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陸遊的《過小孤山大孤山》相信不少人都知道,但是對於小孤山,不少人只聞其名不見其真面目吧。我從小在長江邊長大,對小孤山非常清楚,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座有「長江絕島」之稱的小孤山,到底有哪些大家不知道的秘密。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小孤山的具體位置,位於安徽省宿松縣復興鎮南的長江之上,南邊與江西彭澤僅一江之隔,西南與廬江隔江相望,是中國長江中唯一的一座媽祖廟。
去往小孤山,必經同馬大提大壩,沿著大壩一直往東就會看到一座孤島絕立江中。沿著南向的小路到小孤山跟前首先看到的是依山就勢的啟秀寺,並有乾隆篆書「靈昭江嶼」於其上。內有七十九級石階,曲徑通幽,扶搖直上固有「天門」之說。正月初一燒「頭香」是周邊群眾的老傳統,一般天沒亮就會有大量的香客和遊客湧上小孤山。比如小編媽媽,過年的時候早上三點就起床去小孤山上香,祈求平安順利。
當你爬完七十九級石階,有左右兩邊,左邊是繼續往上,右邊是大殿,香客上香就在這。一般是先上完香再往上去,當然每年上香的人都絡繹不絕,想上「頭香」有個好兆頭,就必須得往前擠。
從大殿出來有左右兩邊道,左邊是沿山而上的碑林,右邊是半邊塔和彌陀閣。一般我們都會先從左邊碑林上去,因為在竹林中間自上而下,有365級石階,很有文人墨客的幽雅。並且在石階兩旁會有不少百年老樹,以及珍貴樹種可以看見。
走過碑林,便來到了梳妝亭,相傳是小姑娘娘梳妝的地方,亭前楹聯是:「梳長生鶴髮,妝不老峰頭」。所以在母親那一輩,只要婦女幼兒有頭疼不止的就會去梳妝亭梳頭,雖然都是封建迷信,但是在老一輩人看來那是一種信仰,一種尊敬。亭子有六角三層,結構美觀大方。往遠處看,萬千景象就會映入眼帘,景色美不勝收。
在梳妝亭背後,臥羊石南邊,便是御詩碑。民國十五年,從護國寺移到孤山,石碑很厚,大約七尺高。正面刻有御詩一章,音節鏗鏘,反面刻有重建御碑記。碑首嵌有雙龍環抱的聖旨,碑下鎮一石龜,伸頭縮頸。走到此處,大多數人都會上香祭拜,在我小時候家人總會讓我們小孩子對著石碑磕頭,圖個好兆頭。
過御詩碑往左是觀濤亭,又叫半邊亭。亭建在山懸崖之上。百丈絕壁之下就是江水。是觀賞攔江石和海眼的最佳處。觀濤亭風景絕佳,真的能讓人看到平時看不到的風景,心也隨著江水流動。但是下去觀濤亭也很少險峻,角度快到70度了,階梯不是很明顯,有一根很大的鐵鏈直延到亭內,我小時候特別想去看,但是家人說太危險了小孩不能去。大了之後,懷著忐忑的心情下去看江景,那感覺仿佛可以懷抱長江。
看過江景,歇息過後便可以沿著蜿蜒的小山路來到彌陀閣,危崖半倚,飛閣凌空,如懸又如掛,閣中壁雕一彌陀,跣足垢面,笑容可掬。下面有一口天井,大概十丈深。天井四周,石滑苔厚,野棘倒長,古木斜生。風光奇異,仿佛別有洞天。
接下來便是半邊塔,又叫送子塔。,可想而知這個塔的香火有多旺盛,很多香客都會虔誠叩拜許下心願,希望送來一子。半邊塔半邊嵌入石內,半邊露出三方五層,上有圓頂,下有門窗的塔形,所以叫半邊塔。塔右邊有一神龕,內塑鳴鳳,屏開七色,爪動羽張,啼喚欲出,把它當作拯救苦難的海神名象徵。塔下,壑深千丈,波濤洶湧與對面澎浪磯相與呼應。
由半邊塔再往右走便來到之前上香的大殿,正好環山一圈,可以去先月樓歇息,先月樓同正殿正好疊為三層,前虛後實,各立廊門。遊客倚窗而望,不知閣下有閣,樓上有樓。到了晚上,江風習習,波光粼粼,好一個先月樓,好一個「近水樓臺先得月」,感覺思緒都能飄得很遠很遠。
至此,絕世而獨立小孤山介紹完畢,但是小孤山的故事一直在流傳。除了小姑與彭郎的美好愛情故事,還有這延綿不斷的長江,山下江水滔滔滾滾。海潮至此,不復而上,海門第一關,流傳了故事,流傳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