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雷達這道選擇題,特斯拉做對了嗎?-虎嗅網

2020-12-25 虎嗅APP


對於特斯拉的競爭對手而言,雷射雷達路線可能是它們在自動駕駛上追趕特斯拉的最好機會。


從馬斯克與何小鵬兩位CEO相隔大洋抄起鍵盤隔空互懟,再到25歲天才少年Austin  Russell創立的公司Luminar登錄納斯達克,公司股價在12個交易日股價漲幅超過4倍,一切都圍繞著一個話題「雷射雷達」。


特斯拉作為新能源汽車的絕對標杆型企業,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抨擊雷射雷達在無人駕駛方面應用前景。


而各大車企卻展現了截然不同的態度,紛紛押寶雷射雷達。在奧迪、奔馳、寶馬、本田、沃爾沃、雷克薩斯,再到小鵬、長城、長安、北汽未來發布的車型上,都能夠找到雷射雷達的身影。


在這道雷射雷達抉擇與否的選擇題中,特斯拉這一次站在了幾乎所有人的對立面上。


一、雷射雷達為何成為市場爆點?


從自動駕駛的產業鏈分布來看,自動駕駛系統分為三大類,即感知層、決策層、執行層,分別代替人的眼睛、大腦、手腳。


感知層包括了車輛定位和環境信息感知,而感知層之所以能夠在自動駕駛中代替人的眼睛,依靠於攝像頭、雷達對於周邊環境信息進行捕捉搜集。


這意味著,雷達的不同技術路徑,代表著用什麼樣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


在目前的市場上,主流的環境信息感知處理方案上分成了兩類:


一、以特斯拉為代表的視覺算法為主導的流派,通過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捕捉周邊環境信息,再通過算法為主,進行分析抉擇。這一類方案所需的硬體成熟度較高,成本低,但毫米波雷達探測角度較小,遠距離探測能力也不足,需要優異的算法來彌補缺點。


二、以Waymo、大部分車企為代表的雷射雷達主導的流派,在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的基礎上增加了雷射雷達,可以進行遠距離、全方位的探測,解析度較強,但硬體成本較高,且雷射雷達同樣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惡劣天氣的條件下表現一般,缺乏對環境的顏色和紋理信息的辨別,並且在大範圍安裝雷射雷達後,雷射雷達有無法判斷是否為自己發出的脈衝光的串擾風險,這會直接導致雷射雷達判斷不出物體的形狀。



對於大部分車企而言,他們在自動駕駛的研發上相對於特斯拉起步較晚,無論是新能源汽車或者是傳統汽車巨頭,在自動駕駛領域裡,它們都無法做到像特斯拉一樣,擁有完全自主軟硬體算法的掌握與開發能力。


以軟體研發較為深入的造車新勢力舉例:


蔚來使用的是特斯拉「前女友」Mobileye研發的晶片,在此基礎上進行算法的自研;


「全棧自研」的小鵬即將使用的是特斯拉另一位「前女友」英偉達研發的Xavier晶片,自動駕駛方案也在剛剛落地;


理想不光是晶片,在自動駕駛的視覺算法上,甚至都是Mobileye提供的打包解決方案,未來在切換到Nvidia Orin還需要進行算法的重寫。


而一些傳統車企,在自動駕駛探索的路上才剛剛起步,大部分都是選擇了由三方提供技術支持來實現他們從0到1的過程。


相對於特斯拉提供的Auto Poilt產品,在自動駕駛維度上,他們與特斯拉實際上完全沒有可比性,能與特斯拉對標的企業應該是谷歌Waymo、英偉達等有能力直接提供自動駕駛方案的科技公司。


而特斯拉已經在視覺算法上已經栽了好幾個跟頭的情況下,這些企業在追趕的道路上,如果選擇與特斯拉同一條賽道,可能會比特斯拉摔的更狠,摔的更慘。


因此,選擇更為穩妥的雷射雷達配合其他傳感器的整體方案是最優的答案,結合雷射雷達綜合成本大為下降,已經進入到預量產階段,二者綜合之下,直接點燃了市場對於雷射雷達的熱情。


對於馬斯克而言,在這場雷達路線上的選擇,放棄雷射雷達的底氣來源於兩方面:一方面,一開始雷射雷達的價格過於昂貴;更重要的一點則是,他堅信特斯拉算法升級的速度會比雷射雷達降價的速度更快。


二、算法與降價之間的博弈


從公開消息來看,儘管雷射雷達的頭部玩家們都宣稱自己手中接到了量產訂單,但雷射雷達量產到雷射雷達真正應用到汽車,並且汽車實現量產上市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時間差。


雷射新銳Luminar早就曝光了手握15億美元的訂單,但從過往兩年1260萬美元、1500萬美元的營收來看,這筆訂單還並未真正落地。


從公司最近披露的信息中提到:「預計到今年底前將售出大約100臺雷射雷達。」這也從產能角度證明了這筆訂單實際並未落地。


雷射雷達鼻祖Velodyne在中國敗北之後,選擇了與現代、福特合作,但這兩家車企搭載雷射雷達的量產車型,最早也要在2021年實現上市。


寶馬的雷射雷達供應商Innoviz在第一代產品還沒有在車輛搭載上市的情況下,推出了第二代產品,成本相較於第一代下降70%,預計在2021年年中應用於寶馬。


小鵬、北汽、長安、廣汽等搭載雷射雷達量產車型的發布最早也在2021年,在不跳票的情況下,到雷射雷達的大範圍落地,仍然存在著1~3年的窗口期,在這窗口期,特斯拉能做到什麼樣的地步?


特斯拉在自動駕駛一直保持著極為激進的研發路線,從整車的傳感器來看,特斯拉用了12個超聲波傳感器,1個毫米波雷達,8個感知攝像頭,在整車的感知範圍布局上,幾乎沒有重疊,而對比小鵬,小鵬光是毫米波雷達就使用了5個,這充分顯現了馬斯克對於自身視覺算法的自信。


儘管這種自信造成了數起「人工智障」才能發生的血淋淋事故,但馬斯克始終認定雷射雷達是沒有必要的配件,並堅持在視覺算法的路線上不斷優化。


在11月發布的FSD Beta版本中,特斯拉利用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功能,通過多個不同角度的視頻文件提取特徵要素合併融合,再進行加工處理成為時態模塊形成點狀的數據,點狀數據匯集到 BEV 網中,將時間和序列進行融合,展現更平滑和動態的結果。


從最終的結果來看,特斯拉引入了3D鳥瞰預測圖,將攝像頭一直被飽受詬病的只能拍攝「二維畫面」實現了3D化的呈現。



在算法不足以支撐更高級別自動駕駛功能的前提下,打出「安全牌」用多種雷達與傳感器的硬體組合是對消費者負責任的選擇。


而對於特斯拉,在算法領先於同行玩家的同時,如何使用性價比最高的零件創造更大的效益,是特斯拉的目標。這也就註定了,在馬斯克眼中,價格高昂的雷射雷達,只能是其他企業對於視覺感知存在的問題和缺陷的遮羞布。


從這個角度來看,雷射雷達的供應商在雷射雷達的降本之路上,能夠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因為對於在算法上存在不足的整車企業而言,雷射雷達的大規模普及,是他們在自動駕駛上能追上特斯拉必不可少的「加速器」。


三、特斯拉的多賽道優勢


對於自動駕駛算法而言,推動其發展進化的核心物質基礎有兩個,一個是晶片本身的算力,另一個是訓練算法模型的數據。


解析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的競爭格局,對比整車製造商,特斯拉擁有完全自主軟硬體算法的掌握與開發能力。


而對比能夠直接提供自動駕駛方案的科技公司,特斯拉在數據沉澱、商業化變現的維度上,也佔據著優勢。


對於自動駕駛而言,訓練的機會越多、掌握的場景數據越多,技術進步便越快;而技術進步越快,就能推動市場消費者進一步的加入,從而掌握更多的場景數據,實現一種良性循環,夯實的壁壘也會越來越高。


谷歌Waymo最初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用於計程車,這種重資產的商業模式註定了,如果使用大量實況路測的話,谷歌需要在計程車、自動駕駛兩個維度,同時進行大範圍的燒錢。


因此谷歌只能通過模擬仿真的場景進行自動駕駛的路測模擬,儘管從數據來看,可以每日實現100年的虛擬技術路測,但在實際的駕駛過程中,有很多突發場景與反應,是只有切身碰見才能將數據記錄,虛擬技術路測很難去進行模擬。


谷歌目前也走上了多角色發展的路線,自研雷射雷達實現了商業化之路,同時在車載系統、無人卡車等領域不斷布局,在未來或許能產生多業務之間的協同效應,但就目前而言,Waymo離C端用戶,還存在著一定距離。


而Mobileye儘管與很多車企達成了合作並提供了解決方案,但是其攝像頭收集到數據的所有權都歸屬於車企,是否願意將收集到的數據貢獻給Mobileye完全取決於車企,在這種被動的情況下,目前在新勢力中,也僅有蔚來與Mobileye實現深度合作願意將數據共享,對於未來軟硬體自研一體化的趨勢下,Mobileye的市場份額或將越來越小。


而特斯拉累計銷售的車輛已經突破了100萬輛,在擁有大量車輛的前提下,在此基礎上開發出深度學習的「影子模式」,在數據的搜集廣度跟成本上,擁有以上企業都不具備的絕對優勢。


在路測中,一部分通過虛擬環境進行模擬,在實際的駕駛過程中,機器並不參與駕駛,而是由人主導,機器在整個過程中能夠學習駕駛員在面對各種情況時的行為數據,出現模擬結果和駕駛員真實操作相違背的時候,將其深度學習並記錄上傳,從而提升自動駕駛能力,這一類的數據更為真實,也更有價值。


與此同時,特斯拉採用的是硬體預裝+後續付費的模式,所有產品從出廠時均配備相關的自動駕駛硬體,如果用戶想要添加和使用這些功能,用戶可以以打包價在車輛預訂或後續使用時買斷相關的功能,特斯拉會通過 OTA 進行系統升級,這也給予特斯拉商業化變現的良好平臺。


不論是對比整車製造企業,亦或是自動駕駛方案解決商,多賽道的特斯拉相比之下,在數據閉環、商業化落地、算法更新速度上,擁有著行業標杆型企業應有的優勢。


而在自動駕駛行業業務盈利模式還沒有成熟的階段,行業充斥著大量不確定性,一個新技術的出現與應用,是就此沉默還是改變行業,只能交給時間來決定。


獅子抓兔子,不論抓到與否,對於獅子而言,只是這一頓飯能否吃飽的問題,可對於兔子而言,卻是至關生死的問題。


手握優勢的特斯拉,自信不光源於對自身技術的自信,也在於它擁有著試錯的成本,但對於其他競爭企業而言,這可能是它們是近年來在自動駕駛上追趕特斯拉的最好機會。

相關焦點

  • 特斯拉:我為雷射雷達代言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特斯拉,準確地說是 Elon Musk 本人,在雷射雷達的問題上出爾反爾、反覆無常、朝三暮四、言而無信、信口雌黃、翻雲覆雨的搖擺態度呢:)Ground Truth先來看看這幾張照片的細節。有賴於造型的獨特,我們可以很輕鬆地分辨出這是雷射雷達供應商 Luminar 旗下的 Hydra 系列雷射雷達。
  • 分析:雷射雷達出現在特斯拉汽車上是否意味著特斯拉戰略轉變?
    幾乎所有的自動駕駛汽車製造商和車型都使用雷射雷達傳感器,因此,雷射雷達設備的市場正在蓬勃發展,一旦無人駕駛汽車進入大規模生產階段,預計該市場將呈指數級增長。不過,特斯拉和埃隆·馬斯克卻避免使用雷射雷達。在特斯拉舉行的投資者自治日活動中,埃隆?馬斯克曾對特斯拉將要做的事情發表了各種各樣的聲明,還毫不含糊地對其他試圖製造自動駕駛汽車的公司做出了大膽預測。
  • 沒有雷射雷達,特斯拉能否在這場無人駕駛的進化中存活下來?
    有人說馬斯克認為雷射雷達貴,可特斯拉決定做電動車的時候,也有人說電池貴,結果特斯拉一入局,電池成本立馬就降下來了。再說,FSD軟體都已經賣到64000人民幣了,如果雷射雷達能夠讓自動駕駛成為現實,你覺得馬斯克會在乎再加幾萬塊錢麼?畢竟Model 3降一次價就幾萬塊。 所以,原因肯定不是貴,至少不僅僅是貴。
  • 被特斯拉摒棄卻受資本熱捧,雷射雷達領域華為能否一馬當先?
    這三家得資本熱捧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汽車主機廠的L4級別無人駕駛或者說有限場景下的L4級別無人駕駛即將商業化落地,整個汽車市場對雷射雷達的需求將出現大幅增加。為自己找到可靠的車規級雷射雷達的穩定供應來源,已經成為擺在主機廠和零部件巨頭面前的重中之重。】
  • 實現高級自動駕駛,雷射雷達是關鍵一步嗎?
    如果說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傳感器能夠保證99%的安全性,而加入雷射雷達就能實現99.99999%的安全性的話,即使是這0.99999%的進步,對於很多想讓自動駕駛汽車量產上路的車廠們也會毫不猶豫地使用。但是熟悉自動駕駛領域的人們也知道,這一結論也並不是板上釘釘的一塊,至少特斯拉老闆的那句「用雷射雷達的都是傻子」的話還沒有改口。
  • 上汽R搶入5G,蔚來跟進雷射雷達,特斯拉去哪了?
    而從L2往上的無人駕駛最基本的依靠就是兩個東西,雷射雷達和5G。如果單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品牌確實比較快。上汽率先拿下5G賽道其實無人駕駛的第一戰場肯定是5G,這裡5G的重要性就無需贅述了。在5G產品的落地上,上汽和廣汽確實先人一步,很快消費者就能買到真正的5G產品了。
  • Waymo、特斯拉、百度力推的單車智能,為何繞不開雷射雷達?
    在Waymo的帶領下,特斯拉、Uber、百度Apollo、通用Cruise等網際網路巨頭、打車應用平臺以及汽車製造商都紛紛往單車智能上發展。 同時,由於雷射雷達的高昂,大公司和創業者想到了兩個解決方向:一是通過技術手段降低單一雷射雷達的成本;而是研發替代雷射雷達的技術方案。這兩個方面都不容易。
  • 小鵬汽車將在汽車界率先應用雷射雷達,阻止特斯拉的是成本?
    有意思的是該消息一公布就引起了一位在西邊的大佬關注,特斯拉公司CEO馬斯克 曾表示,特斯拉不會使用雷射雷達,免費也不用,與之不同的是國產電動車品牌小鵬汽車下一代的自動駕駛架構卻包含了雷射雷達,為此何小鵬還與馬斯克開啟了隔洋互懟。有人愛有人「恨」的雷射雷達到底是什麼樣的技術,免費也不用嗎?
  • 華為、小鵬爭相入局,雷達概念美股大漲, 雷射雷達成汽車行業下一...
    據了解,在2016年,華為團隊就開始訪問大量的頂尖車企,摸底企業對雷射雷達產品的需求,同時遍尋產業鏈廠家,最後明確方向,即華為要做一款高性能、車規級、能夠大規模量產的雷射雷達。此外,國內另一家自動駕駛初創企業Auto X則在布局以雷射雷達融合攝像頭的無人駕駛解決方案。「我們是以攝像頭和雷射雷達融合為主,還有加上毫米波雷達,3種進行融合。」
  • 大陸入股雷射雷達公司Aeye 合作配備雷射雷達自動駕駛技術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10月27日,德國汽車供應商大陸集團表示,將收購加拿大雷射雷達初創企業Aeye的部分股份,以加強其在自動駕駛系統市場中的地位。大陸並未透露將收購的股份規模和成本。
  • 華為、小鵬爭相入局,雷達概念美股大漲,雷射雷達成汽車行業下一風口?
    此前外界不少觀點認為,由於雷射雷達依然還在試驗階段、成本高昂,同時,特斯拉的視覺路線在各車企的量產車中已是領先水平,雷射雷達對自動駕駛的重要性一度被看低。事實上,小鵬汽車之外,華為在車規級雷射雷達的研發上早有布局。據了解,在2016年,華為團隊就開始訪問大量的頂尖車企,摸底企業對雷射雷達產品的需求,同時遍尋產業鏈廠家,最後明確方向,即華為要做一款高性能、車規級、能夠大規模量產的雷射雷達。
  • 自動駕駛雷射雷達的顛覆者——Luminar
    01 行業適用性問題:雷射雷達是不是自動駕駛必備既然Musk在自動駕駛領域鄙視雷射雷達,只用視覺方案加毫米波雷達。目前的FSD效果還不錯,那自動駕駛是不是不需要雷射雷達?這是要首先解決的問題,事實上,除了特斯拉,幾乎所有的其他汽車廠商都在測試準備使用雷射雷達。
  • 自動駕駛雷射雷達的顛覆者--Luminar
    行業適用性問題:雷射雷達是不是自動駕駛必備既然Musk在自動駕駛領域鄙視雷射雷達,只用視覺方案加毫米波雷達。目前的FSD效果還不錯,那自動駕駛是不是不需要雷射雷達?這是要首先解決的問題,事實上,除了特斯拉,幾乎所有的其他汽車廠商都在測試準備使用雷射雷達。
  • 雷射雷達有輻射嗎_雷射雷達有什麼用
    打開APP 雷射雷達有輻射嗎_雷射雷達有什麼用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04-07 11:40:27   雷射雷達有輻射嗎   首先,什麼是雷射?
  • Waymo反駁馬斯克的「自動駕駛雷射雷達無用論」
    在自動駕駛汽車中,安裝在車頂、類似警燈的雷射雷達被認為是一個重要設備,雷射雷達的高價格也直接推升了自動駕駛汽車的製造成本,使得普及更加緩慢。據外媒最新消息,不久前,特斯拉公司掌門人馬斯克曾表示,雷射雷達是一個沒有意義的設備,未來將會被自動駕駛汽車淘汰,但是日前,Waymo公司高管駁斥了這一說法。Waymo是全世界研發自動駕駛技術公認「最牛」的公司,該公司已經在美國商用了無人計程車服務,甚至宣布將整合到網約車平臺Lyft中。
  • 馬斯克看不上雷射雷達,華為反擊
    馬斯克怒懟雷射雷達,說白了還是看不上華為,但是華為這次還真的跟懟上了,偏偏要試一試到底誰才是最後贏家。 華為跟特斯拉又幹上了,這次是因為雷射雷達,馬斯克曾經在公開場合就對雷射雷達表示了蔑視,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雷射雷達過於昂貴,馬斯克可更加喜歡花的少掙得多的項目。
  • iPhone搭載雷射雷達,這是什麼操作?
    根據前蘋果授權零售商員工Fudge的說法,iPhone 12 Pro和12 Pro Max將像蘋果iPad Pro一樣,配備基於dToF技術的雷射雷達傳感器。說到雷射雷達,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自動駕駛汽車頂部的數十萬美元的「大罐子」,或者是在自動駕駛汽車的車身上裝有約一萬元人民幣的傳感器。蘋果公司用於iPad和iPhone的雷射雷達和車載雷射雷達有什麼區別?
  • 特斯拉從德爾福挖人,加速推進雷達傳感器的自主研發
    但特斯拉並不打算退卻,反而加速積累相關技術,特別是對自動駕駛比較關鍵的雷達領域。今年早些時候,特斯拉與其雷達(radar antenna)供應商博世(Bosch)合作在其Model S和Model X車型上更新了雷達設備,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信號接收單元。這些努力最後都集成到今年9月份特斯拉發布的8.0軟體系統更新上,提升了Autopilot的相關特性。
  • 不同於特斯拉的路線蔚來ET7搭載的雷射雷達是什麼?
    編者按:蔚來周六發布了旗下首款轎車ET7,最大亮點之一就是配備了雷射雷達。蔚來創始人李斌在發布會上強調,對於高級別自動輔助駕駛來說,雷射雷達「不可或缺!」相比之下,特斯拉則一直鄙棄雷射雷達,堅持以視覺識別為主。目前電動車市場對於雷射雷達的態度已經形成明顯對立的兩派,那麼雷射雷達到底是什麼?對於自動輔助駕駛有多大意義?華泰證券在一篇報告中做了詳細說明。
  • 蘋果「造車」,「特斯拉」們該慌嗎?
    「如果這是真的,這很奇怪。」馬斯克說,「我們上海工廠生產的特斯拉中檔汽車已經在使用磷酸鐵(鋰電池)了。」 馬斯克將特斯拉與蘋果的「相愛相殺」擺上了臺面,但其實兩者多年來一直就在「明爭暗鬥」。除相互較勁在矽谷內外爭搶人才外,馬斯克還曾稱蘋果公司為特斯拉的「墓地」,他曾打趣道,「如果你不能在特斯拉取得成功,那就去蘋果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