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們是一家。」 —— 《愛我中華》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的《愛我中華》這首歌多年前風靡全國,幾乎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這首歌不僅唱出了濃濃的愛國情懷,更突顯了各民族間的團結。
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共有漢、藏、回、滿等五十六個民族,這些民族星羅棋布般散落在中華大地上,共同組成了偉大的中華民族。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中國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並不屬於56個民族中的任何一個,尚處於「未識別民族」之列,身份證也和我們不一樣,民族一欄寫的是「穿青人」。
少有人知道的是,中國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並不屬於56個民族中的任何一個,尚處於「未識別民族」之列,身份證也和我們不一樣,民族一欄寫的是「穿青
一、靠服飾識別的民族
很多人對民族這一概念的第一反應或許會首先體現在衣著、風俗、信仰等方面,從小我們就知道,不同民族的服飾會有較大區別。
例如比較有代表性的維吾爾族,男裝一般以黑白兩色為主調,顯得更剛毅粗獷,而女裝則用色講究鮮豔、靚麗,色彩飽和度高、對比性強,所以像維吾爾族的傳統服飾就比較容易辨認。
或許是由於大多數人接觸信息的局限性,很多人會覺得我國對民族的劃分,只是以服飾的差異為標準,其實並不是這麼簡單。
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開始進行全國人口大普查,期間就一併開展了民族的識別劃分工作,簡單來說劃分的標準可以分為四大類,即地域、經濟生活、心理特徵和語言,當然服飾也比較重要,但並不是首要條件。
「穿青人」一族在傳統習俗和語言上,其實與漢族並無較大差別,但他們歷來喜歡穿青色的衣服,所以堅持認定自己是一個獨立的民族。
這顯然不符合當初民族劃分的標準,因此第一次普查結束後,「穿青人」被暫時擱置了,成為了獨立於56個民族之外的「未識別民族」。
「穿青人」在全國的分布並不廣泛,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西部,如畢節、六盤水等地區,近些年來才逐漸有族人向全國各地。
相對其他民族來說,「穿青人」一族的人口總數也不算多,五十年代人口普查的時候僅20餘萬,後來慢慢繁衍到近70萬人。
值得一提的是,「穿青人」內部就民族歸屬問題也有分歧,一部分人主動回歸漢族,另一部分堅持成為獨立的民族。
二、 「穿青人」起源之謎
造成「穿青人」內部分歧的原因有很多,不過這很大程度上源自於他們對自己起源的迷惑,因為迄今為止,沒有人能準確地描述這個民族究竟發源於何時何地。
曾有位著名學者說過,如果一個民族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那麼將如水上浮萍,在歷史的波濤中隨波逐流,難以形成屬於自己的文化。
而對於一個民族而言,沒有文化是一件恐怖且可悲的事情。關於「穿青人」的起源之說,社會上普遍流傳著兩種版本。
一說「穿青人」本是明朝時因戰亂逃難來的漢人,他們有的來自山東,有的來自安徽,最後匯集到相對太平的西南邊陲,然後便在此地安家立業、繁衍生息。
其中很多漢人與當地人結了婚,漸漸融入了當地的風土人情中,但因為不願忘掉自己的本族,所以自稱「土人」,後來因為服飾尚青,故又被稱作「穿青人」。
相較之下另一種說法更容易讓人信服。我們都知道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很有血性的人,他在位的時候大明朝的軍事力量非常強。
但事實上明朝開國的時候雲貴等地還不穩定,經常有起義軍割據一方,因此朱元璋便派了大將沐英,率領20餘萬將士前去徵討。
與很多朝代不同,朱元璋的部隊實行的是「屯兵制」,即軍隊駐紮在某地的時候軍人要參與勞動生產,以實現自給自足,這樣能大大減弱對朝廷的補給依靠。
因此沐英帶領20萬將士前往雲貴一帶後,最後也駐紮了下來,當時軍中將士大部分來自中原,多為漢人。
這些漢族將士在西南邊陲落地生根,與當地女子結為夫妻,繁衍生息。後來明朝沒落、滿清一統天下,這些舊朝將士依舊不忘自己的漢人身份,為此還展開了慘烈的抗爭。
為了與那些向滿清低頭的漢人劃清界限,這群人自發地穿上與當時老百姓衣著顏色不同的青衣,「穿青人」的叫法也就逐漸傳開了。
結語
隨著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一部分穿青人如願回到了漢族這個大家庭裡,當然也有一部分願意「自立門戶」,國家對此並沒有表現出強硬的態度。
不僅如此,政府對穿青人的政策幾乎與少數民族無異,他們同樣可以享受到考試加分等優惠政策,所以儘管穿青人這個民族沒有納入到56個民族之中,國家還是給予了極大的優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