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生近三個月後,親戚們第一次相聚,侄女帶來了她新到手的寶貝玩具——平衡車。沒有扶手支架,只有兩個大輪子,一個平衡板,外加彈性車架用於腿力控制方向。身子前傾是加速,身子後仰是剎車。看侄女站在上面平衡駕控自如,穩穩地在我跟前旋來轉去仿佛小菜一碟。
作者:沛沛
受不住侄女鼓動,我也「勇敢」地想要試一試。起初我只上了一條腿,板面前後搖擺,站不穩。侄女笑得咯咯地,同時用雙手扶住我的胳膊:「另一條腿也站上去啊!」
「我怕!」
「別怕,站上去嘛!」
我弓著腿站上去了,看著我那副滑稽的樣子,侄女說我特別搞笑。我也覺得自己很逗樂,怎麼接觸新鮮事物,一開始就這麼呢?站在平衡板上,也就僵僵地站著,像個木偶人。「身子往前傾……」
那一刻,侄女就是我的小老師,她將她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
「你扶著我跑一會兒!」侄女說。於是,一個小孩扶著一個站在平衡車上的大人,在寬敞的空地裡來回跑,一次一次,倆人還齊齊傻笑著。那畫面,腦補都覺得雷人。
「我飛起來嘍!」
「你要轉彎!」
「怎麼轉?」
「用雙腿夾著支架,身體朝想轉的方向傾!」
嘗試了下,沒成功,手動將玩具轉了方向。侄女彎了腰大笑,「你看這裡!」她撩起腳踝邊的褲腿,有塊摩擦傷口,「我前天剛玩的時候,速度太快,摔了一跤,後來才找到平衡感的。」
小孩敢於嘗試新鮮事物的心理承受力遠遠超出成人的想像。也許,小孩知道摔倒了會痛,有多痛,痛多久,他們並不確知。初生牛犢的銳氣讓人欽佩。小孩摔倒了爬起來,拍拍塵土,依然往前「摸著石頭過河」。成人不一樣,身體摔幾跤事小,面子碎一地事大。於是,我們經常能看見,有的小孩稍微大幾歲後也開始變得謹小慎微,一些簡單的決定,因為瞻前顧後而懷疑自我,原本思路清晰,在執行上卻未能堅持完成。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人的一生三萬天,開悟的那刻終會明白,選擇是基於現實因素的綜合考量,像玩平衡車一樣,漫步人生路,是在維持一種平衡之下的推進向前。
拎清自身,找到與外界的邊際點,應付裕如。人說,舒服是一種輕微控制下的平衡。義大利導演保羅·索倫蒂諾的影片《年輕氣盛》中,有一位老者與青年的對話,很有意思:年輕時看人看物用望遠鏡都很近,貌似觸手可及。回首時發現,其實相隔很遠。
飯後,看見我也能駕控自如,踩著平衡車來回穿梭,侄女很開心:「哇,你會了呀!」
我也笑,「是呀!神奇呀!」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