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哥今天帶來的是吳豔紅老師在「實驗心理學」課程中的課堂實錄。
吳豔紅老師首先從比較的視角出發,幫助我們定位實驗心理學。在此基礎上,吳豔紅老師向我們介紹了心理學研究中實驗方法的特徵與優點,也提及實驗方法的局限。
我們先來看一下剛才說的實驗心理學和普通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的區別。通常認為,普通心理學主要是注重結果,它告訴我們研究的結論「是什麼」;實驗心理學注重方法,告訴我們結果是怎麼得到的,即「怎麼樣」;而認知心理學是提升理論的過程,它主要注重理論,告訴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這是我作為實驗心理學的任課老師所理解的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與認知心理學的關係。
我們以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為例。在普通心理學的課程上,如果是我來講,我會介紹這個遺忘曲線的結果;但是在實驗心理學課程上,我會告訴同學們,艾賓浩斯是如何通過創建無意義音節和節省法來獲得這個結果的,就是如何操縱變量來得到這個結果;認知心理學課程上就要解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急速下降的遺忘過程和後續的結果保持過程。希望可以通過這個例子告訴大家,我理解的關於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關係的問題。因為這三個課程的內容是有重疊的。這也是被大家討論過很多的一個問題。
實驗心理學解釋了現象是怎麼被探測的同時,其實也幫大家對現象本身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達到了鞏固知識的效果。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每當我們在實驗心理學的課上去提問曾經在普通心理學上學到的東西的時候,不是百分之百的都能被大家提取出來的。所以有必要再次回顧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對吧?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給我們的一個提示是要及時複習,避免遺忘的發生。
其實三門課程之間肯定會有重疊的,因為大家想,比如在講普心的時候,老師告訴你們有一個視崖的實驗,就是小朋友見到玻璃時會怎麼反應。你們肯定得問為什麼?然後普心課的老師就沒抑制住,就可能給你們講了。你們還可能會進一步問他怎麼樣解釋這樣的情況,那他把認知心理學的課程就也介紹完了。
接下來我們介紹一下實驗方法和非實驗方法。既然這個課叫「實驗心理學」,我們一定要告訴大家說實驗法比非實驗法要好,這才符合邏輯。如果我們說非實驗法好的話,大家就想那幹嘛要上這門課?為什麼說實驗法要好?首先,它是研究心理學的主要的方法。這點毫無疑問。第二點我們說實驗方法可以產生新的現象。但是通過實驗法我們可以通過對變量的操縱、控制、對照,去創造一個現象的出現。我們來看一個視頻。
圖為課程視頻截圖,展現了實驗中設置的小猴子的兩個模擬母親
【視頻內容概述:實驗人員分別用鐵絲和布包裹器材,作為小猴子的兩個模擬的母親。小猴子可以在鐵絲母親(wire mother)身上獲取食物,而在布母親(cloth mother)身上可以獲得接觸安慰,但是不能獲取食物。實驗中小猴子每日有約17-18小時在布母親身上,只有不到一小時在鐵絲母親身上。說明小猴子比起提供食物的「母親」,更喜歡提供安慰的「母親」】
大家可以看到,我們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來產生一個新的現象。那麼大家看到視頻之後,你們總結出來的心理學的含義是什麼?看完之後的想法是什麼?就是覺得挺好玩的?看完以後沒有思考?大家可以看到,我們講馬斯洛的需要層次,有食物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小猴子剛出來的時候,看到食物,所以它先去獲得食物,但是你看它在毛茸茸的媽媽的旁邊時,其實它是更放鬆、更安全的那種感覺。所以溫暖的這種感覺——你們學發展心理學的時候,老師會給你們講——可能大家會覺得比食物的需要更重要,對一個人的心理的發展來說更重要。這個對大家應該有提示,將來你們也許會用得上。總結一下,在這裡邊我們可以告訴大家說,實驗方法可以產生新的現象。
第三點,實驗方法可以發現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這是什麼意思?比如我們做調查,過多地玩暴力遊戲或者看暴力的影片更有可能會導致兒童在成年後的攻擊性傾向增強。在這個過程當中講的是相關不是因果。而實驗法所做的因果推論是基於我們對變量(包括額外變量)的控制之後的推導。所以在這裡,如果我們的研究設計控制得足夠好的話,我們就有理由和根據去做因果的推斷。也就是說我們的因變量的產生,可以是由自變量的變化而引起的結果。這是實驗法的優點。
那麼最後一個優點,實驗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的。心理學的研究就是這樣,就像我們學心理學久了之後就對人很感興趣,所以不管是你等車還是排隊幹什麼的時候,你都會看到很多心理現象的發生,不會覺得說這個人為什麼要這樣、那個人為什麼要那樣,因為你的心理學的某一個理論就能解釋這個人為什麼要這樣、那個人為什麼要那樣。比如我曾經有一次在燕南吃飯排隊的時候,我排隊跟得相對寬鬆一點,有一個我的碩士生就沒看見我。於是我自己的碩士生勇敢地站在了我的前邊往前走。我也沒好意思講,因為我當時想,我比他矮,所以我在他視線之下,沒有被他掃到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只是說我應該努力站直、站高一點,而不是說他要往下看的問題。所以這是學心理學的收穫,我希望你們學完心理學也有這收穫,比如說誰插隊,你就要站在他前面蹦一蹦對吧?也可能你在他的視線之下,然後他還插在你前面的時候,你再想是不是有其他的心理學的問題,比如說多動或者其它什麼的。這個是有理論的,因為有一些人你要讓他在那站著是一定站不住的,所以他一定要有一些特殊的行動。我們如果沒有那樣的一個行為的話,你就要從其他角度理解別人為什麼有這樣的行為。這至少是學心理學和沒學心理學的人應該有的一個差別。
圖為在實驗倫理方面備受爭議的米爾格拉姆實驗(Milgram Experiment)的志願者招募廣告和實驗示意圖
那為什麼實驗法那麼好,我們在心理學的研究當中還會用到一些非實驗的方法?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有些變量是不能操縱。比如我們剛才講暴力攻擊的問題,我們不可能說設兩組,一組小孩從小我就給他看暴力視頻,看他長大之後是不是有暴力的發生。在很多心理學研究當中都有這個問題。比如我們大多數的心理學研究被試來的時候都不知道我們真實的實驗目的,其實就是「欺騙」。但是可以想像,心理學的研究如果在他來之前,你把你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告訴他,還能拿到那樣一個結果嗎?比如我做系列位置效應:前邊記得好,後邊記得好,中間記得不好。我告訴被試說我要做系列位置效應,我要給你16個詞,你把前面記好點,後邊記好點,中間一般就可以了。這個實驗就沒有辦法進行了,對不對?或者說,只要我跟他講,這是一個記憶實驗,所有的人都拼了命往好了記。因為記憶是衡量我們智力的一個指標,沒有人到處跟人講說我記憶特別不好。比如說讓你做個自我介紹,你肯定說自己的優點,因為人的表現總是會受到動機的影響的。所以特別提醒一句,在你們的實驗課上,你們會涉及到好多高級的心理過程的測試,有些同學做被試,所有的結果不能夠拿來做談話的資料,不能今天做完智力測驗,說我們組誰誰誰測了一下記憶力,別人都記50個,他記3個——這不行的,絕對不行!作為心理學研究工作者,作為心理學系的學生,絕對不能拿你們的實驗數據來做談話資料,這是必須保密的。嚴格意義上講,每一個數據都應該是有一個code(編號),而不寫著被試的名字。所以一定要注意。但像我們這個年紀無所謂了,現在別人說我們什麼我們都能承受。你看我是讀過博士的,大家也知道女博士要承受多大的壓力,都這樣過來了,就很不容易。所以你們做實驗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因為每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和每一個人的所有的經歷的事情是不一樣的。
最後總結一下,非實驗方法的特點的時候有兩點,第一個就是有些變量不能操縱,這在心理學上是非常常見的;還有一個就是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現實。這一點大家應該也可以理解,因為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我們能夠去推動和掌控的。
來稿請寄:tongshilianb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