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懸,一個陌生又熟悉的名字,我們一起談談她的音樂
文|金毛轉娛樂
大多數人聞所未聞,或者迷糊地想起一首《寶貝》,而對於少部分人而言,這個名字承載極其重要的回憶與意義。15年高雄潮水箴言之後,「張懸」這兩字,往後便不再作為歌手提起。從此世界上不存在張懸,卻多了一個安溥。其實這算不上嚴格意義的樂評,更像寫給張懸的一封表白書。但最初只因吉他接觸到《寶貝》的我也無法想像,三年後竟會成為她的歌迷。張懸的歌對於大多數人,一開始並不是驚艷的。用個不恰當的詞,她的作品旋律乍聽近乎「無調」,除了《喜歡》《寶貝》等個例稍微不明顯。可以這麼說,張懸的旋律創作不符合主流大眾的審美,但愛則剎那間,共鳴或者某刻的情緒代入,之後便非常耐聽。
因此,聽眾們對張懸歌曲的評價呈兩極。然而無人能否認的是,她在歌詞創作方面是極具天賦的。張懸一貫的作詞風格偏意識流,幾乎所有作品都取材於生活,卻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剖析感悟後,以音樂為載體表達,形成如有人評價的「詩意的哲理」的作品。正如安溥所說,她的歌是從她生命裡長出來的。這點編曲和歌詞的風格可見一斑。早期的《my life will...》在幾張專輯中,顯得輕快明亮,《迷惑》《Malaimo》賣萌之外,《Ain't My Man》《Live酒館300秒》《無狀態》已經隱隱有一絲瀟灑女子的氣度。一年後,《親愛的…我還不知道》問世,這張專輯可以看到張懸的嘗試,或者說她正經歷著思想和音樂風格的摸索。因此相比上一張要沉靜許多,張老闆後期的搖滾因子也微微展露。
2009年的《城市》是我目前最有感覺的一張專輯,我將其視為張懸確立音樂風格的一個轉折點(不要臉的張老闆還給這張專輯打了五星)。她做了一些搖滾的事,譬如染頭髮,譬如《selling》。但張懸明顯不是憤世嫉俗與離經叛道的表現,她是在用一顆熱切的理智的慈悲的心,唱著《城市》和《關於我愛你》。專輯封面,一頭粉色短髮的張老闆站在車水馬龍之中,抬起頭俯瞰。你可以說她站在你面前瞭望世界,卻又並不存在於所有公允的景觀之中。而其作品的重心也逐漸由自己轉入外界,並非針對個體的表達,更像是對造物主的感恩。尤為可貴的是,這張專輯誕生於張懸思想的過渡期。尚無《神的遊戲》之戾氣,仍舊留有不多得的純真,卻透露出相較前兩張的清晰與堅定。
安溥至今的最後一張專輯《神的遊戲》,我對它的感情非常複雜。或許因為我個人偏愛她寫關於領悟與寬恕的歌,而這張專輯要比之前都搖滾,《玫瑰色的你》《危險的,是》還因為觸碰到某些雷區,顯得刺、硌,毫不留情。但同樣我們欣喜地看到,張老闆經過三年沉澱,作詞功底有了質的飛躍,編曲也逐步沉穩大氣。甚至不留情面的控訴,也是她在體悟後,做出的積極的行動與反應。探究音樂以及任何藝術,離不開的還有創作者個人。關於張懸最有名的事件,便是「青天白日旗風波」。印象中張老闆曾說,青少年應該多關注政治。但其父焦仁和也曾評價她,「不懂政治,為人很單純」。我個人傾向於她父親的說法。但政治無法僅憑是非對錯來評判高下,它的內核更關乎權利和利益。而安溥——不存在貶低的意思,一個用Google搜索,自行判斷某項政策好壞的小姑娘,在龐大的利益巨網前,確實顯得天真盲目了。
那麼張懸為什麼會對那句看似善意的「No politics tonight」,抱有忿忿的態度呢?其實很早以前便在《就在》中有了答案。「我的確厭惡任何一種方式,用快樂溫馨把事兒搞得模模糊糊卻有僵直」。這種各自退讓一步,和平解決的方式,看著溫馨和諧,實際上何嘗不是美化後的逃避。而關鍵在於,這樣息事寧人的舉動帶有脅迫性質,不願妥協的一方成為表面上的迫害者,卻是實際上的受害者,這樣看來,甚至有一絲道德綁架的意味在了。但同時,無關政治糾紛的思考角度和身份,使張懸完全得以從民眾的權益出發。因此說她關心政治,不如說她關心民生。你能感受到,她是真心愛著臺灣。尤其是她後期的歌裡,經常出現「愛」。而且已經從最開始的「小愛」——關乎生活的情緒,升華為「大愛」和「博愛」。我想《城市》這首歌,可以算是她寄給臺灣的一封情書。有人說,「歌手不應介入政治,政治是藝術的天敵」。卻忽略了,政治與科技、藝術一樣,同是人類最高智慧的表現形式。
張懸不是激進,她只是相比一部分空有理想卻畏懼出聲的人,多一份勇氣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