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固城湖下系2500年前王宮遺址 與周瑜有關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固城湖下究竟藏著怎樣的秘密?如果像專家所說,「一字街」還在陸地上,那水下又藏著什麼?那些流傳千年的故事又都是真的嗎?顯然這些都不得而知了。但是在當地專家的不斷考證中,固城湖下藏著楚平王王宮一部分的說法,漸漸浮出水面。

  高淳縣特色文化研究辦公室主任濮陽康京告訴記者,固城湖因固城而得名,固城是南京最早的城市,比南京市中心的越城還早。固城發起於公元前541年,消失在東吳時期;固城就躺在固城湖的懷中,養育了固城的老百姓,那麼,固城湖會不會在脾氣「暴虐」的時候,吞噬了固城?顯然是有可能的。在固城消失前,這裡曾建有楚平王的王宮,專家陪同記者,在大片的農田與雜草中,部分地還原出了當年王宮的樣子,而找尋不到的那一部分很有可能就埋藏在固城湖下。

  □現代快報記者 胡玉梅 王穎菲

  2000多年前的北鬥七星古城

  在固城鎮內,有一個江蘇省文保單位的碑,那就是固城遺址。「固城遺址太重要了,正在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呢。」濮陽康京說。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濮陽康京就從事文物普查工作,他曾經拿著竹竿實地測量固城的邊界線。「固城是什麼?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其實,也叫楚王城。」濮陽康京說,東周時期,吳築固城為「瀨渚邑」,史書上記載,城周長七裡三百三十步,裡面還有子城,子城的周長是一裡九十步。城垣建築十分堅固,這就是後來有名的固城,「固城湖」的名字也由此而來。「2500年前的固城,就在現在的固城鎮內,一共3900多米,那一年,我拿了竹竿找準了一個點,從早晨開始一點點丈量,一直丈量到了晚上8點多才結束。」

  「古時的固城,最裡面的是楚平王的王宮。當時楚平王看到這裡有山有水,進可攻退可守,風水很好,便在這裡築城。」楚平王的王宮也就是子城,應該是一個方形的王宮,外面便是市民的居住區,也就是羅城。時代更迭,到了漢代,固城變成了一個北鬥七星古城。「當時非常講究風水,北鬥七星陣應該也有說法。」濮陽康京說。

  固城的消失和周瑜有關?

  春秋戰國,戰事不斷,那時候,儘管有護城壕,依水而居,交通發達便利,但這裡是兵家必爭之地,常常會有大規模的戰爭爆發。

  相傳,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聽信費無忌的讒言,謀圖廢太子另立,誘殺伍子胥父兄。於是伍子胥逃亡吳國,路過固城遇到了浣紗女史貞女,被她所救。「當時,伍子胥逃到固城的一個河邊,發現了正在浣紗的史貞女,浣紗女不僅把用來漿紗的米漿給飢腸轆轆的伍子胥吃,還乘船帶他過河。後來,追捕官兵過來,為了不供出伍子胥,女孩投河自盡。」直到今天,固城鎮中心還豎著伍子胥像。

  而伍子胥投奔吳國後,得到了吳王闔閭的重用,後來伍子胥帶兵攻打了楚國。固城宮殿的戰火幾個月都不滅,這樣一座宮城就廢掉了。後來,越王勾踐又滅了吳,固城改為越國的管轄地。公元前334年,楚國滅了越國,楚國把越國所有的領地收歸己有,於是,固城又歸楚國管轄。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了天下,固城變成了溧陽縣治,管轄現在的溧水、高淳、溧陽縣。

  「固城的真正廢棄,可能和周瑜有關。當時為了消除對南京城的威脅,周瑜把南京(建業)外圍的大小城都給廢了。」濮陽康京說,考古勘探也表明,出土文物大多是漢代的,東漢末年後的文物就很少了。

  昔日王宮變農田,仍依稀可見固城城壕與土城牆

  2500年前的王宮什麼樣?現在已經想像不出來。濮陽康京說,通過多年普查,他找到了當年王宮的城牆、護城壕,而且還曾經在護城壕內出土了兵器。

  濮陽康京帶著記者來到固城鎮的新建村,指著一處房子說,「你看,我調查後發現,這個房子就建在當年王宮的護城壕上。」

  濮陽康京說,新建村所在的村落在建國前是亂墳崗,上世紀80年代,還很容易看出這片遺蹟。沿著村子遺址來到一片農田,「不要小看這片農田,我們調查發現,這就是當時王宮的所在。」眼前綠油油的水稻田,真的很難和2500年前的王宮掛鈎。不過,就在這麼看起來亂糟糟的環境中,濮陽康京發現了一塊漢代的文字磚,磚上的銘文仍清晰可見。在泥土和堆砌的磚瓦中,還是時不時能發現破碎、散落著的瓦片以及漢代刻了字的磚石等。同時,拂開纏繞著蜘蛛網的雜草,也還依稀可以發現古時的排水溝以及古城的殘垣。

  從新建村出來,一直向前,又是一大片的農田。在一片農田上,還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廟,濮陽康京說,這就是楚王廟,是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楚王而設立的。以前,楚王廟前還有一個清水塘和一個渾水塘,路過的人,如果心腸不好,影子就會出現在渾水塘中,而善良的人影子則出現在清水塘中。可惜,如今渾水塘已經沒有了。再往前,沿著莊稼地往前走,可以看出隆起的一條長長的土城牆,土城牆一直往前延伸,比旁邊都高出一大截,站在上面,有一種自然的「威儀」,不過,這個用泥土夯築的土城牆上,現在已經種滿了莊稼。

  古城牆邊上是條溝,現在種滿了茭白。「這是黃金蕩,是固城的城壕,在這我們發現了銅劍鏃,應該是戰國時,打仗落在水裡的。」

  常常會在水中發現固城「遺物」

  「經初步勘探,固城外城垣周長3900多米。保存較好的北城垣,基礎寬41米,殘高4—6米,外有護城坡,頂部寬有25米左右。」濮陽康京說,這只是固城王宮的範圍,當時為了供養王宮生活,在固城的西面水網地帶,老百姓築圩,在圩內種糧食,供應給固城的貴族們。「最早的圩叫相國圩,現在還有,這是當時最早圍湖墾田的見證。」

  濮陽康京帶著記者,一路走,在固城湖和胥河的銜接處,遠遠可以看到當地的花山和秀山,一條田埂筆直地朝向新建村。「這是當時固城的中軸線。」濮陽康京說,在中軸線上,南京大學地理學的專家教授曾經帶領學生做過地質勘探,這也見證了固城湖是怎麼變小的。

  由於固城不斷膨脹,人們不斷圍湖墾田,於是過上了水退,人就回來生活;水進,人就往高處走的生活。於是,有的房子就這麼淹沒了,包括來不及運走的生活用品,就永遠沉沒在了湖底。

  濮陽康京說,固城遺址至今沒有發掘,但城內遺留下了上自西周、下至唐宋的歷史文物,尤其是兩漢時期的文物很豐富。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物常常見於王宮的西邊,1979年,開挖山河黃金港,出土了1柄西周早期的銅直內戈,兩件春秋時期的青銅甬鍾,還有青銅劍、銅鏃。從建國初到現在,城內發現了戰國的貨幣郢爰、漢代的陶樓、漢代的銅燈等等。

  「在固城湖內,也曾經出土過非常貴重的文物,那就是《校官之碑》,目前這塊碑珍藏在南京博物院。它就是在固城湖發現的,是目前江蘇保存時代最早的一通漢碑。碑文470多字,記載了漢溧陽長潘乾為地方辦學的政績。而史料記載,潘乾是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前任的溧陽長。這塊碑是固城在漢朝時期,溧陽縣治的實物佐證。」

  尋訪尾聲

  湖底是否有王宮遺址

  有待進一步探查

  當時,固城的王宮加上附屬部分,非常龐大,應該是把固城湖都「吃」掉了不少。「住在湖邊,常常要和水作鬥爭。高淳至今還有80多個圩,這些圩建造起來非常不容易,它們都是古老的水利設施。」濮陽康京說,當時,為了建這些圩,男人們、甚至女人們都要去挑土,建壩擋水。一旦壩垮了,水就會到處淹,歷史上還曾經淹沒了安徽的不少村莊。

  固城的老百姓的房子長什麼樣兒?濮陽康京說,早期應該是比較簡單的,但是到了漢代,已經有比較講究的房子了。因為,他們曾經採集到漢代的「雲紋」、「獸面紋」瓦當,繩紋筒瓦,長方形板瓦,模印幾何磚文,殘陶器片等。這在當時,都是屬於高檔產品,尤其是筒瓦和板瓦的發現,表明固城在漢代已經有比較講究的建築。

  如果固城湖下真的有古城,究竟是什麼樣?

  濮陽康京笑著表示,或許下面真的有古代小村落;也許甚至還有古墓;也許,這只是一個世代相傳的美好傳說。畢竟,固城絕大部分遺址都留在了陸地上,水下究竟有沒有楚平王王宮遺址,只有下去探查了才能搞清楚。

相關焦點

  • 廣州:南越王宮遺址發掘兩口古井 井水能飲用
    兩口水井位於南越王宮遺址宮殿兩廊南北相距不到8米的位置,北井(上圖)是食水井,南井(下圖)是滲水井,專門用於處理汙水。在南越王宮遺址發掘的水井中,最豪華的是位於王宮遺址北面一口南漢國的宮廷食用井。
  • 「我」在吳哥古蹟修文物:承擔核心王宮遺址修復
    寺廟須彌壇頂層的五座高塔用硬質砂巖建造而成,陽光照射下熠熠發光,十分獨特。「城皆疊石為之,高可二丈。石甚周密堅固,且不生雜草。」700多年前,另一個中國人就曾描述過吳哥王朝用石頭建城的風格。公元1296年,元成宗元貞二年,元朝派出使團出訪真臘國(柬埔寨古稱)。
  • 廣州南越王宮遺址,發現千年前古井,考古隊:放心,這水還能喝
    南越國遺址就是在這裡發現,南越國遺址是南越國王宮遺址,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內,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包括御花園遺址、南越國宮殿遺址、南漢國宮殿遺址以及各朝官署遺址等。在這片遺址上,發現距今2000多年的古井,這井有什麼蹊蹺呢? 2009年8月的一天,負責南越王宮遺址發掘的考古隊員小李,像往常一樣開始工作。忽然聽到隊員再喊:「我這裡有新發現。」
  • 江蘇高淳固城湖青松水產專業合作聯社調研報告
    江蘇高淳固城湖青松水產專業合作聯社調研報告2011-08-25 16: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供銷合作網        瀏覽量: 4551 次 我要評論   作者:袁靜波  基本情況  固城湖青松水產專業合作聯社(下稱「青松聯社」)是由江蘇省供銷合作社組織發起
  • 南越王宮博物館館長全洪:2200年前廣州人已吃上荔枝楊梅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後縱火燒了番禺城,這讓南越王宮的具體地址和形制長期湮沒於茫茫塵土之中。直到20世紀70年代,考古人員在挖掘秦造船遺址時,才意外地發現了王宮遺蹟。1995年全洪參加了南越國宮署遺址的考古發掘,發現南越王宮御苑的大型石構水池,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皿和磚石等文物。
  • 邳州古遺址考之三:大汶口文化與梁王城遺址(作者 張可春)
    從下到上,依次為大汶口文化層、龍山文化層、商周文化層、春秋戰國文化層、南北朝至隋文化層、宋元文化層等及現代耕土層梁王城大汶口文化層為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存,是梁王城遺址中時代最早的一批遺蹟,包括房址、墓葬及大型作坊遺蹟。
  • 2500年前第一座蘇州古城闔閭大城究竟在哪裡?
    經過2007年3月到2008年8月的考古發掘,9月10日,在無錫市政府召開的「無錫闔閭城遺址全國考古專家論證會」上,來自國家文物局、江蘇省文物局的領導和北京、上海、浙江、山東、河南、湖北、江蘇等地的考古學、歷史學和文物保護規劃的專家初步認定:闔閭城遺址為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之間春秋時期吳王闔閭的都城。
  • 江蘇丹陽現西周時期吳國遺址 建於2800年前(圖)
    但是,這個歷史之謎將有可能被破解——考古專家在丹陽葛城發現了目前最早的吳國遺址!近日,江蘇省文博界11位專家會聚丹陽,認定葛城從西周延續至春秋,是已發現的時代最早、規格最高、延續時間最長的吳國城址,可稱作「吳國第一城」。葛城遺址正準備申報第7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 河北康保西土城遺址:800年前金代邊貿城輪廓初現
    河北康保西土城遺址:800年前金代邊貿城輪廓初現 2014-09-29 13:42:22,29日,記者在發掘現場看到,隨著大量金代遺蹟遺物的出土,一座800年前的金代邊貿城輪廓初現。
  • 湖北荊門挖出5000年前城河遺址 還原史前人類社會
    原標題:湖北荊門挖出5000年前城河遺址 還原史前人類社會從古埃及的孟菲斯到瑪雅的奇琴伊察,從羅馬帝國的傳奇龐貝到東方傳說樓蘭……在人類文明歷史上,曾經有多少盛極一時的古城悄然佚失,他們是被泥土塵沙掩埋的過往,是被歲月風霜剝蝕的文明。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是今天人類進步的一塊塊厚重基石。
  • 全球12處瀕臨消失遺址:瑪雅文化遺址上榜
    根據全球遺產基金上周公布的最新報告,阿尼古城是世界上12個處於崩潰邊緣的文化遺址之一。在公元10世紀和11世紀,阿尼城的居民是亞美尼亞人,城內擁有教堂等許多建築,這些建築物為整個歐洲的哥德式建築風格注入了靈感。  14世紀,亞美尼亞人在土耳其統治下被迫離開,阿尼古城就此遭到廢棄。今天,由於土耳其當局未能妥善保護,阿尼古城遺址經常遭到洗劫和破壞。
  • 南越王宮的博物館
    南越王宮博物館天台上復原了南越王宮苑水渠場景,看著那水渠中激起的浪花,耳聞譁譁不絕的水聲,仍能感受到當時的「城裡人」回歸自然的享受。水關是番禺城城市建設一大亮點。「南越國水關的木閘遺蹟面積約903平方米,是目前我國考古發現時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處木結構水閘遺址」。該水閘具有防潮、洩洪、引水多重功能。
  • 南京發現石頭城遺址 曾是三國東吳軍事要塞
    新華社南京11月17日電(記者蔣芳、屈婷)記者從近日在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古代都城考古新發現國際學術研討會獲悉,近期考古專家發現了三國時期東吳及東晉南朝的石頭城遺蹟,距今已有約1800年歷史。  史料記載,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孫權將其政治中心從京口(今鎮江)遷至秣陵(今南京)。
  • 史前遺址石峁,會是誰的城?
    1958年全國文物普查發現,時代比夏代要早邵晶介紹,國人對石峁遺址的關注可追溯到大概一百年前,那時國內報紙上就有一些關於石峁遺址初步的記載。但那時對石峁遺址的性質和年代都有一些誤判,報紙上是這樣說的:在神木高家堡一帶有個遺址,可能和匈奴女王有關。真正意義上的考古調查應該是新中國成立後。
  • 5000年前的史前城市!良渚古城遺址參與世界遺產大會審議
    良渚古城,是5000年前在太湖流域的一個臨水而居的史前城市,壯闊恢弘的良渚王都。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讓世界範圍內的考古學家為止震驚。5000年前,這裡是一片河湖遍布的水鄉澤國,良渚人來到這裡,營建良渚古城。為防範洪水,良渚人在北部山前修築長堤,在西南方向修築平原低壩,在西北方向修築谷口高壩。長堤和水壩攔蓄洪水,為古城的營建做好準備。良渚古城位於水利系統東南方向,由一系列大大小小的人工臺地構成,其中心是規模宏大的莫角山臺地。 莫角山西北方的反山是良渚時代的一處王陵。
  • 埃及發現2500年前木乃伊棺材 網友被嚇壞:別開
    原標題:埃及發現2500年前木乃伊棺材,網友:今年是2020,別開![文/觀察者網劉程輝]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1日報導,上周,埃及挖掘出13口木棺,據悉,這些棺材保存有超過2500年的人類木乃伊。
  • 鄭州商城遺址方城之外是圓城 城郭布局影響後世
    ,鄭州古都學會、鄭州商城遺址保護管理處等承辦的紀念鄭州商城遺址發現60周年座談會昨天在鄭州舉行。目前已基本探明外廓城的形制、走向,外廓城大致呈圓形,內方外圓,推測可能與古人「天圓地方」的理念有關。參加座談會的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李伯謙、許順湛、王巍等人建議,河南的文物考古工作者要抓緊尋找商王的陵墓區在哪裡,早期的甲骨文在哪裡。
  • 吳國第一城——丹陽葛城
    考古專家認為:以城牆來看,這裡只是內城,西周時這麼大的內城規格已經很高了。和現代城市不同,古代的城有城有廓,即內城和外城,「築城以守君,造廓以衛民」,普通人不可能住在內城裡。葛城的形制很獨特,水和城環環相套。根據種種跡象推測,葛城可能有三層水三層城,總面積在4平方公裡以上。這種水環城、城環水的結構和後來發現的常州春秋淹城一樣。
  • 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調查:中國南方的「故宮」
    最近在湖南湘西的老司城遺址考古發掘,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表示:「老司城遺址是永順土司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軍事中心、文化中心。它的最大考古價值就是填補了土司考古學的空白,為研究國家制度、民族關係、民族文化等提供了物化載體,為我國土司制度考古學開了一個好頭。」有專家更是表示,此次挖掘出土的老司城,有可能成為中國的馬丘比丘。
  • 寧夏彭陽縣發現商周遺址 專家推斷墓葬系諸侯級別
    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新華社銀川12月2日電(記者於瑤、許晉豫)記者從1日召開的寧夏彭陽縣新集鄉姚河塬商周遺址專家論證會上獲悉,考古人員今年在彭陽縣紅河流域開展區域系統考古調查過程中發現了姚河塬商周遺址。從遺址規模、墓葬等級、鑄銅作坊看,專家推斷遺址發掘的大墓系諸侯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