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不用其極」這個成語,一般都喜歡用在有貶義的地方,形容一個人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什麼壞事都有可能做出來。比如說《紅樓夢》裡描寫王熙鳳對待尤二姐時就說:「尤二姐進入賈府後,鳳姐調唆丫頭虐待她,無所不用其極。」
然而這個成語一開始不但沒有貶義,反而代表著一種至高的境界,是過去很多人追求的理想。它出自《大學》,原文是這樣的: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就是說真正的君子會隨時做克己、慎獨的功夫,不被習氣帶著跑,勇於發現問題而改過自新,所以生命一直在提升,直到「止於至善」。但如果僅僅這樣,還不能稱作「無所不用其極」,真正地君子還會把這種」不斷自新的精神,潛移默化地教給他人,直到所有人都「止於至善」。
其實這種精神就是儒家積極入世、行王道的精神,即「內聖外王」。一個人一旦有了這種精神,便會「天行健而自強不息」,他不管做任何事,哪怕是很小的事,都會全心全意地去做好。他會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不但如此,他還會帶領其他人一起成長,直到所有人都能成為君子。
用今天的話來說,真正的狠人、牛人,他們會時時刻刻對生命求極限,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不但如此,他們還會幫助他人發揮出最大的潛能。不但發揮出自己和他人的潛能,還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萬物」的潛能。
這在《中庸》裡叫「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也就是先完善自己,再完善社會,直至天地人和諧一體。這種天地人和諧一體的境界是非常了不起的境界,古人有時也稱其為「參贊天地之化育」。
然而可惜的是,後來的儒家基本上只注重「盡己之性,盡人之性」,而忽視了「盡物之性」,導致科學一直在古代發展不出來,要是有人想搞點什麼小發明,反而很有可能被大家視為不務正業,雕蟲小技。導致後來的儒家只見「內聖」、不見「外王」,非常可惜。
我學習陽明心學是從看酈波教授講《五百年來王陽明》開始的,他在評價王陽明平匪患時用了這個成語,顯然是極高的評價,他說:「數十年來,從來沒有人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徹底剿滅匪患。王陽明各種奇招無所不用其極,手段簡直神出鬼沒。」
從王陽明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如果真的有了這種「無所不用其極」的精神,不管到哪裡都能充分調動自己的智慧,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然而常人沒有這樣的能力,因為他們不願意對生命求極限,只有那些具有偉大理想、至高人格的人,才願意接受人生的挑戰,不懼艱難困苦。他們不管遇到什麼坎坷,都能泰然處之,從容應對。
這裡又涉及到儒家另外一個重要的精神,就是「無入而不自得」,也就是不怨天尤人,永遠坦然地接受命運的安排,永遠開開心心做好眼前的事,不為外境所動。能無入而不自得,才能無所不用其極。否則稍微遇到一點坎坷就會放棄,甚至墮落下去。
綜上所述,「無所不用其極」不但沒有貶義,反而是一種很厲害的能力,它是過去儒者的理想,以乾健之精神,不斷地去挑戰自己的極限,盡全力活在當下,把手上所做的事都做到完美。
一個人如果能有這樣的心態,就會時時反省自己的過失,時時完善自己。這樣的人越活越厲害,因為他每天都在成長中,這樣的人生是很精彩的。
平庸往往不是一種有意識地選擇,與平庸妥協更多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因為他們缺少那種「無所不用其極」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