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一個懷胎十月的孩子從肚子裡
「憋」出來
到底是個啥體驗
3219萬次的瀏覽量
透露出大家對生命大起源滿滿的好奇欲
點擊播放 GIF 0.2M
(來源:soogif)
痛不欲生的經歷先不說
「特別」的體驗也有很多
一邊生娃一邊拉粑粑的
憋出鼻涕泡的
抖腿的
噴羊水的
真的是好笑又心酸
不到萬不得已
哪個媽媽願意這樣?
生孩子,真的是
太太太太太不容易了!!
但
前段時間
浙江的一位孕媽媽
走著路,就把孩子給「秒生」了
驚呆了一大波網友
點擊播放 GIF 0.8M
(來源:soogif.com)
聽起來是不是覺得so easy??
現場卻是驚魂一刻!
時間:下午5:00
地點:浙江台州黃巖區某交叉路口
視頻中,一位大肚孕媽頗為吃力地走著,看得出此時身體已有些不適。
一個大跨步之後,一團黑乎乎的東西(胎兒)從孕婦的裙下掉了出來。
(仔細看,能看到一段露出來的胎兒的臍帶。)
孕婦嚇得杵在原地不敢動(目測孕媽身高在160cm左右,孩子掉下來的高度估計有60cm)。
兩分鐘後,路邊店裡一個阿姨拿了一條小毯子跑了過來,輕輕地將孩子包了起來。
(據阿姨回憶,孩子當時嘴唇發黑,她提起孩子的腿,拍了屁股好幾回才哭出來,嘴唇慢慢紅潤起來,還微微睜開了一隻眼睛)
(阿姨起初想去拿剪刀幫忙剪斷臍帶,但又擔心發生意外,只好原地託著孩子,等醫生來)
從這個角度看到,地上還有一攤血。
(圖片來源:都市快報)
對於沒有生過娃的朋友來說
這麼快就「卸貨」簡直不可思議
那么正常的自然分娩
究竟是啥步驟呢?
用心感受,勝過自己生了一次娃
點擊播放 GIF 0.5M
(來源:babycenter.cn,下同)
正常狀況下
產婦分娩需要經過三個產程
第一產程是宮頸擴張期
從有規律的宮縮開始到子宮口開全
頭胎的孕媽一般是11~22小時
二胎及以上的孕媽會快一些
大多需6~16小時
點擊播放 GIF 0.5M
第二產程是胎兒娩出期
指宮口開全到胎兒娩出
頭胎孕媽約需40分鐘~3小時
二胎及以上的孕媽快的幾分鐘
慢的可能也要2小時
點擊播放 GIF 0.4M
點擊播放 GIF 0.4M
生完孩子,就完了?
不!你還要「生」胎盤
第三產程是胎盤娩出期
從胎兒娩出到胎盤娩出
大約5~15分鐘,不超過30分鐘
點擊播放 GIF 0.4M
全程皺著眉頭看完
畢竟,隔著屏幕
都能感受到生娃過程的艱難
那這樣看
「神速生娃」好像也沒有什麼不好
畢竟痛苦的時間少了
首先來回答上面快速生娃的問題。
很多準媽媽受了生孩子之痛,真心羨慕那些能快速「卸貨」的媽媽,甚至想知道加快順產的秘訣。
從原理來說,子宮收縮強度越好,生產進程就越快。
此外,子宮內胎兒的大小、胎位也和生孩子快不快有關係。八斤重的寶寶和六斤重的,自然生產難度也就不一樣。當然,這和準媽媽的骨盆大小也有一定關係,但不是決定因素。
總的來說,生孩子的速度是受多個條件影響的,不是你想快就能快。而且生孩子快就一定好嗎?其實真的不是!
醫學上有個專業名詞叫「急產」,就是指那些從規律宮縮到寶寶出生少於3小時的神速生娃。如經產婦產道鬆弛,或有胎盤早剝、低體重的嬰兒(子宮內生長受限)或是妊娠期高血壓等情況。
分娩原本應該是一個自然而緩慢的過程,如果被按了快進鍵,媽媽和寶寶都容易「受傷」。
「急產」和「難產」一樣,藏了很多「雷」: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30.3萬名婦女死於與妊娠或分娩有關的併發症[1]。
對於孕媽媽
可能導致軟產道裂傷:時間短,速度快,子宮頸、陰道沒有充分擴張。
產後大出血:超快速的產程,會讓收縮乏力的子宮大出血。
傷口感染。
遲發性羊水栓塞。
對於寶寶
最大的危害就是缺氧:急產時宮縮力度過強、頻率過快,容易發生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甚至死產。
寶寶在產道內受到的壓力突然解除,可能導致新生兒顱內出血。
受外傷以及未經消毒的接觸可能導致感染。像浙江那位孕媽,寶寶直接跌落到地上,很可能會受傷[2]。
在快速分娩的情況下,孕媽的最大挑戰可能是情緒的動蕩,很容易就慌了神。
面對突然而來的急產,記住這4個簡單的步驟,能幫助準媽媽們控制情況:
最好要躺。儘量讓產婦找一個衛生條件好些的地方平躺,避免孩子出生時頭部著地。
呼吸要順。通過控制呼吸頻率鎮定,同時撥打120急救電話,讓產科醫生電話指導。
最好能找到一個人,陪伴在產婦身邊。
平躺後如果姿勢要調整,可以保持仰臥或者側臥的姿勢。
撥打120的同時,還可以適當進行以下操作:
如果感覺胎頭要出來了,陪產人可以用一隻手先護著胎頭,讓寶寶慢慢出來,避免頭部受到碰撞。另一隻手護著會陰部,有助減少嚴重的會陰撕裂。
如果胎盤在急救人員到來之前自動娩出,就用毛巾或報紙包起來。
不要剪斷臍帶,並將胎盤放在高於嬰兒或與嬰兒高度相同的地方。
但比起臨場應變,提前做好待產準備更重要,學會判斷去醫院的時機,是每位孕媽的必修課。
如果出現以下徵兆,建議儘快收拾好待產包去醫院:
分泌物帶血絲,即俗稱的「見紅」。分娩前24~48小時內,子宮頸口附近的胎膜與該處的子宮壁分離,毛細管破裂而經陰道排出少量血,並與宮頸管內的黏液相混而排出。一般見紅後24小時內就會開始陣痛,進入分娩階段。
規律的宮縮。臨產前,子宮收縮逐漸增強,孕媽小腹或腰部會出現有規律的陣痛,每次陣痛持續30秒以上,間隔時間5~6分鐘,這就是規律宮縮,說明要生了。這時陪產人就要根據醫院的遠近來計算出發的時間了。
胎膜破裂,也就是「破水」。羊水(清亮色)流出時,會有溫熱的感覺,像是排尿,但是自己控制不住。正常的破膜多發生在孕媽媽宮口近開全時。如果臨產前孕媽媽的胎膜破裂,甚至還未見紅就破膜了,這就是「胎膜早破」,是病理情況,需要馬上送往醫院。
二胎及以上的孕媽,由於有過分娩經歷、宮頸口比較松等原因,分娩過程相對較快,所以一般有反應,就要提前動身。而初產婦臨產後一般也需要十幾個小時,所以不必過於著急,保持體力為分娩做準備。
「母子平安」這看似輕描淡寫的四個字背後,可能藏著分娩的無數個驚險時刻,慶幸那位馬路上分娩的媽媽和男寶寶平安無事。
每一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每一位媽媽都很偉大~!
審閱專家:赫英東|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產科副主任醫師
參考文獻
[1]世界衛生組織. 孕產婦死亡率.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maternal-mortality
[2]金敏麗,金麗君.急產對母兒創傷治療及預防的探討[J].浙江創傷外科,2007,12(2):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