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你說孫悟空與蜘蛛俠打架,誰更厲害?」 「為什麼讓他們打架呢?要讓他們成為好朋友」
——《孫子從美國來》
導言:2012年上映的《孫子從美國來》,講述了「中國爺爺」與「美國孫子」,在中國農村共同生活,因文化差異導致一系列問題,最後爺孫兩人親密無間,由「相殺」到「相愛」的溫馨的親情故事。
《孫子從美國來》是由「第五代導演」田壯壯監製,其帶有鮮明獨特的個人敘事風格。影片於2013年獲第22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作為「第五代導演」的田壯壯,與同時期的張藝謀、陳凱歌之流風格多變、後期偏重商業化的影視不同,無論是早期的《紅象》、《獵場扎撒》,還是後期的《吳清源》以及《孫子從美國來》,無一不體現著田壯壯濃厚的人文情懷。小人物、生活化的場景是他電影裡必備的因素,甚至是其電影的全部。
田壯壯曾說過「我對電影認識的第一階段是追求生活的本質,就是在極致中間追求生活本質」,而田導的電影時時刻刻在追求生活的本質,《孫子從美國來》就是這樣一部追求生活本質的現實主義電影。
看過影片的觀眾在解讀它時,認為影片之所以打動觀眾,是因為只是將「孫子」換成了外國孫子,製造更大的矛盾,從而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親情則顯得更加彌足珍貴。舊瓶裝新酒,還裝不滿,爺爺與孫子矛盾的老套路罷了。單從故事情節來看,確實有些老生常談,但在我看來,影片之所以能以「小眾影片感動大眾」,更在於影片中高超的隱喻技術,本文將從三大隱喻剖析影片的主題思想。在文章第四部分,我會通過自身觀影的體驗,來探討如何找到與影片共鳴的方法。
01.貫穿影片的皮影戲,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老楊頭畢生的事業,也是連接與布斯溝通的橋梁
老楊頭本是陝西華縣一名獨居老藝人,但因在「文革」中受過衝擊,因此將家中表演皮影戲的全套行當珍藏著。鎮文化站站長請纓老楊頭出陣,以師帶徒傳承保護華縣皮影戲,但老楊頭覺得這只不過是走「形式主義」,於是,義正嚴辭地拒絕了。但「賊心不改」的王站長在發現老楊頭孫子是美國人而不是新疆人後,便以此要挾老楊頭,最終老楊頭同意,並開辦了皮影戲和皮影雕刻藝術短訓班。
老楊頭由開始的極不情願地教授皮影戲,到最後全身心投入。老楊頭態度180°的轉變,不僅僅是因為對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更是因孫子布斯對皮影戲的喜愛。
在影片前部分,因文化差異導致隔閡的爺孫兩人,「相殺」的不可開交,在後部分卻十分「相愛」,而製造爺孫兩人感情轉折的正是皮影戲。布斯拿出老楊頭珍藏的皮影戲,並損壞了,老楊頭氣急,在追逐布斯的過程中,不慎將其最心愛的蜘蛛俠踩壞。在看到被踩壞的蜘蛛俠,布斯與老楊頭的關係降至冰點。在老楊頭尋遍小鎮而不得蜘蛛俠時,他便親自用皮影戲為布斯做了個皮影蜘蛛俠。布斯十分喜愛皮影蜘蛛俠,爺孫關係由此趨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可以說影片是圍繞皮影戲而展開的,皮影戲貫穿影片始終,不斷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同時爺孫倆的感情變化也隨著皮影戲的變化而變化。
02.爺爺崇拜孫悟空,孫子崇拜蜘蛛俠,孫悟空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蜘蛛俠代表著西方文化,兩種文化在影片中切磋與融合
爺爺固執、倔強,卻又充滿善意,這正是孫悟空的個性,而布斯調皮、不安分,卻又天真無邪,這同樣是蜘蛛俠的個性,兩種人物,兩種個性,代表著兩種文化,兩種文化通過老楊頭與布斯的日常生活,而互相交鋒。
布斯嫌棄農村廁所臭,老楊頭讓布斯蒙面拿著香;布斯想吃漢堡包,老楊頭就為他做了個肉夾饃漢堡包;布斯因砸核桃將門撞倒時,爺爺滿屋子追他。爺爺見招拆招,不僅是爺孫兩人的較量,也是異國文化之間的較量。
影片前部分突出異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即,爺孫之間相背的做法,將差異體現的淋漓盡致。而影片後部分卻通過爺孫緩和的關係,向我們展示了文化之間的融合。布斯喜愛的蜘蛛俠原本是塑料玩具,而老楊頭卻用皮影為布斯做了個蜘蛛俠,這不正是文化之間的融合麼?老楊頭與布斯的關係越來越親近,同樣是在展示東西方文化之間的融合與交匯。
03.庭院裡的井,是爺孫感情的紐帶,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爺孫倆的感情蘊藏在深井裡
在影片後部分,庭院裡的井成為一個重要的隱喻。分別在即,爺孫二人蹲在深井旁,爺爺說道「你回老家以後,要是想爺爺的話,就站在你院子裡喊爺爺,爺爺就在這口井裡頭答應你」。於是爺孫二人互相喊道,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這一幕,可謂是影片的催淚點。
在布斯走後,老楊頭時常對著井發呆,生活又回到以前,如死一般寂靜。影片通過閃回的手法,讓老楊頭回憶起與布斯在一起的點點滴滴,也向觀眾展示了爺孫之間的深厚感情,親情的主題思想在這一刻得到升華。
「井,深得很,深得很,可以從這通到你老家美國」,老楊頭的這句話,將井是兩人之間的感情的紐帶挑明了,有井必有水,而井水是甘甜的,這也隱喻著爺孫倆的感情真摯真切。
俗話說「人老隔輩親,爺奶疼小孫。」,布斯走後,老楊頭對布斯的情感全部寄托在了「井」裡,井成為老楊頭的精神寄託。井面的水波浪不驚,象徵著老楊頭恢復以往孑然一身的獨居生活,而井水深處則是暗流湧動,象徵著老楊頭對布斯急切的想念。
04.作為一名電影愛好者,我結合自身觀影感受及經體驗,來探討如何找到與影片共鳴的方法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用在電影裡,可以解釋為,在不同時時間裡,觀影體驗是不同的,在前幾年看《大話西遊》時,只是覺得它是喜劇,再回頭看時,卻發現它是披著喜劇外衣的悲劇。無論是在哪一階段觀影,它的電影內核始終不會變。但我們之所以會對一些電影的主題誤解或者捉摸不透,是因為我們僅僅是在「看」,而忽視了「想」,如何在「看」的同時「想」到電影主題?
下面結合《孫子從美國來》的主題,來探討如何找到與影片共鳴的方法:
①從導演的本身著手,一部電影往往代表著導演的敘事風格,同樣影片主題也與導演思想息息相關
雖然本片的導演不是「第五代導演」之一的田壯壯,但身為製片人的他,卻是十分核心的人物,因為《孫子從美國來》表現出的濃厚的人文關懷正是田壯壯導演的敘事風格。「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
因為歷經文革浩劫,在動亂底層頑強搏擊,重返校園後系統學習電影專業知識,接受當時流行的西方哲學、美學思潮,形成新的價值觀、美學觀,與當時整個文藝領域的強烈主體意識、反思思潮相適應。有深厚的生活積澱,他們的影片才如寒冬後嫩草,新鮮獨特。正如陳凱歌所說:"所有的一切,都與創作者的經歷與感受分不開的」 。因此,他們的作品特點是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十分強烈。
陳凱歌《黃土地》、張藝謀《紅高粱》、顧長衛《孩子王》、馮小寧《十四、五歲》、田壯壯《鼓書藝人》、《搖滾青年》,無疑不體現著那個年代的人文主義情懷。作為第五代導演曾經的旗幟性人物,田壯壯的作品卻被冠以「看不懂」,故事看不懂,寓意看不懂。
陳凱歌的作品大都具有文藝氣息,張藝謀的作品會給你一種色彩上的衝擊,即使故事沒有多麼的精彩,但你還是會明白其中的寓意。因為色彩會衝擊你的視覺,給你留有深刻的印象。而田壯壯兩者都不是。他既沒有鮮明的色彩,也沒有濃重的藝術氣息。如果非要給他留有一些特色的話,那肯定是生活化的畫面感。
他們對生活的感悟與認知,對影片表達的主題直接相關。他們在影片中表達的感情,也就更貼近生活。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②從主人公的性格、經歷等,多方面考慮影片主題
影片中固執的爺爺所代表的孫悟空是中國傳統文化,而頑皮的布斯所代表的蜘蛛俠是西方文化,兩個迥然不同的性格,必然會引起矛盾。在經歷上,爺孫倆,也是截然不同的,老楊頭經歷過「文革」,嘗遍了農村生活的辛酸苦辣;而布斯則是生活在和平下、衣食無憂的年代。
對於布斯三番五次的耍性子離家出走,老楊頭都是嚴厲將其抓住,並批評他,這既是對兒子帶回的「洋孫」的不滿,也是老楊頭嚴厲、倔強的性格所致;而布斯頻繁地出走、惹麻煩,同樣是對中國爺爺的不滿與對農村生活的不適應。
也正是二者迥異的性格與經歷,才在影片最後製造令人淚目的和睦相處的情節。
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性格,才是衝突的起源,才能推動故事的發展,人物性格、經歷,往往是影片走向的線索。所以在觀影的時候,理清人物性格、經歷,才能把握影片脈絡、想透影片主旨所在。
③注重細節,影片時間有限,不會呈現無用之物
電影不同於電視劇,時長有限,因此,影片想要呈現出來的東西,絕不是無用的,換句話說,影片中每一個場景、每一個道具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存在即合理」,這句話可以用來形容電影中呈現出的每一個場景。
有時候,並不是看不懂影片,而是忽視了影片中原本該重視的細節。細節決定成敗,有時候,細節決定是否看得懂影片。《孫子從美國來》如果單單看故事情節,就會如同嚼蠟,沒有什麼味道可言。但如果你看懂了「皮影戲、孫悟空與蜘蛛俠、深井」的隱喻,你就會真正了解影片的主題。
故事情節猶如「平平無奇古天樂」,沒有大起大落、高潮迭起的故事情節,甚至可以成為「簡影」,簡簡單單的日常生活,但正是通過三大隱喻,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三大隱喻起到了升華主題的作用。
結語:
在觀影時,我們在看故事情節的同時,也要考慮主人公的方方面面,主人公的性格、個人經歷登都是看點,在看比較隱晦的影片時,我們就要思考影片中是否有隱喻以及隱喻所代表的含義。
《孫子從美國來》雖然是簡簡單單的親情片,但卻俘獲了眾多觀眾的芳心,在這一點上,影片中的隱喻可以說貢獻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