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窯廠挖出戰國酒壺犧尊 主人是誰至今成迷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從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齊立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在長達800餘年的歷史長河中,臨淄都是「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都城。

  作為齊國故都、齊文化的發祥地,臨淄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戰國時期,齊國成為可以與秦國分治東西的一等強國,臨淄作為當時全國乃至世界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有7萬戶常住人口,被譽為「海內名都」。田齊政權設立的稷下學宮,更是開創了學術百家爭鳴之先河,使臨淄成為中國東方文化中心。

  既是工商業發達的「海內名都」,臨淄的物產自然十分豐富,各種文化都十分發達,而齊國的酒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在經歷歷史風雨之後,至今綿延不絕。臨淄出土的大量酒器,品種之多、造型之美、工藝之精,也讓人嘆為觀止。

  在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齊國歷史博物館,就有一件獨特的盛酒器——— 戰國時期金銀錯鑲嵌銅犧尊。在齊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王新良眼裡,這件早已被眾多專家定為國寶級文物的犧尊美不勝收。它不僅見證了兩千多年前齊國的繁盛,其偶然而曲折的發掘故事,也給這件國寶蒙上了神秘的面紗。

  何為犧尊?

  「刻為犧牛之形,用以為尊」的酒器

  說起齊國歷史博物館的這件鎮館之寶,王新良無比驕傲。現代人也許不知道「犧尊」這個名詞,其實,說得通俗一點,古代的犧尊,就是如今的酒壺。

  犧,是古代宗廟祭祀用的純色牲,牲就是牛,「純色牲」也即是純色牛;尊,同「樽」,是古代盛酒的禮器。所以犧尊就是「刻為犧牛之形,用以為尊」的酒器。

  犧尊作為周代酒器,有木質的,也有青銅的。《周禮》將犧尊、象尊、著尊、壺尊、太尊、山尊定為六尊,其中犧尊也稱獻尊,古時「犧」、「獻」同音,都讀作「婆娑」的「娑」。在六尊之中,最為華美的就是犧尊。

  美在何處?

  健壯如牛,靈動華美

  在齊國歷史博物館的展廳,記者跟隨王新良,很快找到了這件國寶犧尊。由於犧尊本身擁有的獨特地位和價值,它在博物館的「待遇」也比別的文物要高,它被安放在一個獨立的小型玻璃展櫃中。如果說別的文物「住」的是普通住宅,那麼犧尊「住」的就是「別墅」了。

  這件犧尊長46釐米,高28.3釐米,重6.5公斤。記者看到,犧尊雖然是按照牛的樣子製造的,但是並非完全是牛的形狀,其頭型比牛略長,耳朵也高高聳起,牛身筋骨結實、肌肉豐腴。整體造型有牛之壯而更顯聰慧、靈動。

  在犧尊的脊背中間部位,粗看有一個類似酒壺壺蓋的一個圓形蓋。仔細一看,原來這個蓋被鑄成了一隻扁嘴長頸禽,禽頸反折,嘴緊貼在背上,巧妙地形成了一個半環形蓋鈕,兩翅平展,羽翎均以綠松石鋪填,富貴華麗。

  犧尊背上蓋鈕之下,就是把酒倒進去的入口,酒存在牛肚子裡。而酒的出口,也就是現代酒壺的「流」,則在犧尊的嘴裡,古人用犧尊倒酒之時,酒從犧尊嘴裡流出,別有一番情趣。

  工藝如何?

  戰國時金銀錯鑲嵌工藝的代表作

  當然,犧尊最為引人矚目的,還是遍布其全身的金銀裝飾。犧尊整體以銅鑄成,全身以粗細相間的金、銀絲交錯鑲嵌出菱形圖文,紋理間以綠松石和孔雀石鑲飾,犧尊的頭頂及雙耳間都鑲嵌有綠松石,眼球則是用墨精石做成。非常富麗、精美。

  王新良介紹,犧尊的工藝是金銀錯鑲嵌銅,金銀錯是我國青銅時代一項精細工藝,到春秋中晚期興盛起來,戰國兩漢時期,金銀錯青銅器大量出現。1973年,著名學者史樹青在《文物》上發表了一篇《我國古代的金錯工藝》,介紹了金銀錯製作的四個步驟:第一步是作母範預刻凹槽,以便器鑄成後,在凹槽內嵌金銀;第二步是鏨槽;「銅器鑄成後,凹槽還需要加工鏨鑿,精細的紋飾,需在器表用墨筆繪成紋樣,然後根據紋樣,鏨刻淺槽,這在古代叫刻鏤,也叫鏤金」;第三步是鑲嵌;第四步是磨錯,「金絲或金片鑲嵌完畢,銅器的表面並不平整,必須用錯(厝)石磨錯,使金絲或金片與銅器表面自然平滑,達到嚴絲合縫的地步」。

  有意思的是,犧尊的頭、身體和蓋是分開鑄造的,為了遮掩頭和頸的接合處,還特別製作了一個項鍊,使其看起來渾然一體。

  這件犧尊是戰國時金銀錯鑲嵌工藝的代表作。從犧尊的鑄造和鑲嵌工藝上可反映出齊國手工藝技術水平的高超,同時也反映了齊國經濟的繁榮昌盛。將其稱為「國之瑰寶」,當之無愧。

  如何發現?

  磚窯廠工人挖土偶然得之

  如此重要的「國之瑰寶」又是如何被發現的呢?說起來,這一過程充滿了偶然。

  1982年7月17日,在位於齊國故城南約5公裡的商王村附近的原臨淄區磚窯廠取土工地,臨淄區鳳凰鎮西齊村村民齊中華帶著5名磚窯廠工人和自己的兒子正在挖土,取土的地方已經挖到地下近3米深,這裡的土沒有雜質,很適合用來燒磚。挖著挖著,齊中華等人突然挖出了厚達20釐米的石子層,幾名工人很不高興,因為石子層沒法用來燒磚。齊中華也很生氣,用钁頭生氣地砸了一下。

  這一钁頭下去,奇蹟出現了。齊中華覺得聲音不對,於是撥開周圍的土,結果發現形狀像動物腿的一塊銅塊。齊中華當時十六七歲的兒子齊強東拽著這條「腿」就把這個東西從土裡提了起來。這件形狀像牛的銅器通體灰綠色,非常沉重。齊中華用手抹了抹上面的土,發現這個牛形的東西身上鑲嵌了很多金絲銀絲,眼睛像「黑寶石」一樣亮閃閃。

  在上世紀80年代初,人們對從地裡挖出來的古舊東西並不是很重視,發現銅牛之後,工人們並沒有太在意,隨後就開始繼續幹活。幹完活,齊中華隨手把銅牛拿回了家。

  如何入藏博物館?

  一隻水杯獎勵獻寶人

  王新良告訴記者,磚窯廠工人發現銅牛後不久,消息就傳到了當時的臨淄文管所工作人員的耳朵裡。文管所於是派當時的保衛科科長朱欽祿去齊中華家中了解情況。

  朱欽祿來到齊中華家的院子,發現銅牛被一床破棉被蓋著放在院子一角的牆根。經過齊中華的同意,朱欽祿就把犧尊抱回了文管所,順便給了齊中華一隻水杯當做獎勵。文管所的人看到這件銅牛之後,也不知道它的確切名稱。當時,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臨淄設有工作站,工作站的文物專家羅勳章看到銅牛後,立刻說出了這件文物的名字——— 犧尊。經過多位專家的鑑定,齊中華等人發現的這件文物被確認是一件戰國時期的金銀錯鑲嵌銅犧尊。

  上交文物一個月後,齊中華接到臨淄文物管理所的邀請,來到當時臨淄區政府辦公室,再次見到了犧尊。此時,犧尊經過專家的處理,更像是一位光彩四射的明星——— 原來的灰綠色現在亮了許多,鑲嵌的綠松石和金銀絲也更加光彩照人。在這裡,齊中華和齊翠斌代表無償捐獻文物的村民,受到了政府的表彰,當時臨淄文管所主任趙洪祥親自給他們頒發了紀念證書。

  犧尊能否複製?

  故宮博物院試過,但沒成功

  犧尊作為齊地「特產」之一,不但製作華美,而且「產量」豐富。自秦漢魏晉至今,齊國犧尊的發現,見於記載的已有四件:曹魏時期(公元220年-260年),在魯郡(今曲阜、滕州、泗水一帶)地中發現齊大夫子尾陪嫁其女兒的犧牛形酒尊一件,有銘。西晉永嘉(公元307年-312年)中,曹嶷在青州發掘齊景公冢時得二尊,也作犧牛形。再就是1982年7月17日齊中華等人在商王村原臨淄區磚窯廠發現的戰國時期金銀錯鑲嵌銅犧尊。

  王新良表示,雖然類似器物在齊地不乏發現,但無論從工藝還是文物價值來說,1982年發現的這件犧尊都是獨一無二、出類拔萃的。在全國,這麼精美的犧尊也非常罕見,它是全國文物之精品,因此被稱為「國寶犧尊」。王新良說,「此前文博界有位專家透露,幾年前,故宮博物院曾經想要複製這件國寶,但至今沒有成功。可見當時的金銀錯鑲嵌工藝之先進。」

  如此精美的犧尊,它的主人又會是誰呢?

  王新良說,犧尊出土後,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淄工作站的專家們曾到磚窯廠取土的地方勘察過,再也沒有發現其他文物。從勘察情況來看,可以斷定那裡曾經是一個戰國貴族墓地,但更詳細的情況就不得而知了,種種疑問,更增加了犧尊的神秘。

  王新良說,「雖然犧尊的名氣很大,但是其主人究竟是誰,至今依然是個謎。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因為犧尊是祭祀用的酒器,而工藝之繁雜是普通百姓所不可能使用的,所以它的主人一定是個貴族。」

相關焦點

  • 這家磚窯廠,究竟誰來管
    這是蕭山和紹興交界處的一家磚窯廠,佔地八十餘畝,已經燒了四十餘年的磚。而隔了一條三四米寬的小河,就是居民區。  窯廠與居民區只隔著一條幾米寬的小河  「我們就對著磚窯廠,每天聞煤煙味,就像在自己家裡燒煤爐。」紹興柯橋區丈午村多名村民向錢江晚報記者反映。除了煤味,由於窯廠採用印染淤泥制磚,空氣裡還會有股酸酸的臭味。
  • 「創意溫度計「成網紅景點 磐安磚窯廠煙囪改造而成
    你可能想不到,這個「溫度計」是由當地一家老磚窯廠的大煙囪改造而成,耗資較省,僅花費30餘萬元。「溫度計」設計獨特寓意美好愛情「創意溫度計」第一次試亮燈是在2月5日晚上。「溫度計」是在當地一家老舊磚窯廠大煙囪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的,投資僅花費30餘萬元。未來,在「溫度計」離地13.14米高處還將加裝觀景平臺,登臨可俯瞰附近的美景。這支創意溫度計還寓意著大家對美好愛情的嚮往。
  • 崑山市祝甸村:將廢棄磚窯廠變為創意文化館
    利用磚窯廠改造建成的餐廳一角翟玉標攝走進江蘇省崑山市錦溪鎮祝甸村,一根高聳入雲的紅磚煙囪映入眼帘,旁邊便是一座已經改頭換面的磚窯廠——祝甸磚窯文化館。曾經遍布磚窯廠的這裡,一直流傳著「三十六座橋,七十二座窯」的說法,小橋流水和紅磚窯廠是很多人的童年記憶。隨著發展需要,磚窯廠漸漸被淘汰。可祝甸村這些因環保被關停的磚窯廠,卻躲過了被廢棄拆除的命運,變身成一座磚窯文化館,一片休閒創意文化園。「這座磚窯廠是1981年建成,關停後原本打算拆掉的。」
  • 開化磚窯廠變身創意民宿(組圖)
    原標題:開化磚窯廠變身創意民宿   開化縣在淘汰落後產能的過程中,一大批高汙染、低產能的企業關停整轉,音坑鄉姚家村的磚窯廠就是其中之一。在熄滅了最後一爐火後,廠長姚宏燕把它打造成創意民宿「紅窯裡」,延續他對磚窯的不舍情懷。
  • 無證黏土磚窯廠侵佔農民土地 鄉政府熟視無睹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可是在西邵鄉苑村卻有一個無證黏土磚窯廠在瘋狂的吞噬著農民賴以生存的寶貴土地,所以引起了苑村村民的強烈反對和不滿。   記者遂於2012年07月10日驅車趕往當地進行了實地了解,村民告訴記者,這座規模寵大的磚窯,什麼證件都沒有。磚窯廠生產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了,他們燒制的都是小紅磚,燒制這種磚所用的土,都是來自磚窯廠旁邊的土地,也就是農民現在正在耕種的基本農田上。
  • 江蘇崑山:注重生態人文發展 舊磚窯廠變身文創體驗園區
    高聳入雲的紅磚煙囪、古樸中透著設計感的長排磚窯廠房、隔水相望的磚窯文化主題民宿……11月7日,中國網記者跟隨「美麗中國 網絡媒體生態文明行」採訪團來到江蘇省崑山錦溪鎮祝甸村進行採訪。
  • ...中國網絡媒體生態文明行」江蘇崑山:注重生態人文發展 舊磚窯廠...
    中國網11月8日訊(記者王文曄)高聳入雲的紅磚煙囪、古樸中透著設計感的長排磚窯廠房、隔水相望的磚窯文化主題民宿……11月7日,中國網記者跟隨「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文明行」採訪團來到江蘇省崑山錦溪鎮祝甸村進行採訪。
  • 建材廠變科技園,老磚窯成遺址公園……西三旗將有大變化
    西三旗地區曾遍布北京國企金隅集團的老廠房,混凝土製品廠、建築塗料廠等一批傳統建材企業全部疏解騰退後,這裡將成為北京最新的雙創熱土:中關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園一期項目正在建設中,智能製造、人工智慧、新能源等「高精尖」產業將在此聚集。
  • 磚窯廠打工撿來商代宰甫卣
    到山西磚窯打工帶回來個「寶貝」  魯西南民俗博物館館長、菏澤市文物保護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張啟龍,數十年來一直從事文物徵集、保護等工作。他清楚地記得這件珍貴的宰甫卣的傳奇來歷。  那是在上世紀60年代,家在菏澤的一位農民拿著一件青銅器找到了時任菏澤縣文化館的文物幹部陳克強,想讓他看看這件東西「是否值錢」。
  • 商丘這倆磚窯廠非法生產,鎮裡卻稱已關停,到底咋回事?
    睢縣周堂鎮郝營村和林新莊村分別有一個黏土磚窯廠,在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如此嚴峻的形勢下仍在非法生產。
  • 經村委會同意,在承包地上建磚窯廠,土管部門有權進行處罰嗎?
    案情介紹:某村村民張某十分精明,為人又十分圓滑,經過多年的打拼,在本村是數一數二的有錢人,在2003年,張某發現最近磚瓦價格呈上漲趨勢,經過分析,覺得開辦窯廠肯定會賺大錢,後經過張某的細精挑選,也為了節省投入資金,張某決定在自家的承包地上開辦磚窯廠,自家的承包田不僅處置優良,而且交通又十分方便,但其也深知,依照承包合同的規定,自己無權在所承包的耕地上建造磚窯廠。
  • 中山國王陵:地下埋藏兩千多年的青銅酒壺,解密中山國的歷史
    中山國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由鮮虞人建立起的一個小國,並曾經幾度為他國所滅,被迫躲入太行的深山裡,直到公元前381年恆公帶著子民殺出深山,才復興了中山國,並遷都靈壽。之後,中山國日益強盛,一度還和戰國七雄比肩。
  • 網絡媒體生態文明行」江蘇崑山:注重生態人文發展 舊磚窯...
    中國網11月8日訊(記者王文曄)高聳入雲的紅磚煙囪、古樸中透著設計感的長排磚窯廠房、隔水相望的磚窯文化主題民宿……11月7日,中國網記者跟隨「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文明行」採訪團來到江蘇省崑山錦溪鎮祝甸村進行採訪。
  • 民間故事:推磚窯廠時,挖到了刺蝟窩,高人指點後才繼續開工
    在這片荒野地的西南角上,有一處廢棄的老磚窯廠,這個磚窯廠正好在建設範圍之內。而這座磚窯廠據附近的村民們說,很早之前就已經在這了,具體是哪一年建的,沒人說得清楚。工程隊和專家也沒在意,想著用推土機推平了也就完事了。工程進行的第十三天,一群工人就圍在這座磚窯廠邊上,準備將這座破爛不堪的磚窯廠推平,再往下打地基。
  • 棲霞官窯村發現110座明代磚窯
    新華社&nbsp&nbsp&nbsp&nbsp將建遺址公園,列入明城牆遺產點&nbsp&nbsp&nbsp&nbsp去年7—10月,棲霞區官窯村發現大型明代磚窯遺址,成為2016年度南京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 最別致水幕崑曲、最小資磚窯餐廳,這樣的蘇州你見過嗎?
    小鎮裡的水幕電影,內容以介紹崑曲為主老屋活化 為工廠「遺址」注入獨特靈魂你能想像在磚窯裡喝咖啡、吃西餐,甚至辦一場婚禮嗎?錦溪祝甸磚窯文化館就提供了這樣一種別樣的可能性。祝甸村在歷史上曾是金磚的製作加工地,有著悠久的燒磚歷史和文化,至今村內仍保留著華東地區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古窯群遺址。而今天的磚窯文化館,就是由過去的澱西磚瓦二廠廠房改建而成。90年代的時候,為了更好地保護當地環境,所有的磚瓦廠都被要求全部關停。但由於村民們對磚瓦工藝的感情,所以經過討論,磚瓦廠關停,但建築保留了下來。
  • 中國古代酒壺的發展淺析
    戰國時期流行漆壺,在我國南方印紋陶產品中壺類亦多見,紋飾古樸,有幾何紋、方格紋布紋、鋸齒紋等。青花及青花釉裡紅扁壺,更顯得華貴秀麗,以風首作流,尾曲成把。各類酒壺在裝飾上也超過前代,圖案有瑞獸、祥禽、荷蓮、牡丹、卷草、纏枝花卉、祥雲水波、雜寶錦文等使酒壺華麗堂皇更加嬌豔,在階級社會裡各個方面無不顯示其階級性,高級酒壺屬於御用,或供社會上層人士享用,廣大人民日常所用酒壺乃粗陋簡便之品,由於當時酒業興盛,為了滿足人民需求,當時南北窯場生產壺類品種繁多,造型各異。
  • 中山大學挖出古墓,老師在發掘現場講課,墓碑被搭建成了椅子
    正所謂「哪裡的黃土不埋人」,尤其是在大學經常發現古墓,挖出一件件國寶級文物,同學們經常調侃:「上課如上墳」,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著名的「古墓派」大學。 1999年在廣東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發現了81座商代墓葬、6座戰國墓葬,證明了深圳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就已經有了自己的文明。
  • 棲霞官窯村發現110座明代磚窯 將建遺址公園
    新華社  將建遺址公園,列入明城牆遺產點  去年7—10月,棲霞區官窯村發現大型明代磚窯遺址,成為2016年度南京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近日,隨著考古工作的進一步展開,這處規模龐大的磚窯遺址又有更多文化遺存重見天日——截至昨天,勘探發現的窯址數量已達110座,另有古代墓葬84座、燒坑11座。
  • 不需洪荒之力 廢棄磚窯也能讓鄉村旅遊麻雀變鳳凰!
    不需洪荒之力 廢棄磚窯也能讓鄉村旅遊麻雀變鳳凰! 安溪中標村的青梅農莊,就是由一個廢棄磚窯改建而成。綠樹掩映中的農莊裡有花卉苗圃、良田、果園、菜園、魚塘,甚至還有民宿。 五年前,這裡還是一座磚窯廠。如今廢棄的磚窯廠成了農莊,磚窯則被改建成了民宿,高聳的煙囪還在,窯洞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