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死亡實驗》警衛還是囚犯?! 一場設計成功的崩潰實驗!

2020-12-25 綠蘿成長記

大家好,在進入主題之前,不知道各位有聽過史丹佛監獄實驗嗎?今天要介紹的電影《死亡實驗》,故事改編自小說《黑盒》。這部小說基於史丹佛監獄實驗寫成,這是一部2001年上映的德國電影,我們來了解一下這部電影吧!

史丹佛監獄實驗

可能有些朋友沒有聽說過史丹佛監獄實驗,這是一九七一年,由美國心理學家Philip Zimbardo 菲利浦·津巴多、領導的研究小組進行的實驗。他們在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大樓地下室的模擬監獄內,進行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的權威、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

也就是觀察人們被囚禁的反應、與獄警的權威程度對囚犯的影響。這些實驗的志願者都是史丹佛大學生。意外的是,預計兩周的實驗,竟在短短六天局面完全失控,最後不得不中止實驗!對此實驗有些了解,我們來談談電影吧!

故事簡介

塔裡克是一名計程車司機,他在報紙上看到一個機會,只要參與一個實驗就可以賺4000歐元。這個實驗吸引了許多社會人士的注意,紛紛前往實驗機構進行測試。幸運地,塔裡克通過了測試,而他也與過去工作的報社聯絡,計畫偷偷拍攝實驗的過程以賺筆大錢。

實驗開始,為期兩個星期,將有十二個囚犯、八個獄警,囚犯必須服從獄警的管理,並放棄公民的權利!經過測試結果分配,塔裡克將擔任囚犯的角色。實驗開始的氣氛非常和樂,這種前所未有的體驗、使每個人抱持新鮮的感覺探索一切。由於不是真正的囚犯、獄警也不是真正的獄警,囚犯持續探測獄警的底線,塔裡克也藉機作亂,以得到更刺激的題材。

獄警為了使囚犯聽話開始懲罰囚犯,由簡單的伏地挺身,進階為脫衣羞辱。獄警掌控的權力越來越大、對待囚犯的態度也越來越差,獄警們也想更全面地控制囚犯,甚至開始出現攻擊虐待的行為。一切開始越演越烈。與史丹佛研究不同的是,電影中的研究單位、觀察到違法攻擊的行為並未中止實驗,這裡把電影後續內容留給各位去探索,這是徹底崩潰的一場實驗!

我們認為人多數是善良的,只有壞的人才會做出壞事。但真實的研究結果、卻與我們想的不一樣。津巴多的研究指出:出現這些行為與個人關聯較小,問題出在權力系統製造出腐化個體的情境。以監獄的實驗為例則是,實驗者提供環境給獄警作惡的機會。參與腐壞的系統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人們會一步步掉入這個陷阱,會覺得大家都這樣沒關係,會覺得這是團體的責任,會覺得這是領導者的責任,於是變得越來越麻木了。

津巴多博士說,如果你想改變一個人,你就必須改變其所處的環境,如果你想改變一個環境,就必須知道權力存在於系統的何處。當發現系統失去平衡時,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有勇氣,拒絕參與腐爛的系統、拒絕跟隨錯誤的領導、拒絕聆聽疑問的教條、拒絕接受麻木的自己,並站出來表達正確的立場,相信大家都做得到。最後謝謝大家的觀看,如果覺得文章不錯, 可以在下方評論!

相關焦點

  • 震驚世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很多人看完崩潰了
    哈嘍,大家好,我是二哥關於人性,歷史上有一場著名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場實驗影響深遠,以至於現在還有人在糾結實驗結論的真偽>《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正緊鑼密鼓的為馬上要進行的一場實驗挑選志願者
  • 是真人秀還是科學實驗?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被指為謊言
    主導實驗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創造了一個去個人化去身份化的高壓環境。實驗開始後不久,獄警就開始虐待囚犯(如不給他們睡床墊,不允許更換垃圾)。部分囚犯出現崩潰的跡象。津巴多認為一些囚犯開始「內化」自己的角色(明明可以直接退出,卻選擇被假釋)。原本計劃進行 2 周的實驗在進行 6 天之後就不得不結束。
  • 每個成年人都該看看這部人性實驗片——《死亡實驗》
    「實驗電影」——死亡實驗The Experiment好恐怖啊,這不是恐怖如果波浪是納粹的速成手記的話這就是「死亡實驗」的包裝和「螢光速成組」參加這次實驗的人都是從社會上應徵來的>報酬也是2周14000美元我們分成獄警和囚犯來模擬實驗需要「獄警」的「囚犯」需要服從獄警實驗的結束相當於紅燈所以只要不亮紅燈,一切還得繼續奧斯卡獎得主福裡斯特·威特斯克
  • (斯坦福監獄實驗)
    菲利普·津巴多在這個試驗中得到如此答案,「斯坦福監獄實驗傳遞的信息是:環境對人行為的影響力,比大多數人想像中要強大得多,可是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一點。」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惡,並不是少數「壞蘋果」犯下的,相反,而是普通人在特定的環境下做出的極端行徑。這個試驗對我們學校的學習環境設計也許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啟示。】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實驗。
  • 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真是一場騙局嗎? | 短史記
    圖:招聘志願者的廣告實驗的設計時長為兩周。……兩個星期後,這些年輕人是否還是難以辨別?他們的角色會不會改變他們的人格?」①津巴多近年公開披露的一些原始錄音、視頻資料,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論,比如扮演典獄長的傑夫,曾要求一位「不活躍」的獄警「積極參與」,「變得更強硬一點」——質疑者據此認為,並非權力讓獄警們變得殘酷,而是實驗的組織者要求獄警們殘酷,進而認為「斯坦福監獄實驗」乃是一場騙局。
  • 斯坦福監獄實驗,黑暗心理實驗,惡由心生,一顆善良的心至關重要
    每一個報名的志願者都會提前去參加一場心理測試,確保每一個志願者沒有任何心理疾病!最後挑選出了24人,這24人大部分都是學生並且都是年輕人。這24個人被隨機分成了兩組,一組扮演獄警,另外一組則是扮演囚犯。在這個實驗開始之前津巴多就告訴這些實驗者,可能在實驗過程中人權可能會受到侵犯。如果不願接受的可以退出。
  • 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竟然是錯誤,可憐被試驗的囚犯
    因為它的每項實驗總是脫離不開人性的複雜所以,最終的實驗結果一般不容易被世人所接受!在這項病態的研究中他們讓大學生模擬「囚犯」或「獄警」實驗剛開沒多久「獄警」就已經開始虐待「囚犯」了這就是實驗的目的可隨後曝出來的錄音和文章中卻明確地指出了這項實驗結果的錯誤性「獄警」的殘忍竟然是被引導出來的!這只是一場經過周密策劃的表演這算什麼?學術界的真人秀?
  • 這不是電影 40年前真實歷史揭露人性心理陰暗處 斯坦福監獄實驗
    為了更好地了解囚犯和看守的互動根源——由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資助,津巴多設計了一個心理實驗,該實驗觀察了兩批本來正常的年輕人,他們隨機分配了囚犯或警察的角色。要進行為期兩周的角色扮演練習。在津巴多的監督下,斯坦福監獄的實驗變成了受苦囚犯與喜歡虐待他們的虐待狂看守之間的鬥爭。
  • 40多年前一個讓人深思極恐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
    第一天凌晨,囚犯們被叫醒「點名」,所謂「點名」也是實驗的一部分,目的還是讓各自更快的進入角色,讓囚犯們熟悉自己的編號。但剛開始,多數囚犯表現並不嚴肅,這也讓看守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天,囚犯們慢慢開始「反抗」,他們撕掉了囚服上的編號,並且拒絕服從命令。對此扮演監獄長的教授沒有做出指示,他要求獄警們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採取措施維持監獄的秩序。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相!
    編譯 津巴多檔案中的新證據挑戰了你在斯坦福監獄實驗驗(SPE)裡學習到的所有內容。我們都知道斯坦福監獄實驗(SPE)的故事。它是近半個世紀以來心理學入門教科書和講座的主要內容(參見Griggs,2014)。普通年輕人被隨機分配為囚犯和警衛;在很短的時間內,警衛變得如此殘忍,囚犯們因此遭到傷害,這項研究原計劃為期兩周,但是,僅僅在五天後就截斷了。這些發現似乎證明了該情景對個體的可怕影響。
  • 如何評價斯坦福監獄實驗騙局?津巴多本人親自回應了
    英國的研究團隊沒有成功地複製SPE。6. 論文發表在非同行評審的期刊以避免被拒絕。1. 研究人員指示獄警變得更加「粗暴」,扭曲了他們的行為也影響了實驗結果。SPE是依照當時美國監獄系統的典型特徵而設計的一個模擬監獄。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相
    我們都知道斯坦福監獄實驗(SPE)的故事。它是近半個世紀以來心理學入門教科書和講座的主要內容(參見Griggs,2014)。普通年輕人被隨機分配為囚犯和警衛;在很短的時間內,警衛變得如此殘忍,囚犯們因此遭到傷害,這項研究原計劃為期兩周,但是,僅僅在五天後就截斷了。
  • 斯坦福監獄實驗:我們都是自身經歷的囚徒
    隨著實驗進行,看守們採用的懲戒措施日益加重,以至於實驗人員不得不對他們進行提醒。  在實驗進行到36個小時的時候,一名囚犯因受到極度精神壓力而出現哭泣、咒罵等各種各樣的歇斯底裡症狀而退出了實驗。實驗僅僅進行了不到兩天的時間,「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一個好人已經被一群「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折磨得瀕臨崩潰。
  • 魔鬼實驗,是什麼讓人性變得邪惡?
    這個被公認為「當代心理學的聲音和面孔」的菲利普·津巴多教授首次來到中國北京,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進行了一場生動的公益演講!半夜把囚犯拉出來清點人數和進行各種屈辱性的活動他們還採用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服從管理的好囚犯會被提供特權,更好的牢房和夥食。這個實驗僅僅進行到第二天,就有忍受不住『獄警』虐待的『囚犯』精神崩潰了……
  • 人性與作惡:斯坦福監獄實驗
    由該實驗改編而成的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近日在紐約首映,一經發布即獲得了聖丹斯國際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的「最佳科學影片獎」。這是該實驗故事第三次被拍成電影登上大銀幕。
  • 人性本惡:40多年前一個震驚世界的實驗...
    這個實驗僅僅進行到第二天,就有忍受不住『獄警』虐待的『囚犯』精神崩潰了……其中編號為8612的犯人,因為在剛剛『入獄』的時候帶領囚犯們反抗獄警的管理,而受到了獄警們的格外『關照』…最終他因為忍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壓力
  • 反思: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啟示
    而當囚犯的志願者也被真的警察帶過來了,他們被扒光了,被檢查身體,被清潔,然後換上了帶編碼的囚衣,沒有內褲(見第三張圖),頭被套上了女性絲襪。監獄、獄卒、囚犯、警務長、典獄長都已齊全,實驗就這麼開始了。扮演的囚犯這些扮演的獄卒被要求不能夠使用暴力,其次就是看好這些囚犯。不管是扮演獄卒的還是囚犯的志願者,都認為這是一份好賺的外快,這是實驗是有償的,志願者一天可以拿到5美元的錢。
  • 揭秘9項「魔鬼醫學實驗」:分離三胞胎和怪物研究
    例如:美國政府就上世紀40年代進行的聯合性瓜地馬拉實驗進行公開道歉,該實驗涉及到將梅毒傳染給囚犯和精神病患者。事實上,這僅是以醫學名義進行的恐怖醫學實驗之一,一些道德上的失誤是人們確信自己正在做正確的事情而犯下的錯誤。其他時候,他們的實驗純粹是邪惡的。以下是近代發生的9項「魔鬼醫學實驗」:
  • 服從實驗:「美國警察」版非法拘禁
    值班經理平時還算平易近人,但自從得到「警察」這個更大權力的憑藉和指導,她的權力感逐漸得到加強,最終其身份已經因權力關係而與「警察」認同,仿佛自己也已經穿上了警服……     這是一場騙局,更是一次實驗,是一個對普通人群獲得權力之後逐漸迷失的人性審查。類似的電影最著名的當屬《The Experiment》——中文譯名為《死亡實驗》以吸引眼球。
  • 「斯坦福監獄真人實驗」證明了什麼?結果為何讓人感覺毛骨悚然?
    其中9人扮演監獄的囚犯,另外9人扮演獄警,剩下的6人作為後備人員。9名獄警分為三組,一組三人,每組工作8小時。津巴多親自扮演監獄長的角色。在實驗開始之前,他明確告訴志願者,在實驗過程中他們的某些權利會遭受到侵犯。為了使實驗儘量接近現實,九命「囚犯」在未被提前告知的情況下,便被「警察」戴上眼套手銬從家中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