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實驗之八習得攻擊行為實驗

2021-01-11 熙文說

習得攻擊行為實驗

1961 年,在美國史丹福大學進行了一項心理學史上非常有名的實驗,這個實驗主要研究兒童如何習得攻擊行為。進行這次實驗的是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還有班杜拉的助手羅西亞·羅斯和希拉·羅斯。通過這個實驗,班杜拉認為攻擊性行為是後天習得的。我們人類的一些攻擊性行為是通過觀察和模仿而習得的,即使沒有經過強化也會產生。

實驗過程

班杜拉從這個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中挑選出了 36 名男孩和 36 名女孩作為實驗的對象。這些兒童的年齡在 3 到 6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 4 歲左右。這 72 名兒童被分成了 3 個小組,其中 24 名兒童被安排在控制組中,這個小組中的兒童不會接受任何榜樣的影響。剩下的 48 名兒童則被分為 2 個小組,其中一組接觸具有攻擊性的榜樣,另一組則接觸不具有攻擊性的榜樣。並且這 3 個小組中的男女孩的數目是相同的。

接觸具有攻擊性的榜樣的一組的兒童和成年人引到活動室內。兒童被安排在活動室的一角,而那個成年榜樣則被安排在活動室的另一角,成人榜樣的桌子上面有一套兒童拼圖玩具和一根木棍,還有一個 1.5 米高的充氣芭比娃娃,兒童的桌子上土豆印章和一些顏色豔麗的貼紙等。一分鐘過後,具有攻擊性的成人榜樣開始用那根木棍暴力擊打芭比娃娃。班杜拉要求攻擊性成人榜樣首先把芭比娃娃放在地上,然後坐在芭比娃娃的身上,並且反覆用手拽芭比娃娃的鼻子。再把芭比娃娃用力拽起來,用木棍敲打芭比娃娃的頭部。最後把芭比娃娃用力拋向空中,等芭比娃娃落下後,再對芭比娃娃拳打腳踢。這個連續 3 次,其間還需要伴有攻擊性的語言,持續 10 分鐘左右。

接觸不具有攻擊性的榜樣的一組的兒童和成年人同樣引到活動室內。所有的物品和玩具與攻擊組的相同,但是成人榜樣自始至終都在玩拼圖,根本不理會芭比娃娃和那根木棍。十分鐘之後,實驗結束。然後三組兒童被實驗者帶入到另一個活動室內。這個活動室內有許多非常吸引兒童眼球的玩具,例如火車模型、飛機模型、玩具車和玩具娃娃等。這個實驗步驟是為了測試兒童們的攻擊性反應。

這個活動室內有許多玩具。但是這裡的玩具分成兩類,即各種攻擊性的玩具和沒有攻擊性的玩具。具有攻擊性的玩具包括,芭比娃娃和木棍,還有兩支擲標槍和一個上面畫著人臉的繫繩球。沒有攻擊性的玩具包括各種蠟筆和紙張、兩個玩具娃娃、各種小汽車和小卡車、一套茶具以及各種塑料製成的動物等。每個兒童會被安排在這個活動室內玩耍 20 分鐘。

實驗結果發現,那些被安排看到成人榜樣攻擊性行為的兒童更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統計結果顯示,男孩平均有 38.2 人次模仿了身體攻擊性行為,而女孩平均有 12.7 人次。在語言攻擊上,男孩的模仿行為有 17 人次,女孩有 15.7 人次。而那些被安排在成人榜樣沒有攻擊性行為的活動室內的兒童以及不接觸任何成人榜樣的兒童,幾乎沒有出現身體攻擊和語言攻擊。

在實驗中,兒童的攻擊性行為一共有 8 種反應,其中 4 種最為明顯:第一種,對成人榜樣的完全模仿,例如首先坐在芭比娃娃身上,拽芭比娃娃的鼻子,然後用木棍擊打芭比娃娃,最後把芭比娃娃扔到地上,並且拳打腳踢。第二種,做出語言攻擊。第三種,對芭比娃娃以外的玩具進行攻擊。第四種,與成人榜樣的攻擊性行為完全不一樣,是自發產生的。

在這個實驗結束後,班杜拉和他的助手繼續研究習得性攻擊,實驗的目的就是為了驗證電視或其他非人類攻擊榜樣對被試的影響。實驗結果發現,真人榜樣的攻擊性行為影響最大,而影視作品中的攻擊性行為影響位居第二,卡通片中榜樣的影響位居第三。雖然電視暴力並沒有真實暴力對兒童產生的影響嚴重,但是總比無榜樣或者無攻擊性榜樣的影響要明顯得多。

班杜拉研究還發現,如果實驗者在榜樣施加暴力行為後,給榜樣一定的懲罰,那麼兒童就會避免出現暴力行為。相反如果榜樣的暴力行為得到了獎勵,那麼兒童則會模仿暴力行為。

相關焦點

  • 最「恐怖」的心理學實驗——小艾伯特實驗
    情緒起源的問題一直是許多心理學研究者爭論的焦點。20世紀初,心理學的核心問題幾乎完全被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所統治。
  • 教育心理學重點實驗集錦
    教育心理學重點實驗集錦教育心理學之父桑代克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問題上主張用實驗和測量的方法來研究教育心理學。這一建議就使得很多的心理學家藉助動物或人的實驗來探究心理活動,所以了解不同的心理實驗以及分析其規律是每一位教師類考試備考過程中需要重點了解的。
  • 《實驗心理學實驗指導手冊》
    本手冊較為系統地介紹了心理學領域的基本實驗和最新經典實驗。全書包括三個部分:基本實驗技術、基本認知過程實驗以及最新經典實驗。
  • 心理學考研:《實驗心理學》實驗驗證方法
    在心理學考研中,實驗心理學是重難點所在,本文為大家介紹實驗的驗證方法,包括直接驗證,系統驗證和概念驗證。這個知識點在郭秀豔老師《實驗心理學》上是有非常詳細的例子的哦,要善於回歸課本吉克和霍利約克的思維繫列實驗我們使用吉克和霍利約克(Gcik 和 Holyoak,1980,1983)的思維繫列實驗來說明確定實驗信度的重要性。
  • 實驗心理學
    1、對心理學的貢獻①聯繫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②心理現象的定量研究方法:最小可覺差法、正誤法、均差法2、對現代實驗心理學的影響①關於感覺測量的思想被後人進一步深化②發展出信號檢測論二、馮特1、對心理學的貢獻①為心理學的獨立開闢了道路②創立了實驗心理學,使心理學真正地走入科學的殿堂
  • 看看這個「波比玩偶」心理實驗,你就懂了
    本章給大家帶來的是教育心理學上非常經典的一個實驗,向我們演示了人們的攻擊性行為是如何形成的。波比玩偶實驗人的攻擊行為是如何習得的,是先天就會的,還是後天學習的?縱觀心理學的歷史,人們提出過很多理論來解釋攻擊行為的產生。有的理論認為:人在生理上有一種預設的攻擊性程序,比如長期累積的暴力衝動,最後爆發,導致攻擊。還有的理論認為是環境導致了攻擊,比如總是受挫會引起人們負面情緒的積累,從而攻擊。
  • 走進課堂 | 課堂實錄:實驗心理學與實驗方法
    博雅哥今天帶來的是吳豔紅老師在「實驗心理學」課程中的課堂實錄。吳豔紅老師首先從比較的視角出發,幫助我們定位實驗心理學。在此基礎上,吳豔紅老師向我們介紹了心理學研究中實驗方法的特徵與優點,也提及實驗方法的局限。我們先來看一下剛才說的實驗心理學和普通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的區別。
  • 現代心理學研究的方向之行為主義心理學
    1908年,華生離開芝加哥大學,前往霍布金斯大學擔任教授的職務,他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體系,就是他在這個大學任教的期間開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1912年,華生在他發表的一些公開演說中,初步表露了他的行為主義的心理學觀點。1913年,他在美國的《心理學評論》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一個行為主義者所認為的心理學》的論文,他的這篇論文乃是行為主義心理學正式成立的一個宣言。
  •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
    心理學實驗之四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服從權威實驗是1961年耶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做的心理學實驗
  • 常識普及:了解人類行為的經典心理學實驗
    以上內容來自我們今天要分享的書籍《了解人類行為的50個心理學實驗:從巴甫洛夫的狗到羅夏墨跡測驗》。在這本書中,你會看到所有你聽過的經典實驗。作者還通過簡單設計,讓你可以在朋友之中重複測試相關實驗。書中還會介紹每個心理學實驗對我們現代生活的啟發和影響是什麼,可以幫助你更好地運用實驗成果來提升自己。02心理學實驗有很多是用動物做測試,再把結果擴展到人類身上。
  • 有趣的心理學之行為主義
    陽春三月,了解一些心理學的知識也不錯。桑代克的聯結主義與試誤學習桑代克迷箱是設計的一個實驗,飢餓的貓尋找開關從箱子裡逃出,下一次就會很快地觸碰開關。其中,飢餓是準備律,多次試誤是練習律,逃出是效果律。它告訴我們,行為的習得是刺激與反應的聯想,無需意識參與。今天看來,這個結論是有問題的。
  • 常考的心理學實驗(一)行為主義四哥
    迷籠實驗中,貓通過不斷地嘗試錯誤行為在飢餓且受困的情境與按壓開關的行為間形成了聯結,從而學會了開箱取食。據此,他明確指出「學習即聯結,心即是一個人的聯結系統」,所謂「善於學習的人,就是掌握更多聯結的人」(桑代克,1931)。
  • 操縱你的恐懼——1歲孩子作為被試的實驗卻成為了心理學中的經典
    試驗結束後,實驗人員觀察到小阿爾波特對毛皮大衣都不再敢靠近。是的,恐懼就這樣被培養出來了。這個轟動整個心理學界的實驗,是行為主義的創始人:約翰·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做的一項著名的。要理解他為什麼會做這樣的一個實驗,還得從他個人與行為主義講起。
  • 心理學實驗:服從權威實驗,天使和魔鬼有時只有一步之遙
    心理學實驗:服從權威實驗,天使和魔鬼只有一步之遙在討論這個心理學實驗之前,我們先來做一個設想,為了更好管理,你的老師賦予你懲罰的權力,在其他人犯錯時,你可以對他進行懲罰,懲罰包括棍打、電擊等等能讓人感覺到疼痛的懲罰方式,懲罰根據所犯錯誤的大小分為
  • 班杜拉的觀察學習實驗
    班杜拉在斯金納的理論當中發現了一個問題:一個行為的獲得並不總是通過自身得到的強化的。心理學之所以被成為科學,就是因為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立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可以通過實驗來進行假設和驗證。 於是,班杜拉就做了一個實驗:班杜拉將66名4歲兒童分為三組,去看視頻: 每一組兒童看到的視頻,開始都是一個成人在打布娃娃。
  • 《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這些心理實驗,能改變你對生命的看法
    《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是心理學史上一部經典的科學實驗合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羅傑.R.霍克編著。本書按照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分篇章介紹了40項心理學經典實驗,都是近年來被心理學著作反覆借鑑引用的實驗經典。作者羅傑·霍克是美國門多西諾學院心理學教授,在心理學方面有多年的教學經驗。
  • 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之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目前,在各大教師招聘考試中,基礎的考試內容一般均有以下幾個科目: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法律法規以及職業道德等。其中,教育心理學的相關內容在考試中所佔比重相對較大。在整個教育心理學中,作為首要重點的內容就是一般學習理論的掌握。學習理論是探究人類學習本質及其形成機制的心理學理論,重點研究的是學習的性質、過程、動機、方法等相關內容。
  • 教師招聘備考之心理學實驗
    在全國各類教師招聘考試中,大多數地區會重點考察一些普通心理學知識點,但有些地區也會從相關心理學實驗入手,考察其與心理現象之間的關係。多以單選題的形式出現,考察較為簡單,只要能將實驗和現象對應起來即可。在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中,心理學實驗考察相對來說較少,也較為簡單,只需了解該實驗與哪一知識點相關即可。比較常考的實驗有視崖實驗、心理旋轉實驗、錯覺實驗等。
  • 從心理學實驗到網際網路產品設計02:利用從眾效應,引導用戶行為
    本文介紹社會心理學的從眾效應,描述實驗設計並分析結果,展示從眾效應在產品設計中如何應用。一、前言前文中,筆者介紹了行為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定義和研究方向,追本溯源,我們再來看看心理學的定義和研究目的。心理學是關於個體行為及精神過程的科學研究,既是理論學科,也是應用學科。
  • 影評:《死亡實驗》警衛還是囚犯?! 一場設計成功的崩潰實驗!
    史丹佛監獄實驗可能有些朋友沒有聽說過史丹佛監獄實驗,這是一九七一年,由美國心理學家Philip Zimbardo 菲利浦·津巴多、領導的研究小組進行的實驗。他們在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大樓地下室的模擬監獄內,進行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的權威、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