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空港崛起、高鐵開通, 南陽正式跨入航空和高鐵時代, 南陽綜合交通樞紐的戰略優勢逐步顯現,加上中部崛起、長江經濟帶、漢江生態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中原城市群等國家戰略的實施,再加上北京與南水北調源頭南陽對口支援的機制,南陽面臨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未來「十四五」 規劃,河南省應支持南陽補短板、擴優勢、強集群、樹特色、創品牌,加快構建中原城市群南陽副中心城市和都市圈,打造國家級高端產業基地, 加速融入全球高端產業鏈,加速對接周邊國家中心城市,融入周邊城市群,實現一體化互動發展,加快南陽崛起,再造南陽輝煌。
打造副中心城市,塑造崛起龍頭
南陽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 西漢時為全國五大都會之一,東漢時曾作為陪都為全國第二大城市,漢末時期城市人口約240萬, 一躍成為全國第一大城市, 是全國冶鐵中心,還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陽能否再現歷史輝煌,這是我們需要回答的時代之問。
南陽戶籍總人口1188.47萬, 常駐人口1006.87萬, 是全國僅有的13個常駐人口超1000萬的城市,也是河南省面積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城市。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南陽人民克服交通閉塞的固有缺陷,上下求索,在部分行業領域創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驕人業績,造就了天翻地覆的新變化。同時,南陽也錯失過許多發展良機,令人扼腕痛惜。近年來,我國進入工業化中後期,以中心城市為龍頭的城市群快速崛起,空間上極化現象日趨凸顯,沿海地區的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世界級創新平臺和增長極。中西部地區的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圈、成渝城市群、西安城市群等進入國家級城市群行列,成為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
南陽地處鄭州、武漢、西安、重慶等四大國家中心城市之間,處在周邊四大城市群的邊緣地帶。長期以來,在城市群「極化」規律作用下,南陽的高端生產要素持續外流, 特別是人才持續外流,優秀企業紛紛外遷, 南陽「邊緣化」現象是不爭的事實,與比鄰的湖北省襄陽副中心和宜昌副中心相比,與周邊的洛陽副中心橫向對比,南陽經濟整體塌陷趨勢明顯。
2006年湖北省在「十一五」 規劃中明確襄陽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開始支持加強鐵路、公路、航運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由此,襄陽拉開了追趕並甩下南陽發展的序幕, 這與兩市GDP斜率走勢圖相吻合。由於襄陽和宜昌的副中心地位較高, 項目、資金、人才集聚,經濟發展異軍突起,脫穎而出。曾幾何時, 南陽與襄陽、宜昌的GDP 總量相差無幾,如今差距成倍, 這不得不讓人深思。其關鍵在於南陽與襄陽、宜昌戰略定位的差別,所以提升南陽戰略定位是走出經濟盆地的先導條件。
確立中原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 南陽副中心城市」「 國家區域中心城市」的總體戰略定位。南陽地處鄭州、武漢、西安、成渝等國家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之間,豫鄂陝接合部,很明顯可以定位為「國家區域中心城市」。斷裂點理論認為「一個城市對周圍地區的吸引力,與它的規模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進而,兩個或多個中心城市吸引力均衡的分界點(即斷裂點)最適合布局次級中心城市,或者說次級中心城市一般處於兩個或多個中心城市吸引力均衡的分界點(即斷裂點)上。根據斷裂點理論(或吸引力均衡理論),南陽又可以定位為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圈、西安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河南省應借鑑湖北省在武漢城市圈外圍設立襄陽和宜昌兩個副中心城市的經驗,從區域協調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大局出發,在中原城市群外圍設立若干副中心城市,尤其是設立南陽副中心城市既符合規律趨勢,又是現實急需。南陽應主動借鑑三門峽解放思想、融入西安城市圈、打造副中心的經驗,主動融入周邊四大城市群。南陽戰略定位的突破,必須首先在理論和思想上突破,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走出盆地意識,打破狹隘的行政區劃束縛, 跳出自我「孤立發展」的思維定勢,順應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極化發展、融合發展、一體化發展的大趨勢,自覺融入周邊城市群, 在融入中找定位、找方向、找出路、找突破口。確立「國家區域中心城市」,確立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圈、西安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周邊四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總體戰略定位,引領未來三十年南陽崛起新時代。南陽副中心城市定位,符合規律趨勢,既可以彌補周邊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衰竭的難題,又可以帶動豫鄂陝交界區域協調發展、高質量互動發展,可謂一舉多得。
走國際化特色發展道路。城市群內部不同城市產業結構雷同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大忌,由此導致低水平重複建設、重複投資、惡性競爭,形不成特色規模集群優勢。只有走差異化、特色化、獨特化、唯一化、國際化之路, 才能打造新優勢。南陽的山水資源、生態資源、水系流域資源、文化資源等具有獨特優勢,應對接全球化,走國際化發展道路,實施開放帶動戰略,推進自貿區、自創區、跨境電商試驗區、大數據試驗區、航空港區等五區聯動,打造「小北京、小上海、小深圳、小雄安」等發展環境新優勢,引領「放管服」改革,打造國內外一流的營商環境,吸引國內外高端要素資源集聚南陽, 建設世界級的特色高端產業基地。
構建「1+10」南陽都市圈。學習洛陽副中心城市都市圈規劃建設經驗,打造南召、方城、唐河、新野、鄧州、桐柏、鎮平、淅川、西峽、社旗等10大衛星城市,打造一批特色小鎮和專業園區;提升南陽新區的龍頭地位, 拉大城市框架, 強化南陽主城區中心增長極地位,積極構建城際、輕軌、地鐵網絡,建設「圈層+ 放射型」 的「 鐵公機」 立體綜合交通樞紐網絡體系,推動「 1+1 0 」 南陽都市圈交通、產業、生態、基礎設施、社會事業一體化發展,超前論證鎮平等縣改區可行性,遠期目標建設300萬以上人口的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圈南陽副中心城市。
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和創新發展試驗區。一是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南陽大都市區。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南陽特色、高點定位創造「南陽質量」,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成為學習雄安的模範。二是推進體制機制改革。考慮利用建設南陽大都市區的歷史性機遇,趁勢推進土地、財稅的配套改革,通過完善城市化「人地房錢」的市場化體制,根治房地產價格泡沫化的體制機制根源。三是廣泛運用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應用範圍要從簡單的、短期管理合同到長期、持續合同, 包括資金、規劃、建設、營運、維修和資產剝離全過程。整合社會資源,盤活社會存量資本,拓展企業發展空間,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打造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塑造發展引擎
中心城市必然是交通樞紐城市。總結國內外中心城市發展普遍規律和經驗,交通是生產要素快速集疏的通道,中心城市必然是交通樞紐城市,必然擁有綜合交通樞紐,同時,綜合交通樞紐必然造就中心城市。綜合交通樞紐是帶動中心城市發展的重要引擎。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綜合交通樞紐的能量等級決定中心城市的能量等級。南陽建設「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就必須建設國家級的區域交通樞紐,或者說建設國家級的區域交通樞紐是建設「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首要支撐條件。長期以來,由於南陽不在全國主經濟帶上,也不是綜合交通幹線布局的重點,交通閉塞成為南陽發展滯後的重要客觀原因。未來,隨著空港崛起和高鐵開通,南陽綜合交通樞紐網絡優勢地位正在確立之中,逐步進入國家主經濟帶範圍,在國家大棋局中的地位將快速提升。
加快構建「鐵公機」國家區域綜合交通樞紐。一是加快構建「十字架」高鐵網絡,超前謀劃「米字型」高鐵網絡,全面融入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絡,加快「呼南高鐵」建設,成立工作專班, 推動途經南陽的「寧西高鐵」規劃建設,謀劃阜陽——駐馬店——南陽——十堰高鐵線路。二是依託南陽東站規劃建設「鐵公機」樞紐站,成立工作專班,加快推進南陽機場搬遷,借鑑上海虹橋樞紐建設經驗,按照4E級標準規劃建設南陽新機場,並與南陽東站一體化規劃建設,實現高鐵港、航空港、公路港、普鐵港四港聯動,無縫對接。三是推動多種交通方式無縫銜接,南陽東站綜合交通樞紐要與城際、地鐵、輕軌無縫對接,建設樞紐至中心城區、衛星城的快速通道。
加快發展樞紐經濟。綜合交通樞紐是中心城市成為開放門戶、發揮增長極輻射帶動功能的關鍵基礎設施。全國各地、全省各地中心城市都在競相規劃建設綜合交通樞紐,力爭成為國際樞紐、全國樞紐、區域樞紐,同時依託樞紐優勢發展樞紐經濟。南陽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正在加速成為航空、高鐵、普鐵、高速公路等綜合交通樞紐,豫鄂陝接合部國家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是國家和河南省賦予南陽的嶄新功能定位。依託綜合交通樞紐優勢建設物流中心基地是發展樞紐經濟的必然趨勢要求,要借鑑商丘和鄭州航空港的經驗,積極構建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同時,依託大樞紐,發展大物流, 帶動大產業,建設大城市,發展樞紐經濟, 建設樞紐城市。謀劃建設「 南陽航空港經濟示範區」,創建南陽自貿港。
打造山水溼地城市,塑造水域靚城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入高級階段,生態越來越成為城市最稀缺最寶貴的公共要素資源。根據國內外經驗,高端產業大都是親水布局, 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一般布局在生態環境優良宜居宜業的濱水區域。因此,為了吸引高端產業集聚發展,應發揮山水生態資源優勢,積極打造獨具特色的南陽水域靚城。
南陽兼容南北風光的自然山水,以「兩山、兩水、一城」為主體格局。「兩山」為八百裡伏牛山和淮河源頭桐柏山,「 兩水」 為丹江水庫南水北調工程源頭和白河鴨河口水庫,「一城」為全國62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南陽的靈山、秀水、聖人、綠城魅力四射。西漢時,南陽水利灌溉與關中鄭國渠、成都都江堰齊名,並稱全國三大灌區。南陽擁有漢水之源、淮河之源、伏牛山腹地、南陽盆地等獨特自然優勢,是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動植物寶庫,是天然的國家森林公園和溼地公園。南陽主城區坐落在獨山腳下、白河兩岸,「滿城綠色半城水」是南陽獨特風景線,南陽具備打造山水溼地城市獨特資源優勢條件。
建設「 溼地新城、盆地水鄉」,打造獨特溼地自然風光。一是高標準規劃建設白河國家溼地公園;二是優化生態水系規劃建設,借鑑都江堰經驗,在南陽北部白河上遊引出東西兩條環城運河,再在南陽東南部下遊匯入白河,從而形成「中」字形的國家溼地公園河流水繫結構;三是沿生態水系建設生態廊道;四是建設一系列生態文化主題公園;五是打造國際化的南陽新區,借鑑雄安新區、浦東新區、武漢長江新城建設經驗,規劃建設南陽新區白河新城,沿白河布局中央商務區、總部基地、會展中心、奧體中心、休閒度假、健康養生、文化創意、科創孵化、大學園區、戰略新興產業等親水高端組團。
打造人文休閒度假城市,塑造世俗人文性格魅力
南陽具有山水、生態、人文等獨特優勢。南陽是天然的國家森林公園和山水溼地公園,同時歷史人文資源多姿多彩,南陽1986年被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楚漢文化的發源地,曾孕育出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商聖範蠡、智聖諸葛亮、謀聖姜子牙、名相百裡奚等歷史名人,可謂人才輩出,燦若繁星。南陽具備打造「溼地+人文」休閒度假旅遊城市的先決基礎條件。山水生態溼地可以彰顯城市活力和魅力,歷史人文是城市的靈魂,「溼地+人文」可以成就夢幻城市或天堂城市。
對標國際國內一流水平,規劃建設世界級的南陽休閒度假旅遊勝地。借鑑成都、杭州、南京等地「溼地+人文」休閒度假旅遊城市規劃建設經驗,打造南陽「溼地+ 人文」休閒度假城市,塑造獨特的世俗人文性格魅力。
推進人文、生態與產業的融合發展、互動發展。充分發揮南陽中醫藥生態人文資源獨特優勢,大力發展大健康產業,以中草藥種植加工為基礎,以健康養生休閒度假為先導,以名人名醫名企名品為龍頭,構建大健康產業鏈和生態圈,建設國家乃至全球中醫藥產業基地、貿易中心、大學中心、科創中心、文化中心。
打造大學科創城市,塑造發展動力之源
世界已經進入人工智慧時代,競爭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人才。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經濟,大學文化在一個區域或城市文化中處於先導地位。考察國內和國際上的城市發展,地位高、作用大、發展快、帶動能力強的中心城市,一般都是大學集中地,這樣的大學城市擁有無窮的魅力和無限的活力。創新是第一驅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要素資源,大學是人才的搖籃,是思想庫、技術庫、人才庫。大學就像一個發動機,源源不斷地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新人才、新科技、新思想。
全力打造南陽大學科創城市,激活發展動力源泉:一是實施「大學+科創」「人才+孵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明確發展重點和方向,制定配套扶持政策,走開放型、競爭型、特色型發展道路。二是規劃建設南陽大學城,構建園區化集中集聚集群化發展的格局,借鑑鄭東新區龍子湖大學園區、廣州大學園區的規劃建設經驗,沿白河規劃南陽大學城園區。支持建設南陽大學、南陽理工大學、仲景國醫大學。三是推進合作辦學,加快提升大學層次,牢牢抓住北京和南陽對口支援的機遇,支持北京高校與南陽高校結對幫扶,對口支援, 選派校級、院級、系級領導交叉掛職或任職。鼓勵創新探索人財物優化重組一體化發展。四是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高校、研發機構、研發團隊,鼓勵中外合作舉辦國際學位,鼓勵民辦高校發展。五是規劃建設國家大學科技園,鼓勵國內外知名高校共建研究院, 共建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科創孵化器,建設國家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發揮好高等學校的孵化功能,走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道路,積極對接地方高端產業,形成良性互動。
打造高新產業新城,塑造增長之極
南陽具有「滿城綠色半城水」 的獨特優勢,又擁有航空、普鐵、高鐵、幹線公路等綜合交通樞紐優勢,這意味著南陽有條件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天然載體和孵化器。
對標雄安新區著力打造南陽新區。打造南陽中心城市現代服務業核心增長極,建設「樞紐產業新城、高新技術產業新城」。著力發展特色產業專業園區,打造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高地。
強化產業園區集中集聚集群功能。優化空間布局,提升承載能力,著力建設高鐵空港商貿物流園區、寧西鐵路商貿物流園區、戰略產業園區、中央商務區、大健康智慧園區、文化創意園區、大數據人工智慧園區、大學城科創孵化園區、跨境電商試驗區、自貿區(綜合保稅區)等十大特色功能園區。
提升10個衛星城產業集聚區的層次。推動各地產業集聚區二次創業,建設一批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積極創造條件創建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或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
作者單位:中共河南省委黨校(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文章來源:《中國發展觀察》2020年第13-14期合刊
公號內容版權歸屬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轉載務請註明出處及原作者。
長按以下二維碼,識別並關注和傳播「中國發展觀察」微信公眾號(ID:ichinado),我們會努力提供有價值的回報。
《中國發展觀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編輯出版,是以發展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的綜合性半月刊,開設有戰略、宏觀、區域、世界、法治、社會、文化、前沿、產業、智庫論壇等欄目,具有較強的前瞻性、權威性、可讀性。《中國發展觀察》在學術理論界、各級黨政機關以及企業家階層擁有廣泛而穩固的讀者群,並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重要機構和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等權威資料庫列為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
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榮華中路22號院亦城財富中心A座7層(郵編:100176)
網址:www.chinado.cn
公眾號:ichinado(中國發展觀察)
電話:010-68352880
原標題:《區域 | 建設中原城市群南陽副中心城市的思考與建議》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