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名大麥微針植髮,消費者就會將科發源記在心上嗎?

2020-12-25 網際網路分析師于斌

編輯 | 謝治賢

出品 | 於見(ID:mpyujian)

不知道從何時起,本在老幹部、苦學究頭上流行的地中海髮型,大規模地轉移到了年輕人頭上。據阿里巴巴平臺生發、養發產品銷量佔比統計,90後客戶佔比57%。

不光國內如此,國際上也是如此。一場全球性的「早脫」現象悄然而至,每十個人中就有三個人存在脫髮的現象或隱勢。

年輕人的早脫現象極大催生了植髮生意的興起。從2017年開始,地鐵、公交、樓房、電梯、戶外屏幕、電視連續劇、短視頻社區等媒體被植髮廣告悄然佔據,熱度不減。

這些品牌在廣告推廣方面的努力背後,是行業競爭的迅速加劇。一方面,大量的資本強勢介入植髮行業,碧蓮、雍禾植髮先後獲得數億元投資;另一方面,面對植髮這塊誘人的蛋糕,越來越多的玩家參與其中。在這種情況下,本和永和植髮、碧蓮屬同一梯隊的科發源的影響似乎要小得多。

與其他機構廣告投放情況不同的是,科發源在廣告投資方面存在問題——名稱不宜。於是9月9日,科發源正式向社會公布,「科發源微針毛髮移植"品牌更名「大麥微針植髮",並試圖開拓全球市場。

全球化戰略廣泛受疑

科發源成立於1997年,當時毛髮移植技術進入中國不久,科發源是中國較早的毛髮移植機構。目前已在國內部分城市設立了直營分公司,並試圖在海外市場設立新的分公司。

自成立以來,科發源開展無疤毛髮移植約16萬例,保持50%-80%的增長速度,年收入數億元。但是據科發源創始人李興東介紹,科發源在2016年之前一直是行業第一,2017年資本熱潮後,這一優勢就不復存在,科發源不得不開始尋求海外發展。

對於一個已經發展了20多年,在業界建立了一定的影響力的企業來說,被迫改名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李興東說,「品牌更名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重大決定,經過一年半的籌備,新品牌是從上千個品牌中精心挑選出來的";最終選擇「大麥"的原因不僅在於簡單易記,還包括「讓前來植髮顧客朋友的頭髮像大麥一樣茂盛的含義。"

確實也可以看到,大麥戰略顧問Traut在許多回品牌調查裡都曾遇到這樣的情況:品牌名很難讓客戶記住或記準確的問題,這直接導致廣告效果不佳。眾所周知,好的企業營銷絕不是一味靠廣告宣傳,更重要的是客戶推薦或口碑宣傳,如果品牌一開始不佔主導地位,那麼後面的路就難免坎坷。

但真正促使公司做出最終決定的是海外擴張的「首次失敗"。據李興東介紹,該集團於2018年10月在芝加哥開設了第一家分公司,這是科發源第一家海外毛髮移植機構。根據音譯,「kafuring"這個詞是科發源的英文名稱。但很多外國朋友根本不知道這一新造詞。為了避免全球化發展中出現類似問題,品牌升級勢在必行。"

按照計劃,未來三年,大麥嘗試在海外新增二十家以上的大麥微針植髮機構。但是就目前來說,所有計劃仍在進行中。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的準備工作也在進行中,全球合作的10多個科研機構和組織行動也沒有正式部署。。

李興東說,「目前中國植髮市場的空間將近千億,我想全球市場可能是萬億。"但是,海外市場真的這麼好做嗎?要知道,國內植髮市場整體滲透率還很低,尚有太多存量待挖掘。

李興東坦言,「目前中國對頭髮相關的需求並沒有明顯增加,基本和五年或者十年前一樣。。否則,一些頭發生長和滋養品牌也達不到這麼大的目標。現在,關於頭髮市場火熱的原因是植髮技術效果的顯著提高,客戶的需求也得到進一步刺激而顯露出來。

但目前,一二線城市的毛髮移植機構規模基本能夠滿足既定需求,擴張空間有限。是否有必要為下沉市場的需要設立直管組織仍有待討論——目前的解決辦法是建立一個醫生小組。

李興東以為隨著新玩家的不斷湧現,國內市場的發展速度肯定沒有往年那麼快,「死磕"中國市場並不是明智之舉。於是,科發源決定改名,進軍海外市場。

稍較利好的是,外國(特別是歐美國家)醫療環境和醫生習慣有利於公司事業的健康發展。李興東介紹說:首先,大多數海外國家的診所必須是醫生,能夠與集團達成共識。其次,歐美人手腳都很大,在頭髮移植等細緻工作上可能不如亞洲人。雙方可以互補。

但是,由於是外來機構,本土居民和機構都對科發源產生了較大的牴觸和排斥。

在拓展市場上,想要打出品牌和知名度,更多是能和很多科研機構達成合作,讓大麥的植髮技術得以宣傳和發展。但照目前的情況看,科發源與海外本土機構合作的進展上步步為難。

因為他們存在不少的低端產品線和傳統的毛髮移植方法,仍然需要進行全面替代,升級為微針毛髮移植,這也是科源發的一個轉機。

醫生隊伍和醫療技術缺乏優勢

大麥最早是由北京長虹醫院籤約創辦的,由外科醫生鄒建紅和毛髮移植醫生李興東共同創辦。是我國民營毛髮移植醫院裡醫生創始團隊之一。

但對於毛髮移植技術上,剛創立的科發源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於是1997年,李興東從美國引進了自體毛囊移植技術,這是科發源第一個治療脫髮的毛髮移植技術。此後,中國其他毛髮移植機構紛紛進入市場。2004年,科發源在引進的基礎上研製出「自體卵泡移植機A"和「自體卵泡移植機B"同時獲得國家專利。2006年,科發源又從美國引進了微針毛髮移植技術,彼時傳統鑷子在中國正廣泛應用。技術引進後,大麥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創新和改善,努力適合中國人的頭皮環境。但是這些技術畢竟從國外引進,如今再次拿從外國引進的技術去外國競爭,顯然是不討好的。

與傳統植髮相比,國外的微針技術的植髮孔小了三分之一,頭皮創傷小,恢復快,同一面積下的植髮密度更高,360度的柔韌性可以控制生長方向,是一種新型的植髮技術。在頭髮上,可實現精確種植,且術後效果更自然。

但目前科發源機構在微針毛髮移植技術上的應用還不夠出眾,因為「應用技術瓶頸的突破和醫生操作習慣的改變需要時間磨合,至少還需要花費一年時間才有望獲得競爭優勢。

為了縮小技術上的差距,目前大麥公司的研發投入拉升到了銷售收入的5-10%。同時,與南方醫科大學合作開展了雄激素源性脫髮易感基因的挖掘和中國人群資料庫的建設項目,並與機器人毛髮移植公司ARTAS達成了獨家戰略合作,意在發展前沿技術,改進毛髮移植方法。

作為一個民營醫療機構,其發展離不開服務。假如行業服務水平差別不大,那就應該從技術上體現出效果。同時,要想長遠發展,提高技術是關鍵。

但是,在上述方面大麥並沒有拿出資深機構的樣子。反而時常出現被客戶投訴手術效果等情況。市面上存在一些非正規機構或美容院無證進行頭髮移植和行醫已並非新鮮事,但大麥頭髮移植作為行業資深機構,其大量醫生卻沒有臨床醫學背景和外科基礎。都是通過後期在總部進行後續培訓,然後通過一定考核就可上崗。只要達到公司自定標準,他們就能去工作。然後再逐年展開後續評估進行評分,然而這樣短時間培養的從業人員顯然是不沒有技術優勢和保障的。

為了避免過度治療,大麥建立了一個常規醫療監督分流平臺。只有符合毛髮移植診斷標準的顧客才能進入手術室。其餘的建議重新診斷或藥物治療。據調查:其每年拒絕的人數大約是每年消費的顧客人數的兩倍。"

基於此,大麥目前也配備了皮膚科醫生,還外聘三甲醫院專家出診,以確保對患者進行正確診斷。也可見其本身內部人才的缺失性。

用戶心智搶奪失利

伴隨著技術更迭的還有行業的顯著變化。作為一線從業者,大麥創始人李興東的一個明顯感受就是「廣告多了、機構多了、從業人員多了,高校和科研院越來多地承擔相關的科教研任務"。

在新的市場環境影響下,「大麥」面臨著新的挑戰,特別是在國內市場進行了巨額投資之後。

資本入局對植髮行業的發展有助力作用,包括規模發展、開店速度、團隊搭建等。但問題是,引進資本後如何發展?對於大麥單方面,它們只希望引進資本只是參股而非絕對控股,因為資本和醫生有天然的「隔閡",需要考慮到植髮行業的醫療本質和發展瓶頸。

不過,李興東別無選擇,只能說,目前各大公司的廣告投放量很大。為了跟上這一步,大麥已成為追求融資擴大的一員。畢竟,現在已經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但在客戶和商業競爭上,科發源還遠遠沒有料到接下來的局面。

中國的商業競爭通常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供給側的戰爭,即誰能提供相對優質的供給誰就贏,頭髮移植初期往往供不應求,沒有廣告和定位;隨著業內玩家的增多,渠道方式已經成為核心,擁有多少網點,籠絡多少醫務人員提供服務成為新優勢;然後,資本進入「催熟"市場,市場競爭進入第三階段,也就是心智戰爭階段。

「只有建立心智優勢,才能贏得品牌認知,有認知才有選擇。如何才能搶奪用戶心智?大麥一味尋求資本投入和廣告推廣,顯然沒有把握好方向。

從傳播的角度,大麥要找到屬於自己三位一體的定位,包括消費者特有價值、消費者特別需求,以及和競爭對手形成核心差異,才能在廣告上取得革命性成功,如此進行品牌提升和高效的廣告推廣才有意義。

然而,目前大麥的廣告主戰場僅僅由過去的百度變為分眾傳媒。大麥從原有的百度的競價廣告投入佔比70%減少到30%,將電梯廣告作為主流媒體。

可以看出,大麥的人群定位還不夠精準,其將客戶群體大量鎖定在了城市年輕人群體,企圖通過電梯這樣一種必備的運輸空間來進行傳播推廣。其實,轉化率並不高。因為即使是在封閉的電梯裡,年輕人的注意力也會被手機吸引過去而不是廣告,而現在電梯裡的通訊信號並沒有差到手機無法正常使用的狀況。

作為一家資深機構,大麥在在改名過後依然要注意到的是,投放廣告並非僅僅為了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畢竟植髮市場的競爭遠沒有醫美激烈。

而之所以醫美行業亂象頻發,就是因為早先醫美並不注重品牌建設;相反地,植髮市場裡大麥所在的第一梯隊,也應該通過品牌塑造籠絡用戶、啟發用戶心智,避免重演醫美亂象。

相關焦點

  • 科發源更名「大麥微針植髮」,資本推動萬億植髮市場
    2019年9月9日,科發源醫療集團在北京希爾頓酒店召開品牌升級發布會,公布了科發源微針植髮品牌正式更名為「大麥微針植髮」。一個深耕22年,已經做到行業頭部的品牌進行更名。發布會上,李院長有一句話概括的特別好:「更名是為了發展的更好」。我們集團要加速全球化布局,科發源的英文名是沒有含義的生造詞,很難傳播和記憶,為了更好的全球化所以要更名。」
  • 大麥微針植髮首發「不剃髮植髮」新技術微針美學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與大麥微針植髮(原科發源)全球連鎖醫院籤署的科研項目也在進行中,相信大麥微針植髮(原科發源)的「不剃髮植髮」新技術也會更加成功。阿里健康天貓醫美總經理張帥新氧醫療業務副總裁劉蓉會上致辭表示,大麥微針植髮(原科發源)作為毛髮移植領域的行業翹楚,不僅擁有行業中最先進的微針植髮技術,還有發展多年積累的業界口碑和廣大消費者們的高度認可。
  • 中國植髮高端品牌,現更名叫「大麥」
    ▲科發源更名為大麥   一時間,包括發友、同行和媒體等紛紛慨嘆,這個始於1997年的植髮老品牌,難道「被收購」、「倒閉了」嗎? 大麥微針植髮全球連鎖院長李興東(原「科發源微針植髮全球連鎖院長」)表示,「大麥」這個名字,是從數千個後選名稱中挑選出來的。不管是中文還是英文,它都屬於簡單、易記一類,同時包含了「讓發友們的頭髮能像大麥一樣茂密繁盛」的美好寓意,也代表著品牌未來發展的方向。
  • 堅守醫療本質 大麥微針植髮以技術驅動品牌化發展
    後來,李興東在北京開辦了植髮醫院,並創立了品牌"科發源"(後更名為"大麥微針植髮")。發展至今,大麥微針植髮已成為植髮行業知名的直營連鎖醫療集團,服務人次超60萬。一直以來,李興東都堅持回歸醫療本質,注重對醫生的標準化培訓與培養,並參與建立了相關醫生專家聯盟和民間機構,保證植髮質量。
  • 不打價格戰的科發源,靠「微針植髮」實現高速成長
    如果將男同胞的謝頂面積加在一起,差不多有4725平方公裡,相當於1.5個杭州那麼大,而這是一個近4000億的巨大市場。「在此之前,競爭絕沒有這麼激烈。」科發源植髮董事長李興東表示,1997年他創立科發源,是中國最早做植髮的民營機構。2016年資本進入這個行業後,市場被推動,另一家機構快速發展,競爭和挑戰擺在了科發源面前。
  • 大麥微針植髮宣傳或違反《廣告法》宣傳失效專利承諾毛囊成活率
    大麥微針植髮使用未授予專利權的專利申請和已經終止、無效的專利作廣告的行為涉嫌違反上述規定。記者還發現,大麥微針植髮官網存有對「毛囊成活率保障」作了詳細的描述。其中包括「本機構保證毛囊成活率不低於96%」、「患者在本機構植髮手術12個月後,如果毛囊成活率低於96%,本機構將為患者免費修復或退還相應的手術費用」等表述。
  • 科發源發布首個微針植髮標準 大力推進全球化戰略
    9月11日,「科發源微針植髮2018年全球戰略升級發布會」在京舉辦。科發源植髮連鎖醫院院長李興東表示,此次戰略升級,科發源除了品牌形象及醫療品質全面升級之外,還將大力推進全球化戰略。同時,科發源制定並發布了《2018微針植髮技術標準制定白皮書》。
  • 科發源出席世界植髮大會:中國微針植髮技術走上國際講壇
    2018年10月10日到14日, 由國際植髮協會舉辦的第26屆世界植髮大會(26th World Congress of ISHRS)在美國洛杉磯隆重召開,為期4天的學術會議,吸引了全球近千位毛髮移植專家和醫療器械廠商參加,科發源全球連鎖植髮醫院院長李興東、科發源植髮技術研究院院長鄒建紅一行8人, 受邀出席此次盛會。
  • 科發源微針植髮怎麼樣 微創,精準種植,恢復快
    、微針植髮等國際先進的植髮技術,並進行了多次改造革新,斬獲9項國內專利。   目前,微針植髮成為國際上先進的植髮機構優先採用的技術,而科發源在國內已經成為了「微針植髮」的代名詞。      面對這一市場情況,2018年,科發源經過長期調研製定的《2018微針植髮技術標準制定白皮書》正式公布。作為行業首個微針植髮(Implanter Pen)技術標準,白皮書針對微針植髮技術的臨床應用,制定了嚴謹規範的標準,其內容得到了行業專家的廣泛認同。
  • 切實提升毛囊成活率 大麥微針植髮幫助發友解決脫髮困擾
    11月22日,大麥微針植髮深圳分院迎來喬遷。大麥微針植髮醫療集團運營總監吳慧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章星琪、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廉翠紅、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副顧問醫生張振穎、深圳市寶安區人民醫院皮膚性病科主任醫師徐向前、大麥微針植髮深圳分院院長房靜、大麥微針植髮明星發友曹恆等嘉賓和深圳近百名發友代表共同參加活動。
  • 大麥微針植髮受邀毛髮領域權威學術活動分享微針植髮技術歷程
    植髮:15810155700作為微針植髮技術的創新引領者,大麥微針植髮全球連鎖醫院院長李興東受邀參會,圍繞脫髮治療和植髮技術的發展進行了主題分享。脫髮問題趨於大眾化 "植養固"一體化終身治療是關鍵近年來,脫髮問題悄然在人群中蔓延開來,成為一種越來越普遍的社會現象。
  • 亞洲毛髮移植大會在京舉行 微針植髮被廣泛推薦
    全球植髮之父、FUE植髮發明者William Rassman博士有數據預計,到2023年,全球植髮市場規模將達到238.8億美元,未來五年的年複合增速將達到24%。但是行業內的競爭也愈發激烈,植髮市場魚龍混雜,亂象叢生。
  • 奇葩說肖驍助陣科發源植髮醫美項目直播完美收官!
    相信很多源粉們在看到了發布的直播預熱消息後,當晚8點都參與了科發源上海分院頂級植髮專家付華剛主任受邀參加的《奇葩說》超級辯手肖驍「輕醫美,正當紅」直播答疑節目!目前直播已在熱烈的互動氛圍中結束了,但是對直播過程中分享的內容仍然意猶未盡。
  • 科發源植髮三年後,我來說說植髮的水有多混
    在科發源植髮已經過去了3年時間,現在我的種植的頭髮也已經經歷了狂脫期,目前也已經進入穩定期,現在的頭髮已經恢復了。3年時間過去了,不但我的頭髮和形象改變了,科發源植髮的名稱也變了,以前的科發源植髮,現在叫大麥微針植髮。
  • 訪談|大麥微針植髮創始人李興東:未來5年看不到植髮行業天花板
    中國的植髮起步於1997年,大麥微針植髮在北京開出了第一家植髮醫院。20年後,資本才開始加注到這個行業,2017年9月雍禾植髮獲得中信數億元的注資,這也是資本第一次進入植髮領域,2018年初,碧蓮盛獲得了華蓋資本5億元投資。
  • 大麥微針植髮受邀參與海南衛視《健康新時代》 普及植髮技術原理和...
    近日,大型健康科普節目海南衛視《健康新時代》就聚焦大眾關注的脫髮問題,圍繞脫髮治療,邀請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楊淑霞、大麥微針植髮全球連鎖醫院院長、中國整形美容協會毛髮醫學分會秘書長李興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助理研究員邢青斌等權威人士進行了專題探討。
  • 網友網曝在科發源植髮失敗,行業亂象能否得到整治
    近期在網站上出現很多關於科發源植髮失敗的帖子,在貼中筆者多次強調患者在科發源植髮失敗,以曝光科發源植髮失敗經歷為噱頭,蓄意抹黑科發源植髮失敗。那麼科發源植髮失敗案例多嗎?
  • 我在科發源植髮(大麥植髮)兩年沒有失敗才知道植髮的水有多混
    考慮植髮後,科發源植髮在我的考察名單之中,論壇上,他們成功案例的帖子比比皆是,很容易給人造成技術高、成功率高的印象。我初步確定了三家機構,決定利用假期去北京科發源考察一下。在此之前,我通過QQ和科發源(大麥植髮)和其他機構的醫生聯繫過,聽說我要來北京時,科發源(大麥植髮)的支醫生熱情邀請我去考察,說他們有活動。植髮後,植髮的發友陸續住進來,我們也開始交流起信息。
  • 大麥微針不剃髮植髮:用匠心引領個性化美學新潮流
    近日,大麥微針植髮在京發布了毛髮移植最新技術——不剃髮微針植髮,多位業界頂尖專家聯袂為廣大發友帶來巨大福音,將掀起個性化美學設計新潮流。  毛髮對於人類,尤其是愛美人士來說,有著突出的美學價值。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從哪個角度審視,都無法迴避毛髮對人視覺產生的直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