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 建設中原城市群南陽副中心城市的思考與建議

2020-12-22 澎湃新聞

隨著空港崛起、高鐵開通, 南陽正式跨入航空和高鐵時代, 南陽綜合交通樞紐的戰略優勢逐步顯現,加上中部崛起、長江經濟帶、漢江生態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中原城市群等國家戰略的實施,再加上北京與南水北調源頭南陽對口支援的機制,南陽面臨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未來「十四五」 規劃,河南省應支持南陽補短板、擴優勢、強集群、樹特色、創品牌,加快構建中原城市群南陽副中心城市和都市圈,打造國家級高端產業基地, 加速融入全球高端產業鏈,加速對接周邊國家中心城市,融入周邊城市群,實現一體化互動發展,加快南陽崛起,再造南陽輝煌。

打造副中心城市,塑造崛起龍頭

南陽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 西漢時為全國五大都會之一,東漢時曾作為陪都為全國第二大城市,漢末時期城市人口約240萬, 一躍成為全國第一大城市, 是全國冶鐵中心,還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陽能否再現歷史輝煌,這是我們需要回答的時代之問。

南陽戶籍總人口1188.47萬, 常駐人口1006.87萬, 是全國僅有的13個常駐人口超1000萬的城市,也是河南省面積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城市。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南陽人民克服交通閉塞的固有缺陷,上下求索,在部分行業領域創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驕人業績,造就了天翻地覆的新變化。同時,南陽也錯失過許多發展良機,令人扼腕痛惜。近年來,我國進入工業化中後期,以中心城市為龍頭的城市群快速崛起,空間上極化現象日趨凸顯,沿海地區的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世界級創新平臺和增長極。中西部地區的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圈、成渝城市群、西安城市群等進入國家級城市群行列,成為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

南陽地處鄭州、武漢、西安、重慶等四大國家中心城市之間,處在周邊四大城市群的邊緣地帶。長期以來,在城市群「極化」規律作用下,南陽的高端生產要素持續外流, 特別是人才持續外流,優秀企業紛紛外遷, 南陽「邊緣化」現象是不爭的事實,與比鄰的湖北省襄陽副中心和宜昌副中心相比,與周邊的洛陽副中心橫向對比,南陽經濟整體塌陷趨勢明顯。

2006年湖北省在「十一五」 規劃中明確襄陽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開始支持加強鐵路、公路、航運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由此,襄陽拉開了追趕並甩下南陽發展的序幕, 這與兩市GDP斜率走勢圖相吻合。由於襄陽和宜昌的副中心地位較高, 項目、資金、人才集聚,經濟發展異軍突起,脫穎而出。曾幾何時, 南陽與襄陽、宜昌的GDP 總量相差無幾,如今差距成倍, 這不得不讓人深思。其關鍵在於南陽與襄陽、宜昌戰略定位的差別,所以提升南陽戰略定位是走出經濟盆地的先導條件。

確立中原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 南陽副中心城市」「 國家區域中心城市」的總體戰略定位。南陽地處鄭州、武漢、西安、成渝等國家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之間,豫鄂陝接合部,很明顯可以定位為「國家區域中心城市」。斷裂點理論認為「一個城市對周圍地區的吸引力,與它的規模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進而,兩個或多個中心城市吸引力均衡的分界點(即斷裂點)最適合布局次級中心城市,或者說次級中心城市一般處於兩個或多個中心城市吸引力均衡的分界點(即斷裂點)上。根據斷裂點理論(或吸引力均衡理論),南陽又可以定位為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圈、西安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河南省應借鑑湖北省在武漢城市圈外圍設立襄陽和宜昌兩個副中心城市的經驗,從區域協調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大局出發,在中原城市群外圍設立若干副中心城市,尤其是設立南陽副中心城市既符合規律趨勢,又是現實急需。南陽應主動借鑑三門峽解放思想、融入西安城市圈、打造副中心的經驗,主動融入周邊四大城市群。南陽戰略定位的突破,必須首先在理論和思想上突破,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走出盆地意識,打破狹隘的行政區劃束縛, 跳出自我「孤立發展」的思維定勢,順應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極化發展、融合發展、一體化發展的大趨勢,自覺融入周邊城市群, 在融入中找定位、找方向、找出路、找突破口。確立「國家區域中心城市」,確立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圈、西安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周邊四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總體戰略定位,引領未來三十年南陽崛起新時代。南陽副中心城市定位,符合規律趨勢,既可以彌補周邊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衰竭的難題,又可以帶動豫鄂陝交界區域協調發展、高質量互動發展,可謂一舉多得。

走國際化特色發展道路。城市群內部不同城市產業結構雷同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大忌,由此導致低水平重複建設、重複投資、惡性競爭,形不成特色規模集群優勢。只有走差異化、特色化、獨特化、唯一化、國際化之路, 才能打造新優勢。南陽的山水資源、生態資源、水系流域資源、文化資源等具有獨特優勢,應對接全球化,走國際化發展道路,實施開放帶動戰略,推進自貿區、自創區、跨境電商試驗區、大數據試驗區、航空港區等五區聯動,打造「小北京、小上海、小深圳、小雄安」等發展環境新優勢,引領「放管服」改革,打造國內外一流的營商環境,吸引國內外高端要素資源集聚南陽, 建設世界級的特色高端產業基地。

構建「1+10」南陽都市圈。學習洛陽副中心城市都市圈規劃建設經驗,打造南召、方城、唐河、新野、鄧州、桐柏、鎮平、淅川、西峽、社旗等10大衛星城市,打造一批特色小鎮和專業園區;提升南陽新區的龍頭地位, 拉大城市框架, 強化南陽主城區中心增長極地位,積極構建城際、輕軌、地鐵網絡,建設「圈層+ 放射型」 的「 鐵公機」 立體綜合交通樞紐網絡體系,推動「 1+1 0 」 南陽都市圈交通、產業、生態、基礎設施、社會事業一體化發展,超前論證鎮平等縣改區可行性,遠期目標建設300萬以上人口的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圈南陽副中心城市。

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和創新發展試驗區。一是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南陽大都市區。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南陽特色、高點定位創造「南陽質量」,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成為學習雄安的模範。二是推進體制機制改革。考慮利用建設南陽大都市區的歷史性機遇,趁勢推進土地、財稅的配套改革,通過完善城市化「人地房錢」的市場化體制,根治房地產價格泡沫化的體制機制根源。三是廣泛運用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應用範圍要從簡單的、短期管理合同到長期、持續合同, 包括資金、規劃、建設、營運、維修和資產剝離全過程。整合社會資源,盤活社會存量資本,拓展企業發展空間,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打造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塑造發展引擎

中心城市必然是交通樞紐城市。總結國內外中心城市發展普遍規律和經驗,交通是生產要素快速集疏的通道,中心城市必然是交通樞紐城市,必然擁有綜合交通樞紐,同時,綜合交通樞紐必然造就中心城市。綜合交通樞紐是帶動中心城市發展的重要引擎。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綜合交通樞紐的能量等級決定中心城市的能量等級。南陽建設「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就必須建設國家級的區域交通樞紐,或者說建設國家級的區域交通樞紐是建設「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首要支撐條件。長期以來,由於南陽不在全國主經濟帶上,也不是綜合交通幹線布局的重點,交通閉塞成為南陽發展滯後的重要客觀原因。未來,隨著空港崛起和高鐵開通,南陽綜合交通樞紐網絡優勢地位正在確立之中,逐步進入國家主經濟帶範圍,在國家大棋局中的地位將快速提升。

加快構建「鐵公機」國家區域綜合交通樞紐。一是加快構建「十字架」高鐵網絡,超前謀劃「米字型」高鐵網絡,全面融入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絡,加快「呼南高鐵」建設,成立工作專班, 推動途經南陽的「寧西高鐵」規劃建設,謀劃阜陽——駐馬店——南陽——十堰高鐵線路。二是依託南陽東站規劃建設「鐵公機」樞紐站,成立工作專班,加快推進南陽機場搬遷,借鑑上海虹橋樞紐建設經驗,按照4E級標準規劃建設南陽新機場,並與南陽東站一體化規劃建設,實現高鐵港、航空港、公路港、普鐵港四港聯動,無縫對接。三是推動多種交通方式無縫銜接,南陽東站綜合交通樞紐要與城際、地鐵、輕軌無縫對接,建設樞紐至中心城區、衛星城的快速通道。

加快發展樞紐經濟。綜合交通樞紐是中心城市成為開放門戶、發揮增長極輻射帶動功能的關鍵基礎設施。全國各地、全省各地中心城市都在競相規劃建設綜合交通樞紐,力爭成為國際樞紐、全國樞紐、區域樞紐,同時依託樞紐優勢發展樞紐經濟。南陽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正在加速成為航空、高鐵、普鐵、高速公路等綜合交通樞紐,豫鄂陝接合部國家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是國家和河南省賦予南陽的嶄新功能定位。依託綜合交通樞紐優勢建設物流中心基地是發展樞紐經濟的必然趨勢要求,要借鑑商丘和鄭州航空港的經驗,積極構建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同時,依託大樞紐,發展大物流, 帶動大產業,建設大城市,發展樞紐經濟, 建設樞紐城市。謀劃建設「 南陽航空港經濟示範區」,創建南陽自貿港。

打造山水溼地城市,塑造水域靚城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入高級階段,生態越來越成為城市最稀缺最寶貴的公共要素資源。根據國內外經驗,高端產業大都是親水布局, 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一般布局在生態環境優良宜居宜業的濱水區域。因此,為了吸引高端產業集聚發展,應發揮山水生態資源優勢,積極打造獨具特色的南陽水域靚城。

南陽兼容南北風光的自然山水,以「兩山、兩水、一城」為主體格局。「兩山」為八百裡伏牛山和淮河源頭桐柏山,「 兩水」 為丹江水庫南水北調工程源頭和白河鴨河口水庫,「一城」為全國62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南陽的靈山、秀水、聖人、綠城魅力四射。西漢時,南陽水利灌溉與關中鄭國渠、成都都江堰齊名,並稱全國三大灌區。南陽擁有漢水之源、淮河之源、伏牛山腹地、南陽盆地等獨特自然優勢,是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動植物寶庫,是天然的國家森林公園和溼地公園。南陽主城區坐落在獨山腳下、白河兩岸,「滿城綠色半城水」是南陽獨特風景線,南陽具備打造山水溼地城市獨特資源優勢條件。

建設「 溼地新城、盆地水鄉」,打造獨特溼地自然風光。一是高標準規劃建設白河國家溼地公園;二是優化生態水系規劃建設,借鑑都江堰經驗,在南陽北部白河上遊引出東西兩條環城運河,再在南陽東南部下遊匯入白河,從而形成「中」字形的國家溼地公園河流水繫結構;三是沿生態水系建設生態廊道;四是建設一系列生態文化主題公園;五是打造國際化的南陽新區,借鑑雄安新區、浦東新區、武漢長江新城建設經驗,規劃建設南陽新區白河新城,沿白河布局中央商務區、總部基地、會展中心、奧體中心、休閒度假、健康養生、文化創意、科創孵化、大學園區、戰略新興產業等親水高端組團。

打造人文休閒度假城市,塑造世俗人文性格魅力

南陽具有山水、生態、人文等獨特優勢。南陽是天然的國家森林公園和山水溼地公園,同時歷史人文資源多姿多彩,南陽1986年被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楚漢文化的發源地,曾孕育出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商聖範蠡、智聖諸葛亮、謀聖姜子牙、名相百裡奚等歷史名人,可謂人才輩出,燦若繁星。南陽具備打造「溼地+人文」休閒度假旅遊城市的先決基礎條件。山水生態溼地可以彰顯城市活力和魅力,歷史人文是城市的靈魂,「溼地+人文」可以成就夢幻城市或天堂城市。

對標國際國內一流水平,規劃建設世界級的南陽休閒度假旅遊勝地。借鑑成都、杭州、南京等地「溼地+人文」休閒度假旅遊城市規劃建設經驗,打造南陽「溼地+ 人文」休閒度假城市,塑造獨特的世俗人文性格魅力。

推進人文、生態與產業的融合發展、互動發展。充分發揮南陽中醫藥生態人文資源獨特優勢,大力發展大健康產業,以中草藥種植加工為基礎,以健康養生休閒度假為先導,以名人名醫名企名品為龍頭,構建大健康產業鏈和生態圈,建設國家乃至全球中醫藥產業基地、貿易中心、大學中心、科創中心、文化中心。

打造大學科創城市,塑造發展動力之源

世界已經進入人工智慧時代,競爭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人才。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經濟,大學文化在一個區域或城市文化中處於先導地位。考察國內和國際上的城市發展,地位高、作用大、發展快、帶動能力強的中心城市,一般都是大學集中地,這樣的大學城市擁有無窮的魅力和無限的活力。創新是第一驅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要素資源,大學是人才的搖籃,是思想庫、技術庫、人才庫。大學就像一個發動機,源源不斷地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新人才、新科技、新思想。

全力打造南陽大學科創城市,激活發展動力源泉:一是實施「大學+科創」「人才+孵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明確發展重點和方向,制定配套扶持政策,走開放型、競爭型、特色型發展道路。二是規劃建設南陽大學城,構建園區化集中集聚集群化發展的格局,借鑑鄭東新區龍子湖大學園區、廣州大學園區的規劃建設經驗,沿白河規劃南陽大學城園區。支持建設南陽大學、南陽理工大學、仲景國醫大學。三是推進合作辦學,加快提升大學層次,牢牢抓住北京和南陽對口支援的機遇,支持北京高校與南陽高校結對幫扶,對口支援, 選派校級、院級、系級領導交叉掛職或任職。鼓勵創新探索人財物優化重組一體化發展。四是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高校、研發機構、研發團隊,鼓勵中外合作舉辦國際學位,鼓勵民辦高校發展。五是規劃建設國家大學科技園,鼓勵國內外知名高校共建研究院, 共建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科創孵化器,建設國家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發揮好高等學校的孵化功能,走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道路,積極對接地方高端產業,形成良性互動。

打造高新產業新城,塑造增長之極

南陽具有「滿城綠色半城水」 的獨特優勢,又擁有航空、普鐵、高鐵、幹線公路等綜合交通樞紐優勢,這意味著南陽有條件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天然載體和孵化器。

對標雄安新區著力打造南陽新區。打造南陽中心城市現代服務業核心增長極,建設「樞紐產業新城、高新技術產業新城」。著力發展特色產業專業園區,打造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高地。

強化產業園區集中集聚集群功能。優化空間布局,提升承載能力,著力建設高鐵空港商貿物流園區、寧西鐵路商貿物流園區、戰略產業園區、中央商務區、大健康智慧園區、文化創意園區、大數據人工智慧園區、大學城科創孵化園區、跨境電商試驗區、自貿區(綜合保稅區)等十大特色功能園區。

提升10個衛星城產業集聚區的層次。推動各地產業集聚區二次創業,建設一批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積極創造條件創建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或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

作者單位:中共河南省委黨校(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文章來源:《中國發展觀察》2020年第13-14期合刊

公號內容版權歸屬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轉載務請註明出處及原作者。

長按以下二維碼,識別並關注和傳播「中國發展觀察」微信公眾號(ID:ichinado),我們會努力提供有價值的回報。

《中國發展觀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編輯出版,是以發展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的綜合性半月刊,開設有戰略、宏觀、區域、世界、法治、社會、文化、前沿、產業、智庫論壇等欄目,具有較強的前瞻性、權威性、可讀性。《中國發展觀察》在學術理論界、各級黨政機關以及企業家階層擁有廣泛而穩固的讀者群,並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重要機構和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等權威資料庫列為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

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榮華中路22號院亦城財富中心A座7層(郵編:100176)

網址:www.chinado.cn

公眾號:ichinado(中國發展觀察)

電話:010-68352880

原標題:《區域 | 建設中原城市群南陽副中心城市的思考與建議》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加快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的重大意義與戰略舉措
    2016年12月,在國務院批覆的《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指出,要進一步提升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2017年5月,省委省政府印發的《河南省建設中原城市群實施方案》中進一步明確了提升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的思路和任務。7月21日,省委常委會研究支持洛陽市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設的若干意見。面對新形勢,洛陽要乘勢而上,綜合發力,著力打造帶動全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 瀘州建設成渝城市群第三大區域中心城市
    》中,將瀘州定位為成渝城市群第三大區域中心城市,到2020年實現「雙兩百」目標。  如今,隨著國務院《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覆,瀘州又迎來了新的巨大歷史發展機遇。找準了自身在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中的定位,瀘州究竟要怎樣發展?這座城市在巨大的歷史機遇面前,有著怎樣的思考和行動?華西都市報近日專訪了瀘州市副市長丁湘。
  • 科學規劃 主動作為 為副中心城市建設匯聚力量
    近日,我認真學習了《習近平關於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講話摘編》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誌上發表的重要文章《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再次研讀了省教育廳出臺的關於支持洛陽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中原城市群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的意見,受益匪淺,感受良多。
  • 河南一雙王炸,中原城市群加入群聊-虎嗅網
    但是,在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之外,還有一個城市群,無論在人口還是GDP維度上,都遠勝成渝,卻沒有獲得更多的目光。它是中原城市群。2016年12月,國務院將鄭州設為國家中心城市,隨後又正式批覆了《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自此,中原城市群正式確立。目前,中原城市群跨越了河南、安徽、山西、山東和河北5個省份,一共包含30個縣市。
  • 國家中心城市怎樣引領區域發展
    我國城市規模呈現以下特點:一是城市規模與行政等級呈正相關。在73個大城市中,省會以上城市有34個,佔接近半數;在城區常住人口大於300萬的17個中心城市中,僅鄭州、長沙為省會城市,其餘15個均為副省級以上城市,包括4個直轄市和11個副省級以上城市。二是城市規模與所在區域人口總量呈正相關。
  • 洛陽作為副中心城市,能夠得到什麼好處?副中心城市究竟是什麼?
    洛陽作為副中心城市,能夠得到什麼好處?副中心城市究竟是什麼?倘若你是一個來洛陽遊玩的人,剛出龍門高鐵站,就會被一個極具感染力的標語所吸引:加快建設副中心,致力打造增長極。標語中有一個核心點,即副中心城市。
  • 《河南省建設中原經濟區綱要(草案)》摘要
    全面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   ——《河南省建設中原經濟區綱要(草案)》摘要   重大意義   中原經濟區是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的重點開發區域為基礎、中原城市群為支撐、涵蓋河南全省、延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區域。
  • 肖金成: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中心城市與都市圈、城市群
    第一個問題,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與使命 什麼是區域中心城市?我給下了一個定義,就是有一定的規模、有一定的腹地、有一定的首位度,能夠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半徑一般50公裡左右, 50公裡就是100華裡,所以,100裡要有一個城市。如果100裡沒有一個城市,這個區域的發展水平就不會太高。
  • 決勝中原|讓漯河資源輻射周邊——建設豫中南地區性中心城市,打造...
    「這裡是伊利集團在全國規劃布局的27個分撥中心之一,佔地面積200畝,總投資2億元,平均一天轉運量為2000噸,輻射周口、駐馬店、南陽、平頂山等地。目前一期倉儲轉運量已經不能滿足發展需要,二期項目正在加快建設,主體工程已完工。」該分撥中心負責人介紹。
  • 長三角城市群包括哪些城市?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名單範圍圖
    一名參與長三角城市群規劃編制的消息人士告訴澎湃新聞,長三角城市群規划去年8月基本完成初稿,其後徵求相關部委、地方以及發改委相關司局的意見進行修改,反反覆覆進行了幾輪。  「並不包含所有的地級市,江蘇、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中哪些城市覆蓋哪些城市不覆蓋,此前爭議很大,現在還未發文,不方便透露。」
  • 中西部GDP10強城市8城為省會,副中心城市多在區域30強之列
    如何發掘和設立區域副中心城市呢?要素自然不止一個,但經濟基礎無疑是最首當其衝的硬門檻。於是,我們重新整理了如下的「2019年中西部GDP三十強城市(10-30名)經濟數據」。正巧,這些排名在中西部地區經濟總量前30位的城市,最低GDP數值也超過了3000億元,全部都能夠坐穩三四線城市的陣營,符合成為區域副中心城市或區域多中心發展的基本經濟體量入圍門檻。在上文中的中西部地區GDP十強城市中,共有多達9個省級行政區上榜。
  • 【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特刊丨「決勝中原」洛陽篇
    不僅在洛陽城市建設史上創造了諸多第一,更在副中心城市、洛陽都市圈建設大潮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十三五」以來,隨著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以及省委省政府加快推進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讓千年古都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 四大新一線城市群分析:鄭州西安輻射力不足,成渝需相向而行
    11月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下簡稱《意見》)出臺。作為指導地方經濟發展的新方案,《意見》提出,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
  • 專訪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馮奎:把區域發展差異當成...
    在此背景下,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了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馮奎,對區域協調問題進行解讀。馮奎認為,把中國區域發展的差異當成南北發展的差異,過於簡單化,也不準確,對中國區域發展差異的分析需要更加精確。
  • 如何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
    馮奎(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在「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一節中提出,優化行政區劃設置,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
  • 中國(南陽)區域合作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為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區域合作,助力社會經濟的轉型升級,推進網際網路產業的生態建設,構建產學研用的創新體系,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恰中關村e谷(南陽)軟體創業基地運營一周年之際, 12 月 1 日,由南陽市政府主辦,南陽高新區管委會和中關村e谷承辦的「 2017 中國(南陽)區域合作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中關村
  • 河南這座縣級市厲害了,是區域中心城市,還有兩所高校!
    河南這座縣級市厲害了,是區域中心城市,還有兩所高校,這座縣級市就是鄧州。鄧州是河南省轄縣級市,由南陽市代管,是豫西南門戶城市,丹江口庫區區域中心城市,河南省規劃的南陽市區域副中心城市,享有中原天府,丹水明珠之稱。
  • 都市圈、中心城市建設提速 區域協調發展激發強勁增長極
    業內人士稱,隨著重點區域戰略推進力度加大,區域協同發展紅利正不斷釋放。與此同時,國家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等作為區域發展的主要空間載體,發展潛力愈發凸顯,拉動和輻射作用不斷增強。區域發展戰略激發強勁活躍增長極,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 在中原城市群唯一領事館區,搶佔鄭州未來發展先機!
    建設中的高鐵南站設計規模為3場16臺32線、30個站臺面,是融合高鐵、城際、航空、地鐵等諸多功能的特大型、綜合性交通樞紐。2022年建成使用後,鄭渝高鐵、鄭合高鐵及鄭登洛城際鐵路將全部接入。屆時,鄭州航空港與南陽等地市的距離,將會實現無縫連接。港區在拉動周邊城市群發展方面,核心紐帶功能將愈加凸顯。
  • 百度地圖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大數據宏觀課題組識別城市群
    城市群已成為我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更好探索中國城市群發展規律,近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大數據宏觀課題組、百度地圖慧眼團隊聯合發布了全國首個基於時空大數據的城市群研究報告——《基於大數據的城市群識別與空間特徵研究》(以下簡稱「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