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人秀還是科學實驗?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被指為謊言

2020-12-25 好奇心日報

上世紀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隨著近期的重訪,又被推到了爭論的焦點下。作家 Ben Blum 指出,該實驗結論是基於謊言形成的。

在 1971 年斯坦福監獄實驗中,24 名學生被隨機分成「獄警」和「囚犯」。主導實驗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創造了一個去個人化去身份化的高壓環境。實驗開始後不久,獄警就開始虐待囚犯(如不給他們睡床墊,不允許更換垃圾)。部分囚犯出現崩潰的跡象。津巴多認為一些囚犯開始「內化」自己的角色(明明可以直接退出,卻選擇被假釋)。

原本計劃進行 2 周的實驗在進行 6 天之後就不得不結束。津巴多得出的結論是當普通人賦予了支配其他人的權力時,他們會濫用權力,一些邪惡的特徵會在這樣的情景下出現。

根據 Richard Griggs 和 Jared Bartels 2014~2015 年的統計,幾乎所有心理學入門教材都不加批判地引用了這個實驗。實驗也讓津巴多成為了美國最有名的心理學家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還誕生了許多紀錄片和書籍,它也被用於國會證詞中。2015 年還出了一部改編的劇情片。

這個實驗用在很多為個人行為開脫的場合:比如 Ben Blum 的表親 Alex 在服役中參與搶劫銀行。Alex 後來說了實話:搶劫銀行更多是自願參與而非強迫。 Ben Blum 對津巴多的斯坦福實驗產生了懷疑,重新開始檢查這套理論。

津巴多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仿造了類似監獄的空間 (圖/prisonexp.org)

Ben Blum 採訪了當年的參與者,結合了今年四月法國學者和紀錄片導演 Thibault Le Texie 新挖掘的資料,發現跟津巴多自己聲稱(獄警和囚犯的行為自發地來源於被賦予的角色)的完全相反:「獄警」的殘忍其實是在實驗組織者的引導下出現的。

津巴多的學生 David Jaffe 在「引導」被試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扮演著典獄長的角色。在一段錄音中,他說:「獄警需要知道每個人都必須成為我們所說的強勢的獄警……這個實驗說不定能催生監獄改革……然後我們能進入媒體的視野,跟他們說『看看這都發生了什麼』……」

其中一位「獄警」 Dave Eshelman說,「我把它當成了一次即興表演,我以為自己當時在做研究人員希望我做的事。」

實驗中獄警虐待囚犯的方法也不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的,而是津巴多在為實驗諮詢了假釋犯人 Carlo Prescott 之後,提供他們的。

囚犯的「奔潰」也不是那麼真實或自發。實驗中一位囚犯 Douglas Korpi 尖叫,其實是因為津巴多不允許他中途退出,也不給他時間準備即將到來的考試,他為了脫身而表演的。他事實上並沒有崩潰。

津巴多對此的回應是 Douglas Korpi 在說謊。但隨後又改口說 Douglas Korpi 沒有正式說出「我退出實驗」這句話,所以他未考慮讓他退出。

Philip Zimbardo (圖/wikipedia)

這個實驗也經不起重複檢驗。2001 年,英國學者 Alex Haslam、Stephen Reicher 和 BBC 做了個有點類似的「監獄實驗」。他們去掉了「指導獄警」的環節和「不許囚犯中途退出」的規定,卻發現獄警難以施加權威,囚犯聯合起來向獄警爭得了一些權益。

雖然多年來學界一直有質疑斯坦福監獄實驗的聲音,但它還是成為了最流行的心理學故事。這和津巴多懂得運用媒體的力量莫不相關。

實驗剛開始津巴多就找來了舊金山電視臺拍攝部分場景。另外,津巴多最初繞過了經過同行評審(Peer review)的學術期刊,把實驗結果發表在 1973 年的《紐約時報雜誌》。他第一次發表這篇「實驗」的學術期刊是《國際犯罪學和刑罰研究》,而不是心理學期刊。

因為這套「理論」廣泛被接受,一些並不認可實驗結果的學者在編輯教科書時,如果不收錄這個故事,還會被其他編者或者出版社糾正。

Ben Blum 認為斯坦福監獄實驗流行背後還因為符合了人們一些微妙的心理。他在文章中寫道:「斯坦福監獄實驗的成功遠不是因為它科學上的效度(validity),或許是因為它說了一個我們願意去深信的故事:作為個人,我們很多時候對自己做的可怕的事不能負全責。雖然根本上這個關於人性的洞察並不可靠,但這對人們來說是解放性的……就好比福音的承諾,只要相信,它就能免去我們的罪惡,斯坦福監獄實驗提供了一個科學領域的『救贖』,然後我們主動選擇了它。」

在 Ben Blum 來回採訪的過程中,津巴多本人的態度也變得越來越沒有底氣。「總得來說,我不再在意了。現在我不想在花更多自己的時間在這件事上,我之後也再也不會接受關於它(斯坦福監獄實驗)的採訪了……如果人們要說這是一個騙局,那就由他們去說吧,我也不再打算為之辯解了,其實它(實驗)的留存時間就是一種辯護,」他說。

「服從(conformity)並不是天然、盲目、無可避免的。」紐約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 Jay Van Bavel 在 Twitter 上說。「津巴多不但把這一點搞錯了,而且他的公開言論還誤導了成百上千萬人。」Bavel 指出服從實際上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比如說領袖在社群中培育一種共同身份的認知。

實際上,不僅是斯坦福監獄實驗,很多歷史上的著名心理學實驗都最近都被質疑或者出現了「重複檢驗危機」。

另一個例子是 1990 年代得出「兒童的延遲滿足能力與隨後人生成就有相關性」的「棉花糖實驗」。今年 5 月新的研究中,當棉花糖實驗有更大的樣本數量、更好的實驗控制,延遲滿足感與成就的相關性並沒有那麼大。

總之,質疑精神和重複檢驗總是必要的。科學的發展的規律就是在推翻、糾正或改善舊理論舊發現中獲得進步。

圖片來源 prisonexp.org、 wikipedia

相關焦點

  • 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竟然是錯誤,可憐被試驗的囚犯
    就拿20世紀以來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來說從誕生以來就一直爭議不斷!可隨後曝出來的錄音和文章中卻明確地指出了這項實驗結果的錯誤性「獄警」的殘忍竟然是被引導出來的!這只是一場經過周密策劃的表演這算什麼?學術界的真人秀?
  • 心理學:斯坦福監獄實驗
    史丹福大學的著名心理學家、美國心理協會(APA)前主席菲利普·津巴多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津巴多把斯坦福心理系大樓的地下室改裝成監獄,以15 美元一天請來了一批學生參與實驗。這些學生情感穩定,身體健康,遵紀守法,在普通人格測驗中,得分屬正常水平。
  • 人性與作惡:斯坦福監獄實驗
    由該實驗改編而成的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近日在紐約首映,一經發布即獲得了聖丹斯國際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的「最佳科學影片獎」。這是該實驗故事第三次被拍成電影登上大銀幕。
  • 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真是一場騙局嗎? | 短史記
    1971年8月,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的地下室,做了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這裡的「強硬」,我是指你必須變得更加嚴格、堅定,並且你必須有所行動。這對於這個實驗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是否能讓這個東西變得真正像一個監獄,也就是我們這個實驗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獄警們的行為。」④津巴多強調,「我們從未更加具體化(教他們)如何去變得更加『強硬』,並且當時有明確警告禁止使用任何武力。」實驗不允許武力打擊囚犯,但允許創造無聊、沮喪、恐懼、以及無力感等情緒。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騙局」?!就連果殼網也曾經掉坑裡
    心理學是所有科學學科裡面,最容易讓人覺得自己可以插一嘴的學科,其實,理解心理學的認知門檻,不比理解相對論更低。另:果殼網現在對發表的文章相比兩年前在科學態度上要嚴謹更多,因此,文章的批評僅僅針對其時其事。果殼網昨晚發布了一篇編譯文章,而且給文章取了了聳人聽聞的標題《救救心理學!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
  • 如何評價斯坦福監獄實驗騙局?津巴多本人親自回應了
    )的真實性和價值的充滿批判和敵意,近乎謾罵的文章,將其標為「欺詐」和「謊言」。什麼是史丹福大學監獄實驗,又是哪些偶然事件把這一關於情境力量的學術實驗推到了一個舉國關注的重要地位?SPE是一個在1971年8月14日至19日,共計六天的,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
  • 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如何讓好人變成惡魔的?
    題圖:《斯坦福監獄實驗》好人如何變成惡魔斯坦福監獄實驗是1971年由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設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地下室的模擬監獄內,進行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的權威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相!
    了解一下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相《The Psychologist》mints
  • 40多年前一個讓人深思極恐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
    話說今天要說的是一個著名的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度娘上面是這麼介紹的:
  • (斯坦福監獄實驗)
    每個學校,每個班級都是這樣一個試驗場。管理者把他看成怎麼樣的人,他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以下是試驗的報告,很詳細。值得我們研究。 1971年,一個叫津巴多的心理學教授,把教學樓的地下室改裝成監獄,花15美元一天請來了一批學生參與實驗。 一共有70名來自美國各地的學生申請參與這個為期兩周的實驗。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相
    >  《The Psychologist》mints 編譯津巴多檔案中的新證據挑戰了你在斯坦福監獄實驗驗
  • 斯坦福監獄實驗:我們都是自身經歷的囚徒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1971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當時津巴多正在史丹福大學任教。津巴多把心理學系大樓的地下室改裝成監獄,花15美元一天請來了一批學生參與實驗。這批學生要參加實驗必須先通過一次測試,以證明他們是「心理健康、沒有疾病的正常人」。   一共有70名來自美國各地的學生申請參與這個為期兩周的實驗,他們絕大多數是在史丹福大學和加州伯克萊大學參加夏季課程的學生。
  • 反思: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啟示
    請致信sgke123@163.com/加入Q群84322634--津巴多教授為了證明環境能在多大程度改變人而進行了斯坦福監獄實驗。他們在史丹福大學的一個地下室模擬了一間監獄。然後發廣告招聘志願者充當獄卒和囚犯。他們挑選了測試出最正常的24個人,隨機分成了獄卒和囚犯。請記得正常這兩個字,也就是把獄卒囚犯替換成你我,後來發生的事一樣會在我們身上重現。
  • 斯坦福監獄實驗,黑暗心理實驗,惡由心生,一顆善良的心至關重要
    但是實際上還真有人做了這樣的心理實驗,這個實驗被稱為史上最殘酷,最黑暗的心理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斯坦福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背景這樣的觀點在極少數人眼中不被認同;當時在史丹福大學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他就提出了一種說法,說人的行為實際是由環境所造成的。這套理論在現在已經普遍被我們所接受,但是在當時是非常新穎的說法。根據津巴多描述在特定的環境下人會做出和自己平常不同的行為,甚至還會出現極端行為,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於是有了著名的斯坦福實驗!
  • 震驚世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很多人看完崩潰了
    哈嘍,大家好,我是二哥關於人性,歷史上有一場著名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場實驗影響深遠,以至於現在還有人在糾結實驗結論的真偽>《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正緊鑼密鼓的為馬上要進行的一場實驗挑選志願者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實啟示錄
    最終,他們被移交到斯坦福縣監獄(Stanford County Prison)——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 他們是社會心理學史上最具爭議的研究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志願參與者 。在很多人看來,斯坦福實驗強調了這些發現,顯示如果賦予了過多的權力,普通人能夠多麼輕而易舉地變成殘忍的壓迫者。時值四十五年後的今天,許多人回顧這項研究,來說明阿布格萊布(Abu Ghraib)看守的所作所為以及美國濫觴的警察暴力何以會出現。斯坦福監獄實驗時常被引用,以此證明我們體內隱含的原始暴力衝動;據說這項實驗表明,只要稍許推動,我們便都會變成暴君。
  • 斯坦福監獄實驗可怕在哪?
    斯坦福監獄實驗可怕在哪?
  • 「斯坦福監獄真人實驗」證明了什麼?結果為何讓人感覺毛骨悚然?
    要說人類歷史上最讓人毛骨悚然的實驗當屬「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個實驗之所以令人恐懼不是因為實驗內容驚悚,而是因為實驗的最終結果:一個人從好人變成嗜血惡魔只需要六天時間。人性竟然是如此的脆弱!善惡之間也並非涇渭分明,一個人從善到惡竟然是如此的簡單,只需要情境的簡單催化而已。
  • 這不是電影 40年前真實歷史揭露人性心理陰暗處 斯坦福監獄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在心理學和科學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它把普通人變成了怪物。2004年10月,美國陸軍上士伊萬·奇普·弗雷德裡克惹上了麻煩。為了更好地了解囚犯和看守的互動根源——由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資助,津巴多設計了一個心理實驗,該實驗觀察了兩批本來正常的年輕人,他們隨機分配了囚犯或警察的角色。要進行為期兩周的角色扮演練習。在津巴多的監督下,斯坦福監獄的實驗變成了受苦囚犯與喜歡虐待他們的虐待狂看守之間的鬥爭。
  • 監獄實驗告訴你!
    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心理學自然也需要無數經過科學論證的實驗來探索和驗證理論。相比於其他生命科學多採用動物實驗而言,心理學的實驗對象比較特殊,因為許多都是由真正的人來擔任。       第四天,一個編號為819的犯人已經身染重病,堅決要求退出試驗。在他離開牢房的時候,獄警再次把犯人們集合起來,指著他的背影說:「你們給我看好了,819是個孬種,現在他已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