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從美國來》:從三大隱喻解讀影片的「親情」主題及觀影方式

2020-12-11 下裡有巴人

「爺爺,你說孫悟空與蜘蛛俠打架,誰更厲害?」 「為什麼讓他們打架呢?要讓他們成為好朋友」

——《孫子從美國來》

導言:2012年上映的《孫子從美國來》,講述了「中國爺爺」與「美國孫子」,在中國農村共同生活,因文化差異導致一系列問題,最後爺孫兩人親密無間,由「相殺」到「相愛」的溫馨的親情故事。

《孫子從美國來》是由「第五代導演」田壯壯監製,其帶有鮮明獨特的個人敘事風格。影片於2013年獲第22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作為「第五代導演」的田壯壯,與同時期的張藝謀、陳凱歌之流風格多變、後期偏重商業化的影視不同,無論是早期的《紅象》、《獵場扎撒》,還是後期的《吳清源》以及《孫子從美國來》,無一不體現著田壯壯濃厚的人文情懷。小人物、生活化的場景是他電影裡必備的因素,甚至是其電影的全部。

田壯壯曾說過「我對電影認識的第一階段是追求生活的本質,就是在極致中間追求生活本質」,而田導的電影時時刻刻在追求生活的本質,《孫子從美國來》就是這樣一部追求生活本質的現實主義電影。

看過影片的觀眾在解讀它時,認為影片之所以打動觀眾,是因為只是將「孫子」換成了外國孫子,製造更大的矛盾,從而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親情則顯得更加彌足珍貴。舊瓶裝新酒,還裝不滿,爺爺與孫子矛盾的老套路罷了。單從故事情節來看,確實有些老生常談,但在我看來,影片之所以能以「小眾影片感動大眾」,更在於影片中高超的隱喻技術,本文將從三大隱喻剖析影片的主題思想。在文章第四部分,我會通過自身觀影的體驗,來探討如何找到與影片共鳴的方法。

01.貫穿影片的皮影戲,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老楊頭畢生的事業,也是連接與布斯溝通的橋梁

老楊頭本是陝西華縣一名獨居老藝人,但因在「文革」中受過衝擊,因此將家中表演皮影戲的全套行當珍藏著。鎮文化站站長請纓老楊頭出陣,以師帶徒傳承保護華縣皮影戲,但老楊頭覺得這只不過是走「形式主義」,於是,義正嚴辭地拒絕了。但「賊心不改」的王站長在發現老楊頭孫子是美國人而不是新疆人後,便以此要挾老楊頭,最終老楊頭同意,並開辦了皮影戲和皮影雕刻藝術短訓班。

老楊頭由開始的極不情願地教授皮影戲,到最後全身心投入。老楊頭態度180°的轉變,不僅僅是因為對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更是因孫子布斯對皮影戲的喜愛。

在影片前部分,因文化差異導致隔閡的爺孫兩人,「相殺」的不可開交,在後部分卻十分「相愛」,而製造爺孫兩人感情轉折的正是皮影戲。布斯拿出老楊頭珍藏的皮影戲,並損壞了,老楊頭氣急,在追逐布斯的過程中,不慎將其最心愛的蜘蛛俠踩壞。在看到被踩壞的蜘蛛俠,布斯與老楊頭的關係降至冰點。在老楊頭尋遍小鎮而不得蜘蛛俠時,他便親自用皮影戲為布斯做了個皮影蜘蛛俠。布斯十分喜愛皮影蜘蛛俠,爺孫關係由此趨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可以說影片是圍繞皮影戲而展開的,皮影戲貫穿影片始終,不斷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同時爺孫倆的感情變化也隨著皮影戲的變化而變化。

02.爺爺崇拜孫悟空,孫子崇拜蜘蛛俠,孫悟空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蜘蛛俠代表著西方文化,兩種文化在影片中切磋與融合

爺爺固執、倔強,卻又充滿善意,這正是孫悟空的個性,而布斯調皮、不安分,卻又天真無邪,這同樣是蜘蛛俠的個性,兩種人物,兩種個性,代表著兩種文化,兩種文化通過老楊頭與布斯的日常生活,而互相交鋒。

布斯嫌棄農村廁所臭,老楊頭讓布斯蒙面拿著香;布斯想吃漢堡包,老楊頭就為他做了個肉夾饃漢堡包;布斯因砸核桃將門撞倒時,爺爺滿屋子追他。爺爺見招拆招,不僅是爺孫兩人的較量,也是異國文化之間的較量。

影片前部分突出異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即,爺孫之間相背的做法,將差異體現的淋漓盡致。而影片後部分卻通過爺孫緩和的關係,向我們展示了文化之間的融合。布斯喜愛的蜘蛛俠原本是塑料玩具,而老楊頭卻用皮影為布斯做了個蜘蛛俠,這不正是文化之間的融合麼?老楊頭與布斯的關係越來越親近,同樣是在展示東西方文化之間的融合與交匯。

03.庭院裡的井,是爺孫感情的紐帶,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爺孫倆的感情蘊藏在深井裡

在影片後部分,庭院裡的井成為一個重要的隱喻。分別在即,爺孫二人蹲在深井旁,爺爺說道「你回老家以後,要是想爺爺的話,就站在你院子裡喊爺爺,爺爺就在這口井裡頭答應你」。於是爺孫二人互相喊道,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這一幕,可謂是影片的催淚點。

在布斯走後,老楊頭時常對著井發呆,生活又回到以前,如死一般寂靜。影片通過閃回的手法,讓老楊頭回憶起與布斯在一起的點點滴滴,也向觀眾展示了爺孫之間的深厚感情,親情的主題思想在這一刻得到升華。

「井,深得很,深得很,可以從這通到你老家美國」,老楊頭的這句話,將井是兩人之間的感情的紐帶挑明了,有井必有水,而井水是甘甜的,這也隱喻著爺孫倆的感情真摯真切。

俗話說「人老隔輩親,爺奶疼小孫。」,布斯走後,老楊頭對布斯的情感全部寄托在了「井」裡,井成為老楊頭的精神寄託。井面的水波浪不驚,象徵著老楊頭恢復以往孑然一身的獨居生活,而井水深處則是暗流湧動,象徵著老楊頭對布斯急切的想念。

04.作為一名電影愛好者,我結合自身觀影感受及經體驗,來探討如何找到與影片共鳴的方法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用在電影裡,可以解釋為,在不同時時間裡,觀影體驗是不同的,在前幾年看《大話西遊》時,只是覺得它是喜劇,再回頭看時,卻發現它是披著喜劇外衣的悲劇。無論是在哪一階段觀影,它的電影內核始終不會變。但我們之所以會對一些電影的主題誤解或者捉摸不透,是因為我們僅僅是在「看」,而忽視了「想」,如何在「看」的同時「想」到電影主題?

下面結合《孫子從美國來》的主題,來探討如何找到與影片共鳴的方法:

①從導演的本身著手,一部電影往往代表著導演的敘事風格,同樣影片主題也與導演思想息息相關

雖然本片的導演不是「第五代導演」之一的田壯壯,但身為製片人的他,卻是十分核心的人物,因為《孫子從美國來》表現出的濃厚的人文關懷正是田壯壯導演的敘事風格。「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

因為歷經文革浩劫,在動亂底層頑強搏擊,重返校園後系統學習電影專業知識,接受當時流行的西方哲學、美學思潮,形成新的價值觀、美學觀,與當時整個文藝領域的強烈主體意識、反思思潮相適應。有深厚的生活積澱,他們的影片才如寒冬後嫩草,新鮮獨特。正如陳凱歌所說:"所有的一切,都與創作者的經歷與感受分不開的」 。因此,他們的作品特點是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十分強烈。

陳凱歌《黃土地》、張藝謀《紅高粱》、顧長衛《孩子王》、馮小寧《十四、五歲》、田壯壯《鼓書藝人》、《搖滾青年》,無疑不體現著那個年代的人文主義情懷。作為第五代導演曾經的旗幟性人物,田壯壯的作品卻被冠以「看不懂」,故事看不懂,寓意看不懂。

陳凱歌的作品大都具有文藝氣息,張藝謀的作品會給你一種色彩上的衝擊,即使故事沒有多麼的精彩,但你還是會明白其中的寓意。因為色彩會衝擊你的視覺,給你留有深刻的印象。而田壯壯兩者都不是。他既沒有鮮明的色彩,也沒有濃重的藝術氣息。如果非要給他留有一些特色的話,那肯定是生活化的畫面感。

他們對生活的感悟與認知,對影片表達的主題直接相關。他們在影片中表達的感情,也就更貼近生活。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②從主人公的性格、經歷等,多方面考慮影片主題

影片中固執的爺爺所代表的孫悟空是中國傳統文化,而頑皮的布斯所代表的蜘蛛俠是西方文化,兩個迥然不同的性格,必然會引起矛盾。在經歷上,爺孫倆,也是截然不同的,老楊頭經歷過「文革」,嘗遍了農村生活的辛酸苦辣;而布斯則是生活在和平下、衣食無憂的年代。

對於布斯三番五次的耍性子離家出走,老楊頭都是嚴厲將其抓住,並批評他,這既是對兒子帶回的「洋孫」的不滿,也是老楊頭嚴厲、倔強的性格所致;而布斯頻繁地出走、惹麻煩,同樣是對中國爺爺的不滿與對農村生活的不適應。

也正是二者迥異的性格與經歷,才在影片最後製造令人淚目的和睦相處的情節。

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性格,才是衝突的起源,才能推動故事的發展,人物性格、經歷,往往是影片走向的線索。所以在觀影的時候,理清人物性格、經歷,才能把握影片脈絡、想透影片主旨所在。

③注重細節,影片時間有限,不會呈現無用之物

電影不同於電視劇,時長有限,因此,影片想要呈現出來的東西,絕不是無用的,換句話說,影片中每一個場景、每一個道具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存在即合理」,這句話可以用來形容電影中呈現出的每一個場景。

有時候,並不是看不懂影片,而是忽視了影片中原本該重視的細節。細節決定成敗,有時候,細節決定是否看得懂影片。《孫子從美國來》如果單單看故事情節,就會如同嚼蠟,沒有什麼味道可言。但如果你看懂了「皮影戲、孫悟空與蜘蛛俠、深井」的隱喻,你就會真正了解影片的主題。

故事情節猶如「平平無奇古天樂」,沒有大起大落、高潮迭起的故事情節,甚至可以成為「簡影」,簡簡單單的日常生活,但正是通過三大隱喻,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三大隱喻起到了升華主題的作用。

結語:

在觀影時,我們在看故事情節的同時,也要考慮主人公的方方面面,主人公的性格、個人經歷登都是看點,在看比較隱晦的影片時,我們就要思考影片中是否有隱喻以及隱喻所代表的含義。

《孫子從美國來》雖然是簡簡單單的親情片,但卻俘獲了眾多觀眾的芳心,在這一點上,影片中的隱喻可以說貢獻巨大。

相關焦點

  • 《孫子從美國來》,原來這就是「中國式hamburger」
    親情永遠是自古以來都易感人的題材,但這位導演卻似乎就不走尋常路。鏡頭下的獨居老藝人「老楊頭」與從美國而來的「洋孫子」布魯克斯之間的情感碰撞,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目光。這部電影是特別的,為什麼這麼說?《孫子從美國來》這部影片值得我們仔細一品。《孫子從美國來》是一部以皮影戲的傳承保護為生活原型的電影,由曲江濤導演,羅京民和劉天佐主演,於2012年2月2日中國大陸上映。
  • 《溫暖的抱抱》故事感動眾主創 常遠解讀影片治癒主題
    近日,《溫暖的抱抱》導演兼主演常遠攜「小鮑抱」的扮演者米可現身武漢路演,與現場觀眾交流影片主題和創作心得,武漢影迷分享的特別經歷也讓大家深受觸動。觀影之餘,臺上臺下的所有人用擁抱的方式繼續將溫暖傳遞。
  • 從三個角度解讀親情短片《父與女》的獨特魅力
    對於這部動畫短片,很多人都把它定義為簡單的親情短片,但在我看來,親情的背後,還藏著更深層次的對愛與生命的思考。今天我們不妨換個思路,從多個角度來對這部動畫短片進行挖掘解讀。@一祠短片《父與女》又名《岸邊的兩個人》,是由導演麥可·度德威特執導,Jennifer Bangs參加演出的一部短片動畫,於2001年5月27日在波蘭首映。
  • 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尋夢環遊記》中「墨美文化」和隱喻
    這部動畫電影以墨西哥少年米格尋夢之旅為主要內容,以"尋找"作為影片的核心敘事動力,將墨西哥本土的生死觀念,以及後殖民主義文化霸權下對本國文化的堅守等多種內容貫穿其中,並對墨西哥移民及美國地緣政治問題等諸多現實問題進行了隱喻的表達。 雖然是動畫電影,但影片一上映便備受好評,斬獲了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這一著名獎項。
  • 豆瓣8.4分《孫子從美國來》:中國空巢老人和美國留守兒童的故事
    《孫子從美國來》,又名《當孫悟空遇上蜘蛛俠》, 講述了陝西老皮影藝人老楊頭(喜歡孫悟空)因兒子與外國人訂婚,被迫照顧美國小洋人布魯克斯(喜歡蜘蛛俠),結果祖孫兩在生活中因年齡、文化、習慣等各個方面的差異,發生了各種啼笑皆非的鬧劇。最後,爺爺老楊頭接納了孫子布魯克斯,孫子布魯克斯也喜歡上了爺爺老楊頭。
  • 從畫面風格、動物隱喻、主題呈現深度解讀《鹿先生》的獨特內涵
    鑑於此,我將從畫面風格、動物隱喻、主題呈現三個角度解讀諷刺意味短片《鹿先生》的獨特魅力。畫面風格:以幽冷陰暗的冷色調畫面為主,奠定影片的悲傷基調和悽清的結局影片全程沒有人物對話,採用動作和神態的表現方式為主,所以,影片的畫面色調對劇情基調和結局的猜想就顯得尤為重要。導演用獨特的畫面風格呈現典型的封閉式環境下的人物形象。
  • 從敘事結構、鏡頭語言、象徵意義三個層面解讀《一條狗的使命》
    文/公子漁美國電影《一條狗的使命》由同名小說改編,是美國導演來塞·霍爾斯道姆的一部以狗為主角的力作,上映以來好評如潮。電影以狗狗貝利的獨特視角,講述它帶著記憶五世輪迴,執著尋找生命意義的故事。片的表現手法輕鬆幽默,充滿人性的溫暖。
  • 《回憶積木小屋》:解讀這部奧斯卡動畫電影的魅力與情感表達方式
    影片散發著濃濃的法式情調,畫面色彩搭配的很好,全片幾乎沒有對白,但是肢體動作和象徵符號的運用銜接自然,背景音樂也營造出感人的氛圍。這部影片上映於2008年,由日本導演加藤久仁生執導併兼任編劇,影片圍繞著「親情」這一主題,描述老人一生中最珍貴的時刻,帶給觀眾溫情的同時也傳遞了很多現實意義。
  • 《尋夢環遊記》:一場亡靈世界之旅,藏著親情與生死的情感哲思
    關於親情的探討,網上作品很多,電影《尋夢環遊記》何以脫穎而出?若只關注表面劇情,未免顯得過於片面。今天我們就來換個思路,從多個角度多維度對這部電影進行挖掘解讀。電影《尋夢環遊記》 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第19部動畫長片,由李·昂克裡奇、阿德裡安.莫利納執導,於2017年11月22日在美國上映。
  • 淺談電影中隱喻元素的設置
    電影既要滿足普通人對電影的理解,又要在保證藝術價值的同時讓專業電影人士能挖掘出電影深層次的含義,因此隱喻手法的運用顯得尤為重要。隱喻就好比潛臺詞,有些話不能明著說,有些電影元素同樣也不能赤裸裸的表示。接下來筆者將從視覺隱喻與蒙太奇對比隱喻兩方面來談電影中隱喻元素的設置及作用。
  • 2017年中國觀影人次、人均觀影次數、全年上映影片總場次、全年...
    2017年中國觀影人次、人均觀影次數、全年上映影片總場次、全年上映影片平均票價、國產電影產量、上映國產電影數量及國產電影上映率分析2017/3/26 10:33:1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列印】【關閉】核心提示:2016年觀影人次同比增長8.89%高於總體票房增長
  • 《寂靜之地》開啟30城提前觀影 無聲設定獲贊新穎
    片方提供中新網太原5月15日電 (記者 胡健)美國驚悚片《寂靜之地》15日在中國30城舉辦提前觀影,影片因其別具一格的無聲設定,使其整個電影語境和觀影感受都帶有十足的新鮮感,影片音效也是劇情引人入勝的關鍵。當日,在山西太原等·藝術影院舉行了提前看片會,不少民眾為提前一睹這部好似「默片」的驚悚電影。
  • 一部「全能」、「高智商隱喻」的血暴恐怖片!
    無論你是血腥cult愛好者,是喜歡探險打怪的設定,還是喜歡邏輯推理,甚至熱衷於「過分解讀電影」還是樂意看到諷刺隱喻,或者期待著電影在不經意間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轉折。在《林中小屋》裡你都能找到你想要的。直到後半段美國恐怖片各位怪物集體秀開始,我才知道這部恐怖電影有多麼與眾不同。作為一部恐怖片最重要的就是它血腥cult的屠殺鏡頭,影片一開頭「婊子」和狼頭接吻、地下室裡的娃娃營造出一種詭異的氣氛,接下來喪屍的登場也只是拿著斧頭砍喪屍、女孩子們撕心裂肺的大叫這樣對cult迷來說平淡無奇,都是恐怖片片常見的套路。後半段致敬美國恐怖片的一系列鏡頭,瞬間開始燃了起來!
  • 抗疫情觀影指南:92屆奧斯卡獲獎影片
    疫情觀影指南:92屆奧斯卡  《極速車王》主要獎項: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 (2020)最佳影片;最佳混音;最佳音效剪輯;最佳剪輯第92屆奧斯卡剛剛結束,其中《極速車王》這一部電影斬獲最佳剪輯、最佳音效剪輯,本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1966年,福特和法拉利爭奪勒芒24小時耐力賽的故事!醜陋低能的大眾之車挑戰華美極速的法拉利夢想之車的故事。
  • 如何解讀曾皙的政治隱喻
    學屆對於曾皙的描述所隱喻的政治理想,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使得不少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採取時無所適從。本文嘗試從文本釋義入手,結合孔子「復禮」思想和「周禮」祈雨祭典儀式,探尋曾皙隱喻所可能傳達的政治理想。    本章可以視為一篇記敘文,緊緊圍繞交流政治理想這個主題,從起因、經過到結束,記敘生動而完整。
  • 深度|從符號表達、超長鏡頭及主題3方面解讀《路邊野餐》的魅力
    本文將從韻味獨特的符號表達,東方詩意下的超長鏡頭以及多重主題建構下的哲學思考三個方面,解讀導演是怎樣營造一個充滿意境的鄉土世界。符號元素已然成為電影中一種特定的語言表現方式。通過解碼導演精巧設計的隱喻元素,探知其言外之意。體悟符號設置的絕妙和由之產生獨特的電影氣質。從這一層面講,符號也可以被認為是攜帶意義的感知。
  • 以《有你我不怕》為例,解讀高分影片的哲思與情感表達方式
    雖然關於這部電影的解讀有很多,但我發現很少有人從「情感表現手法」和「導演想傳達的哲思」這兩方面來解讀這部經典的魅力。今天這篇文章我就分三個部分來剖析本部電影的精髓所在,並在最後談談幾點導演想表達的隱性情感。
  • 以《某人的目光》為例,解讀新海誠對親情中矛盾與羈絆的思考
    而這一消息也讓她重新審視與父親的關係以及親情的意義。因此本文將從敘事結構、視聽語言、現實意義三個角度來解讀這部動畫廣告所帶給我們的親情感悟。或許在親情中必然經歷的就是離別,父母與子女成功地分離,既是兒女的成長,也是父母的重生,但是他們的愛與羈絆卻永遠不會割捨。離別後的重聚是這部影片的核心主題。
  • 無處安放的親情——評電影《親愛的》主題意蘊
    無處安放的親情一評電影《親愛的》主題意蘊從拐賣兒童的題材上看,《親愛的》不僅是生活寫實,更是社會道德反思,正如傳統媒體熱議過的黑車事件或新媒體發動的關注兒童丟失連結,都曾不斷警示社會以及社會人的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