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歲的張連偉說自己還保持著運動員的心態,談退休為時尚早。
中國第一代高爾夫球員中的碩果僅存者,
張連偉,仍活躍在賽場,
成中國高爾夫一面久經考驗的旗幟,
意志過硬、球技過硬、戰績過硬。
他是中國高爾夫30年歷史的親歷者,
也將被載入中國高爾夫的史冊。
一切的榮耀,都源於:真愛。
影像
「冒煙」的張大哥
5月2日,張連偉年滿49歲,8天前的4月24日,張連偉連續第20次站在沃爾沃中國公開賽的賽場上,但遺憾止步前兩輪
4月25日傍晚,第20屆沃爾沃中國公開賽第二輪比賽接近尾聲,在正中高爾夫球會第18洞果嶺旁的沙坑裡,張連偉完成了精彩的救球,球滾到洞口邊,張連偉輕鬆推進,保住標準桿。
張連偉的第二輪成績是平標準桿的72桿,但由於第一輪糟糕的77桿,兩輪高於標準桿5桿的成績讓他無緣後兩輪比賽。
走下第18洞果嶺,張連偉表現出成熟職業球員的風採。他表情輕鬆,笑著和觀賽的人群揮手示意,不拒前來索要籤名的球迷。
這是這位中國高爾夫傳奇人物在第二十屆高爾夫國家公開賽上的最後身影,此前,他連續19年參賽。
面對在記分處等待他的新京報記者,張連偉無奈地說道:「兩天的比賽,留下的遺憾太多了。昨天3個3推(果嶺上三次推擊進洞),今天兩個3推,不是那麼完美。」
在第一輪比賽後,他知道必須在第二天打出低於標準桿4桿或5桿的成績才能晉級,可惜事與願違。
記者在第18洞看到張連偉時,他的頭上已經沒有了高爾夫帽子。這對於職業高爾夫球員來說是少見的現象,因為他們的帽子上都印有贊助商的商標。賽後,張連偉向新京報記者解釋說:「我打得快冒煙了!」
的確,深圳4月底的溫度已經接近30攝氏度,正中高爾夫球場的大面積水域也在增加著空氣的溼度。
然而對於南徵北戰多年的張連偉來說,「冒煙」的原因可能不只是溼熱的天氣。
變遷
「一代」球手到「四代」球手
作為中國第一代高爾夫球手,中國高爾夫的滄海桑田在他心裡激蕩著別樣的情緒
在本屆沃爾沃中國公開賽賽前的歡迎晚宴上,張連偉被賽事組委會授予「20年榮耀獎」。對於一個連續參加國家級高爾夫公開賽20年的球員來說,這是莫大的肯定。
今年5月2日,張連偉年滿49歲。20年佔張連偉49年人生歲月的40%,他沒想到自己命運會和一項賽事如此緊密地聯繫起來。
20年前,29歲的張連偉第一次參加沃爾沃中國公開賽時,102人爭奪40萬美元的總獎金,今年的比賽總獎金已經漲至2000萬人民幣(約320萬美元)。
在20年中國公開賽歷史上,出現了20個不同的冠軍,張連偉曾在2003年奪冠。重要的是,他還在另外19屆比賽中全部參賽。
回溯20年前,1995年4月27日,第一屆沃爾沃中國公開賽在北京國際高爾夫俱樂部舉行。當時,全中國包括張連偉在內的職業男女球員共十餘人,這十餘人在1994年剛轉職業,他們是中國的第一代高爾夫球手。
白駒過隙,20年後,在今年參加沃爾沃中國公開賽的男子球員中,僅職業球員就有27人,另外還有包括關天朗、竇澤成在內的6名業餘球手。
在賽事組委會的新聞稿中,參加本屆中國公開賽的中國軍團被定義為「老中青少四代中國高爾夫球員」,張連偉屬於「老」,梁文衝為「中」,吳阿順歸為「青」,關天朗等業餘小將是「少」。
1995年,在第一屆沃爾沃中國公開賽時,張連偉是唯一晉級後兩輪的中國球員,最終獲得第3名的佳績,贏取28800美元的獎金。當時,16歲的梁文衝在中山溫泉高爾夫俱樂部學球不到兩年,10歲的吳阿順還是福建漳州市薌城區西洋坪村的田間孩童。
如此的歷史沿革怎能不激起張連偉心中的感慨!也激起了他對第20屆中國公開賽的強烈憧憬。
但如今的張連偉已經不如當年所向披靡。在來深圳參賽的前一周,張連偉參加了在海南舉行的美巡中國賽,他打滿4輪比賽,最終名列並列第20名。對於年近五旬的張連偉來說,在海南的烈日下徵戰4天已經蠶食了他參加中國公開賽的狀態。
4月25日晚,張連偉發微博說:「200元才用兩天,有點可惜!明年再來,感謝大家多年來的支持。」微博配圖是一張本屆比賽球場的官方碼數本,該碼數本售價200元。
歡慶
宴請高爾夫媒體人
雖然晉級今年沃爾沃中國公開賽失利,但這不影響張連偉慶祝2014年這個特別的年份,張連偉這樣形容自己對於高爾夫的感情:「別人是喜歡,我是愛」
2014年對於張連偉來說無疑是重要的年份:29年前的1985年,他開始接觸高爾夫運動;20年前的1994年,他轉為職業球員;11年前的2003年,他獲得歐巡首冠;10年前的2004年,他站在美國名人賽的賽場上。
4月25日晚,張連偉收拾未能晉級中國公開賽後兩輪的心情,宴請赴深圳報導第20屆中國公開賽的中國媒體工作人員。
張連偉宴請媒體的地方是一家距媒體指定住宿酒店約15分鐘步行路程的川菜館,圍著川菜館大堂最靠裡的四張桌子,滿滿當當約坐了30位國內的高爾夫媒體人。
用一位在場老記者的話說:「中國高爾夫媒體人的老中青少四代也到齊了,張連偉的號召力可見一斑。」
牛仔褲、黑皮鞋、Burberry的圓領T恤,張連偉的高爾夫比賽服已經脫去,換上了一身休閒裝。那個被稱為「中國高爾夫第一人」的張大哥在人群中顯得很平常,他操著「廣式普通話」,感謝所有高爾夫媒體數十年的陪伴。
酒過三巡,張連偉的話多了起來,拉著一旁的年輕記者說個不停,30年的高爾夫往事好像怎麼說也說不完。張連偉夫人樂樂坐在另一桌,她注視著丈夫的一舉一動,生怕他當著這麼多媒體面前出什麼洋相。
樂樂告訴新京報記者,「張連偉原來話很少,就是近十年話多了起來,特愛說。」
資深高爾夫作者王遊宇起身向大家宣布道:「今天的主角不僅是張連偉,還有一位特殊的人物。她就是張連偉的太太樂樂,今天是她的生日。」
樂樂的目光從張連偉的身上收回,接受大家的祝賀。此時的張連偉也停止了和年輕記者的侃侃而談,或許開始琢磨宴請媒體結束後怎麼給太太慶祝生日。
當晚,張連偉滿懷感慨地總結道:「別人對高爾夫是喜歡,我是愛!」
張連偉的成長故事詮釋了那句普通的道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1995年,深圳,張連偉在沃爾沃中國巡迴賽比賽中。
1996年,印尼,張連偉在沃爾沃亞洲比洞賽前留影。
2003年,上海旭寶高爾夫俱樂部,張連偉在沃爾沃中國公開賽比賽中。
2003年,張連偉首次問鼎中國公開賽。
2004年,美國奧古斯塔,張連偉在美國名人賽比賽中。
圖/CFP
2014年,深圳正中高爾夫俱樂部,張連偉在第二輪結束後給球迷籤名。
圖/CFP
圖/CFP
2009年,深圳觀瀾湖,張連偉至今最後一次徵戰高爾夫世界盃,左為梁文衝。
起點
從擲標槍到打高爾夫
4月26日,沃爾沃中國公開賽第3輪比賽激戰正酣,張連偉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專訪,將自己對高爾夫30年的「愛」娓娓道來
張連偉的高爾夫故事起始於他的家鄉廣東珠海,在高中時,張連偉是標槍運動員,當時他創造了學校裡的擲標槍紀錄:800克標槍58米。
1985年,珠海國際高爾夫俱樂部建成,珠海市體委有意培養高爾夫人才。20歲的張連偉獲得了去珠海國際高爾夫俱樂部工作的機會。
在那個年代,新中國的高爾夫處於萌芽的狀態。1984年8月,新中國第一家高爾夫球場——中山溫泉高爾夫俱樂部剛剛開業。當1985年張連偉進入珠海國際高爾夫俱樂部工作時,全國範圍內建成開業的高爾夫球場不超過5家。
新中國成立後的高爾夫歷史要從改革開放以後說起,新中國成立時,土地收歸國有,解放前在上海、大連、青島等地的幾家老球場被改作他用,直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高爾夫的歷史一片空白。
在1983年的亞奧理事會上,北京申辦1990年亞運會成功。在1990年北京亞運會上,高爾夫被列入正式比賽項目。同時,政府也認識到建設高爾夫球場對於改善投資環境、引進外資的重要作用。由此,北京、天津、河北、中山、深圳、珠海、大連等地陸續開始由外商投資與當地政府合作興建高爾夫球場。
自1984年至1994年,新中國高爾夫運動前10年的發展還十分緩慢。截至1994年上半年,全國開業的高爾夫球場僅有「九個半」:北京國際高爾夫俱樂部、北京高爾夫俱樂部、北京鄉村高爾夫俱樂部、北京朝陽廣濟堂高爾夫俱樂部、天津國際溫泉高爾夫俱樂部、上海國際鄉村高爾夫俱樂部、深圳高爾夫俱樂部、深圳寶日高爾夫俱樂部、珠海國際高爾夫俱樂部和中山溫泉高爾夫球會,其中北京朝陽廣濟堂高爾夫俱樂部是9洞的城市球場。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歲的張連偉開始接觸高爾夫運動。到球會工作後,張連偉不是一開始就能拿球桿打球,他的工作是球童,給客人背包遞杆擦球。張連偉清楚地記得自己剛進球會時的工資是170元,幹到5年後離開珠海國際時才250元。
當時珠海市體委安排了好幾批運動員來珠海國際球會學高爾夫,但這些球員拿到工資後就走人了,覺得這個運動很孤獨。張連偉解釋自己堅持下來的原因說:「首先,我喜歡高爾夫球場的環境,當時中國很少有這麼好的環境。第二,我拿起杆打球的感覺很爽,因為我扔標槍很遠,我打高爾夫球打得更遠,非常喜歡這個感覺。」
由於是練標槍出身,張連偉將自己轉身發力的天賦用在了打高爾夫上,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張連偉每天的練球量是別人的5倍以上。張連偉回憶說:「在紮實觸球後,桿身給雙手傳遞的美妙震感讓我欲罷不能。」
高爾夫對於張連偉不是孤獨的運動,而是很好的娛樂方式。「但當時是瞎打,沒人教,沒人告訴我該怎麼揮桿,也沒有球技教學的錄像帶或書籍,因此我的動作不是那麼流暢、正規。」張連偉回憶說。
1987年,在一次比試中,張連偉的4號鐵開球遠過球會經理的1號木開球。從此,球會同意張連偉在下午3點後練球。打出高水平高爾夫的概念第一次出現在張連偉的腦海裡,那年他22歲。放到現在,很難想像一個20多歲開始練球的人能夠最終贏得歐巡賽,甚至去奧古斯塔參加美國名人賽。
除打球外,其實張連偉在珠海國際球會工作量非常大。剪草、耙沙、給在球場內的球童送飯,張連偉什麼都幹。張連偉對自己在珠海國際的一項工作記憶猶新:「每天早上,客人沒來前,我給18個洞的果嶺上插旗杆,晚上客人走了,我又把18洞的旗杆收回來,全是我一個人完成。當時可以騎摩託下球場,我一手掌著車把手,一手抱著一堆旗杆,下雨路滑的時候經常騎車滑倒,摔得『狗吃屎』。」說完張連偉哈哈大笑。
但當時的張連偉無疑是幸運的。因為高爾夫球運動最初進入中國時,並不是面向中國人的,只是出於樹立改革開放形象和改善投資環境的需要。上個世紀80年代,在高爾夫球場上打球的絕大部分都是外國人,幾乎看不到中國人的身影。要不是在球會工作,張連偉很難與高爾夫結緣。
跳槽
從「珠海國際」到「深高」
1990年,張連偉從珠海國際高爾夫俱樂部跳槽到深圳高爾夫俱樂部,這無疑是改變張連偉命運的一次決定,他至今都是深高的員工,如今在深高的月工資是4800多元
當張連偉在珠海國際高爾夫俱樂部當球童兼練球時,中國北方的第一代高爾夫球手正在演繹著另一段不同的故事。
1983年,時任河北省省長張曙光批准日本的大場商事會社以合作的形式在河北廊坊建設高爾夫球場,中方出土地,日方出資金,由於雙方在合作方式和意向上的分歧,協議最後中止。
然而日方考慮到1990年亞運會的需要,主動提出願意選拔一批青少年到日本學習,大場商事會社可以提供相關支持。
1984年秋天,從河北省體校選拔出的10名球員開始在國內進行培訓,1985年7月5日,在領隊崔志強(後任中高協秘書長)的帶領下,這10人邁出國門,到日本進行為期三年的學習。這10名球員是:程軍、劉國傑、劉曉軍、賈翠華、吳相兵、席潤生、孫鵬、孫建中、牛立榮、韓志山。
1988年,這10名運動員歸國後全部被安排到深圳高爾夫俱樂部工作。而在1989年,張連偉選擇去深高和這批球員會合。
1989年,張連偉已經是珠海國際高爾夫俱樂部的球童部部長,並在1989年9月獲得了第一屆全國高爾夫球(業餘)錦標賽的冠軍。
張連偉回憶當時「轉會」的原因:「當時我在珠海只有一個人,而當時出國打比賽都需要一個團隊,當時深高已經有一大批球員,國家隊的教練也在深高,我到深高后可以一起組隊出國打比賽。」張連偉沒有考慮到深高能掙多少工資,而是能有更好的比賽機會。
「轉會」深高註定是一次改變張連偉命運的決定。1991年,張連偉和同在深高工作的樂樂相識、相戀,兩人在近10年愛情長跑後於2000年結婚,之後育有一女一子。
而到深高似乎是一次「終身轉會」,因為張連偉至今都是深高的員工,深高替張連偉交著社會保險,今年,深高給他開的工資是每個月4800多元。
真相
全國冠軍不會賣汽水
上個世紀90年代初,作為全國業餘高爾夫的冠軍,張連偉的生活遠沒有想像中輕鬆,他曾在深高球場的小賣部賣過汽水,但他不是稱職的銷售員
獲得1989年第一屆全國高爾夫(業餘)錦標賽冠軍的張連偉和程軍、鄭文根、肖成漢組成中國男隊,參加1990年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一屆亞運會高爾夫比賽。
張連偉回憶說,國家隊賽前實行集訓,在地方過慣了艱苦日子的球手從來沒有享受過這麼好的夥食,「我一下子胖了20斤,衣服都穿不上了!」張連偉笑著說。在那屆亞運會上,中國高爾夫男隊最終獲得隊際賽第4名。
1990年北京亞運會後,張連偉回到深圳高爾夫俱樂部,「貴為」亞運國手張連偉面臨的境遇並不樂觀。
當時,深圳高爾夫俱樂部引進先進的管理機制:進行部門獨立核算,各個部門人員、職責、收入等各項指標落實到位,年終根據各部門完成任務情況論功行賞。
張連偉等球員要練球、要參加比賽,並不能固定在某個崗位堅持工作,所以沒有部門願意接收這些曾經為俱樂部、甚至為國家贏得榮譽的球手。
在這種情況下,深高的一些球手放棄了打球,分到各個部門擔任工作人員,劉曉軍到了前臺,孫建中到了球童部,孫鵬則離開深圳到北京發展。
張連偉、程軍、吳相兵和劉國傑還是沒有著落,最後俱樂部決定把球場裡的小賣店承包給他們,讓他們在小賣店賣飲料和零食,按照銷售額提成發工資。
回憶當年在深高球場中小賣部賣汽水的歲月,張連偉感慨萬千:「1993年,我在小賣部賣了2個月汽水,我當時哪裡有心思做買賣,我經常拿著球桿在小賣部旁試揮,賣汽水完全是一本糊塗帳。客人買汽水不付現金,而是記在帳本上的,我有的記了有的沒記。最後一對帳本,汽水少了6箱不知道去哪兒了。」
這就是張連偉在當時的真實處境:練球,會遭到周圍同事的另眼相看,還影響球會的經營效益;不練球,將放棄自己熱愛的事業。
然而張連偉身處矛盾漩渦並不是他自身的問題。當時的中國高爾夫運動尚未職業化。張連偉身處業餘體制中,按照高爾夫球規則中關於「業餘身份」規定,業餘球員不能把高爾夫球作為謀生的手段,也不得通過高爾夫球獲取任何利益。要想生存,只能作為球場員工,從俱樂部領取工資。
而作為球手,張連偉還肩負著代表國家參加1994年亞運會的任務,他需要較多的訓練時間。另外,參加國內外比賽需要球場付出較多的費用,這會導致俱樂部的其他員工心理不平衡。
轉身
29歲被特批為職業球員
從1985年開始接觸高爾夫運動,到1994年11月被中高協特批為職業球員,9年時間裡,張連偉做夢都在想轉為職業球員
張連偉做夢都渴望成為職業球員,但當時中國高爾夫的職業化政策並未出臺,對於想轉職業的球手來說,這是他們難以想像的悲哀。
但張連偉沒有等太久,1993年7、8月份,中高協相繼出臺了《中國高爾夫球運動試行職業化制度的具體方案(草案)》和《關於舉辦第一屆職業選手選拔賽的請示》。
1993年10月12日至15日,全國高爾夫球錦標賽暨第一次職業高爾夫選手的資格選拔賽在北京國際高爾夫俱樂部舉行。
中高協為中國第一次職業球員考試設立的標準是男子四輪達到296桿或以內,女子三輪達到228桿或以內。張連偉只要完成平均每輪74桿或以內的成績,就能成為中國首批職業球手。但他四輪的成績是74、75、75和74桿,兩桿之差未能達標。
在張連偉之外,也沒有一個人能達到考試的標準。中國第一次職業高爾夫球手資格考試出現了未能產生職業球手的尷尬。
中高協分析職業球員「難產」的原因有三個:一是北京國際高爾夫俱樂部球場難度大,參加考試的球員基本上都在南方球場訓練,對南方球場的百慕達草比較習慣,但北京國際高爾夫俱樂部的球洞區全部使用冷季型草,加上球場特有的多變草紋走向,使球員難以適應;二是在考試的組織安排上不夠完善,尤其是最後一輪將發球時間提前,導致選手準備時間不足;三是第一次考試給選手帶來太大的壓力。
為了儘快讓中國第一批職業選手出爐,中高協決定1994年3月22日至25日在中山溫泉高爾夫球會舉行第二次職業考試。
中高協選擇中山溫泉作為考試場地可謂煞費苦心。首先中山溫泉的標準桿是71桿,按照男子四輪296桿、女子三輪228桿的標準,4輪多出4桿的餘量。而且中山溫泉在南方,南方球手會比較適應。
最終,肖成漢、譚國華、戚增發、鄭洪濤、吳相兵和林燕媚成功通過第二次職業考試,中國終於有了高爾夫職業球員。
由於需要備戰1994年廣島亞運會,張連偉和程軍、鄭文根、林少茹、黃麗霞放棄了這次職業考試,張連偉成為職業球員的夢想再次推遲。
1994年10月2日至16日,日本廣島亞運會舉辦,張連偉自1990年後再次代表中國出徵亞運會。張連偉發揮出色,贏得個人銀牌,為中國高爾夫在亞運賽場上實現了獎牌的突破,張連偉稱這次的成績是「十年磨一劍」。
從廣島亞運會載譽歸來後,1994年11月,張連偉、程軍、鄭文根、黃麗霞和林少茹被中高協特批為職業選手。
從1984年新中國第一家高爾夫俱樂部中山溫泉的建成開業起,在經過10年的發展後,中國最早的一批職業球員終於誕生了。此時的張連偉29歲,在打了9年高爾夫後,在國內業餘賽場上所向披靡後,在代表中國隊兩度參加亞運會後,張連偉終於可以說自己是職業高爾夫運動員了。
是職業球員了就可以接受贊助,張連偉記得自己的第一批贊助商是威爾遜(Wilson)球桿和歐米茄(Omega)手錶,當時歐米茄僅用1300美元就把全國冠軍、亞運會個人亞軍籤下,如今歐米茄手錶已經贊助張連偉20年。
當中國第一代高爾夫球手中的大部分人已經遠離職業賽場時,張連偉還在堅持。
創舉
問鼎沃爾沃中國巡迴賽
1995年4月27日至30日,第一屆沃爾沃中國公開賽在北京國際高爾夫俱樂部舉行。面對世界範圍內102名高手的競爭,張連偉獲得第3名,贏取了28800美元的獎金
當了職業球員,就需要打職業比賽,並通過職業比賽掙到錢。但當時中國的職業比賽好辦,比賽獎金難找。
1994年3月,第一批6名球手通過職業考試成為職業球手。1994年8月15日至19日,在北京高爾夫俱樂部舉辦的全國錦標賽上第一次列入了職業組,參加職業組比賽的只有6名選手,男子5人分別是肖成漢、譚國華、鄭洪濤、戚增發和吳相兵,女子1人為林燕媚。
當時的張連偉、程軍、鄭文根、林少茹和黃麗霞還沒有轉為職業球手,仍然參加業餘組比賽。有了職業組就得設立職業獎金,依據競賽規程,男子組獎金總額為5萬元,冠軍獎金2萬4千元,亞軍獎金1萬8千元,第三名獎金8千元;女子組獎金總額1萬元,因為只有林燕媚一個女子職業球員,所以獎金按照比賽成績分配:平均每輪72桿以內1萬元,73桿以內8千元,74桿以內6千元,75桿以內5千元,76桿以內2千元,超過76桿沒有獎金,這可能是世界職業高爾夫球比賽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根據成績而不是名次確定獎金數額的規定。
最終,吳相兵獲得男子冠軍,肖成漢和戚增發分獲第二和第三名,在頒獎儀式上他們領取了支票。但由於事前談妥的贊助費用沒有落實,支票無法兌現。
在1998年以前,國家體委給高爾夫球項目的撥款是6萬元,包括事業費3萬元、外事費3萬元,事業費主要用作競賽經費。中高協不可能把國家體委下撥的經費用於發獎金,即使用下撥的經費,錢也不夠發,因此這筆獎金至今沒有發放。這就是中國高爾夫歷史上著名的「空頭支票」事件。
有了職業比賽,設定了獎金額度,最終卻發不出錢。當時作為業餘球手的張連偉看在眼裡,心裡犯嘀咕:這業餘球員和職業球員究竟有啥區別?
正在中高協為幾萬元獎金一籌莫展時,一場裡程碑式的賽事將落戶中國。
1994年5月,沃爾沃盛事公司與中國高爾夫球協會和富通環球有限公司籤訂了長達3年的冠名贊助中國巡迴賽和中國公開賽的協議書,第一屆中國公開賽的獎金總額為40萬美元。沃爾沃公司委託富通環球有限公司作為賽事的推廣機構。在中山溫泉高爾夫球會擔任了10年總經理的戴耀宗在任期滿後,與原香港高爾夫球總會總經理浦俊生組建了富通環球有限公司,專門負責賽事籌備和管理。
沃爾沃中國巡迴賽共有五站比賽,包括四場36洞比賽和一場72洞的沃爾沃中國公開賽。前四場比賽分別為在深圳高爾夫球會舉辦的「沃爾沃公開賽」、在寶日高爾夫俱樂部舉辦的「寶日公開賽」、在深圳西麗高爾夫球會舉辦的「HUGO BOSS公開賽」和在觀瀾湖球會舉辦的「可口可樂公開賽」,來自世界17個國家和地區的選手參與角逐。
1995年4月10日至11日,第一場沃爾沃巡迴賽在張連偉的主場深圳高爾夫俱樂部舉辦,張連偉以兩輪69、73桿的成績奪冠,成為在中國舉辦的第一個國際職業高爾夫球比賽的冠軍。時任中高協秘書長崔志強在頒獎典禮上說:「這是一個我們最深切期待的成績,對首次創辦的『沃爾沃中國巡迴賽』是一個完美的開始。」
1995年4月27日至30日,第一屆沃爾沃中國公開賽在北京國際高爾夫俱樂部舉行。面對世界範圍內102名高手的競爭,張連偉前兩輪打出70桿和72桿,成為唯一晉級後兩輪的中國球手。在第三、第四輪,張連偉表現穩健,以71桿和69桿的成績結束比賽。以-6桿的總成績獲得第3名,贏取了28800美元的獎金。
北京電視臺與STAR TV同步現場直播了首屆沃爾沃中國公開賽4輪賽事,這是中國大陸電視臺首次現場轉播高爾夫職業比賽,張連偉的打球畫面第一次現場直播給電視觀眾。
張連偉與沃爾沃中國公開賽的緣分從此開始,一晃就是20年。
求索
「沙坑王」揚名日本
從1995年起,張連偉先後徵戰亞巡賽、加拿大巡迴賽、日巡賽,從稱霸中國到揚名世界,張連偉的求索之路何其艱辛
1995年和1996年,張連偉在沃爾沃公司和梅爾·派亞特的支持下,先後參加了沃爾沃馬來西亞名人賽和沃爾沃泰國亞洲名人賽,並在這兩場比賽中奪冠。由此,張連偉打開了亞巡賽的大門,有了在更大舞臺一顯身手的機會。
亞洲職業高爾夫巡迴賽(Asian Tour,簡稱亞巡賽)是由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緬甸、印度、南非、香港、臺灣八個國家及地區的職業高爾夫協會於1994年聯合創立的。
1999年5月,大衛杜夫咖啡(Davidoff Cafe)成為亞巡賽的冠名贊助商,亞巡賽改名為「大衛杜夫巡迴賽」(Davidoff Tour)。
張連偉在亞巡賽和大衛杜夫巡迴賽上取得了一系列優異的成績:1996沃爾沃亞洲比洞賽冠軍,1996吉隆坡公開賽並列第四名,1997沙巴名人賽並列第四名,1997吉隆坡公開賽亞軍,1998緬甸公開賽亞軍,1999澳門公開賽並列第五名,1999富豪名人賽並列第五,2000馬來西亞公開賽第五名,2001年澳門公開賽冠軍,2002年澳門公開賽冠軍。
但在亞洲的輝煌仍然不能滿足張連偉,他一直夢想去美國打球,因為那裡有世界最頂級的巡迴賽——美巡賽。
如何去美國打比賽?張連偉選擇「曲線救國」,當時加拿大巡迴賽(Canadian Tour,2012年11月被美巡賽接管,更名為美巡加拿大巡迴賽)的年終獎金榜前5名有資格打美巡賽的次級巡迴賽——Buy.com巡迴賽。(Buy.com巡迴賽是現美巡賽次級巡迴賽Web.com巡迴賽的前身。)
張連偉從1999年開始連續3年去打加巡賽,每年去打三四場比賽。張連偉給自己算了筆帳,每站比賽打入前五名,他漂洋過海去參賽才不賠錢。
張連偉在2000年7月贏得了安大略省公開傳統精英賽(Ontario Open Heritage Classic)的冠軍,他由此保住加巡賽參賽卡。但張連偉始終沒能進入加巡賽年終前五名,由於旅途太遠和費用太高,張連偉最終放棄了這條通往美國的路。
2002年,張連偉開始打日巡賽,張連偉說:「因為日本離中國很近,是世界主要的高爾夫巡迴賽之一,體制完善,獎金較高。」
2002年3月14日至17日,在自己的第一場日巡賽——鹿兒島東健公開賽上,張連偉獲得了第22名。張連偉回憶說,當時他並沒有很沮喪,而是被初戰日巡的興奮勁兒給衝淡了。
很快,在第二場靜岡公開賽上,張連偉就獲得了第6名的好成績。隨後在8、9月的兩場比賽中,張連偉都獲得了第二名,尤其是在KBC公開賽中他以一桿之差錯失冠軍。
日本人很快就認識了這位來自中國的球員,不僅是因為張連偉是第一個徵戰日巡賽的中國球手,他還有一項技術能力排在2002年日巡賽的首位,那就是沙坑救球成功率(高達60%多),中國的「沙坑王」揚名東瀛。
張連偉說自己的沙坑救球能力來源於在深圳高爾夫球俱樂部的苦練,「我認為深高的沙坑是最難的,我在那裡80%能救帕(標準桿),所以在日巡也能打好。」
五湖四海徵戰的生活充滿挑戰,很有新鮮感,出色的戰績也能滿足張連偉一顆冠軍的心。但一個人在外比賽的艱辛只有他自己能切身體會到。
對比外國球員來中國打比賽,張連偉說:「外國人偶爾來一兩次中國,而我是常年在外國打比賽,苦不苦只有自己知道。」
現任深圳高爾夫俱樂部總經理鬱小平回憶說,張連偉曾在2002年和自己分享過初到日巡徵戰時的感受。張連偉曾因為日語不通而搭錯去比賽場地的火車,一到晚上,常常一個人躺在酒店的床上發呆,想老婆、孩子,因為他在2000年剛結婚。
如今,張連偉已經習慣了一個人出國打比賽的生活。在今年的沃爾沃中國公開賽後,張連偉選擇參加在韓國舉辦的兩場比賽,他都是一個人拖著球包前往的,沒有助手跟隨。
巔峰
一年裡樹立兩座豐碑
張連偉沒有否認2003年是他的巔峰年份。那一年,他獲得新加坡大師賽冠軍,成為中國歐巡奪冠第一人;那一年,他獲得沃爾沃中國公開賽冠軍,終於問鼎國家級公開賽
回憶2003年的競技狀態,現在的張連偉仍然難掩激動:「當時擊球手感太好了,可以說指哪兒打哪兒,怎麼打怎麼有!」張連偉球技、心理素質、比賽經驗都達到了巔峰。
2003年1月26日,歐巡賽新加坡大師賽最後一輪比賽,張連偉與南非名將厄尼·埃爾斯(Ernie Els)展開冠軍爭奪。厄尼·埃爾斯剛奪得2002年的英國公開賽冠軍,狀態正佳。
兩人戰至第18洞,埃爾斯領先張連偉1桿,奪冠在望。面對這位著名球星的競爭,張連偉不懼挑戰,在最後一洞的果嶺上,他長推抓下小鳥球。而埃爾斯保Par沒推進,吞下柏忌,張連偉反超一桿奪冠。中國人在歐巡賽的首勝由此被張連偉創造。
在最後一天比賽開賽前,張連偉已經在所住酒店辦了退房手續,準備打完比賽就乘晚上的飛機回國。能夠在最後一天以68桿的成績戰勝厄尼·埃爾斯奪冠讓他喜出望外。
新加坡大師賽的加冕為張連偉的2003年開了一個好頭,這對於他來說註定是個特別的年份。
2003年「非典」肆虐中國,國內許多大型賽事紛紛停辦,當年本來應該在中國舉辦的女子足球世界盃轉移到美國舉辦。但第9屆沃爾沃中國公開賽在比原定時間推遲兩個月後,仍於11月在上海旭寶高爾夫俱樂部舉辦,張連偉第9次參賽。
張連偉最終的成績是4輪277桿(-11),憑藉兩桿的優勢戰勝泰國人威拉滄(Thaworn Wiratchant),在家門口把中國公開賽的冠軍獎盃收入囊中,這是繼程軍自1997年奪冠後中國球員第二次獲得自己的國家公開賽冠軍。
當時新開通的上海東方衛視對這屆中國公開賽的後兩輪比賽進行了現場直播,全國的電視觀眾都目睹了張連偉捧起冠軍獎盃的感人瞬間。
奪冠後的張連偉說:「是沃爾沃中國公開賽伴隨我走向世界的。在過去9年裡,贏得中國公開賽一直是我的夢想。和過去的冠軍比,這個冠軍分量最重,因為這個勝利關係到中國人的榮譽問題。」
自張連偉在2003年奪冠至今,再也沒有中國球手能夠染指中國公開賽的獎盃。
2004年沃爾沃中國公開賽獎金總額達到100萬美元,加入歐巡賽。
張連偉的職業18冠
1995年
●沃爾沃中國巡迴賽-沃爾沃公開賽(中國大陸巡迴賽)
●沃爾沃馬來西亞大師賽
●沃爾沃泰國大師賽
1996年
●沃爾沃亞洲比洞賽(亞巡賽)
●沃爾沃馬來西亞大師賽
●沃爾沃泰國大師賽
1997年
●Hugo Boss公開賽(中國大陸巡迴賽)
1998年
●香港PGA錦標賽
2000年
●安大略公開傳統精英賽(加拿大巡迴賽)
2001年
●澳門公開賽(亞巡賽)
2002年
●澳門公開賽(亞巡賽)
2003年
●新加坡大師賽(歐巡賽)
●沃爾沃中國公開賽(亞巡賽)
2006年
●中巡賽珠海站(中國大陸巡迴賽)
●中巡賽上海站(中國大陸巡迴賽)
2007年
●中巡賽青島站(中國大陸巡迴賽)
●中巡賽廣州站(中國大陸巡迴賽)
2010年
●中錦賽深圳正中站(中國大陸巡迴賽)
精湛的球技是張連偉數十年馳騁國內外賽場的堅強保障。
隨著優秀球手的不斷湧現,張連偉不再是孤獨的「苦行僧」。
深高是張連偉不變的主場,現在他還經常在深高練球。
朝聖
中國球員首戰奧古斯塔
在輝煌的2003年過後,2004年初,一個足以讓整個中國高爾夫球界振奮的消息在等待著張連偉——中國高爾夫球員將第一次站在美國名人賽的賽場上
在今年沃爾沃中國公開賽期間,張連偉手捧著《新高爾夫》4月刊的封面看了半天,封面人物是今年美國名人賽冠軍美國人巴巴·沃森。
一番思忖後,張連偉對新京報記者說:「有人說左手球員適合打奧古斯塔,這是有道理的。奧古斯塔的很多球洞適合打從右至左的彈道,這對於左手球員來說,打出這種彈道是很容易的(相當於右手球員的右曲球)。巴巴·沃森的球夠高夠遠,所有的障礙都避開了。但左手球員的左曲球彈道更高,比較容易停球。你看左手球員菲爾·米克爾森也贏過3次美國名人賽。」
說到奧古斯塔的球場攻略,張連偉滔滔不絕。因為在10年前的2004年,他也站在那個神聖的賽場上。
2004年3月19日,以衛冕冠軍的身份,張連偉再赴新加坡參加新加坡大師賽。剛到球場,所有人都向張連偉投以微笑,張連偉覺得很奇怪。不久後,他接到亞巡賽的一位朋友電話,被告知美國名人賽邀請他參加2004年的比賽。由於在飛機上,網上已經傳開的消息張連偉並不知道,不過他很快就收到了美國奧古斯塔國家俱樂部的正式邀請。
時任奧古斯塔球會主席霍迪·詹森表示:「張連偉在歐巡賽和亞巡賽表現出了驚人的才能,很高興邀請他代表所有中國高爾夫球手參加美國名人賽。」
據張連偉回憶,當時收到邀請時並不知道美國名人賽有多重要,在準備參賽的過程中,以及最終抵達奧古斯塔後,才發現自己參加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爾夫賽事。
2004年4月8日美國當地時間上午,39歲的張連偉和西班牙球員塞爾吉奧·加西亞、德國球員伯納德·蘭格同組開球,這兩位球員分別是各自國家最著名的球星之一。
在奧古斯塔第一洞,在聽到裁判念出自己名字後,他抽出1號木準備開球,張連偉回憶說,當時自己的兩條腿在發抖。
然而張連偉終究完成了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開球,張連偉的這記開球很遠,比加西亞和蘭格的開球都遠。
在奧古斯塔的前兩輪比賽,張連偉分別打出77桿和72桿,總成績高於標準桿5桿,然而兩輪後的晉級線是高於標準桿4桿,張連偉以一桿之差不能參加後兩輪的比賽。但張連偉的表現並不差,最終排在93名參賽球手中的並列46位。
賽後,張連偉將自己參加美國名人賽形容為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這是中國球手的光榮,對我個人來說,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但是必須承認,參加美國名人賽把我這幾年平靜的心給弄野了,弄亂了。」
2004年美國名人賽結束後,張連偉又收到了兩場美巡賽的外卡邀約,張連偉不想放棄這兩次機會。他奔赴美國參賽,但都止步於前兩輪。
同時,張連偉不想改變本來的賽程,尤其是參加國內的一些重要比賽。最終,過於密集的賽程加上旅途的奔波幾乎拖垮了張連偉,讓他感到十分疲憊,這也直接影響到他的競技狀態。在2004年和2005年,張連偉經歷了整整兩年的冠軍荒,美國名人賽之後,張連偉似乎遇上了「成名」的煩惱。
2004年美國名人賽之後,他再也沒能贏得亞洲級別或更高級別職業比賽的冠軍。
困惑
一個人扛大旗好累
2005年,張連偉年滿40歲,在這個被中國人認為「不惑」的年紀,張連偉開始困惑了,他擔心的不僅僅是自己日益增加的年歲,而是擔心誰來接替他扛大旗
2005年11月24日至27日,沃爾沃中國公開賽來到深圳高爾夫俱樂部舉辦,主場作戰的張連偉對奪冠充滿渴望。三輪比賽過後,張連偉與領先者只有兩桿的差距。
但在最後一天的比賽中,張連偉在熟悉的場地上僅打出72桿,他對自己的表現很不滿意:「今天的比賽打得比較亂,主要是著急,第3洞開球不好,第二桿在沙坑沒打好,吞下柏忌;第8洞打下水,再吞一個柏忌。當時我就知道離冠軍越來越遠了。」
4輪比賽過後,張連偉最終以279桿(70、71、66、72)、低於標準桿9桿的成績並列第七。
作為唯一晉級後兩輪的中國本土球員,已經年滿40歲的張連偉在賽後發表了一番意味深長的感嘆:「一個人作戰確實有點困難,單槍匹馬畢竟有一種孤掌難鳴的感覺。我已經在中國高爾夫球場上當了10年的領軍人物,不能到50歲了還是我張連偉扛大旗。其實,一個人扛大旗真的好累!」
當年的沃爾沃中國公開賽效仿英國公開賽、美國公開賽等國際著名公開錦標賽的模式,首次增設資格賽預選賽。
經過三站資格賽,劉安達、蘇東(當時為業餘球員)等8人獲得入圍資格,加上亞巡賽資格球員、中國高爾夫球協會推薦球員和贊助商特邀球員,共有23位中國本土球手參加2005年的公開賽。
當時外界普遍認為,這是該賽事舉辦11年來中國選手陣容最強大的一屆,並且從年齡上還代表了三代中國球員的最高水準。然而,前兩輪比賽過後,中國本土軍團除張連偉外全軍覆沒。
當40歲的張連偉意識到自己要在後兩天代表中國孤軍奮戰時,不難理解他對中國內地高爾夫球運動發展的隱憂。
2005年,正是中國男子職業高爾夫球員青黃不接的時候。張連偉即使再神勇,也到了40歲的年紀。和張連偉一起成長起來的程軍、劉國傑、吳相兵、鄭文根等第一代中國高爾夫球手或經商或做教練或進入半退休狀態,只有張連偉保持著較高的競技水平。
2005年,梁文衝等新一代球手還在歷練階段。在國內比賽中屢獲冠軍的梁文衝在亞洲或更高水平的舞臺上還沒能實現突破,吳阿順還是業餘球員。如今在沃爾沃中國公開賽嶄露頭角的李昊桐、竇澤成等後起之秀在2005年還是孩童。
與此同時,大量的國際級賽事在2004年和2005年被引入中國,2004年沃爾沃中國公開賽升級為歐巡賽,同年,歐巡賽寶馬亞洲公開賽登陸中國。2005年,滙豐冠軍賽開辦。隨著這一系列高水平國際賽事的引入,大批外國優秀球手來華參賽,中國球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
當時,資深高爾夫作者王遊宇曾將張連偉形容為「苦行僧」,張連偉輝煌的高爾夫道路被蒙上了一層悽苦的味道。
這在2002年發生的一個小故事上就能感覺得到,2002年張連偉的日巡賽程排得很滿,但他仍然堅持回國參加沃爾沃中國公開賽和TCL精英賽。在TCL精英賽比賽前一天張連偉還因感冒發燒打點滴。
當時的張連偉說:「TCL精英賽我病了也要打,因為我是中國人,我有責任和義務去推動高爾夫在中國的發展,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這反映了張連偉的毅力和堅持,但同時可以看出當時中國高爾夫對張連偉的倚重。
解脫
新人湧現讓他減壓
在張連偉為新一代高爾夫球手誰來扛大旗的問題困惑時,中國男子高爾夫正在醞釀著一場新的爆發,而且這場爆發來臨的速度要比張連偉預想得快
近10年,中國高爾夫運動迅速發展。
2007年,在張連偉獲勝過的新加坡大師賽上,梁文衝再次奪冠,中國有了第二個歐巡賽冠軍。2008年,梁文衝複製張連偉的美國名人賽之旅,並在2008年的英國公開賽上成功晉級,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在大滿貫賽中晉級的球手。2010年,梁文衝在美國PGA錦標賽中獲得並列第8名,創造了迄今為止中國球員在世界高爾夫大滿貫賽場上僅有的一次前10名。
張連偉可能不會想到,在自己發出「一個人扛大旗好累」的感嘆後不到5年時間,中國的新一代高爾夫旗手已經成長起來,並對自己「中國高爾夫第一人」的地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梁文衝來了,吳阿順也來了。2012年和2013年吳阿順兩奪日巡冠軍,完成了張連偉多年未了的日巡冠軍夙願。
幫助張連偉「扛大旗」的不僅有梁文衝和吳阿順,更有一大批成長起來的青少年球員。2012年中國公開賽,13歲的業餘小將關天朗經華中資格賽入圍正賽,成為歐巡賽歷史上最年輕的參賽球員。
2012年11月4日,關天朗在亞太高爾夫業餘錦標賽中獲勝,成功晉級2013年美國名人賽。在2013年美國名人賽上,關天朗以14歲5個月的年紀成為在大滿貫賽中晉級的最年輕球手。在視頻直播間裡,張連偉正作為解說嘉賓品評著關天朗的一舉一動。
2013年美國名人賽結束不到一個月,在2013年的中國公開賽上,12歲的葉沃誠刷新了關天朗的歐巡賽最年輕參賽紀錄,16歲的中國業餘球手竇澤成在創下中國公開賽最小年齡晉級紀錄後,最終取得並列第33名的中國球手最好成績。
中國年輕小將們的集體爆發讓世界驚呼:中國的高爾夫少年們為什麼這麼出色?這才有了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紐約時報》在2013年7月的一篇關於中國高爾夫神童的大型報導。該文的原標題是《中國高爾夫比泰格·伍茲年輕,但它在飛速成長》(Golf in China Is Younger Than Tiger Woods, but Growing Up Fast),作者叫託尼·勞(Tony Law)。
沒錯,中國高爾夫比伍茲年輕,它在飛速成長。而張連偉和中國高爾夫共同成長,他將在明年迎來自己五十歲的生日。
所謂五十知天命,張連偉感嘆自己的高爾夫命運和中國高爾夫的命運竟會如此息息相關!30年過後,當中國高爾夫的新鮮血液不斷湧現之時,相信張連偉已經沒有了「一個人扛大旗太累」的喟嘆了。
從2004年到2014年,張連偉感覺這10年最大的改變不是他個人,而是中國高爾夫。「10年前,果嶺上插個旗杆,大家都不知道是幹嗎的,電視裡有高爾夫轉播,觀眾馬上換臺,因為他們看不懂。現在他們懂了,知道高爾夫是什麼了。隨著高爾夫打球人數的增加和更多賽事的舉辦,尤其是經媒體報導,高爾夫運動在中國的普及度大大提高。」張連偉說。
在採訪將近結束時,張連偉意味深長地對新京報記者說:「看到這些青少年們現在的成就,我不會覺得這是對我的競爭,反而感覺我身上的壓力越來越小,我是替中國高爾夫高興。」
記者追問:「你已經有了退休的時間表了嗎?」
「還沒有考慮,我會一直打下去,明年的沃爾沃中國公開賽我還會來,因為我愛高爾夫,喜歡打球。」張連偉說。
(本文參考資料:《櫛風沐雨二十年》——崔志強,《張連偉:苦行僧的告白》——王遊宇,《中國最具影響力的28場高爾夫比賽》——王遊宇、《世界高爾夫》編輯部,《沃爾沃中國公開賽大事記》——沃爾沃中國公開賽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