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特異性、一致性、穩定性測試簡稱為DUS測試,作為《種子法》規定的描述品種身份信息和基本屬性界定的重要手段,為品種真實性鑑定的最終裁定。DUS照片作為DUS測試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測試結論的有力佐證,真實完整地反映了品種全生長期各性狀表達狀態。隨著我國DUS自主測試逐步開放,DUS攝影方法及技術成為育種行業自主測試的難點,測試照片的不規範會直接影響品種保護進度。
如何拍出既能反映植物真實性狀,又兼具藝術性的DUS照片,有哪些攝影技巧嗎?室內外拍攝光線總是調整不好?工具選不對?相關參數不會調整?後期怎麼處理?請往下看↓↓↓
一般作物的DUS測試需要以植物品種特異性、一致性、穩定性測試指南為標準進行DUS測試。拍攝DUS照片的時期一般選擇在植物形態變化較大的時期以及觀測性狀十分集中的時期。群體拍攝:以植物小區為拍攝主體完整反映群體狀態的照片,一般來說,群體照片在反映性狀真實表達狀態的同時,也能反映植株群體在該生育時期的一致性,還可以說明田間異常情況的範圍、程度等多種信息。若該時期性狀多為群體目測性狀,且該性狀能夠在照片中清晰反映則最好選擇拍攝群體照片。
個體拍攝:以一個植株或者單個器官為拍攝主體記錄植株或器官狀態。個體拍攝反映信息較有限,但是性狀表達狀態記錄清晰。在個體拍攝時,應選擇能代表此群體絕大多數生長狀態的個體作為典型株進行拍攝,避免因為選擇主體不典型造成與實際不符的情況。
由於拍攝時間集中,戶外拍攝環境惡劣,任務量大,質量及效率要求極高。所以需要攝影者在各種環境條件下熟練快速調整相機參數及使用輔助工具。應先調整保證安全快門速度,選擇快門優先模式(S模式)
主體抖動應保證快門速度在1/400s以上,還可以通過調整光圈、感光度、曝光補償等獲得明亮的照片。
注意:光圈過大會造成景深較淺,主體離焦點遠處不清晰;感光度過高會造成照片噪點增多、質量下降,實際操作時應注意平衡各參數。由於DUS攝影主體一般為植物,構圖方式一般為對稱構圖或中心構圖,主體位置一般比較固定,所以一般選擇固定對焦模式(AFS)。自動識別模式可適用於背景單一、主體突出的拍攝情況。同一作物同一類型的照片需要按照固定構圖方式拍攝。白平衡模式的選擇,在日出和日落前後應及時使用比色卡預設白平衡,或通過調整色溫值調節照片色溫。使其與肉眼觀察顏色一致,避免照片因偏藍或偏黃造成顏色反映失真,導致DUS性狀產生視覺上的誤差。1.直尺或拐尺。由於DUS攝影對於植物種群生長狀態及特徵性狀記錄和描述的主要作用,當DUS照片以所需反映的性狀為測量性狀時,應當選擇能代表群體表達狀態的典型株或典型器官進行拍攝,一般應放置直尺標示主體體量大小。直尺或拐尺刻度精確程度與主體體量配套,刻度清晰易讀,材質不反光。
直尺或拐尺一般放置於照片上方或左上方,不得遮擋主體。
2.透光柔光傘。室外拍攝往往光照強烈,受到植株遮擋或拍攝角度限制,在大逆光有遮擋陰影的情況下,拍攝主體亮暗面曝光往往十分不均衡,拍攝照片不能反映植株或群體的真實情況。所以室外拍攝應攜帶透光柔光傘,柔光傘產生的漫反射光線,可以消除或減弱點光源或太陽光造成的陰影,使拍攝物各個面看上去明亮柔和。柔光傘的傘布一般是白色的尼龍或棉布面料,對於拍攝物體的顏色不產生幹預。3.背景布(板)。室外拍攝時可以選擇中性灰背景布或背景板。拍攝植株體量較大時,應注意背景架(布)放置方向最好選擇背光方向或全天遮陰處,避免陽光全天色溫及強度變化太大對拍攝物體產生影響。拍攝物體體量較小時可以在柔光傘下將植株放置於攝影背景板上進行拍攝。價格相對高昂,室外使用或放置植株容易汙染,不易清理。
但室外使用頻繁移動或風吹容易破損,不易反光且質地較粗糙,近距離拍攝效果不佳。
質地細膩光滑,易於清潔耐用,易反光,在柔光箱下微距拍攝可以使用。
價格高,因其不能摺疊攜帶且郵寄不便(市面在售的PCR背景板不超過2m×2m),對於玉米整株等體量大的主體並不適用。
室外使用長期光照容易汙染、發黃、退色、破損,一般不在室外使用。
價格低廉,一般粘貼於攝影背景板上,質地較細膩,不易汙染,不反光,用於小體量物體拍攝比較好。
在微距鏡頭下質地較粗糙,不推薦使用。海綿紙面積較小,易出現摺痕,較易破損,室外拍攝時隨時更換,保證拍攝質量。
(1)在拍攝肉眼難以分辨的細節時可以使用微距鏡頭,使用微距鏡頭最好將植株或器官帶回室內用翻拍架或三腳架連接電腦與快門線拍攝,拍攝時十分輕微的抖動都會造成圖像模糊。(2)無電腦拍攝時應將主體在視窗放大數倍用手動模式對焦。拍攝時注意快門速度不能慢於人體極限1/160s。(3)拍攝小區照片及較大整株照片時,應選擇廣角鏡頭。但廣角鏡頭存在變形的問題,尤其是在較近距離拍攝帶直尺的圖像時可以使用定焦鏡頭進行拍攝,定焦鏡頭可以減少鏡頭畸變;沒有定焦鏡頭,可以使用照相機的矯正功能來矯正圖片。由於室內相對室外光線強度及色溫變化幅度小且變化可控,所以在進行DUS照片拍攝時,對於拍攝環境的選擇一般遵循以下原則:主體可以從植株取下且不影響後續測試的,儘量取下室內拍攝。不能取下室內拍攝的應儘量選擇相對固定的拍攝時間、拍攝背景和拍攝角度;可以取下但因一些因素(人力時間成本、植株或植株部位脫離植株引起性狀變化)不便進行室內拍攝的,可以攜帶小型柔光箱或攝影背景板進行拍攝。照片拍攝完畢後可以使用Photoshop軟體批處理功能,按照「作物類型-照片類型-品種名稱或田間編號」的格式統一分類及命名,例如:玉米-身份證照1-BYNER2018001。
在不遮擋拍攝主體的位置處(一般拍攝時預留)添加電子標籤,以白色為背景,位置一般位於正下方或右下方。註明測試編號或其他說明。
添加完畢後按照作物及照片類型存放及電子檔案歸檔。不允許對照片其他部分進行處理,禁止改變主體反映的性狀表達狀態。
● 本文節選自《植物品種特異性、一致性、穩定性測試攝影技術初探》
● 作者:楊欽方,單飛彪,杜瑞霞,王永行,劉春暉,白立華,楊欽宇,張國權
● 單位: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科學研究院 / 農業農村部植物新品種測試(巴彥淖爾)分中心;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氣象局;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曙光鄉政府
● 刊於《中國種業》2020年第6期14-16頁 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