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政協委員茸芭莘那:加緊保護人口較少民族的口頭傳統
他們大多沒有文字,民族的文化和記憶主要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一代代傳承。口頭傳統是研究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的樞紐,是展示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的窗口。在此過程中,他們發現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保護形勢十分嚴峻。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傳承人高齡化且「後繼無人」,一些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瀕臨失傳;二是隨著人口流動的加快,一些民族傳統文化的特色日漸消退;三是人口較少民族文化核心區範圍小、存續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能力較弱;四是相關政策難以「全覆蓋」,致使部分傳統文化處於無人問津、自生自滅的尷尬境地。
-
茸芭莘那委員:建議加強人口較少民族傳統文化 搶救性保護與宣傳...
未來網北京5月22日電(記者 郝祥平)全國政協委員茸芭莘那在連線接受未來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來自普米族的全國政協委員,今年的提案將持續關注人口較少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問題。 茸芭莘那說,口頭傳統是認識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的鑰匙,建議加大口頭傳統典藏與文藝創作力度,搭建人口較少民族文化國際傳播平臺,設立人口較少民族文化傳播專項資金,拓寬向國際社會展現人口較少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播渠道。
-
茸芭莘那委員:建議設立人口較少民族文化傳播專項資金
人民政協網 圖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全國政協委員茸芭莘那處獲悉,今年她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提交了「關於加強人口較少民族傳統文化搶救性保護與宣傳力度,提升國際能見度的提案」。她建議,搭建人口較少民族文化國際傳播平臺,設立人口較少民族文化傳播專項資金。
-
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工作正在進行
並根據需要組建了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會由學術委員會、民族諮詢委員會和藝術委員會組成。 2018年10月10日,雲南省文化廳會議室裡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座談會,來自人口較少民族典藏計劃工作組的專家委員會的專家們、民族諮詢委員會總召集人茸芭莘那、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的成員、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非遺中心、蘭坪縣、寧蒗縣非遺中心的相關領導以及普米文化研究學會和普米族學者等參加了此次會議,這次座談會的召開預示著普米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工作進入第二階段。
-
茸芭莘那:與時間賽跑 讓口耳相傳的少數民族文化留根
茸芭莘那,這位來自普米族的全國政協委員用一件件提案踐行委員履職承諾,為人口較少民族文化傳承保護代言。《中國同心圓》欄目第8期,專訪全國政協委員、普米族歌唱家茸芭莘那,很多少數民族的神秘故事隨畫面展開。,要為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做點什麼就成了她履職的第一想法。
-
茸芭莘那:理想是家
2018年3月10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首次開設的「委員通道」上,茸芭莘那在為保護人口較少民族的傳統文化呼籲的同時,演唱了一首普米族古歌,歌頌偉大的新時代。……能在這些重要的場合出現,在茸芭莘那看來,得益於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作為一名少數民族委員,茸芭莘那這幾年的提案都是圍繞推動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展開的。
-
助力文化傳承 雲南省持續推進「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
近年來,在各方的積極推動下,雲南省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正在持續開展。 整合力量 健全體系2018年,全國政協委員茸芭莘那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提交了《關於加大人口較少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力度開展口頭傳統典藏工作的提案》,呼籲系統性地開展人口較少民族的口頭傳統及其藝術表現形態的典藏工作。
-
茸芭莘那:文化之脈 青年當傳承
這件事情極大觸動了茸芭莘那,也給予她動力,決心要一生致力於包括普米族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隨後,茸芭莘那吟唱著普米族民歌走向更遠。 作為中國少數民族的代表,站在世界舞臺,茸芭莘那回首來時的路,除了驕傲,更多是一種由心而發的濃烈共鳴,「我是在民族文化的滋養中成長的,離家越遠,走的地方越多,就越能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貴與偉大。」
-
茸芭莘那用歌聲呼喚地球是一個和平的村莊
全國政協委員、央視星光大道2006年年度總冠軍茸芭莘那一曲深情的《陽光下的祝願》呼喚和平,呼喚世界安寧,讓寧靜的天空飛過和平鴿的身影,讓世界鑄劍為犁,讓和平的歌聲飛遍天涯海角!演唱 茸芭莘那茸芭莘那,普米族歌唱家、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專委會委員、 國家一級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專家委員會委員、 怒江旅遊形象大使。被業內專家稱為「民族唱法的一枝奇葩」。
-
傳承、保護、記錄雲南特色民族文化 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2020...
推介會現場此次推介會邀請了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雲南省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張永康;雲南民族大學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評審專家、原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楊德鋆以及最早的昆明外文書籍聚寶地——東方書店開創者王嗣順的女兒,原雲南省婦聯主任王潤裳三位嘉賓,與現場讀者分享璀璨奪目、多態多姿的雲南民族文化。
-
雲南:人口較少民族與「直過民族」聚居區將實行14年免費教育...
新華社昆明12月24日電(記者 龐明廣)雲南省政府近日發布《關於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實施意見》提出,將逐步在人口較少民族和「直過民族」聚居區實行從學前教育到高中階段的14年免費教育。據了解,雲南省內的獨龍、德昂、基諾、怒、布朗、景頗、傈僳、拉祜、佤9個民族既屬於人口較少民族,也是從原始社會末期或奴隸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此外,普米族和阿昌族也屬於人口較少民族。由於歷史、社會及地理條件等多重原因,人口較少民族與「直過民族」群眾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
-
雲南省德宏州4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
」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
-
朝戈金:口頭傳統在文明互鑑中的作用
筆者參加了「亞洲文明互鑑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分論壇,並就「口頭傳統在文明互鑑中的作用」作了發言。那麼,為什麼要提高對口頭傳統重要性的認識呢?這是因為口頭傳統是人類「古老常新」的信息技術,是人類「表達文化的根」。
-
我國首部較少民族語言工具書《鄂倫春常用語發音詞典》出版發行
發布會現場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馬麗俠)「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裡住著勇敢的鄂倫春……」7月23日,曲調歡快的民歌《勇敢的鄂倫春》在呼和浩特市內蒙古飯店響起,當日,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的《鄂倫春常用語發音詞典》出版發行新聞發布會在這裡召開,這也意味著,我國首部較少民族語言工具書正式出版發行
-
口頭傳統:人文學術新領地
所謂「口頭傳統」包含兩層意思,廣義的口頭傳統指口頭交流的一切形式,狹義的口頭傳統則特指傳統社會的溝通模式和口頭藝術(verbalarts)。民俗學和人類學意義上的口頭傳統研究通常是指後者。口頭傳統是一個民族世代傳承的史詩、歌謠、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口頭文類以及相關的表達文化和其他口頭藝術。按照美國學者朱姆沃爾特的說法,西方口頭傳統研究的前輩,可以追溯到18和19世紀。
-
朝戈金:創立口頭傳統研究「中國學派」
在東西方文化傳統中,希臘史詩、印度史詩、巴比倫史詩、芬蘭史詩、中國少數民族史詩等都成為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文化的象徵和文明的豐碑。因而每一個民族的史詩傳統,不僅是認識一個民族的百科全書,也是一座"民族精神標本的展覽館"(黑格爾語)。
-
「代表委員履職故事」賀穎春委員:認認真真沉到基層 扎紮實實做好...
【代表委員履職故事】賀穎春委員:認認真真沉到基層 扎紮實實做好調研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肅南縣位於祁連山北麓,面積2.4萬平方公裡,從東到西跨度650公裡,全縣人口只有3.9萬人,地廣人稀。「要在這樣的地方辦好教育,需要持續下苦功!」賀穎春委員說。這些年,隨著國家對教育投入的加大,當地學校的硬體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當地百姓對孩子獲得高質量教育的需求愈發迫切,「這也更激勵我認認真真沉到基層,扎紮實實做好調研。把他們的心聲反映上去。」
-
傳承中的再造:羌族口頭傳統的文化生境及特徵
作者簡介:楊傑宏(1972—),納西族,雲南麗江人,博士,副研究員,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為口頭傳統。 「口頭傳統」這一新名詞是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引入到國內後,在文化界、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