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戈金:口頭傳統在文明互鑑中的作用

2020-12-16 國際在線

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盛況空前。來自亞洲47個國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賓共聚一堂,就亞洲文明的諸多議題展開了富有成效的對話。筆者參加了「亞洲文明互鑑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分論壇,並就「口頭傳統在文明互鑑中的作用」作了發言。

那麼,為什麼要提高對口頭傳統重要性的認識呢?這是因為口頭傳統是人類「古老常新」的信息技術,是人類「表達文化的根」。

1

人們大都認可這樣的說法:人類的信息技術發端於口頭傳統,後來發展出書寫技術、印刷技術和網際網路技術。每一輪新技術的出現,都會帶來信息交流性質和特點的巨大變化。不過,與其他技術的新舊更替往往是以新代舊不同,信息技術的發展往往是層累的,即便新技術已經獲得廣泛採用,舊技術仍然存在,並在新環境中獲得新的發展。比如,人類說話的歷史就是如此:書寫從來沒有取代語言,印刷從來沒有取代語言和書寫,網際網路也同樣沒有取代語言、書寫和印刷。在網際網路時代,口頭語言不僅沒有被抑制,還獲得了新的發展。有學者認為,人類發明文字書寫之前的時代是「原生的口語文化」時代,而到了網際網路的時代,我們進入了「次生的口語文化」時代。信息交流還是遵循著口頭傳統的基本交流規則,只不過不再是面對面交流,而是在網絡平臺上交流而已。

與人類漫長的口頭傳統發展史比較,書寫技術、印刷技術及網際網路技術的歷史就要相對短得多,而且有急劇加速的趨勢:說話的歷史有十幾萬年,書寫的歷史有幾千年,古騰堡的活字印刷只有幾百年(中國的活字印刷術要稍早一點),網際網路的運用只有短短幾十年。

語言的數量極為龐大,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語言發展出了文字。語言的符號系統是訴諸聽覺的,文字的符號系統是訴諸視覺的,視覺符號只是覆蓋了聽覺符號系統的一小部分。印刷技術是基於視覺符號的,故而它所記載和傳遞的信息只佔文字信息的一小部分。

用數字來說,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今天地球上通行的現代語言約有7000種,文字的數量則少得多。中國的情況也與此相似,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發布於2009年的調研統計結果表明,目前中國56個民族正在使用的語言,包括瀕危語言和新發現的語言,共有134種。國家民委網站公布的統計數字表明,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53個民族有自己的語言,使用人口有6000多萬人;22個民族使用著28種文字,使用人口約3000多萬人。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語言是人類最重要和最廣泛使用的交際工具,過去是如此,今天仍然是如此。不過,人類記錄聲音的技術只有一百多年歷史。以往由於技術的限制,人們無法有效地將聲音記錄下來。於是,歷史上產生的海量有價值的信息今天已無從知曉。留存至今的口頭信息,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藉助文字記錄得以留存的,如《詩經》,尤其是其中的「十五國風」,又如《聖經》,特別是「舊約全書」;另一種則是保存在口頭傳統中,口耳相傳綿延至今的,如我國少數民族的「三大史詩」,又如印度的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傳唱千年乃至數千年,成為文明賡續的豐碑。我們今天談論歷史上的口頭傳統,主要是通過上述兩種渠道獲得相關材料的。隨著技術的進步,當代的口頭傳統研究則是直接採錄自活態的口述活動。民俗學、民間文藝學、文化人類學以及歷史學中的口述史分支,大都依靠現場採集的口述資料進行研究。

2

錄音機發明之前,沒有辦法大量準確記錄聽覺符號,這就讓口頭傳統在信息存儲和跨時空傳播方面處於不利地位。文字雖然是語言的派生物,是第二性的,但卻具有能可靠存儲和跨時空傳播的巨大優勢。隨著文字信息編碼的規則更趨嚴密,其信息的準確性也逐漸提高。於是,在人類的知識體系中,通過文字記錄下來的信息,具有被廣泛推崇的「真實性」和「權威性」,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口頭傳統的空間。

人類的信息技術一旦從耳治發展到目治,並且兩者並行發展後,目治符號的地位就不斷提高。加上人們掌握語言的能力是伴隨著成長自然完成的,不像文字的學習要經過長期專門的訓練,這就造成了語言能力和文字能力的落差,形成仰視文字能力的社會文化心理。社會各界尤其是知識界,推波助瀾地強化了對口傳文化的忽視和對書寫文化的尊崇。

今天,我們都認可文字的發明和使用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創造之一,都認可文字在保存信息和跨越巨大時間和空間傳遞信息方面的巨大優勢,也都認可文字在發展人類心智方面的重大作用,但仍然認為,過分誇大文字的功效會部分地遮蔽人們完整理解文化和文明的眼光。不用舉出高深的例子,在不少文化中,說一個人「有文化」往往是指識字能力,不識字的人往往被簡單地視為「沒文化」的人。這顯然是一種偏見。這些所謂「無讀寫能力」的人,參與了文化的傳承嗎?答案是肯定的,他們同樣是文化的積極傳承者。一般而言,每一個民族的每一個成員都參與了文化的傳承,「非識文斷字」群體承擔著民間文化尤其是口頭文化的傳承。

誠然,中國是一個有漫長書寫歷史的國度,歷史上形成的各種文獻汗牛充棟,這些文獻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可是有著如此悠久書寫傳統的國家,根據歷朝歷代的情況看,不識字的人口一直佔多數,所以說,中國文化傳承到今天,是由極少數識字的人和絕大多數不識字的人共同參與傳承的。歷史上識字的人在總數上雖然很少,但藉助文字的優長,他們較好地傳承了上層文化。廣大的老百姓則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了民間的文化。當然這只是大致的情況,經常能見到來自上層的人士書寫下層文化,身處下層的民眾也常常會傳播上層文化。一般而言,這兩種文化的地位並不對等,上層文化長期以來居於統治地位,對下層文化有很多滲透和很大影響;不過下層文化對上層文化也有很多這樣那樣的影響。互相影響著的兩種文化合在一起才構成完整的社會文化,正如識字的群體和不識字的群體一同傳承了文化一樣。隨著技術的發展,文明的進步,人群之間的交往和互動愈加頻繁,各種文化中往往還同時包含外來文化的因素,文化的面貌就變得越來越複雜了。

在今天的中國,成年人識字率已經大幅度上升到九成以上,這是了不起的成績。70年前,中國成年人的識字率還只有兩成上下。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成年人識字率的情況是怎樣的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8年出版的《世界文化報告》統計,發展中國家的成人識字率總體是70%。以亞洲為中心來觀察,阿拉伯國家是57%,南亞和中亞是54%,東亞是83%,東南亞和大洋洲是87%。這組統計數字告訴我們,書寫文化在不少地方都還沒有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今天是如此,歷史上尤其是如此。根據該報告,在20世紀初,愛爾蘭人口中還有大約三分之一是功能性文盲。今天,歐洲的教育普及程度是全世界最好的。但翻開他們的歷史看看就知道,在很長的時間裡,書寫只是一小部分貴族和僧侶的專利,絕大多數的民眾是不識字的。

識文斷字群體也不是僅憑文字就能應對一切交流的需要。即便在書寫文化發達的社會,人們也不是一天到晚都利用書寫來交換信息。比如在密集、長時段、制度化傳授知識的小學、中學和大學裡,老師們總是用口授的方式把書本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學生們並不是僅僅通過閱讀教科書就能學到知識,而是需要老師面對學生口授知識,當然也要用到黑板寫寫畫畫,近年來還要用到電腦軟體輔助教學。一些新型的教學模式已經出現,如網絡公開課。筆者傾向於認為,這是一種複合型的新教學模式,是把書本學習、面授互動和網絡傳播技術(有些具有師生互動功能)結合起來的新模式。在這種新模式中,口傳面授的方式也仍然在場。

在筆者所在的學術圈裡,現在還出現了用社交媒體授課的新方法。大致的方法是先設定課程名稱,組建課程群,上傳需要討論的教學材料,有時還要事先選出或指定引言人,然後在約定的時段集體進群討論,教師引導話題並在課程結束時作總結。特定的話題或知識點以單線推進或多線程交叉的方式推進。話語往來、即時互動是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與傳統的面授式教學所不同的是師生通過網絡溝通互動。學術界所說的「次生的口語文化」,指的就是這種通過電子網絡互動的交流模式。當然,這種教學模式還在探索中,其好處是可以同時有多位教師參與教學,學員的來源也更為開放多樣。

3

我們前面提到,世界上還有許多種語言尚未發展出文字。在這些無文字的社會中,信息的記憶存儲和交流,有時是結繩記事,有時是用響器(如非洲的鼓語),有時是用圖像。但這些方式都遠不能和口頭的方式相比,它們大多是輔助性的,而且掌握它們的過程也離不開口頭傳統。特定人群的精神信仰,關於自然和社會的知識、族群歷史的記憶、藝術的創造等,都在他們的口頭傳統之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文件中曾用過一個說法:非洲部落一位老人去世,等於帶走一座圖書館。今天,歷史學家們藉助對非洲口頭傳統的深入研究,發展出了口頭歷史的系統研究方法。神話、傳說、口頭譜牒等大量的口頭文類,被納入歷史學的理解框架內,以重新建構那些無文字社會的歷史。13世紀上中葉成書的《蒙古秘史》,也是用文字記錄口述史的早期典範和樣板。對成吉思汗家族祖上功業的追溯,對成吉思汗本人艱苦卓絕奮鬥歷程的褒揚,都是在口耳之間代代傳頌的,直到各氏族部落的耆老們在曠日持久的集會期間斷斷續續講述後,經由文書記錄下來,才讓我們今天有機會看到口頭歷史敘事的大概樣貌。

《蒙古秘史》和《江格爾》《格斯爾》並稱蒙古文學的「三大高峰」。其中《蒙古秘史》乃是「得自口頭」的,「江格爾」和「格斯爾」都是活態演述的口頭史詩,所以在行文中給這兩部史詩加上書名號其實並不妥當。蒙古人創用文字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文人作家也是「代有才人出」,但文學高峰仍由口頭文學佔據著,說明口頭文學不可輕視。

蒙古文學傳統中口頭文學影響大大超過書面文學的情況,在不少文學傳統中都可以見到,這是因為經由口頭演述而形成的文本在重要性上並不落下風。它們憑藉其思想力量成為人類文明的經典,至今具有巨大影響力和生命力,比如《聖經》和《論語》。誠然,許多口頭文本能流傳至今要拜文字之功,但它們形成於口頭傳統,傳播於口頭社會,進而通過書寫獲得第二生命的歷程,仍令人遐想不已。

總之,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總體而言,是語言信息總量大大超過了書寫,書寫大大超過了印刷,而網際網路時代的信息尚難於估量。口頭傳統的存續極大地依賴於各民族語言的活力。自2000年以來,世界各國每年都慶祝國際母語日(2月21日),以促進文化多樣性和語言多樣性。聯合國認為,語言是保存和發展人類物質和非物質遺產最有力的工具。但每兩個星期就有一門語言消失,並帶走與之關聯的文化和知識遺產。各種促進母語傳播的運動,不僅有助於語言的多樣化和多語種教育,而且能夠提高對全世界各語言和文化傳統的認識,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對話的基礎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團結。

就亞洲範圍而言,我們知道有不少亞洲國家和民族的生活仍然貼近傳統模式,有不少地區依然有言無文,口頭傳統在承載其歷史文化、傳遞其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方面,仍然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名錄中,我們不難發現,亞洲範圍就存在著諸多跨境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口頭傳統密切相關。

在大力倡導「文明交流互鑑」的今天,不僅要注重書面文化,還應注重民間口頭文化,這對於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民心相通」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來源:中國民族報)

相關焦點

  • 朝戈金:創立口頭傳統研究「中國學派」
    在東西方文化傳統中,希臘史詩、印度史詩、巴比倫史詩、芬蘭史詩、中國少數民族史詩等都成為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文化的象徵和文明的豐碑。因而每一個民族的史詩傳統,不僅是認識一個民族的百科全書,也是一座"民族精神標本的展覽館"(黑格爾語)。
  • 朝戈金談「兩種文學的生產:書寫和口傳」
    接著,他圍繞書寫與口述、創作與創編、時間限制及空間特性等多個維度總結兩種文學生產活動的差異,進一步強調民間演述創編是在限度之內演化和變異的傳統,具有在同一時空中完成的特點。利用傳統觀念部件進行現場的創編,與專注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的作家文學,形成有趣的對照。  朝戈金從傳播和接受兩個層面講述民間文學和書面文學活動之間的差異。
  • 朝戈金-中國社會科學網
    專著《口傳史詩詩學》被全文翻譯為斯拉夫蒙文在蒙古國出版,俄文譯本、越南文譯本在翻譯中。朝戈金的研究,涉及少數民族文學的基本理論(如《少數民族文學學科的概念、對象和範圍》等),涉及史詩學基本理論和術語體系建設,乃至詩法和句法的研究等(《口傳史詩詩學》);他還是倡導「口頭傳統研究」的最有影響的學者之一。
  • 在交流互鑑中擁抱世界多彩文明
    文明正是人的這種實踐本質的運用,既表現為人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也表現為人改造世界的實踐成果。第二,文明具有社會性。人總是在社會中實踐的,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所以文明作為實踐的事情,必然同時是社會中的文明、具有社會性的文明,文明與社會是不可分離的(反過來亦如此)。
  • 國際儒聯文化傳承與文明交流互鑑座談會在北京師範大學召開
    ,深入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內涵,積極推動儒學及傳統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交流互鑑,為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做出積極貢獻。、儒學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闡釋和國際合作、中華文化與各國文化交流互鑑等積極建言獻策。
  • 時間中綿延的言語——青海土族口頭傳統中的歷史記憶
    世居於青藏高原的土族在歷史的演進中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字,卻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口頭傳統,隱含了土族歷史的部分真相,是土族歷史中被邊緣化了的一段真實的歷史。包含了土族民間信仰、族群來源和婚嫁儀式的口頭傳統文本,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蘊含著土族人民對生活的深刻洞察和詩意思考;承載著土族人民共同的歷史記憶,是其傳統文化的象徵,有利於形成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
  • 文明交流互鑑的正確態度和原則
    文明交流互鑑,與人類歷史發展相伴而生,與各個國家、民族的進步如影隨形,為世界和平發展提供重要動力,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必由之路。  在《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鮮明闡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的深刻道理。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並進的歷史。
  • 文明互鑑的恢宏歷史-光明日報-光明網
    第二,文明互鑑。本書選取「中國與西部世界交往和文化關係的相關史實」,構成自己的序列,不僅給中西文化關係史賦予了新的視角與內涵,而且凸顯了對人類文明互鑑的關注與思考。在處理1500年以後中西文化交流史時,作者進行了化繁為簡的安排。下卷尤為重視耶穌會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並以此為主線闡述文明的交流與對話,全書寫到馬戛爾尼來華為止。
  • 學校文化在國際交流互鑑中豐富多彩-中國教育新聞網
    提要:不同學校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和傳統,文化的多樣性為學校文化交流互鑑提供了廣闊空間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
  • 文明互鑑是什麼意思介紹 文明文化交流互鑑的重要意義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   文明文化交流互鑑的重要意義  「文明互鑑」成全球熱詞,說明「中國聲音」在全球範圍內的反響越來越熱烈。
  • 中國—中東歐國家出版聯盟「人文經典互譯與文明互鑑」論壇在北京舉辦
    中國網8月27日訊 2020年8月25日,中國—中東歐國家出版聯盟「人文經典互譯與文明互鑑」論壇在北京舉辦。本次論壇由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中東歐國家出版聯盟主辦,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中國文化譯研網承辦。來自國內外出版界、翻譯界、學術界近300人參加了本次論壇。
  • ...重要文章《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
    新華社北京5月1日電 今天出版的第9期《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文章全面深刻闡述對文明交流互鑑的看法和主張,強調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文章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推動文明交流互鑑,需要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
  • 六個關鍵詞看習近平這樣談文明交流互鑑
    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如亞洲的黃河和長江流域、印度河和恆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流域以及東南亞等地區孕育了眾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天的亞洲,多樣性的特點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匯聚交融,共同組成多彩多姿的亞洲大家庭。
  • 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15•文學)開幕:促進口頭傳統數位化建檔
    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15•文學)開幕:促進口頭傳統數位化建檔 2015年10月10日 14: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王靜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王靜)2015
  • 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推動文明交流互鑑,需要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堅持以下幾點。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鑑的價值。陽光有七種顏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
  • 口頭傳統:人文學術新領地
    德國的赫德爾和格林兄弟,芬蘭的倫洛特,挪威的阿斯比約森等人是這些前輩學者中的翹楚。按照當時的學術思考,他們試圖解決的問題是:口頭傳統究竟起源於何時、何地?口頭傳統在人類從原始到野蠻再到文明的進程中,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進入20世紀後,追隨口頭傳統研究的,有「歷史-地理」學派和「地域-年代」假說,再後面還有「文化方法論」和「功能主義」流派。
  • 怎樣理解文明交流互鑑?先讀懂這10句話
    習主席在這篇文章中指出,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如何理解文明交流互鑑?從讀懂文中這10句話開始。2014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
  • 《印象》珍稀館藏·文明互鑑
    原創 紀實人文頻道 紀實人文頻道「對話」——珍稀館藏·文明互鑑徐家匯藏書樓是上海現存最早的近代圖書館,始建於1847年,是當時教會收藏中西書籍之地自2005年開始,上海圖書館每年都會推出「年度館藏精品文獻展」,今年的館藏文獻展,是第一次以館藏外文文獻為對象的主題展覽,聚焦「文明互鑑」,一共展出徐家匯藏書樓的104組藏品,其中近60%是1800年以前出版的「西文善本」,部分珍稀文獻還是首次對外展出。
  • 交流互鑑,中國傳統文化魅力永恆——一談新時代下的文化自信 宣講...
    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以後,他在多次講話中強調加強文明交流互鑑、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深刻揭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對於進一步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文化的最大力量是「化人」。
  • 民間口頭傳統中的禳災與治療
    民間口頭傳統中的禳災與治療 2019年04月29日 08:0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永平 趙世昌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