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攻擊性行為矯正個案研究總結報告

2020-12-14 新東方網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

幼兒攻擊性行為矯正個案研究總結報告

  導讀:代幣制能使幼兒及時地發現自己的進步,並在強化物、後援強化物的激勵下,自覺控制自己的行為,對培養幼兒的自我約束力有較好的效果。

  幼兒進入中班後,隨著其生理和認知水平的發展及社會、家庭和媒體,特別是電視的負面影響的日益增強,使其攻擊性行為顯著增多。我園中五班的張強小朋友就是一個具有較強攻擊性的幼兒。自本學期開始,我就和中五班的兩位教師一起運用代幣制的方法對張強小朋友的攻擊性行為進行矯正研究。

  所謂代幣制,就是一種用代幣做強化物來進行的行為矯正程序。我們矯正張強攻擊性行為所使用的代幣制以葫蘆娃印章為代幣,當幼兒達到預定的行為目標後就得到一個印章,得到3個印章後就會獲得一朵小紅花,積累到一定數量的小紅花後,就得到後援強化物---讓媽媽到他到淘氣堡遊樂場玩一次,通過代幣、強化物及後援強化物的激勵來實現矯正張強的攻擊性為的目的。現將研究過程及結果總結如下:

  一、研究對象情況分析

  1、研究對象情況簡介

  張強小朋友是一個健康、開朗、外向、聰明、好動的小男孩。在班中他的年齡偏大。身體偏高,語言、智力、能力、情感等各方面發展較好,比較引人注意。由於年齡、身高、能力等方面較有優勢,使他有些驕傲情緒,經常推搡、擊打同伴。幾乎每天都有小朋友或家長反映張強打人。

  2、研究對象行為表現

  對張強的攻擊性行為進行矯正的第一步,我們先對其攻擊性行為進行為期一周的觀察、記錄,做了前測,發現其攻擊性行為的主要表現為1)推搡同伴。2)拍打同伴頭部、背部。3)拉扯同伴的胳膊、衣服。4)與同伴爭搶玩具。5)經常有言語攻擊。6)攻擊行為每天都會發生,平均每天達兩次以上。

  3、分析其攻擊性行為的動機、目的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張強的攻擊性行為的目的與動機主要是:(1)受到他人攻擊時還手。(2)維持班級紀律與常規,如洗手時拉扯爭搶水龍頭的小朋友等。(3)與同伴爭搶玩具。(4)打抱不平,如男孩王小亞搶女孩姜珊的圖書,他發現後就用力把王小亞推到一邊,還拍打他的手。

  4、其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

  (1)家庭方面:在同家長的交流中我們得知,張強頑皮好動,讓家長很傷腦筋,而他的爸爸、媽媽平常都很忙,一忙起來,最簡單直接也最常用的教育方法就是媽媽訓,爸爸打屁股。同時,其家長在交談中也流露出了怕孩子在幼兒園挨打吃虧的想法,有慫恿孩子「打要還手」的傾向。

  (2)幼兒自身方面,由於張強身高在班中最高的幾個之一,能力也偏高,使他有某種優越感。

新東方網小學官方微信:新東方小學 (微信號:xdf_xx

最新小學熱點資訊、小升初資訊、各年級學習輔導、家長知識堂,請掃一掃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 

版權及免責聲明

凡本網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含本網和新東方網) 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本網未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僅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轉載稿的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東方",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見稿後在兩周內速來電與新東方網聯繫,電話:010-60908555。

相關焦點

  • 幼兒攻擊性行為個案觀察與分析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幼兒攻擊性行為個案觀察與分析   研究對象:熙熙   年齡:三歲半   班級:小六班
  • 成人該如何正確應對幼兒攻擊性行為
    如果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聽之任之,既會影響其個性的發展,又會影響其人際交往。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觀察。如發現孩子有攻擊性行為出現,應找出原因,有針對性地幫其糾正。1、幼兒攻擊性行為頻繁期。幼兒期是社會性萌芽時期,開始喜歡團體的遊戲活動,同時又是自我為中心的階段。
  • 湖南父母成長課程|家長如何避免幼兒攻擊性行為?
    什麼是幼兒攻擊性行為?據專家介紹,在兒童心理學上,寶寶所表現出來的「暴力」行為稱為幼兒攻擊性行為。很多爸媽發現,自家的孩子不高興的時候會打人、推人甚至咬人。幼兒攻擊性行為,往往是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害時,出現的身體上的進攻以及言語是哪個的攻擊等,主要有打、踢、咬、大聲叫嚷、罵人、暴力、搶別人東西等。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是不利於孩子成長和交往的。有一些孩子在學校受到別的小朋友的欺負而會產生心理恐懼,甚至不願意上幼兒園。
  • 個案研究法研究述評
    縱觀學者們關於個案研究法的研究歷程,主要呈現了以下趨勢:個案研究由非正式或前導性研究到現今成為眾人所肯定的正式研究方法;由以往問題的解決到今日著重個案問題之描述、解釋與分析;研究對象由早期的適應不良、問題行為兒童到現今的正常兒童;從關注個案總體的普遍性研究走向關注有關特殊性個案的本質性研究。
  • 科學實踐中,對幼兒自主學習行為的調控的策略研究——中期報告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科學實踐中,對幼兒自主學習行為的調控的策略研究——中期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   讓幼兒自主學習,是幼兒發展的需要
  • 幼兒教育個案研究方法指導
    個案研究可用來檢驗理論或構建理論,既可包括隨機樣本或有意選的樣本,也可以包括量化或質的數據。教育研究領域中的個案研究大都是質的研究,其目的在於產生某種假設,而不是檢驗假設,即它是從原始資料(對某一個案全面情況的實地考察)中推斷出有關這一個案的假設或理論。質的個案研究具有以下特點:①特定性:注重於某個特定的情景、事件、項目或現象。
  • 周一《教研方法》泰山學院畢業論文(設計)開題報告、 個案研究法
    2、為一般理論研究提供特殊例證 個案研究對象雖是單一的「個體」,但它是整體中的個體,是與其他個體相聯繫的。現代心理學研究,尤其是認知心理學研究中,常常要藉助於個案研究來豐富一般研究的基本結論。如,關於兒童元認知的研究就藉助了大量個案的具體材料,來說明其研究的一般結論。
  • 心理學家分析幼兒攻擊性行為
    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很早就開始了。打、踢、推和咬可能在孩子一歲半之前就開始(Tremblay等人,1999年)。隨著孩子的長大並開始說話,諸如開玩笑和叫人稱呼等口頭攻擊變得很普遍,始於學齡前(Coie&Dodge,1998)。
  • 教師如何做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可用來檢驗理論或構建理論,既可包括隨機樣本或有意選的樣本,也可以包括量化或質的數據。教育研究領域中的個案研究大都是質的研究,其目的在於產生某種假設,而不是檢驗假設,即它是從原始資料(對某一個案全面情況的實地考察)中推斷出有關這一個案的假設或理論。質的個案研究具有以下特點:①特定性:注重於某個特定的情景、事件、項目或現象。
  • 幼兒園教學日記:淺談幼兒園的個案研究
    了解每個幼兒的基礎上,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我認為,開展教育個案研究無疑是一件有效的事。   教育個案研究是指教師將教育工作中發現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全過程記錄下來,寫成「教育案例」,然後圍繞案例中所反映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反思教育教學的方法,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最終形成相關研究報告的過程。
  • 個案研究法的基本類型
    個案作品分析就是通過對研究對象的作品進行分析研究,以獲取研究需要的信息。個案作品分析又稱活動產品分析,主要是通過分析研究對象的有關作品來了解其觀念、態度能力、水平等。      例如,對一所學校的工作計劃、工作報告、報表、總結、會議記錄統計資料、規章制度等材料的分析研究,可以了解到這所學校的工作現狀和發展趨勢,並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意見。
  • 不要著急,三個方法幫你應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文/遠方媽媽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就會經常出現一些攻擊性的行為,時常與小夥伴發生矛盾,甚至會發展成肢體碰撞。家長們因此而感到焦慮,覺得孩子是不是脾氣不好,總是想尋找辦法讓孩子變得有禮貌一些。其實幼兒出現攻擊性的行為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是孩子成長過程當中必然會經歷的一個階段。
  • 【初級實務】考點7-5:矯正社會工作的個案工作方法
    B選項與出現幻覺也沒有直接關係,但是還是有可能與吸毒的行為有關,在考試中,為保險起見,我們只選AC。)2015-34.張某因詐騙罪在監獄服刑15年,獲假釋出獄後在社區接受三年的矯正服務,社會工作者小秦接受任務後,認真查閱張某的相關檔案材料,做了充分準備。與張某第一次見面時,小秦用尊重、接納、關懷的價值理念與張某進行交談,下面交談恰當的是()A.
  • 幼兒告狀行為的成因及對策的研究
    相對於其他方面,這方面的研究頗為零碎,把幼兒告狀行為作為整體研究對象並且深入探究其原因和對策的則是少之又少。因此,筆者覺得有必要從整體上來分析幼兒告狀行為的原因。劉晶波的相關研究曾指出:在師幼互動的八種行為中,「告狀」行為佔26.4%,是出現次數最多的一種行為。
  • 幼兒園教學論文:中班幼兒同伴團體個案分析與研究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幼兒園教學論文:中班幼兒同伴團體個案分析與研究 分頁標題#e#   行為的高度一致性。
  • 4歲前的孩子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大多是因為5點原因,趕緊收藏
    攻擊性行為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具有目的性性。實際上,幼兒的許多攻擊性行為並非對對方有明確的敵意,而是為了其他的目的,而對他人造成傷害。 幼兒可能是為了獲得某個物品所做出一些搶奪,推搡等動作,其主要的目標就是為了某一個物品的獲取。
  • 小班幼兒傾聽行為現狀研究
    1二、相關研究現狀 2(一)關於幼兒傾聽行為概念的界定與分類的研究 2(二)關於小班幼兒良好傾聽行為的標準的研究 2(三)關於小班幼兒傾聽行為存在的問題及成因的研究 3(四)關於幼兒良好傾聽行為的養成的策略的研究 4三、研究過程 6(一)研究對象的選取 6(二)研究方法的確定 7
  • 家有「打人」娃不要怕,寶寶出現攻擊性行為,這裡有方法
    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老陳孫子的情況並不是個案,很多孩子都會出現攻擊性行為,當需求無法被滿足,或者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時,孩子會通過肢體或者語言來表達不滿。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攻擊性行為專業研究表明,前額葉在2~3歲開始發育,6歲左右發育速度達到峰值,之後伴隨著成長逐漸完善,直到25歲左右才會成熟,所以兩三歲的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有先天性的因素。
  • 小7微課堂《解密攻擊性行為》回顧(內附音頻)
    大量的兒童心理研究表明,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和兒童間的各種衝突,早在兩歲之前就已經出現,並且在整個0到6歲的期間迅速增加。我們國家的學者研究認為學齡前的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出現比例大概是11%。在此當中男孩的攻擊性的強度,是明顯高於女孩的。4到5歲的學齡前兒童是攻擊性行為的高發年齡。但是在此之後會逐漸減少。幼兒期間的這個攻擊性行為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 2018年4月28日┃研究方法┃教育科研方法之個案研究法
    具體到教育研究領域來說, 這個對象既可以是一個人、一種課程、一個機構, 也可以是一個事件或一個過程等。個案研究就是廣泛搜集個例的資料, 徹底了解個例現狀及發展歷程, 對單一研究對象的典型特徵進行深入而縝密的全面研究分析, 確定問題癥結, 進而提出矯正建議的一種研究方法。通常也被稱為個案法、個案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