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滅絕的恐龍和人類共存:這變異太逆天

2020-12-19 快科技

北京時間9月2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想像一下,如果小行星碰撞地球,並未導致恐龍滅絕消失,之後隨著時間推移,將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它們的存在如何影響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呢?

6600萬年前一顆15000米直徑的小行星碰撞地球,造成我們現今無法想像的一場災難!

這顆小行星碰撞產生的破壞性,相當於大約100億顆廣島原子彈爆炸,一顆巨大的放射性火球在每一個方向燃燒了數百公裡,並引起了全球性海嘯。甚至地球大氣層也開始燃燒,體重25公斤以上的陸地動物無法倖存這場災難,事實上,全球大約75%的物種都滅絕消失了。

對於恐龍世界而言更是滅頂之災,所謂的「非鳥類恐龍」沒有生還的希望,只有一些體形較小、長有羽毛的小型飛行恐龍能夠逃離災難現場。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就像我們人類祖先對付劍齒虎一樣,早期人類需要對付迅猛龍和阿貝爾龍的攻擊!」

如果歷史發生變化,恐龍世界未在小行星碰撞事件中消失隕落,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如果未碰撞現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或者碰撞時間提前幾分鐘呢?

研究人員在近期播放的英國廣播公司紀錄片《恐龍滅絕之日》中進行了相應描述,包括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地質學家肖恩·古利克(Sean Gulick)的科學家指出——

如果小行星或早或遲一些時間碰撞地球,不是碰撞在尤卡坦半島淺水域,而是碰撞在太平洋或者大西洋深海區域,海洋將吸收大量碰撞力,限制富含硫磺物質的噴發,如果這些小行星碰撞物質噴發,會導致地球大氣層「窒息」數月或者數年時間。

如果是這樣的話,仍然會有一場災難,面臨著地球物種大滅絕,但是一些體形較大的恐龍可能倖存下來。

思考這種備選時間軸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觀點,恐龍科學家們非常熱衷於推測,如果是那樣的話,恐龍會存活到現在嗎?是否可能進化形成新的恐龍物種?恐龍是否會形成類似人類的智力等級?哺乳動物是否會躲藏在黑暗陰影環境中?人類是否會進化?

像2015年迪斯尼公司電影《好恐龍》中描述的人類找到一種方法,能恐龍共同生存在一起。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即使沒有小行星碰撞地球,恐龍的地球統治時代也會終結!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古生物學家麥克·本頓(Mike Benton)說:「我的觀點有點兒不太正統,恐龍因為氣候變冷終究難逃滅亡的命運。6600萬年前正值白堊紀末期,我們知道那時哺乳動物出現了多樣化發展,而恐龍物種數量已持續減少了4000萬年。」

本頓認為,哺乳動物仍會最終取代恐龍,他在2016年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恐龍在取代滅絕物種方面,要比哺乳動物更慢。

其他專家持不同觀點,美國馬裡蘭大學帕克分校肉食性恐龍研究專家湯姆·霍爾茨(Tom Holtz)指出,我們認同6600萬年前一些恐龍物種會滅絕,其原因歸咎於印度德幹地盾的火山噴發和熔巖流活動

但是他表示,這並沒有什麼影響,一旦進入古新世和始新世時期,對恐龍生物學的影響將逐漸減少,白堊紀時期的恐龍世界會自然適應和過渡到這一時期。

如果植物進化像現代環境繼續進行,那麼食草恐龍必定會主要以開花植物為食。考慮到開花植物更容易消化,或許食草恐龍的體形會逐漸縮小,那麼中生代時期巨型恐龍將會消失。

海洋是恐龍探索的另一個棲息領域,考古學家發現棘龍曾在江河口環境涉獵水棲生物,長有盔甲的甲龍骨骼化石也存在於海洋沉積層中,它們很可能在海岸線附近生活。

或許棘龍和甲龍會沿著哺乳動物鯨魚的進化路徑發展,能完全在海洋中生存下來,它們也有可能返回陸地產卵,幼崽在岸邊陸地孵化之後再回到海洋之中,其繁殖方式類似於魚龍和蛇頸龍。

英國愛丁堡大學史蒂芬·布魯薩特(Stephen Brusatte)強調稱,歷經1.6億年的氣候變化,它們能夠多樣化發展很好地適應地球環境,在白堊紀末期,恐龍仍具有很好的適應能力,這並不是一個日漸衰落至滅絕的標誌時期,只是小行星碰撞促使恐龍滅絕,當時恐龍物種仍有大量進化潛能跡象。

假設恐龍可以存活下來,哪些因素可能影響它們的進化?

氣候變化或許是第一大障礙,5500萬年前處於「古新世-始新世氣候最暖期」,當時全球平均氣溫比現今高8攝氏度,地球大部分地區均覆蓋著雨林。

在這個擁有豐富植被的「溫室世界」裡,很可能大量長頸蜥腳類恐龍生長速度非常快,在較年輕階段開始繁衍後代,並且體形開始縮小,一些「矮蜥腳類動物」(比牛略大一些)在白堊紀末期已出現在歐洲島嶼上。白堊紀中期現今南美洲境內最大的雷龍身體達到40多米長,比兩架噴氣式飛機更重。

「或許我們發現白堊紀末期恐龍體形出現整體性縮小,中生代巨型恐龍可能會消失。」

白堊紀末期,另一個趨勢是開花植物或者被子植物迅速崛起,在侏羅紀時期,大多數植物都是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包括銀杏、蘇鐵植物和松柏植物),這些植物比被子植物更缺乏營養,而蜥腳類恐龍的巨大體形可能受食物處理時間和有效消化食物所需內臟大小的影響。

美國新澤西州斯託克頓大學古生物學家馬特·邦南(Matt Bonnan)強調稱,如果植物進化像現代環境繼續進行,那麼食草恐龍必定會主要以開花植物為食。考慮到開花植物更容易消化,或許食草恐龍的體形會逐漸縮小,那麼中生代時期巨型恐龍將會消失。

伴隨著開花植物會結出果實,與恐龍共同棲息的哺乳動物和鳥類將幫助植物傳播和擴散種子,可能會進化出現像猴子一樣的恐龍物種,它們以開花植物為食物具有一定的優勢,這或許類似於靈長目動物對於人類進化歷史的重要意義。許多鳥類吃果實,因此可能會出現非鳥類恐龍適應一種水果食物方式。

布魯薩特表示,一些小型、長羽毛的恐龍物種可能遵循靈長目動物的進化路徑,一些靈長目動物在樹枝上跳來跳去,而另一些則開始飲用花蜜,在這個過程中傳播擴散花粉。

另一個重大事件發生在3400萬年前的始新世-漸新世交界時期,該時期出現了南美洲和南極洲分離,這導致極地洋流的形成,導致南極洲冰冠的出現,並使全球降溫和乾燥。在漸新世時期和之後的第三紀中新世末期,草原逐漸蔓延至全球大多數地區。

霍爾茲指出,在過去細長腿、快速奔跑的食草哺乳動物十分普遍,它們可以漫步、跳躍和躲藏,但是在開闊的草原上它們沒有藏身之地。我們知道有蹄食草動物的多樣性,勢必會促進食肉動物的快速發展,這是它們的最佳食物。恐龍已具備很大的進化優勢,使哺乳動物進化很長時間。

英國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達倫·奈什(Darren Naish)稱,也許在我們的另一個進化時間表上,快速奔跑的食草類恐龍相當於三角恐龍或者兩足恐龍的後代,有喙食草動物類似於稜齒龍。

奈什說:「恐龍已具備很大的進化優勢,使哺乳動物進化很長時間,它們能夠在大草原上適應生存,鴨嘴龍下顎長有1000多顆牙齒,與馬長的40多顆奇特牙齒形成鮮明對比,鴨嘴龍的牙齒可以迅速研磨草料。」

同時,恐龍比哺乳動物擁有更好的視力,增強了視覺色彩,可能更好地適應探測潛在的威脅。相比之下,馬和牛都長有扁平的口角,這對於咀嚼堅硬的低洼植被非常有用,因此,鴨嘴龍和蜥腳類恐龍會進化形成方形口角,蜥腳類恐龍的脖頸會短一些,有助於吃腳邊的草。

如果恐龍倖存到近代,它們不得不應對過去260萬年裡出現的多個冰河時期,但是我們知道白堊紀時期恐龍曾在北極圈生活過,或許在溫度較低的地區,會看到長著厚毛髮的恐龍,它們的腳趾和尾巴末端都覆蓋著絨毛和羽毛。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裝甲恐龍專家維多利亞·阿爾布爾(Victoria Arbour)強調稱,對於身體長有毛髮的霸王龍或者迅猛龍而言,進化適應低溫氣候並不困難,也許還會出現長有毛髮的角龍、甲龍或者鴨嘴龍。

1982年,加拿大自然博物館黛爾?拉塞爾(Dale Russell)發表研究論文指出,如果恐龍沒有滅絕,很有可能會進化出現具有一定智力等級的「類恐龍人」。  1982年,加拿大自然博物館黛爾?拉塞爾(Dale Russell)發表研究論文指出,如果恐龍沒有滅絕,很有可能會進化出現具有一定智力等級的「類恐龍人」。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保羅·貝萊特(Paul Barrett)表示,遠古動物進化至今還有其它許多適應性特徵,但是恐龍卻很少存在。

令人感到吃驚的是,事實上恐龍並非如此,恐龍具有蜥蜴和蛇的共同生活方式,如果有更多的進化時間,一些恐龍可能會進化適應地下環境,長有鱗片或者軟毛的恐龍物種很可能進化形成類似於鼴鼠的特徵。

陸地上從未完全滅絕恐龍,天空中飛翔著翼龍,海洋中有魚龍和滄龍,未來鳥類和哺乳動物的命運將是怎樣呢?

「你可以想像一下,在一個類似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和紐西蘭的島嶼環境,奇特的陸地翼龍佔據統治地位。」

霍爾茨說:「白堊紀末期鳥類已出現多樣性發展,翼龍的多樣性已被鳥類淘汰。也許因為這一點,剩下的翼龍物種,其中包括體形巨大的無齒神龍翼龍(翼展寬度可達到12米),很可能失去了飛行能力。

之前考古學家曾對一些神龍翼龍物種的飛行能力提出了置疑,如果在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和紐西蘭島嶼環境,陸地翼龍會佔據統治地位,就像近代島嶼進化史上,棲息在島嶼陸地不會飛行的象鳥、渡渡鳥和巨型恐鳥。

奈什指出,恐龍世界仍保留著現代鳥類的多樣性,然而哺乳動物卻完全不同,儘管哺乳動物在小行星碰撞地球之前已存活了1.6億年時間,但它們仍是生活躲藏在陰影環境中的小型生物。

雖然哺乳動物已進化出現多樣性,但是它們體形較小,限制了它們在棲息環境的主導地位。只有6600萬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導致恐龍滅絕,才使哺乳動物擺脫了束縛。

他專家持不同觀點,他們認為巨型動物不可能倖存下來,但是蝙蝠、嚙齒類動物、小型食肉動物和擅長攀爬的靈長類動物和負鼠是大量存在的,如果狨猴、葉猴和長臂猿在樹枝之間攀爬嬉戲,而恐龍在它們周圍漫步,那麼原始人類會出現特殊的進化嗎?

奈什說:「在滅絕事件之前,一些哺乳動物種類就已出現了進化,從這個觀點來看,你可能仍是靈長目動物,或許是人類版本的靈長目動物,在一個充滿大型哺乳動物的世界裡進化,這是完全可能的。」

霍爾茨認為,有一種可能性是你仍是在樹木之間攀爬的靈長目動物,隨著草原的擴張,你和同伴進入草原環境,以「偽人類」的身份生活著,畢竟你與早期人類祖先不一樣,像早期人類需要與劍齒虎和大羚羊生活在一起,偽人類需要面對迅猛龍和阿貝爾龍。

偽人類必須建造具有保護性的棲息地,奈什表示,事實上人類祖先就和大型危險動物生活在一起,他們必須想出生存策略,人們認為中生代世界存在持續不斷的大屠殺,殘忍的掠食性動物在短短幾秒內會將獵物撕碎,但在當時大型掠食性動物分布稀疏,如果你不進入它們的活動範圍,是相對安全的。

「考慮到聰明智慧的哺乳動物存在,恐龍在進化過程中會變得更聰明嗎?」

在地球物種進化史上,部分哺乳動物進化逐漸變得更聰明,具有一定的智力,如果恐龍沒有滅絕消失,它們在進化歷程中也會變得更聰明,具有智力等級嗎?

1982年,加拿大自然博物館黛爾·拉塞爾(Dale Russell)發表研究論文指出,如果恐龍沒有滅絕,很有可能會進化出現具有一定智力等級的「類恐龍人」。

他找人設計了一個真人大小的「恐龍人」,看上去就像科幻電影中的外星人,擁有綠色皮膚和大大的眼睛,他的觀點是食肉性傷齒龍長著較大的大腦結構,很可能逐漸進化變得非常聰明。

霍爾茲表示,恐龍類似於烏鴉、鸚鵡或者靈長目動物,擁有較複雜的大腦結構,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他不相信恐龍最終會進化得像人類一樣。畢竟人類進化路徑與恐龍不一致,人類是從擅長樹木攀爬的靈長目動物進化而來,但是恐龍如果沒有滅絕,它們很可能會進化成為雙足行走,擅長使用前肢操控物體。

奈什說:「我不認為會有什麼物種進化達到類似人類的智力等級,恐龍如果沒有滅絕,它們的大腦會進化得較為發達,但是它們仍然是恐龍,是某些專家擬人化假設,使它們具有類似人類的智力進化方式。也許一些體形最小的非鳥類恐龍會適應城市環境,與城市人類生活在一起。」

假設恐龍能夠在過去幾十萬年裡倖存下來,並且與人類在一起,但是它們能活到現在嗎?

霍爾茨表示,答案是肯定的,但正如人類獵殺猛獁和其它大型動物一樣,人類人口增長和狩獵技術不斷升級,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全球範圍內的大型恐龍。很可能會出現更新世大型恐龍滅絕事件,伴隨著人類遷徙至全球每個角落,大型恐龍的數量會驟然減少。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存在另一個進化時間軸,或許我們在野生動物園和國家公園裡會看到大型食草類蜥腳類恐龍,甚至是霸王龍等食肉恐龍,但是這些棲息環境必須適應它們的活動,而且是巨大的荒野環境,例如:澳大利亞和阿拉斯加等人類活動較少的地區。

也許一些體形最小的非鳥類恐龍會適應人類的城市環境,與人類一起生活,就像城市裡的鴿子、老鼠一樣。

相關焦點

  • 假如恐龍沒有滅絕,世界將會怎樣?
    恐龍會進化出像人類一樣的智慧嗎?哺乳類會繼續生活在恐龍的陰影中嗎?人類能否進化——正如2015年迪士尼動畫片《恐龍當家》(The Good Dinosaur)所描繪的那樣——並找到與恐龍共存的方式嗎? 其他專家的看法很不一樣。
  • 託福閱讀|恐龍滅絕知識普及
    我們在很多篇章中見到的「K-T event」就是此次滅絕事件。託福閱讀和聽力中,有非常多的篇章涉及恐龍話題。接下去會給大家匯總幾個關於恐龍滅絕的常見理論,也會備註TPO中涉及的篇章,可以集中去練習一下哦!
  • 恐龍之所以滅絕,可能不是因為小行星,而是一個讓人類害怕的答案
    這20萬年,相比於人類來說,確實是比較的漫長,但是和地球的壽命相比,實在是太過渺小了,而在人類誕生之前,地球依舊有著多個輝煌的生物時代,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恐龍時代。當然,我們雖然對於恐龍的不同種類和生活習性,有著很大的興趣,但是最感興趣的還是恐龍是如何滅絕的。
  • 人類到底是怎麼誕生的?流水帳記錄人類從恐龍滅絕到現代人!
    人類的誕生源自於一起災難性事件,否則哺乳動物根本就沒有崛起的機會,你猜得沒錯,六千五百萬年前的恐龍滅絕給了哺乳類絕佳的發展機會,而人類的祖先就是從小型哺乳類發展起來的!地質史上已經發生五次生命大滅絕了,最後一次發生在白堊紀晚期,一顆小行星撞擊被人為是罪魁禍首,稱霸了地球1.6億年之久的恐龍從此戛然而止!但這卻成了人類祖先發展壯大的契機!
  •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人類還會存在嗎?
    來源/澎湃新聞想想自己9歲的時候,對恐龍這種生物雖然好奇心大,但完全沒有辨認化石的能力啊,不得不給這個小學生點個讚了。或許因為人類誕生以後,恐龍早已滅絕的原因,關於它的身世起源,滅絕的原因,一直是神秘且備受關注的。
  • 身形巨大的恐龍什麼時候滅絕的,假如人類和恐龍一個時代會發生什麼?
    恐龍的滅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恐龍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約1.65億年後,約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的末期)滅絕了。 如果將地球從恐龍開始的時刻到今天的所有時間壓縮為365天(一個日曆年),那麼恐龍將在1月1日出現,並且在9月的第三周滅絕。
  •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生活在現代,人類的命運該如何?
    眾所周知人類存在之前,地球的「統治者」是巨大而威猛的恐龍,和人類一樣恐龍有好有壞,可能在人類的眼中霸王龍就是最危險、恐怖的存在,但是生存法則誰也無法逆改。如果當初恐龍沒有滅絕,生活在現代,人類的命運該如何呢?
  •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人類有機會出現嗎?地球可能誕生「恐龍人」!
    根據目前的地球上現有的化石,我們初步了解恐龍的消失,才讓人類足夠幸運在地球上出現,迅速發展自身文明,成為現任地球主人,可是有一位科學家卻提到,如果恐龍沒有滅絕的話,人類應該難以出現,地球上很有可能會出現恐龍人,這是真的嗎?
  • 恐龍和人類一起生活了嗎
    影片主要講述了侏羅紀世界主題公園及豪華度假村被失控的恐龍摧毀後的第三年,納布拉爾島已經被人類遺棄,島上倖存的恐龍在叢林中自給自足。當島上的休眠火山開始活躍以後,主人翁歐文與克萊爾發起了一場運動,想要保護島上的恐龍免於滅絕。相比前一部,新作的特效更出色。
  • 《道德經》早已揭秘恐龍滅絕的原因,或許人類的滅絕也會在此?
    壹人類改變了地表的生態環境,就會導致天氣狀況的改變,天氣狀況改變了就會影響到地球的運行規律,地球運行規律一旦有所改變,人類和大部分生物將面臨著滅亡!這是《道德經》第二十五章給我們的提示。恐龍時代的滅絕,完全是出自上邊的理論,宇宙空間經過億萬年的運行,各個恆星行星等都有了自己的運行規律,一旦哪個星球的運行速度稍快或慢了一點點,就會在將來的某個時刻和某個星體發生碰撞,導致星體的重新組合和新的適應周圍星體運行規律的運行規律。
  • 在冰河時代滅絕之前,野獸與人類祖先共存
    科學家日前透露,在冰河時代之前,一隻重達3.5噸的巨獸一直與人類生活在一起。 現實生活中的獨角獸:在冰河時代滅絕之前,野獸與人類共存。 數萬年前,這種長相奇怪的動物在俄羅斯北部的西伯利亞遊蕩,形似馬和犀牛的雜交體,直到地球變冷。
  • 它的名字霸氣,出現三億年熬過了恐龍滅絕,如今卻成了人類寵物
    對於生物來說,繁衍後代保證種族的正常延續是首要目標,很多看似強大卻因為各種各樣原因滅絕的生物,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並不成功。就像是六千五百萬年前的恐龍,雖然稱霸了地球,但是在小行星撞擊地球後快速滅絕,讓我們的祖先有了進化的空間。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動物,名字可以說十分的「霸氣」,並且它也是生物活化石之一。我們國家的「大熊貓」和「中華鱘」都是很好的例子。
  • 人類為什麼要研究恐龍?意義在哪裡?
    恐龍作為地球曾經的霸主,到底是如何滅絕的?人類研究恐龍到底是為了什麼?難道古生物學真的是一門無意義的學科?這絕對不是一個無聊的問題,至少在學術界,你要獲得國家的科研經費支持,你得告訴評委你的研究意義在哪裡,而不是自我覺得OK。那麼恐龍研究的意義究竟在哪裡?
  •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人類還會登上歷史舞臺嗎?多虧了這次意外!
    如果不是這顆小行星的撞擊,恐龍可能不會在地球上滅絕的那麼早,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不是小行星的撞擊,恐龍也會有滅絕的一天,可能只不過時間會更晚一些,那麼在當時恐龍到底在地球上經歷了什麼呢?為何科學家認為恐龍的滅絕是在所難免的呢?
  • 恐龍到底是怎麼滅絕的?人類會不會重蹈它們的覆轍?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認為,恐龍滅絕主要是由於小行星撞擊地球,隨後帶來的巨大灰塵,阻礙了地球的生命循環系統,從而導致了恐龍家族的滅亡,但是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嗎?讓我們先把時間調回到6600年前,一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進入到了地球的引力範圍,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速度逐漸加快,達到了7.2萬公裡每小時,這是當今世界上最快的飛行器的速度的三倍。
  • 新冠病毒是否將徹底滅絕? 毒力強難與宿主長期共存
    新冠病毒是否將徹底滅絕?不少專家認為,新冠肺炎可能轉化為一種慢性疾病,新冠病毒有可能在人體內長期潛伏,和人類長期共存。難道說我們真的要長期生活在新冠疫情的陰影之下?對此,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高山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達了不同看法。
  • 人類發現恐龍時代的礦物質,有生物滅絕證據,或可還原當時的場景
    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中,恐龍曾經統治了地球很長一段時間,這個時間超過了一億年時間,但是因為一場毀滅性災難,恐龍徹底消失在地球歷史的舞臺,這場災難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很多人以為恐龍滅絕是因為小行星巨大的撞擊,其實這個時候恐龍只是死亡了一部分而已,之所以恐龍大規模的滅絕,是因為後續的環境變化造成的
  • 恐龍當年差點進化成人類?幸虧滅絕了,不然可能沒有我們什麼事了
    根據研究表明,恐龍生活在地球上至少有兩億到三億年,這段時間裡整個地球都是由恐龍統治,這不禁也讓人十分好奇,為什麼人類在地球上只有幾百萬年的時間卻能發展出這麼高智慧的文明,而恐龍經歷了好幾億年的時間卻走向了滅絕?
  • 恐龍時期沒有滅絕的動物,都有一個一樣的特點,知道是什麼嗎?
    恐龍時期沒有滅絕的動物,都有一個一樣的特點,知道是什麼嗎? 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曾經出現過很多生物,這些生物在人類出現之前,曾一度稱霸地球,但因為一系列的氣候變化與災難,這些生物都隨之逐漸滅絕,像我們曾經熟悉的恐龍,它們已經在地球上消失很久了
  • 恐龍真的是彗星撞地球滅絕的嗎?
    對於恐龍的滅絕,科學家有許多不同的看法,而最多的就是恐龍由氣溫變化不適應而滅絕的,而這個說法是根據月球得出來的。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專家認為生命的起源是由一顆彗星撞擊地球摩擦生熱誕生的第一批生命,生命再進化成一個龐大的群體,這是第一批的生命起源,當然那時候還沒有月球 這時候是恐龍最為繁華的時期,然後一顆巨大的彗星撞擊地球產生的熱量把地球上大多的生命滅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