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三十秒的短片電影《鹿先生》由動畫師Mojtaba Mousavi用5年的時間製作而成。這部全程面具的定格動畫《鹿先生》意在諷刺人們的異化與社會的病態。
影片講述了豬女士有意踢倒盲人乞討者羊先生的碗,並從撿走了他的錢。鹿先生就站在地鐵前,背對這一切,無奈的閉上雙眼,對豬女士行為以示不恥。
車廂內,鹿先生看到只顧自吃麵包的豬女士、帶著耳機自娛自樂的猴子、閉眼睛假寐的猩猩、眼睛四處溜轉的鼠小姐……豬女士看到對面鼠小姐偷走猴子的錢包,毫無表情的直接選擇無視。緊接著鼠小姐為了「避嫌」,走到了車廂另一端重新坐下。鼠小姐對面坐著一對情侶狼先生和狐狸小姐,狼先生和鼠小姐眉來眼去,心照不宣卻又明目張胆的互相勾引。
地鐵不斷前行,豬女士恩將仇報的推開鹿先生,一旁的猴子幸災樂禍,冷眼旁觀禿鷲……車廂外面的世界一點點坍塌,隨後進來的蛇先生引發了地鐵內的混戰,場面失控,血腥暴力充斥在小小的車廂裡。
混戰結束後,鹿小姐為鹿先生擦拭傷口,車廂另一端,禿鷲在啄食豬女士的屍體。站臺外廢墟的嬰兒哭聲引起鹿先生的注意,他不顧危險去拯救,終於喚醒了大猩猩的那一絲善良。鹿先生將嬰兒送進車內,自己卻被掩埋在坍塌的廢墟中,直到最後他都在努力救人。
《鹿先生》儘管只有八分半鐘,但是傳達的含義卻讓人回味無窮,結尾鹿先生是死是活,我們不得而知,但影片傳遞出來的信息很明確:即使社會再無情、再冷漠,依然會有像鹿先生這樣溫柔暖而善良的人,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別人,無論結果,也不要放棄希望!鑑於此,我將從畫面風格、動物隱喻、主題呈現三個角度解讀諷刺意味短片《鹿先生》的獨特魅力。
畫面風格:以幽冷陰暗的冷色調畫面為主,奠定影片的悲傷基調和悽清的結局
影片全程沒有人物對話,採用動作和神態的表現方式為主,所以,影片的畫面色調對劇情基調和結局的猜想就顯得尤為重要。導演用獨特的畫面風格呈現典型的封閉式環境下的人物形象。
幽暗深長的地鐵隧道就如同漆黑的無底洞,陰暗的畫面讓人深感不安,預示著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也是不可控的。地鐵入口,牆壁滿是黑色塗鴉,裝飾畫也破敗不堪,樓梯口下的垃圾堆了幾袋,陰暗斑雜的畫面,意味著這是一個無人看管的地帶。
老羊乞丐又盲又殘,穿著破舊和衣著整齊,手拎挎包的豬女士的畫面色調形成明顯的差異,為下文豬女士故意拿老羊的錢做了鋪墊。而不遠處的鹿先生背著一切,他聽到豬女士踢碗和硬幣掉出來的聲音,卻沒有聽到撿起硬幣放進碗裡的聲音,所以他知道豬女士拿走了羊乞丐的錢。原本看似和諧的畫風,被豬女士的不和諧舉動打破了,而鹿先生沒有制止,也許他是對這種事情見怪不怪,由此可見,影片背後的社會風氣是敗壞的。
車廂裡人人都在做自己的事情,隨處可見的黑色塗鴉,人物衣著光鮮,看似安靜和諧的畫面,其實暗潮湧動,殺機四伏。鼠女士偷竊他人財物,無人理會;鼠女士勾引他人,無人制止。外面世界坍塌,無人救援,鹿先生救助他人,卻被大猩猩暴力制止。進入車廂的蛇先生,挑起事端,引發混戰,死傷無數。這個畫面悽清,灰暗,沒有讓人覺得溫暖的色調,意味著人性的複雜,社會的荒唐。
鹿先生主動救助他人,自己卻被拋棄在車廂外,埋在廢墟裡。整個畫面讓人哽咽,毫無生的希望,直到廢墟之外的陽光灑落下來,我們才看到一絲溫暖和善意的畫面,也許就是生的希望,是鹿先生帶來的。儘管鹿先生被埋廢墟,生死未卜,結局有點悲傷,但是也不無希望,至少鹿先生的犄角在陽光下動了動,生機尚存。
《鹿先生》採用這種冷峻的陰暗畫面,刻畫了一個無情、殘酷的現實社會和人性的變異。即使是有色調的畫面也是沒有溫度的畫面,傳遞出來的是清冷的情感。用簡單的冷色調畫面來凸顯沒有人物對白的影片,這需要畫面極強的表現力和張力。導演的無對白畫面拍攝相當細膩,展現了值得我們思考的人性的社會問題。
動物隱喻:以動物形象隱喻形形色色的人格,暗示人性的陰暗與社會的病態
導演用動物人格化的手法來展現各種動物所隱喻的人性,通過車廂裡動物們的舉動來暗喻社會的縮影,展現社會的病態。
1.豬女士:貪圖便宜、膽小怕事。影片中豬女士衣著整齊,挎小包,看上去是個有錢的不錯的人。可她故意踢到盲羊乞丐的碗,錢灑了一地,在確定老羊是盲人之後,自己把盲羊乞丐的錢全部撿走,足以見她是個見利忘義,貪圖便宜的自私者。當她坐在車廂內不停啃食麵包時,絲毫沒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什麼不妥,這或者可以說她又是一個沒有準則的人。她看到對面的鼠小姐偷取猴子的錢包時,先是盯著愣了一下,隨即直接忽視,繼續啃食自己的麵包。這有表明她是一個膽小怕事,遇到不公之事不敢發聲的人。她被麵包噎到時,鹿先生主動餵水,讓她緩過神來,她反過來一把推開鹿先生,完全沒有感恩之心。看出她是個自以為是,恩將仇報的人,也正是她的這種表現,才有後面她被鼠小姐欺負致死,被禿鷹啄食屍體。豬女士這樣的人就是隱喻現實社會中看似光鮮亮麗的人,其內心卻是骯髒的,他們是貪圖他人便宜,遇到不平之事卻不敢吱聲,最終被他人欺負的軟弱形象。
2.鼠小姐:毫無原則的社會敗類。鼠小姐同豬女士一樣,衣著靚麗,紅嘴唇紅指甲,用光鮮的外表偽裝自己虛偽、骯髒的內心。她偷取猴子的錢包,盜取不屬於自己的錢財,是犯罪的象徵。盜取錢財後離開現場,坐到狼先生和狐狸對面,舉止輕浮,用微笑、紅唇和動作勾引狼先生。在混戰中搶奪豬女士的挎包,這是明目張胆的搶劫,最終在與豬女士的混戰中也丟失了自己的生命。所以,鼠小姐這樣的人隱喻社會中的小偷、搶劫犯或者說性工作者。她們做事沒有任何原則,只憑自己的需要,肆意去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取非法利益。這樣的人最終也沒有好下場,以此警告他人。
3.猴子:幸災樂禍的冷漠者。猴子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裡,對外在不聞不問,即使是自己的錢包丟了也無所察覺,依然樂呵呵。當豬女士恩將仇報推開鹿先生時,他高興的手舞足蹈,對鹿先生的遭遇幸災樂禍。等看到大猩猩對他惡狠狠的眼神時,立刻收斂了自己的冷漠。在無妄之災的混戰中,他也無緣無故的丟失了性命。所以,猴子在這裡隱喻社會中那些湊熱鬧、看熱鬧的幸災樂禍之人。他們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可這樣的人往往也會成為利益的犧牲者。
4.鹿先生:善良的選擇者。鹿先生是影片中唯二的正面角色,他是善良的化身。車站外面坍塌,他積極去幫助那些想進入車廂的人,儘管被大猩猩阻止了,他還是讓鹿小姐和蛇先生進來了。蛇先生調戲鹿小姐,他主動為鹿小姐解困,卻被蛇先生的毒液所傷。混戰過後,他用自己的犄角去撬開車門,差點把犄角折斷。他勇敢的跑出車廂,拯救了一個嬰兒,車門關閉,車緩緩啟動,他沒有及時上車,但他沒有後悔,他依然去拯救還活著的人。在坍塌的最後時刻,他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坍塌的牆壁,被掩埋的牆體之下。所以,鹿先生隱喻了社會中那些善良的選擇者,他們本可以對發生在身邊的事袖手旁觀,置之不理。可他們選擇善良的一面,積極用自己的行動去幫助所要幫助的人,即使犧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5.大猩猩:理性的暴力者。大猩猩無所謂好與壞,他是一個理性的人,合理的評估局勢,做出最合理的判斷。他推倒了被麵包噎到豬女士,在他看來,豬女士是個無用之人,只知道吃,沒有救的價值,所以推倒她,生死有命。當車廂外發生了坍塌,他阻止了鹿先生放更多的人進地鐵,算是對車廂空間資源的合理安排,控制進車人數,保證安全。當混戰結束後,鹿先生努力嘗試打開車門,沒成功,他主動去打開車門,讓鹿先生去救那個嬰兒,看出他被鹿先生的行動所感動了,激發了他內心的善意。可鹿先生準備去救更多的人,車門又隨即關閉了,大猩猩似乎極力在勸阻鹿先生,說明他是個理性的人,要確保自己的生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大猩猩隱喻現實社會中個人利益擺在第一位的理性者,即使面對危機情況,他們也能根據自身的情況作出合理的判斷,是合格的掌局者。
影片中還有象徵冷眼旁觀的禿鷲,他就靜靜的看著車廂發生的一切,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漁翁;還有隱喻「吃著碗裡瞧著鍋裡」的花花公子狼先生;還有象徵惹是生非的蛇先生,是他引發了車廂內的混戰;還有隱喻善良感恩的鹿小姐,她幫助鹿先生清理傷口,救助嬰兒……導演用眾多的動物形象構建了一個人性異化的病態社會,處於這種社會狀態,那我們應該怎麼選擇才能做到初心不改,這是導演留給觀眾所思考的主題。
主題呈現:以簡約的故事劇情和充滿希望的結局,呈現社會問題和主題內涵
導演用車廂作為社會的縮影,用動物群體隱喻人類,通過車廂裡動物的種種表現和混戰,來呈現當下的社會問題與值得反思的人性。
1.眾多動物的個性其實是每個人複雜的人性的剖析,有利於清楚的意識到自己內心世界的陰暗面,做一個善良的選擇者。
我們可以把影片中的每種動物拆解開來進行人性的一一比對分析,每種動物隱喻每一種人。可人性是複雜的,有時候能做出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所以我們也可以把眾多的動物合為一體,當作一個人的個性剖析來對待,這樣更能突出人性的複雜。
人性都有像豬女士自私貪婪和膽小怕事的一面,也有像猴子一樣袖手旁觀幸災樂禍的一面,還有像大猩猩理性無情的一面,更有鹿先生善良勇敢的一面……社會就是這樣,貪婪自私者最終會成為其他貪婪者的腹中餐;沒有原則的獲取非法利益的人也往往會成為他人的首選目標。在這種病態的社會中,在意識到自己內心的陰暗時,就應該要像鹿先生一樣做一個善良的選擇者,既然整個社會都坍塌了,那繼續前行的列車不見得會有好的結局。在預料不到情況下,我們做一個善良的選擇者,做看到的善事,那未嘗不是為人的最大善意。
影片中展示的世界裡醜陋的事情似乎每天都會發生,映射在我們的社會中,也許就在你我的身邊。可是影片要傳遞的信息是:如果你的心裡充滿了惡意那麼這個世界都註定黑暗,可是如果你的心裡也住著一個鹿先生,那你就是一個善良的選擇者。鹿先生的善舉意味著這個世界因為有你而變得美好。
2.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即使是最細小的善舉,也會迎來光明的明天,未來可期。
影片從豬女士貪圖便宜,竊取盲羊乞丐乞討的錢幣開始,到最後車廂外部世界都處於坍塌,地鐵駛向遠方,未知難測。
車廂裡只剩下鹿小姐、大猩猩、嬰兒和禿鷲,善良的只有鹿小姐,禿鷲是邪惡的,大猩猩是理性的,嬰兒是需要保護的。可結果無人知曉,也許善良的鹿小姐用善意打動了大猩猩,驅逐了禿鷲,一起拯救了嬰兒。也許大猩猩被禿鷲蠱惑而殺了鹿小姐和嬰兒,又是一個悲慘而黑暗的結局。但是我們更願意相信前者這個美好的結局,因為善良的力量是無窮的。即使是細小的善意,也能打動他人。
由於救人而沒有趕上地鐵的鹿先生,沒有後悔自己的選擇,他救助了一個嬰兒,在車站坍塌的一刻他用自己的身軀擋住了牆壁,拯救懷下的人。當溫暖的陽光從臺階上撒下來時,廢墟中只剩下鹿先生的犄角時,可犄角卻輕輕的動了動。是鹿先生的善舉帶來的溫暖的陽光,帶來了生的希望。鹿先生的犄角輕輕動了,意味著鹿先生是活著的,他懷下的人是活著的,是鹿先生的善良選擇拯救了他人也拯救了自己。相比較遠行的地鐵,他更有生的希望。
鹿小姐和鹿先生都是善良的選擇者,即使他們的能力很有限,也許最終也拯救不了一個人,但是他們的善良選擇就給災難中的人帶來生的希望,給病態社會帶來一劑良方的藥引。善良的力量是無窮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有善良的選擇和希望,那社會和人性也會逐漸回歸正道,明天一定也是光明的,可期的。
善良是一種選擇,不是一種責任,沒有誰規定要對誰要善良,與人為善是人性中一種的選擇。善良的人是值得尊重的人,做一個善良的人是一場人生修行。
結語:
《鹿先生》很明顯的主題就是用動物來呈現人類社會的病態和人格變異,但這背後是鹿先生試圖用自己的善意、努力與犧牲,喚醒著面具人的人性。所以鹿先生身上展現出來的善良,傳遞給觀眾的是善良是一種選擇,我們應該選擇做一個善良的人。
本文正是站在影片表象後,從畫面風格、動物隱喻、主題呈現三個角度深度解讀《鹿先生》的獨特內涵,使讀者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