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齊立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在長達800餘年的歷史長河中,臨淄都是「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都城。
作為齊國故都、齊文化的發祥地,臨淄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戰國時期,齊國成為可以與秦國分治東西的一等強國,臨淄作為當時全國乃至世界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有7萬戶常住人口,被譽為「海內名都」。田齊政權設立的稷下學宮,更是開創了學術百家爭鳴之先河,使臨淄成為中國東方文化中心。
既是工商業發達的「海內名都」,臨淄的物產自然十分豐富,各種文化都十分發達,而齊國的酒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在經歷歷史風雨之後,至今綿延不絕。臨淄出土的大量酒器,品種之多、造型之美、工藝之精,也讓人嘆為觀止。
在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齊國歷史博物館,就有一件獨特的盛酒器——— 戰國時期金銀錯鑲嵌銅犧尊。在齊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王新良眼裡,這件早已被眾多專家定為國寶級文物的犧尊美不勝收。它不僅見證了兩千多年前齊國的繁盛,其偶然而曲折的發掘故事,也給這件國寶蒙上了神秘的面紗。
何為犧尊?
「刻為犧牛之形,用以為尊」的酒器
說起齊國歷史博物館的這件鎮館之寶,王新良無比驕傲。現代人也許不知道「犧尊」這個名詞,其實,說得通俗一點,古代的犧尊,就是如今的酒壺。
犧,是古代宗廟祭祀用的純色牲,牲就是牛,「純色牲」也即是純色牛;尊,同「樽」,是古代盛酒的禮器。所以犧尊就是「刻為犧牛之形,用以為尊」的酒器。
犧尊作為周代酒器,有木質的,也有青銅的。《周禮》將犧尊、象尊、著尊、壺尊、太尊、山尊定為六尊,其中犧尊也稱獻尊,古時「犧」、「獻」同音,都讀作「婆娑」的「娑」。在六尊之中,最為華美的就是犧尊。
美在何處?
健壯如牛,靈動華美
在齊國歷史博物館的展廳,記者跟隨王新良,很快找到了這件國寶犧尊。由於犧尊本身擁有的獨特地位和價值,它在博物館的「待遇」也比別的文物要高,它被安放在一個獨立的小型玻璃展櫃中。如果說別的文物「住」的是普通住宅,那麼犧尊「住」的就是「別墅」了。
這件犧尊長46釐米,高28.3釐米,重6.5公斤。記者看到,犧尊雖然是按照牛的樣子製造的,但是並非完全是牛的形狀,其頭型比牛略長,耳朵也高高聳起,牛身筋骨結實、肌肉豐腴。整體造型有牛之壯而更顯聰慧、靈動。
在犧尊的脊背中間部位,粗看有一個類似酒壺壺蓋的一個圓形蓋。仔細一看,原來這個蓋被鑄成了一隻扁嘴長頸禽,禽頸反折,嘴緊貼在背上,巧妙地形成了一個半環形蓋鈕,兩翅平展,羽翎均以綠松石鋪填,富貴華麗。
犧尊背上蓋鈕之下,就是把酒倒進去的入口,酒存在牛肚子裡。而酒的出口,也就是現代酒壺的「流」,則在犧尊的嘴裡,古人用犧尊倒酒之時,酒從犧尊嘴裡流出,別有一番情趣。
工藝如何?
戰國時金銀錯鑲嵌工藝的代表作
當然,犧尊最為引人矚目的,還是遍布其全身的金銀裝飾。犧尊整體以銅鑄成,全身以粗細相間的金、銀絲交錯鑲嵌出菱形圖文,紋理間以綠松石和孔雀石鑲飾,犧尊的頭頂及雙耳間都鑲嵌有綠松石,眼球則是用墨精石做成。非常富麗、精美。
王新良介紹,犧尊的工藝是金銀錯鑲嵌銅,金銀錯是我國青銅時代一項精細工藝,到春秋中晚期興盛起來,戰國兩漢時期,金銀錯青銅器大量出現。1973年,著名學者史樹青在《文物》上發表了一篇《我國古代的金錯工藝》,介紹了金銀錯製作的四個步驟:第一步是作母範預刻凹槽,以便器鑄成後,在凹槽內嵌金銀;第二步是鏨槽;「銅器鑄成後,凹槽還需要加工鏨鑿,精細的紋飾,需在器表用墨筆繪成紋樣,然後根據紋樣,鏨刻淺槽,這在古代叫刻鏤,也叫鏤金」;第三步是鑲嵌;第四步是磨錯,「金絲或金片鑲嵌完畢,銅器的表面並不平整,必須用錯(厝)石磨錯,使金絲或金片與銅器表面自然平滑,達到嚴絲合縫的地步」。
有意思的是,犧尊的頭、身體和蓋是分開鑄造的,為了遮掩頭和頸的接合處,還特別製作了一個項鍊,使其看起來渾然一體。
這件犧尊是戰國時金銀錯鑲嵌工藝的代表作。從犧尊的鑄造和鑲嵌工藝上可反映出齊國手工藝技術水平的高超,同時也反映了齊國經濟的繁榮昌盛。將其稱為「國之瑰寶」,當之無愧。
如何發現?
磚窯廠工人挖土偶然得之
如此重要的「國之瑰寶」又是如何被發現的呢?說起來,這一過程充滿了偶然。
1982年7月17日,在位於齊國故城南約5公裡的商王村附近的原臨淄區磚窯廠取土工地,臨淄區鳳凰鎮西齊村村民齊中華帶著5名磚窯廠工人和自己的兒子正在挖土,取土的地方已經挖到地下近3米深,這裡的土沒有雜質,很適合用來燒磚。挖著挖著,齊中華等人突然挖出了厚達20釐米的石子層,幾名工人很不高興,因為石子層沒法用來燒磚。齊中華也很生氣,用钁頭生氣地砸了一下。
這一钁頭下去,奇蹟出現了。齊中華覺得聲音不對,於是撥開周圍的土,結果發現形狀像動物腿的一塊銅塊。齊中華當時十六七歲的兒子齊強東拽著這條「腿」就把這個東西從土裡提了起來。這件形狀像牛的銅器通體灰綠色,非常沉重。齊中華用手抹了抹上面的土,發現這個牛形的東西身上鑲嵌了很多金絲銀絲,眼睛像「黑寶石」一樣亮閃閃。
在上世紀80年代初,人們對從地裡挖出來的古舊東西並不是很重視,發現銅牛之後,工人們並沒有太在意,隨後就開始繼續幹活。幹完活,齊中華隨手把銅牛拿回了家。
如何入藏博物館?
一隻水杯獎勵獻寶人
王新良告訴記者,磚窯廠工人發現銅牛後不久,消息就傳到了當時的臨淄文管所工作人員的耳朵裡。文管所於是派當時的保衛科科長朱欽祿去齊中華家中了解情況。
朱欽祿來到齊中華家的院子,發現銅牛被一床破棉被蓋著放在院子一角的牆根。經過齊中華的同意,朱欽祿就把犧尊抱回了文管所,順便給了齊中華一隻水杯當做獎勵。文管所的人看到這件銅牛之後,也不知道它的確切名稱。當時,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臨淄設有工作站,工作站的文物專家羅勳章看到銅牛後,立刻說出了這件文物的名字——— 犧尊。經過多位專家的鑑定,齊中華等人發現的這件文物被確認是一件戰國時期的金銀錯鑲嵌銅犧尊。
上交文物一個月後,齊中華接到臨淄文物管理所的邀請,來到當時臨淄區政府辦公室,再次見到了犧尊。此時,犧尊經過專家的處理,更像是一位光彩四射的明星——— 原來的灰綠色現在亮了許多,鑲嵌的綠松石和金銀絲也更加光彩照人。在這裡,齊中華和齊翠斌代表無償捐獻文物的村民,受到了政府的表彰,當時臨淄文管所主任趙洪祥親自給他們頒發了紀念證書。
犧尊能否複製?
故宮博物院試過,但沒成功
犧尊作為齊地「特產」之一,不但製作華美,而且「產量」豐富。自秦漢魏晉至今,齊國犧尊的發現,見於記載的已有四件:曹魏時期(公元220年-260年),在魯郡(今曲阜、滕州、泗水一帶)地中發現齊大夫子尾陪嫁其女兒的犧牛形酒尊一件,有銘。西晉永嘉(公元307年-312年)中,曹嶷在青州發掘齊景公冢時得二尊,也作犧牛形。再就是1982年7月17日齊中華等人在商王村原臨淄區磚窯廠發現的戰國時期金銀錯鑲嵌銅犧尊。
王新良表示,雖然類似器物在齊地不乏發現,但無論從工藝還是文物價值來說,1982年發現的這件犧尊都是獨一無二、出類拔萃的。在全國,這麼精美的犧尊也非常罕見,它是全國文物之精品,因此被稱為「國寶犧尊」。王新良說,「此前文博界有位專家透露,幾年前,故宮博物院曾經想要複製這件國寶,但至今沒有成功。可見當時的金銀錯鑲嵌工藝之先進。」
如此精美的犧尊,它的主人又會是誰呢?
王新良說,犧尊出土後,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淄工作站的專家們曾到磚窯廠取土的地方勘察過,再也沒有發現其他文物。從勘察情況來看,可以斷定那裡曾經是一個戰國貴族墓地,但更詳細的情況就不得而知了,種種疑問,更增加了犧尊的神秘。
王新良說,「雖然犧尊的名氣很大,但是其主人究竟是誰,至今依然是個謎。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因為犧尊是祭祀用的酒器,而工藝之繁雜是普通百姓所不可能使用的,所以它的主人一定是個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