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後,媽媽的生活重心就轉移到了孩子身上,對於孩子的行為習慣熟記於心,並且致力於將寶寶的各種方面往好的方向引導。
很多寶媽發現寶寶喜歡吃自己的小手手,而且還吃得津津有味,這個行為不禁讓寶媽擔心不衛生,孩子會不會因此引發身體不適。有的媽媽嘗試著阻止,但卻發現越阻止情況越糟糕,寶寶吃手吃得更厲害。
對於這種情況,媽媽到底怎麼做合適呢?
寶寶吃手的原因
1、人類原始反射
他們在媽媽肚子裡,大概8個月大的時候,伴隨吸吮反射出現,就開始練習這項技能,手就是他們最方便的練習對象。張開嘴,塞進手指,津津有味地吸吮,這是一項人家自然習得的本領呢。
2、口欲期
口欲期寶寶是通過嘴來探索世界的。不管是吃手、啃腳丫、咬被子還是咬乳頭,這都是一個探索的過程。通過嘴巴,逐漸知道「手」是自己的手,「腳」是自己的腳。
這些欲望若不能得到滿足或過於滿足,會產生固結現象,形成以自我為中心、過度依賴、悲觀、退縮、猜疑等人格特徵。如果這時期的欲望獲得滿足,就能順利度過這一階段,如果不能,就會產生停滯,所以有些孩子長大了還是會吃手。
這裡提醒父母了,把這些科學知識告訴給看孩子的長輩吧,千萬別讓他們喝斥或強行制止孩子吃手了。
3、自我安慰
寶寶以吃手的方式,來應對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就像部分成人緊張時會抖腿、摳手指一樣。
寶寶在吃手的時候,就能夠感到情緒上的安定。這和其他寶寶用安撫奶嘴,或者用毛絨安撫玩具,是一個道理。
4、長牙
在長牙的初期,寶寶的牙床會癢、疼,難以安靜,寶寶就會把自己的拳頭或者手指塞進嘴巴裡,使勁啃咬或者是吮吸,這樣能夠使牙床鎮痛,讓自己舒服一點。
寶寶頻繁吃手有什麼危害?媽媽該如何幹預?
做事需要身體各部分運動起來,手是身體的「執行者」,接觸到的東西也最多,更容易不乾淨,所以寶寶經常吃手對於自己是有一定危害的。
1、手指出現脫皮甚至變形
寶寶的皮膚嬌嫩,經常接觸口水,加上寶寶強有力的吮吸力,會逐漸變得發白脫皮,甚至都會給指甲帶來一定的損傷。而且寶寶總是吃手,手指需要保持一定的姿勢,可能會影響寶寶正在發育的骨骼,對於寶寶手指部位的精細運動帶來影響。
2、影響寶寶學習說話
寶寶的語言能力是隨著年齡逐步發展的,如果寶寶總是吃手手,就等於嘴裡含著東西學說話,自然學得不標準,口齒不清,發音不順利。有的孩子可能分不清平舌音和翹舌音,說出的話也不完整,可能會被同齡的孩子恥笑。
3、牙齒變形,對寶寶顏值有影響
寶寶基本在1歲前基本都會萌出乳牙,萌芽期的寶寶總吃手手,手指可能壓迫牙齒的發育,導致牙齒變得不整齊,或者寶寶上下牙不能很好地咬合,長期咬合不良又會直接影響到寶寶顏值。
所以,媽媽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寶寶吃手現象予以正確的解決方法。對於一歲以後的寶寶吃手現象,寶媽就要進行人為的幹預了。
一歲以上的寶寶,寶媽該如何「幹預」寶寶吃手?
1、多多利用寶寶的雙手做遊戲,轉移注意力
其實寶寶對於很多東西是很好奇的,寶媽如果發現寶寶吃手,可以通過做遊戲的方式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比如和寶寶拍手唱兒歌,或者拿給寶寶一個會唱歌的小玩具,把寶寶的雙手利用起來,他就沒有時間吃手手了。讓寶寶從用嘴探索變成用手探索。
2、多抽出時間陪伴寶寶,緩解寶寶不安的情緒
如果寶寶是因為害怕或者不安出現吃手的現象,那麼媽媽要做的就是平常多陪伴寶寶,因為媽媽是和寶寶最親近的人,如果離開,是最容易讓寶寶不安的。加強陪伴可以緩解寶寶的負面情緒,寶寶覺得安心,自然會少吃手。
3、鼓勵寶寶不吃手的行為,讓寶寶自己意識到吃手是不正確的
寶寶不吃手的時候,媽媽應該鼓勵,時間久了,寶寶就知道媽媽對於吃手的行為是反對的,不要覺得寶寶小,什麼都不懂,其實他對於大人的情緒捕捉是很到位的。
很多事情的潛移默化的,媽媽糾正的次數多了,寶寶也會停下吃手。
當然,如果這些方法都不奏效,寶媽可以帶著孩子去醫院看看,讓醫生檢查一下,並且詢問下他們的意見,寶媽再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調整。
總之,對於寶寶吃手手的情況,媽媽別太著急,找到原因,使用相應的對策,很快就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