強的。
●攻擊線索(如一把槍的出現)增加了攻擊行為的可能性。
●觀看暴力節目不僅會導致攻擊行為出現一定的增長,尤其是在被激怒的人中,而且還會降低觀眾對攻擊的敏感度和改變他們對現實世界的覺知。
●觀看色情作品會增加男性對女性的攻擊,並且扭曲他們對於女性對性脅迫的態度的知覺。
●觀看過多的電視暴力與攻擊行為有關。
●反覆玩暴力遊戲,會引發更多的攻擊性的想法、情緒和行為,因為遊戲體驗與其他媒體相比,需要更多的主動參與。
●很多攻擊行為是群體發生的。激怒個體的情境同樣可能激怒群體,通過分散責任和極化行為,群體情境能夠增強攻擊反應。
減少攻擊行為
●發洩攻擊不會減少進一步攻擊的產生,反而會引發更多的攻擊。
●社會學習法:①減少令人討厭的刺激;②獎勵和塑造非攻擊行為;
●非暴力溝通:用非攻擊的方法把自己的感覺告知別人,如「你把髒盤子留在那裡讓我很不愉快。」
2020.11.08
註:本文節選和提煉自 [美]戴維·邁爾斯著 《社會心理學》第十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