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口頭傳統中的禳災與治療

2020-12-16 中國社會科學網
民間口頭傳統中的禳災與治療

2019年04月29日 08:0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永平 趙世昌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民間口頭傳統;文學;西方現代文學

作者簡介:

  研究文學的功能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何為文學」與「文學為何」這兩個相輔相成的基本問題。關於文學的定義,由於受西方現代文學觀念束縛,越來越科學化、精英化。書寫媒介偏愛「白紙黑字」的表述,不重視倚重口頭表述的文類。事實上,文字產生以前,當文學純粹以自然舒展的聲音「敘事」時,文學的力量同樣直擊人心。與「倉頡造字」的神話相較,「驚天地,泣鬼神」的描述與大聲呼喊的「號子」更為吻合。即使在文字產生以來,史詩、寶卷的念唱,民俗儀式的敘事與歌詠,藏戲的演述等民間口頭傳統中的文類依舊具有強大生命力。

  回歸「寫文學」以前,讓文學回到民間、回歸「功利」的實用目的,提出文學的禳災與治療功能是文學人類學研究的重要發現。近代以來,本土化的文學禳災與治療功能被西方現代文學觀念遮蔽,文學搖身變為不食人間煙火的「非功利」的「精緻的甕」。在文學研究方面,評論家將作品視為精巧的藝術品,其作用也限於審美愉悅與審美快感,導致人類與原始粗疏的聲音敘事越來越疏遠,越來越隔閡。甚至,與「面朝黃土背朝天」及「眼光向下」的底層民眾心理需求徹底「斷層」。

  民間口頭傳統所引領的是文學學科要走出書齋,走進田野,重視民族、民間活態的口頭傳統範式,從而實現本土文化自覺和學術範式變革。在民間口頭傳統中,文學脫下「金縷衣」,重新穿回「粗布衣裳」,走向口頭敘事,回歸本土,找回自身的原始功能。通過對「文化文本」代表性形態——民間口頭敘事的持續性關注與田野調查,特別是對寶卷念唱、「牛犢爺」社火唱詞與「南木特」藏戲演劇的調查與走訪,我們注意到口頭傳統的背後是文學禳災與治療的動力機制。

  首先,通過對儀式現場的考察,我們發現,寶卷念唱試圖營造神聖場域,進而將空間陌生化、神聖化進行禳災與治療。寶卷傳唱地區的信眾為了祈求平安幸福,避免瘟疫災害,追求生活的幸福安定,會將寶卷作為祈福的工具使用。同時,作為中華民族過去的精神表徵和集體記憶,寶卷建構了我們的生活狀態和我們的道德出發點。通過想像與象徵機制,寶卷念唱本身具有的禳災與治療功能得以顯現。在田野中,我們找到了文學演唱的原生形態,找到了民族過去的表達與訴求,而正是這些關鍵因素形塑了我們現在的生活狀態和道德倫理。敬畏與恐懼是道德約束的誘發因素,唯物與理性是科學認知的基本前提,兩者相互融合、相互扶持才能真正建構和諧世界。

  其次,通過對「牛犢爺」社火唱詞的整理與研究,我們發現,儀式的周期性舉行及祈福、送福活動,使得民眾不斷進行追憶、狂歡,實現禳災與治療。一般而言,民俗事項的出現以及在何時、何地出現,首先要考慮的因素是該地區民眾的內心需要。從集體記憶的維度來看,舉行「牛犢爺」社火儀式的牙塘民眾由於內心焦慮,需要通過長時間的心理消化以及特別的途徑來宣洩和撫慰,如狂歡、祭祀。如果說寶卷念唱給人帶來的是道德倫理約束,「牛犢爺」社火儀式給人帶來的最大啟示則是:有節制的狂歡有利於心理健康。社火儀式的定期舉行釋放了平日生活的艱辛與壓抑,使民眾得以「滿血復活」,坦然接受生活的打磨。儀式唱詞與「送福」歌詠是典型的民間抒情文本,內容簡單質樸又充滿本土精神與況味,需要我們仔細品味與琢磨。

  最後,通過對藏傳佛教儀式性演劇的觀察,我們發現,「南木特」藏戲旨在驅除「心魔」,從而實現禳災與治療。「南木特」在藏語中是「傳奇故事」的意思,一般由格魯派喇嘛演出,帶有濃重的儀式感。其劇目以傳奇色彩見長,表現手法大膽浪漫,復原了原始時代「妖魔」橫行的文化景觀。「南木特」藏戲在劇目創作上,繼承和發展了傳統藏戲、苯教儺舞的優良傳統,以程式化、儀式化的表演展開故事情節,利用演員面具、布景、燈光、服飾等手段渲染鬼魅氣氛,其目的在於驅除妖魔,禳除災異。通過對其唱詞的分析,可以發現,「南木特」藏戲的產生和演述不是偶然的,而是與整個自然和文化的大背景形影相隨。經典劇目《降魔》所降的並非真實妖魔,降的是人的「心魔」,治療的是人被現代化困境所裹挾的內心焦慮。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南木特」藏戲的演劇屬於「巫系文學」的範疇,其背後隱藏的是實施「巫術」,消災治療的功利化目的。同時,通過醫學人類學田野調查,我們注意到,藏區民眾藥巫結合的疾病治療觀念,即為了增強藥物的作用,民眾通常會請求喇嘛加持或者巫師舉行儀式,這與藏戲的上演異曲同工。

  民間口頭傳統還原了文學的演進譜系,是對口語詩學的一種復歸。其意義正如美國學者弗裡所言,使長期沉浸在書寫和文本中的人們重新發現那些縱深持久的人類表達之根,為揭開口頭傳承中長期隱藏的秘密提供了至為關鍵的鑰匙。通過上述田野調查,我們可以斷定,這個「秘密」就是文學的禳災與治療功能。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寶卷禳災敘述的人類學研究」(15BZJ03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陝西師範大學文學人類學研究中心;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

作者簡介

姓名:李永平 趙世昌 工作單位:陝西師範大學文學人類學研究中心;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

課題: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寶卷禳災敘述的人類學研究」(15BZJ037)階段性成果

相關焦點

  • 傳承中的再造:羌族口頭傳統的文化生境及特徵
    從民俗學意義而言,口頭傳統是一個民族世代傳承的史詩、歌謠、說唱文學、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口頭文類以及與之相關的表達文化和口頭藝術,它不僅是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普遍來說,口頭傳統指通過傳說進行的文化內容傳承。
  • 道教祈福禳災的「法寶」——五嶽真形圖
    很多信眾來到道教廟觀,都會懷著恭敬心請回一些法物,如道教符咒等等,以加持信仰、祈福禳災,但由於道教一貫保有的神聖性和神秘性,很多人對道教法物了解並不多,今天小編就為大夥講解一下傳說中由道祖老君爺親傳的祈福禳災之「法寶」——五嶽真形圖。
  • 朝戈金:口頭傳統在文明互鑑中的作用
    筆者參加了「亞洲文明互鑑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分論壇,並就「口頭傳統在文明互鑑中的作用」作了發言。那麼,為什麼要提高對口頭傳統重要性的認識呢?這是因為口頭傳統是人類「古老常新」的信息技術,是人類「表達文化的根」。
  • 口頭傳統:人文學術新領地
    所謂「口頭傳統」包含兩層意思,廣義的口頭傳統指口頭交流的一切形式,狹義的口頭傳統則特指傳統社會的溝通模式和口頭藝術(verbalarts)。民俗學和人類學意義上的口頭傳統研究通常是指後者。口頭傳統是一個民族世代傳承的史詩、歌謠、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口頭文類以及相關的表達文化和其他口頭藝術。按照美國學者朱姆沃爾特的說法,西方口頭傳統研究的前輩,可以追溯到18和19世紀。
  • 時間中綿延的言語——青海土族口頭傳統中的歷史記憶
    世居於青藏高原的土族在歷史的演進中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字,卻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口頭傳統,隱含了土族歷史的部分真相,是土族歷史中被邊緣化了的一段真實的歷史。包含了土族民間信仰、族群來源和婚嫁儀式的口頭傳統文本,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蘊含著土族人民對生活的深刻洞察和詩意思考;承載著土族人民共同的歷史記憶,是其傳統文化的象徵,有利於形成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
  • 朝戈金:創立口頭傳統研究「中國學派」
    作為一種研究視角,也是一種方法論系統,從其產生之日起,就與「口頭傳統」研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是因為口頭詩歌與其他民間口頭文類或口頭演述樣式,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實際上,在口語交際還佔據著信息傳遞基本渠道的地區,在許多「地方性知識」的譜系中,詩歌的概念和分類,與學術界所熟悉的分類系統就有相當的差別。比如,詩歌韻律的功用,有時更多地出於韻文體便於學習和記憶的特點,而並不總是出於音韻美感的考慮。
  • 在傳統社會,口頭劇本的概念、特徵及相關術語的運用
    在我國民間,許多劇目全憑師徒間口傳心授,演出時沒有片言隻語的文字依據,學者們亦以「無形劇本」稱之有的將文明戲幕表戲中表演內容已經固定的劇目也稱「無形劇本」。目前,學術界所使用較多的專有名詞是口述劇本、口頭劇本,用以指稱口頭傳承的、沒有形諸文字的劇本。
  • 俗語:「左眼跳財,右眼跳災」,說的到底準不準?
    俗語:「左眼跳財,右眼跳災」,說的到底準不準?我們的國家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的歷史文化,現如今依舊有很多的傳統文化流傳在人世間。對於這些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我們也是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在吸收和傳承。
  • 烏茲別克斯坦舉辦首屆國際民間口頭說唱藝術節 「陝北說書」藝人...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閆樹】烏茲別克斯坦首屆國際民間口頭說唱(巴赫希Bakhshi) 藝術節4月5日至10日在該國南部城市、「巴赫希藝術之鄉」泰爾梅茲舉行。在為期6天的藝術節中,來自烏茲別克斯坦各地的民間歌手盛裝出演,來自包括中國代表在內的20多個國家的文藝工作者也登臺演出,展示了各具魅力的說唱藝術,另有50多個國家的代表參加藝術節的研討會等其他活動。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總統沙夫卡特米爾濟約耶夫6日親自出席藝術節開幕式並致辭。
  • 【履職路上追夢人】茸芭莘那:保護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茸芭莘那,一直關注和支持保護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與文化向心力。這次來北京參加兩會,她帶來了關於加大人口較少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播力度提升民族自信心與文化向心力的提案。  口頭傳統是研究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的樞紐,是展示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的窗口。
  • 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工作正在進行
    並根據需要組建了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會由學術委員會、民族諮詢委員會和藝術委員會組成。10月15日,王長江導演決定在這裡拍攝一場普米族最傳統的民間舞蹈。傍晚,當太陽西下,篝火點燃,羊頭琴聲響起,一場火一樣的普米族搓搓舞就開始了。
  • 天人吉祥的民間盛會——妙峰山廟會(一)
    小車、旱船、秧歌、花鈸、挎鼓等各種精彩的傳統民俗節目,也都是義務表演。▲參駕:香會先至山頂廟中參拜娘娘駕。、體育競技活動,是群眾自娛自樂的活動,也是中國民間祈福禳災、公議助善、謙和互助的古老傳統。①https://bj-hansheng.taobao.comhttp://hanshenggifts.com.cn---臺灣漢聲出版社自1970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民間傳統文化和地方風物的搶救
  • 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15•文學)開幕:促進口頭傳統數位化建檔
    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15•文學)開幕:促進口頭傳統數位化建檔 2015年10月10日 14: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王靜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王靜)2015
  • 封神演義中,趙公明並未被封為財神,為何民間卻叫他武財神?
    漢族民間對財神之信仰遠早於古典神魔小說《封神演義》。有「財神者,姓趙名朗,字公明,琅琊古來有之。」然對財神之普遍崇拜應在《封神演義》問世之後。參考各地漢族民俗,民間信仰之財神才為太公封神時所封之趙公明。
  • 全國政協委員茸芭莘那:加緊保護人口較少民族的口頭傳統
    口頭傳統是研究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的樞紐,是展示人口較少民族文化的窗口。在此過程中,他們發現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保護形勢十分嚴峻。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傳承人高齡化且「後繼無人」,一些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瀕臨失傳;二是隨著人口流動的加快,一些民族傳統文化的特色日漸消退;三是人口較少民族文化核心區範圍小、存續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能力較弱;四是相關政策難以「全覆蓋」,致使部分傳統文化處於無人問津、自生自滅的尷尬境地。
  • 助力文化傳承 雲南省持續推進「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
    試點先行 穩步推進雲南省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的工作對象包括:口頭傳統的持有者、傳承人;口頭傳統的實踐、表述、文本內容和各種表現形式;口頭傳統應用的民俗活動和文化空間;文化社群與民族群眾;相關學者、研究機構及已有文獻。
  • 光緒九年武漢大疫,民間為何卻還要提前過年,把六月三十當做除夕?
    那就是類似於衝喜,用春節這種大型節日的力量來祈福禳災。當然事實證明,大型節日帶來的人口流動會加劇傳染病的流行,恰得其反。 可是不像現在這麼湊巧,當時正值六月,離年尾還遙遙無期。遠水難解近渴,災疫卻已迫在眉睫,這可怎麼辦?要不說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呢,既然春節還遠,那就提前過年得了。
  • 民間打卦預測術
    祈禳災星敬仙道,南方舊廟把願還。註:①隨口願—隨口許的願。三、聖陰陰用盡心機極消磨,幾番幾會自蹉跎,初期曾有人幫助,事中蛟龍變成虎。要知此卦十分兇,陰人把兇入墓中。祖宗墳前有破損,墳前還有小神靈。先年父母曾有願,東南角上有小廟,不覺撞見小神靈,或輕或重在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