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得攻擊行為實驗
1961 年,在美國史丹福大學進行了一項心理學史上非常有名的實驗,這個實驗主要研究兒童如何習得攻擊行為。進行這次實驗的是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還有班杜拉的助手羅西亞·羅斯和希拉·羅斯。通過這個實驗,班杜拉認為攻擊性行為是後天習得的。我們人類的一些攻擊性行為是通過觀察和模仿而習得的,即使沒有經過強化也會產生。
實驗過程
班杜拉從這個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中挑選出了 36 名男孩和 36 名女孩作為實驗的對象。這些兒童的年齡在 3 到 6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 4 歲左右。這 72 名兒童被分成了 3 個小組,其中 24 名兒童被安排在控制組中,這個小組中的兒童不會接受任何榜樣的影響。剩下的 48 名兒童則被分為 2 個小組,其中一組接觸具有攻擊性的榜樣,另一組則接觸不具有攻擊性的榜樣。並且這 3 個小組中的男女孩的數目是相同的。
接觸具有攻擊性的榜樣的一組的兒童和成年人引到活動室內。兒童被安排在活動室的一角,而那個成年榜樣則被安排在活動室的另一角,成人榜樣的桌子上面有一套兒童拼圖玩具和一根木棍,還有一個 1.5 米高的充氣芭比娃娃,兒童的桌子上土豆印章和一些顏色豔麗的貼紙等。一分鐘過後,具有攻擊性的成人榜樣開始用那根木棍暴力擊打芭比娃娃。班杜拉要求攻擊性成人榜樣首先把芭比娃娃放在地上,然後坐在芭比娃娃的身上,並且反覆用手拽芭比娃娃的鼻子。再把芭比娃娃用力拽起來,用木棍敲打芭比娃娃的頭部。最後把芭比娃娃用力拋向空中,等芭比娃娃落下後,再對芭比娃娃拳打腳踢。這個連續 3 次,其間還需要伴有攻擊性的語言,持續 10 分鐘左右。
接觸不具有攻擊性的榜樣的一組的兒童和成年人同樣引到活動室內。所有的物品和玩具與攻擊組的相同,但是成人榜樣自始至終都在玩拼圖,根本不理會芭比娃娃和那根木棍。十分鐘之後,實驗結束。然後三組兒童被實驗者帶入到另一個活動室內。這個活動室內有許多非常吸引兒童眼球的玩具,例如火車模型、飛機模型、玩具車和玩具娃娃等。這個實驗步驟是為了測試兒童們的攻擊性反應。
這個活動室內有許多玩具。但是這裡的玩具分成兩類,即各種攻擊性的玩具和沒有攻擊性的玩具。具有攻擊性的玩具包括,芭比娃娃和木棍,還有兩支擲標槍和一個上面畫著人臉的繫繩球。沒有攻擊性的玩具包括各種蠟筆和紙張、兩個玩具娃娃、各種小汽車和小卡車、一套茶具以及各種塑料製成的動物等。每個兒童會被安排在這個活動室內玩耍 20 分鐘。
實驗結果發現,那些被安排看到成人榜樣攻擊性行為的兒童更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統計結果顯示,男孩平均有 38.2 人次模仿了身體攻擊性行為,而女孩平均有 12.7 人次。在語言攻擊上,男孩的模仿行為有 17 人次,女孩有 15.7 人次。而那些被安排在成人榜樣沒有攻擊性行為的活動室內的兒童以及不接觸任何成人榜樣的兒童,幾乎沒有出現身體攻擊和語言攻擊。
在實驗中,兒童的攻擊性行為一共有 8 種反應,其中 4 種最為明顯:第一種,對成人榜樣的完全模仿,例如首先坐在芭比娃娃身上,拽芭比娃娃的鼻子,然後用木棍擊打芭比娃娃,最後把芭比娃娃扔到地上,並且拳打腳踢。第二種,做出語言攻擊。第三種,對芭比娃娃以外的玩具進行攻擊。第四種,與成人榜樣的攻擊性行為完全不一樣,是自發產生的。
在這個實驗結束後,班杜拉和他的助手繼續研究習得性攻擊,實驗的目的就是為了驗證電視或其他非人類攻擊榜樣對被試的影響。實驗結果發現,真人榜樣的攻擊性行為影響最大,而影視作品中的攻擊性行為影響位居第二,卡通片中榜樣的影響位居第三。雖然電視暴力並沒有真實暴力對兒童產生的影響嚴重,但是總比無榜樣或者無攻擊性榜樣的影響要明顯得多。
班杜拉研究還發現,如果實驗者在榜樣施加暴力行為後,給榜樣一定的懲罰,那麼兒童就會避免出現暴力行為。相反如果榜樣的暴力行為得到了獎勵,那麼兒童則會模仿暴力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