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外語一定會讓人覺得枯燥和困惑嗎?
那可不一定。
大家好,我是MFA101。
我有英語八級優秀、全國大學生英語競專業組賽一等獎、CATTI國家二級筆譯證書,我也是HJ百日聽寫活動的創始人,但是你會知道我,很可能是看過我在微博@MFA101 發布的幾百個聽譯字幕的英語視頻之一。
畢業後我一直在學校和英語培訓機構從事英語教學,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輔導的對象從小學生到大學生,從小升中到高考到四六級,甚至雅思我都為了輔導學生而自己去裸考過7.5——沒辦法,要恰飯嘛。
自從去年辭職回家做自由職業者,我的日常就是種菜養雞堆肥拍照做延時記錄視頻(我的種菜號微博@圖安一記),閒暇寫寫英文小說(星球大戰的Reylo同人)。
為什麼用英文而不用中文寫小說,這裡還涉及一個契機,去年是11月份的時候,我反正也是閒著,就參加了一個活動挑戰自己,名叫NaNoWriMo(National Novel Writing Month國家小說寫作月),簡單來說就是在11月這30天內,寫出字數最少5萬個單詞的小說,平均下來每天大概要寫1700個單詞。
結果呢——挑戰成功,我一共寫了50000多個單詞,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第一個:從一開始就寫你想寫的、喜歡寫的,並儘量寫得詳細點。
第二個:為了集中精神,儘量不用社交網絡平臺,我刪掉了推特、湯不熱、Instagram和Discord的APP,關閉微信的好友圈,連微博都很少上,我甚至取關了一半的關注量。
我覺得很多人卡字或者卡肉的原因是靈感創意太多反而無從下手,尤其是寫CP的為了奔赴生命大和諧而進行太多無謂的鋪墊,我寫小說就從打開頁面直接寫,把我想寫的那個場景寫得要多詳細有多詳細。
簡單來說你要搞清楚who/where/what/how,不要老是去想why。
寫完你想寫的,再寫他們是怎麼產生這個念頭和事後心理活動感想的——回過頭去寫鋪墊啥的圓回去,你永遠可以編輯修改上下文框架的。
很多人挖了個坑不埋很有可能就是因為浪費太多時間精力在他們其實並不感興趣但是誤以為不可或缺的內容上了,寫作是為了自己,但是我估計大部分讀者也對你的背景世界觀架設沒啥投入感,最終自己想寫的沒寫,看著自己已經寫出來的又不滿意。而且很多人浪費過多時間在查資料上了,如果一個東西需要大量查資料,說明你本來就不熟悉(很大可能性是你本身已經沒有興趣了),難以用自己的語言寫出讓人輕鬆理解的東西。
那個11月其實我一共寫了三個故事,如果其中一個故事實在寫不下去了,我就把注意力轉移到另一個故事的主線上,有時候寫著寫著,可能會把另一個故事想不通的劇情發展給理順了,無論如何,就是讓自己處於持續寫作,持續有產出的狀態,完結並不是目的,但是要確保字數是一直在增加的,你永遠可以編輯修改。
我的靈感來源主要是散步,可能一天要散步一小時,吃完飯就戴著帽子出去到處逛,日行一萬步,看著修路的砍樹的通水管的特別有趣,想到什麼就立刻寫在手機裡。
第二個靈感來源是字典,因為NaNoWriMo是英文寫作,所以我必須查閱大量的同義詞近義詞,有時候我就看一個詞的詞源,搞不好就可以腦補出一個小故事情節,想盡辦法帶入你已經有的故事框架裡填充內容,很多法語和拉丁語源的單詞本身就像一個小劇場,讓你腦洞大開——例如influenza這個詞,來自古代人們認為流行病是星星導致的。
第三個靈感來源是本地新聞,對,就本地報紙(因為我不看電視),看看你家鄉最近又發生啥奇怪的事兒了,現實永遠比小說更加魔幻。
第四個靈感來源是英文播客(Podcast),我經常收聽語言類的播客節目,這裡列舉幾個我最喜歡的:
BBC4臺Friday Night Comedy Show,這個英文播客用超有才的30分鐘表演(單口、相聲、打油詩、歌曲)來諷刺時事,Doctor Who隨時亂入,最搞笑的是它有時並非在星期五晚上播放的。這個節目和News Quiz交叉,也是搞笑的時事問答秀。
A Way With Words,這個類似美國的電臺,專門接聽人們打電話詢問詞源出處,因為是現場收音的,經常會有各種口音和口胡,但是意外地引人入勝——主持人知識儲備非常足,隨時引經據典大侃特侃忘乎所以,一集可能近一小時。
Grammar Girl,專門講解語法和寫作方面的小知識,跟上面兩個相比,這個對於非母語的英語學習者可以說是最友好的,因為語境清晰,用詞也比較簡單,時長也短,對英語學習者而言幫助可能是最大的。
睡眠也很重要,我那個月可能每天都有超過12個小時的睡眠,一些靈感是直接靠做夢獲得的。另外為了獎勵自己完成短期寫作指數目標,我還獎勵自己每周去看兩部電影,同樣的,光是走路往返電影院所看到的人和事就可以增加不少靈感了。
手術後我無法劇烈運動,睡得好吃得好還有大量散步對一個人的健康和心態都有很積極正面的影響。
我想一個故事是一個大概的點子,我可以輕鬆想到開頭和結尾,但是沒有骨架,過程完全就是寫作的時候或者日常散步的時候自己補充的,有時候能想到一句酷炫的臺詞都覺得自己太了不起了,但是最後往往會把它刪掉或者留到下一章或者用在另一個故事裡。
有創意是遠遠不夠的,好多時候我打開編輯頁面就是完全沒有靈感,我知道A點和B點,問題是如何從A點走到B點,而且我還只能在AO3編輯頁面寫作,於是我就開始整理手機的筆記,先寫你想要呈現的內容,如何把小點子分布在劇情裡,再努力增加細節串成我要的故事走向,這個過程可能隨便東扯西扯,想到啥寫啥,最後把大概內容理出來,接著編輯語序,擼一下邏輯順不順,一章寫出來4000字左右。
但是我最奇怪的是總在點擊發表之後突然靈感井噴,不斷重複編輯補充改寫換詞擴句——把我喜歡的內容寫得更詳細點再詳細點,不喜歡的內容即使一筆帶過也無所謂,這樣下來基本可以擴寫到六七千字,但是有時候,你總會遇到不滿意的句子,或者跟這個故事框架沒什麼關係的句子,沒關係,不要刪除,找個文檔複製粘貼——所以我開了一個廢稿AO3存放著,這些句子這個故事用不著,搞不好另一個故事改一改詞就能用了,別浪費,反正你的文字就是你的。
我知道有些人本來就很能寫,但是這是英文寫作,不是中文寫作,對於我這個拖延症晚期患者,平時一個月能寫一萬單詞的小說都算奇蹟的了,這個月我覺得收穫特別豐富,而且我寫出了自己喜歡的,自己想看的故事,至於其他人怎麼想的跟我沒關係,我好歹寫了五萬字耶,而且是在截稿日前五天完成目標的。
11月之後,我的寫作激情就沒有那麼澎湃了,但是我依舊堅持寫作,長的短的都寫一點,到了今年11月,這一年間我一共寫了超過10篇英文小說,字數也超過20萬個單詞,目前最長的連載文約16萬個單詞,點擊率超過10萬,Kudos數量超過2800。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收穫到的遠遠不只是字數,還有意外得到的讀者反饋。
因為是非母語寫作,為了讓語言流暢和準確,我查了無數的在線詞典和參考,不斷地編輯修改,得出了下面的總結:
寫作本來就傷腦筋,更何況是用英文寫作,如果還要記住一堆語法規則,根本就沒人受得了。
今年11月我沒有參加NaNoWriMo,因為我在思考,與其寫英文小說,我是不是可以結合英文和中文,寫一寫我根據Grammar Girl對英文語法的理解編譯一下,把複雜的規則解釋得輕鬆易懂。
說實在的,每個人都免不了要寫些東西,有時候文字是人與人之間唯一的溝通方式。學生需要寫作文,還要各種研究報告作業,普通人日常上網寫博文回帖評論,生活可以說是各種書寫形式累積而成的。
書寫能力到底有多重要的呢?一個人必須有好文筆才能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文筆太爛,就算有再棒的點子或故事也沒人會捧場。
把書寫能力比喻成一種遊戲或競賽的話,語法就是既定的規則。熟悉了這些規則,就能讓人更有自信創作出好的作品,引發更多人的共鳴。
英文包含了許多矛盾的語法規則,發音相似的單詞和各種特殊條例也是不勝枚舉。把深奧的規則解釋得有趣生動簡單易懂,可能本身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
所以接下來這個11月我要寫的並不是語法大全,也不會介紹若莎翁般咬文嚼字的老掉牙規則。
我要寫的是根據語法播客總結的一些增強記憶的口訣,列舉一些實用工具,好用好記的例句,適用於各個等級的英語學習者,各位讀完之後,能夠有助你隨心所欲把自己的想法或研究心得化為英語文字。
最重要的是什麼呢,這個系列是免費的,我做這個系列,是為了回饋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
上半年我走了一點歪路(哈哈哈),一直痴迷種菜養雞,所以更新的也是這方面的視頻,但是回過頭來,大多數人關注這個公眾號還是因為外語。
所以接下來這個11月,我會暫停更新種菜養雞的日常,專注於編寫這個英文語法小課堂,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隨著這個系列逐漸完善,我會把每一篇合併為成頁面模板,放在公眾號【圖安一記】的自定義菜單,點開就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