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橋大頭佛成為番禺區一張非遺文化名片。
大洋網訊 傳統舞獅表演中,大頭佛不可或缺。隨著醒獅高樁表演的興起,大頭佛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珠三角地區表演大頭佛的藝人越來越少,番禺區大龍街新橋醒獅團成為廣州市唯一能表演大頭佛完整套路的獅隊。團裡的「靈魂」人物周珠仔今年73歲,他還是省級非遺武術(南拳)傳承人、市級非遺醒獅傳承人、區級大頭佛傳承人,一人挑起三個非遺傳承大梁。
頭大大,眼睛大大,嘴巴總是咧開笑起來,臉頰兩邊有個明顯鼓起來的紅臉蛋,這就是大頭佛。在番禺大龍街新橋村,很多人都熟悉這樣可愛的形象,新橋大頭佛已成為番禺區一張非遺文化名片。
說起新橋大頭佛的由來,73歲的周珠仔條理很清晰,「最早由祖籍番禺新橋村的佛山鴻勝館第三代傳人湯錫師傅從佛山傳入,後來,村裡有請來該武館趙榮師傅,把舞獅與大頭佛表演套路教授給了我和其他師兄弟。」
「在此之前,番禺有人耍大頭佛,但是基本上沒有套路。」周珠仔說,自己在融會貫通了鴻勝館大頭佛表演要領後,發展出來「睡佛採靈芝」「醒獅出洞」「大頭佛耕作」等表演套路。
周珠仔介紹,「睡佛採靈芝」內容大概是:大頭佛練拳練累了,在蹺凳上睡覺,由於蹺凳很窄,睡著睡著快要跌倒在地上時,突然騰空翻了一個跟鬥,醒來後打開天窗,發現已經五更天光了。之後做一連串如洗面、上香拜神、掃地等一系列情節,「其實演繹的是少林寺武僧日常起居,將故事編得更加幽默、詼諧化。」
周珠仔
記者了解到,在傳統的醒獅套路中,獅子是要由大頭佛引出來的,大頭佛一般由獅隊的大師傅表演。「大頭佛對師傅的要求很高,因為表演完大頭佛採靈芝這個故事大概要半小時,每走一步都是馬步,地上有什麼道具,就要撿起來舞上一段,這要求師傅十八般武藝都會。」
周珠仔說,在新橋村醒獅特色項目基礎上,他創新性地將大頭佛與醒獅結合起來,編排了「獅子上樓臺」的表演套路。故事講的是睡佛採靈芝後,用靈芝把獅子引上樓臺,降服了獅子,大頭佛與醒獅表演融合在一起,更加精彩。
在周珠仔客廳裡,他隨手拿起長凳向記者示範了一番大頭佛基本動作。周珠仔頭戴大頭佛面罩,端坐在長凳上,只聽「咚嗆」一聲,一個趔趄,人就「栽」了下去,沒想到,靈敏的大頭佛頭撐地,一個翻身又穩穩站了起來,動作相當靈敏,演示完「翻跟鬥」,周珠仔又拿起空盆、毛巾演示起大頭佛洗面,沾水、擦臉、揉洗毛巾……每一個動作都十分逼真,讓觀者驚嘆。
解碼:
大頭佛有套路 每一步都暗藏功架
據了解,大頭佛其實是單獨表演項目,每個動作都有固定的項目,無須配合獅子,自成一家。大頭佛是帶著獅子遊玩的一個重要的角色。為此,過去能玩大頭佛是一種地位的象徵,一般是武館裡的重要人物才能擔任此角色。
說起當下很多地方的大頭佛表演,周珠仔直言「走樣了」,「在珠三角很多地方,大頭佛表演動作滑稽,搖搖晃晃,像小丑一樣,而新橋大頭佛就保留了大頭佛表演的靈魂——每一步都暗藏功架,整個表演也都有故事套路可尋。」
「新橋大頭佛表演動作雖誇張,演繹的卻是少林寺武僧的日常起居,暗藏蔡李佛拳的武術功架。」周珠仔介紹道,表演者可根據自身的武術基礎,配合不同的鼓點,靈活設計表演動作,變化多端,這些特點也讓新橋大頭佛更具有生命力。
大頭佛演繹的是少林寺武僧日常起居。
周珠仔告訴記者,在整個珠三角地區,能完全熟記原來傳統套路的人不多了。近年來,一些外地武館的人找到自己,表示願出錢購買大頭佛的表演套路,但被他一一謝絕。「表演套路是新橋大頭佛的靈魂,如果丟了這個,就沒有新橋大頭佛了。」
習武:
夜晚甘蔗地 撐竹竿驅蛇學拳
「沒有一點武術功底,大頭佛是舞不起來的,甚至連學都不敢。」周珠仔不僅是新橋大頭佛傳承人,還是省級非遺武術(南拳)傳承人、市級非遺醒獅傳承人。在他看來,這些非遺項目背後有一個相同的內核——武術。
周珠仔10歲開始習武,至今未間斷。如今,年過七旬的他每天還會練拳,「一天不練都會生疏。」他家客廳門口擺著一個兵器架,上面有刀、劍、棍等多種兵器,他信手拈來就能舞上一段。
「小時候,父親覺得我體弱,認為學武能強身健體,適逢當年村裡有武館,就走上了習武之路。」近日,周珠仔向記者講述了他習武學藝之路。「我表哥曾滿是番禺石碁首位跌打醫生,在武館當教頭。我10歲起在武館練洪拳,練了三四年。」後來,周珠仔又回到新橋村學蔡李佛拳。
回憶起那段艱苦學藝經歷,周珠仔說:「當時,師父在生產隊負責看甘蔗,我每晚都去找師父學蔡李佛拳。晚上田地裡有很多蛇,我們會拿竹枝在前面撐著走,這樣可以趕蛇。」周珠仔說,自己表演大頭佛的武術功底也是這時打下的。
周珠仔表示,1968年,村裡從佛山鴻勝館請來趙榮師傅來教舞獅和大頭佛。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學習期間,每晚都要對著鏡子練習,熟練每個動作,做到心隨意動,經過數年時間練習,終於才表演出一個「活靈活現」的大頭佛。從1973年開始,周珠仔跟隨番禺工人武術隊,在番禺、南海和順德地區表演大頭佛。1974年就開始當教練,在南沙黃閣鎮,番禺石碁、市橋、鍾村等地開課,傳授舞獅與大頭佛表演。
雖然當了教練,但周珠仔的學藝之路並未停止。2000年,他還跟隨廣東省龍獅協會教練梁巨發學習獅藝。2010年,他又跟馬來西亞蕭斐弘師傅學習了鶴山裝獅藝。
「年輕時耍拳、舞獅,耍到衣服都溼透,都沒有人認為我是那塊材料。」很多人沒有想到,經歷長時間的勤學苦練,今日的周珠仔已成為了新橋醒獅團、新橋大頭佛的靈魂人物。如今,周珠仔集洪拳、蔡李佛拳、南太極(太虛拳)於一身,成為國家一級龍獅裁判員、廣東省精武會龍獅團副團長、中國武術段位六段。
傳承:
九成書院開課 培養大頭佛傳人
番禺區新橋醒獅團現有團員30多人,他們都是醒獅的業餘愛好者,每周都會堅持訓練。據周珠仔介紹,在番禺,能表演大頭佛完整套路,單獨成為一個節目的獅隊,只有新橋醒獅團能勝任。大頭佛成為他們獅隊的保留節目,每次表演,大頭佛詼諧的動作總引得觀眾大笑。
周珠仔對目前大頭佛表演淡出人們視線表示無奈,他告訴記者,除了高樁獅興起等原因外,怕丟臉也是一個因素。「現在,大頭佛相當一個丑角的角色,很少人願意來學。我們要嘗試改變這種現狀。」
為了讓大頭佛傳統表演傳承下去,近年來,周珠仔有意識地開始培養大頭佛傳承人。目前,張崇格和湯金華兩名徒弟已基本掌握大頭佛的表演,能獨自表演。張崇格不僅是周珠仔的徒弟,還是其外孫,從小就跟著他學習武術,有很好的功底。湯金華從部隊退役後就加入了醒獅團,「從小就看獅隊表演,耳濡目染喜歡上了醒獅。」湯金華說。
孩子們跟隨周珠仔做起了大頭佛動作,有板有眼。
孩子們圍著周珠仔請教動作細節。
除了收徒傳藝,周珠仔還將大頭佛表演帶入學校。從2003年開始,周珠仔每周幾次到石碁中心小學教小學生醒獅和大頭佛表演。近年來,周珠仔又在新橋小學開課,專門教授孩子們學習大頭佛表演。
位於新橋村內的九成書院是大頭佛培訓的地點。這間書院始建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是番禺古書院的代表。今年,番禺區投入150多萬元將九成書院修繕一新,變成了新橋小學學生研習傳統文化的地方。
11月30日下午,記者與周珠仔一起來到新橋村九成書院,12名孩子已在書院門前的小廣場上等候周珠仔。周珠仔快速換上大頭佛服裝,孩子們也一人一個頭罩,男生手拿「老和尚」,女生拿「婆婆」,跟隨周珠仔做起了大頭佛動作,有板有眼,練習結束後,孩子們還圍著他請教動作細節。據了解,這12個孩子是從眾多自願報名學生中挑選出來的。看著這幫小傢伙認真在學,周珠仔很是欣喜。
大頭佛的起源
作為嶺南古老民間藝術的大頭佛,史料記載起始於清末。關於大頭佛的起源,周珠仔說,師傅曾告訴他兩個版本:一個版本據傳出自《西遊記》中的記載,唐僧師徒四人往西天取經,路過南方一處偏僻小村莊時,看見村莊前死人遍野,想必是妖魔作怪。眾僧擇地露宿,當晚深夜,南海觀音託夢給唐僧說:「你等千辛萬苦到西天取經,無非是教人學善,眼下死人遍野,為何不管?」唐僧回答說:「我等未到西天取得真經,無法可施,請娘娘賜教救人之道。」觀音喜答:「我賜你法寶兩件,一是長命草,二是蒲扇,你等到離此處四十裡外的大山洞中,洞裡有一隻千年雄獅,用長命草引雄獅出洞,繞山莊一周,村民的病魔即除。雄獅如發怒即以蒲扇降之,可保無恙。」觀音說畢,留下二寶,駕雲而去。次日,唐僧令沙僧帶著二寶來到山洞,依法而行,果然,村民的病魔盡除。從此,南獅又稱雄獅。
另一個版本則說民間有一次舞獅,有一個胖小孩,頭大如佛,好像一個大頭佛那樣在獅隊前玩耍,走來走去,人們看上去覺得舞獅更加生猛好看,於是有了大頭佛做「引獅郎」的表演。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肖桂來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黎旭陽
統籌、策劃/廣報全媒體記者嵇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