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這篇文章寫在17年年初,是朋友的約稿。這麼點東西拖了非常久的時間寫完,最後還因為文風太過綿纏不清,勞編輯老師大刀闊斧地修改,想來實在是非常不好意思。遠程給大日比個心。
但還是私心鍾愛這些文字,無他,張懸之於我太過重要,這個公眾號的簡介,亦是借了她的潮水箴言。她是我中學時對於文藝生活的想像載體,是大學時數個沉默瞬間裡的全部依靠,也是現在我的遠處老友——19年聽說她懷孕的時候我簡直是和朋友相擁而泣的狀態。有這樣的人繼續生活在世界的另外某處,對於我們是遙遠卻重要的安慰,也許同樣喜歡過一些人的你會明白。
這些文字寫給名已改回安溥的她,也寫給無數在她的歌聲中曾得到些許慰藉的朋友們。
和她的歌一樣,張懸是個複雜的人,像被三稜鏡折射的光。簡單粗暴的標籤分類是無意味的。
有人覺得她小清新,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擁有的都是僥倖,我失去的都是人生」是很多人的籤名檔。
有人說她叛逆,她本是個根正苗紅的官二代,卻在不羈的青春期裡輟學、玩搖滾,走上了獨立音樂的不歸路。
但她最吸引人的,可能是她那套完整的、自成體系的價值觀。她會創作歌曲,也會談硬邦邦的公共議題。她身體力行地踐行了什麼叫「年輕人須勇於承擔自己的人生,不只是堅持而已」。而在挺直胸膛表達觀點之後,她又輕輕唱起她的歌。旋律如同星點微光,是講述,是思考,是不停止的擁抱。
張懸一席演講「我們並不孤單」
初識張懸是在高二,當時從班裡同學的SNS主頁看到這個名字,她欣喜於《神的遊戲》的發行,眼中儘是興奮的光;我因為一張工整的《豔火》歌詞而被吸引,開始一首首去搜老闆的歌。那時的我尚對專輯的概念沒什麼了解,而距離張懸的第一張專輯《My life will…》的發表,已經有6年的時間了。
《寶貝》是這張專輯中最有名的一首歌,被譽為治療金曲,張懸也憑藉此曲獲得最佳新實力女歌手。據說這首歌是張懸13歲時在與媽媽大吵一架後寫出的。這首歌也把那時已在臺灣的live界小有名氣的她奉為陳綺貞之後又一位小清新的代言人。
但張懸顯然沒有被這一標籤限制。第二張專輯《親愛的…我還不知道》,吉他solo迷幻到讓人可以看見暈染而出的顏色,而一眾吉他清彈當中,隱隱窺得的失真音牆與後搖美學,已然在向每一個試圖定義她的人宣戰。
接下來的專輯《城市》,給人的震撼簡直無以復加,大氣磅礴的編曲大概會讓歌中唱到的人與蟬與狗一同沉醉。頭一次聽張懸的人會被這張專輯的編配、氛圍吸引,聽過前兩張專輯的人則會被她的銳意進取與對作品本身的理解表達的邁進之大打動。
招牌式的懸式歌詞在這張專輯中越發透出賦到滄桑句始工的大氣,與之相配的是成熟且有力道的編曲製作,stay牡蠣之歌、巷口、島嶼雲煙,呈現出的氛圍感,輕而易舉地帶著聽者失焦迷離。這才是張懸——她與旁人眼中的自己告別,去繼續創作著自己要說的,那連接著人與人的悲喜羈絆。
2008年,張懸沒出新專輯,但是網友幫忙整理了一份合集,叫《如果你冷》,包含《二十歲的眼淚》《如果你要離去》《紅豆》等一把好歌,還有一些live的表演、翻唱以及已發行但未收錄在張懸個人專輯中的曲目。那個時候打出的宣傳口號是「《如果你冷》,其實沒關係,因為這個秋冬來有張懸。」
如果說《如果你冷》的live與demo曲目是淺斟低唱的關懷,那麼接下來的《神的遊戲》就告訴你什麼叫「用音樂做武器的戰士」。正如專輯封面所說,緣分是神,遊戲是我們。視角延伸至社會的大時代與大環境之上,被從前作延續下來的關切承接,成為窮盡胸中感性溫柔悸動而後伸出的那隻名為緣分的手。
從《寶貝》到《城市》再到《玫瑰色的你》,每一張專輯的視野格局都在更加宏大,音樂上從起初的木吉他彈唱到後來的電聲民謠,一點點聽張懸用比之前更大更豐富的載體去表述細膩而博大的事物是讓人欣喜不已的事情,但聊這個女生啊,始終不變的也是最讓我們深愛的,不僅僅是她的音樂,更有她的真誠。
真誠不僅是她會在每場live與聽眾縱情交談,唱歌之前近乎肆意地說著自己的想法;也是她在與聽眾擁抱時微微把頭傾到對方的肩膀上;是她一直以來堅持以體驗的方式創作,還是她參與美麗灣、旺旺事件、撐同志反歧視,其間的毫不猶豫。
所以會一直喜歡靜靜聽她用特立獨行的字句述說著不相干的事,綴連在一起就流淌成一首詩。被詬病的晦澀歌詞卻說盡了某個時刻的千迴百轉,因為每句歌詞,都來自真實的振動。「在所有人事已非的景色裡/我最喜歡你」被文藝女青年們一遍又一遍地抄寫,而後的張懸說,「讓我承諾/我盡情不求自由/我多愛你/但不因你而怎麼」;《神的遊戲》中問過「你要如何離別仍須遊蕩的旅人」,可也高聲歌詠著「而你告別所有對幸福的定義 投身萬物眾神的愛恨與空虛」。
對於較晚才喜歡上張懸的歌迷而言,2015年後的每個1月大概都會有些許的黯然神傷。這年1月,張懸在臺灣高雄巨蛋以潮水箴言概念演唱會作為自己的謝幕演出,向喜歡她的人們道出了告別。張懸在不同場合一再向歌迷與媒體澄清,強調自己並不會停止創作,只是會退居幕後,並用回自己的本名焦安溥,可儘管如此,終究還是難以泯滅濃濃的別離氛圍。
「詩人放過夜裡的筆,眼睛放下相機,一杯熱茶留在客廳,放走蒸汽。我們除了和彼此相伴活在當下,不肯再做別的事情。吾愛,人心不需印證,如同世界上唯一的,我們,像是想家的根不用泥土,它自己生長,活著,我深愛你,這就是我的生命。」
——《潮水•箴言概念演唱會》謝幕
只是,喜歡張懸的多是心思細膩敏感的人,在聆聽她沙啞的低語之時,大多在旋律起伏之中,體味過告別的滋味。告白過後,告別亦是在所難免。她唱,緣分以不同的眼神凝視我們,散落或拾獲,要在某個角落放一首歌,要快樂。面對別離,她早已用她的歌唱給每個愛她的人。神的遊戲,我們的緣分。
以上是當年的公眾號原文。
加曬一張在臺灣拍的照片!15年的時候能夠拍到近距離照片真的是緣分T T
而又在這之後近五年,她用自己的本名安溥,帶著zoea重新回來。
有金曲評委陳珊妮的助力,迷幻音色越發駕輕就熟,段落的推進如此引人入勝,配器還帶上了嗩吶卻仍是絲毫不亂,繁雜中的表達簡明之極。在吟詠生命、講述恆常與生死的景色之中,她的聲音還是像海。
她說:
「希望你們在自己的生活裡面,不管你們自己的感知或自己的體驗,對你們來說,都可以循環成為最重要的養分,不靠他人。那我今天就要把這首歌獻給所有很認真地在累積自己的生命體驗的人。這首歌叫Zoea,謝謝。」
是我們愛的那個她呀。
在《城市》的豆瓣頁面裡,鄒小櫻的樂評有這樣一個段落:
她亦如是。
我為喜歡她而驕傲。
仍然帶著這個二維碼吧。在我終於入坑搖滾的三年後,祝願曾為那些夢想揮灑汗水的少年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