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1. 「萬象」是對「Lan Xang」(ລ້ານຊ້າງ 「瀾滄」,即「百萬頭大象」),或者「ສີສັດຕະນາກຄະນະຫຸດ(巴利文的百萬頭大象)的翻譯,不是對今天其寮語名ວຽງຈັນ Viang Chan或英語名Vientiane的翻譯,推測「萬象」這個翻譯乃越南人所作。
2. 今日寮國首都名稱ວຽງຈັນ Viang Chan在寮語中是「栴檀之城」的意思,不是「月亮城」。
上一篇我們說到寮國的「撾」來自琅勃拉邦的舊稱 Sua ຊວາ,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另一個問題,為什麼寮國首都Vientiane/Vieng Chan 在中文會被翻譯成「萬象」。
在寮語中,寮國的首都稱做「Vieng Chan ວຽງຈັນ」,法國人拼成了Vientiane,也成為了今日通用的英文名,本義應是「栴檀之城」。在中文世界中,一般翻譯為「萬象」,也有「永珍」的譯法。
對比「萬象」和「永珍」這兩個譯名,「永珍」在粵語中讀Wing5 Zan1, 明顯是寮語發音根據粵語或者某南方方言的音譯,但是「萬象」就有些奇怪了,它和寮語的「Vieng Chan」或者法語/英語的Vientiane有些接近,但不符合我們翻譯時的選字原則。
同時,寮國地區古稱「瀾滄」 Lan Xang ລ້ານຊ້າງ ,即「百萬頭大象」之意,「萬象」似乎是對「瀾滄」 Lan Xang ລ້ານຊ້າງ的翻譯。
所以,經過一番搜索,我的推測是,「萬象」就是對「瀾滄」 Lan Xang ລ້ານຊ້າງ的意譯,而不是對今天萬象寮語名稱Vieng Chan ວຽງຈັນ的翻譯,而且這個翻譯出自越南人之手。
壹:「萬象 ລ້ານຊ້າງ」乃舊稱
上一篇時,我們說過,1954年前後,我國將「Laos」的譯名從「寮國」改為明朝時用的古名「寮國(zhuā)」,那是否當時也同時將「永珍」改為了「萬象」呢?
根據搜尋引擎的對「老資料網」中人民日報資料庫的檢索,最早出現「萬象」是在1954年11月10日的第4版,此處是「萬象省」。1955年人民日報的社論也使用這個譯名,而資料庫找不到使用「永珍」的記錄,似乎新中國一直都在用「萬象」這個譯名(1)。
那麼這個譯名是怎麼來的呢?在中國的史料中我還沒有找到對這個城市名字的描述。
但一副越南阮朝的地圖卻出現了「萬象」。
1834年越南阮朝繪製的《大南一統全圖》裡,就有「萬象」這個譯名了,那為何越南人彼時把這座城市的名字用漢字標記為「萬象」呢?
我們再看泰國的繪製的歷史地圖,這座城市被標記為ล้านช้าง/ลานช้าง,即「瀾滄」 Lan Xang ລ້ານຊ້າງ,「萬象」。
在東南亞地區,由於王國常是各個小城邦對一個大城邦的臣服,大城邦的名稱往往就是這個王國的名稱,比如「阿瑜陀耶」,「素可泰」皆是如此。
「瀾滄」(百萬頭大象)作為王國的名稱,其都城自然也可以叫「瀾滄」(百萬頭大象)。
根據寮國歷史記載,塞塔提臘王在公元1563年將王城由琅勃拉邦(即撾城)遷至萬象。萬象成為了王城,因此也就能擁有了「萬象」的稱呼。
據寮國歷史記載,彼時這座城市的完整名稱是:
ມະຫານະຄອນ ຈັນທະບູລີ ສີສັດຕະນາ ຄະນະຫຸດ ອຸດຕະມະ ຣາຊະທານີ ສີສຸທັມມະວິສຸດທິເຂດ ນະຄະເຣດພູມີນ(2)
มหานคร จันทบุรี ศรีสัตนาคนหุต อุตตมราชธานี ศรีสุธรรมวิสุทธิเขต นคเรศภูมินทร์
大城-栴檀之邑-萬象至尊王城-正法清淨土-因陀羅王城
泰國方面對這座城市名字記載還有更多資料:
在泰國東北部的黎府有一座「雙王友愛」塔(พระธาตุศรีสองรัก),阿瑜陀耶和瀾滄王國的塞塔提臘王在此結盟抗緬,留下碑文(現藏寮國萬象玉佛寺),其中包含著萬象的名字。
圖片來源:泰叻Thairath TV
記載為:
เมืองจันทบุรี ศรีสัตนาคนหุตมหานคร(3)
ເມືອງຈັນທະບຸຣີ ສີສັດຕະນາກຄະນະຫຸດມະຫານະຄອນ
即
栴檀之城,萬象之都
名詞解釋(5)
ຈັນທະບູລີ=จันทบุรี,即「栴檀之城」
ສີ-ສັດຕະ-ນາຄະ-ນະຫຸດ=ศรี-สัต-นาค-นหุต ສີ ศรี為「聖」,ສັດຕະ=สัต來自巴利語 Sata,百,ນາຄະ=นาค來自巴利語Nāga,納伽或「大象」,ນະຫຸດ=นหุต來自巴利語,Nahuta,萬
(梵語大師有涯認為):ສັດຕະ=สัต來自巴利語satta, creature, soul, substance, ນະຫຸດ=นหุต來自巴利語Nahuta,也有「不可盡數」之意。但考慮到「ສີສັດຕະນາກຄະນະຫຸດ」應為巴利語版的「ລ້ານຊ້າງ」,瀾滄,即「百萬頭大象」,名詞解釋採用泰國常見版本(5)。
可見,這座城市自寮國遷都起,即1563年前後就被稱作「瀾滄」/「萬象」 ล้านช้าง ລ້ານຊ້າງ。
我國古籍中多把「 ລ້ານຊ້າງ Lan Xang"音譯為「南掌」「攬章」等,指的是寮國北部的琅勃拉邦王國,而確定用「萬象」這兩個漢字來稱呼其都城的,可能是越南阮朝。
我們知道,彼時的越南南進迅猛,自視為「小中華」,給許多中南半島上的城市和地區都取了漢字名字,比如金邊叫「南榮」等,越南人是有能力給一座城市翻譯或者取出漢字名字的。
綜上所述,「萬象」這兩個漢字可能是越南人選的,那這個譯名又是怎麼進入中文的呢?
貳:推測乃「越通社」輸入
回顧50年代人民日報對寮國的報導,許多條上都出現了,「新華社訊,據越南通訊社訊」的字樣,可見早年我們關於寮國的新聞都要援引越南通訊社的消息。
那越南早年是怎麼稱呼「萬象」的呢?
因為越南語水平不佳,我在網上查不到越通社的相關報導,倒是越南1965年出版的地圖,「萬象」是明確被標為「Vạn Tượng」的,即漢字「萬象」的拼音,可見越南早年沿用了阮朝的翻譯,稱之為「萬象」。(這幅地圖同時還把曼谷稱為Vọng Các, 即「望閣」,這個翻譯也見於我國清代史料)。
我推測,新中國成立初年,正是越通社沿用阮朝使用的「萬象」稱呼這座城市,這個譯名就這樣通過新華社、人民日報的報導進入了漢語,成為了今天我們對寮國首都的通稱。
同時,對岸在未收到「越通社」譯名的影響下一直使用永珍。
叄:Viang Chan/Vientiane
到底是「栴檀之城」還是「月亮之城」
歷史幾經變遷,萬象這座城市的寮語名字早已不再是Lan Xang ລ້ານຊ້າງ了,變成了我們今天熟知的Vieng Chan ວຽງຈັນ,英文引用法語詞拼為Vientiane。
如果你去過寮國,肯定會遇到寮國人和你說,「萬象 ວຽງຈັນ Vieng Chan」是「月亮之城」的意思。Vieng ວຽງ在寮語中指的是「有城牆的城市」,因為文字簡化等因素,ຈັນ chan有「月亮」,「檀木」等意思。
但在泰語中,「萬象」寫作「เวียงจันทน์」,在柬埔寨語中寫作「វៀងចន្ទន៍」。
泰語月亮:จันทร์ | 檀木:จันทน์
柬埔寨語月亮:ច័ន្ទ | 檀木:ចន្ទន៍
在這兩個語言中,萬象都是「檀木之城的意思」,這也是目前寮國官方認可的解釋。
在萬象市政府的主頁上,有這樣一段:
ນະຄອນຫຼວງວຽງຈັນ (ຂຽນຕາມເຄົ້າເດີມ: ນຄຣຫຼວງວຽງຈັນທນ໌) ແມ່ນເມືອງຫຼວງຂອງປະເທດລາວອັນເປັນເມືອງໃຫຍ່ທີ່ສຸດຂອງປະເທດ. ຢູ່ທາງຕອນກາງຂອງປະເທດ, ເນື້ອທີ່ 3,920 km².(4)
寮國官方認同萬象市按照詞源的拼法為,ນຄຣຫຼວງວຽງຈັນທນ໌,即「檀木之城」。
按照詞源的拼法,寮語月亮是ຈັນທຣ໌,檀木是ຈັນທນ໌,因此萬象不是「月亮之城」的意思。
此外,寮語ຈັນທນ໌,泰語จันทน์,柬埔寨語ចន្ទន៍ ,都來自梵語candra,चन्द्र ,我國古代將這個梵語詞音譯為「栴(zhān)檀」,因為最好的對應這個詞的漢字應該是「栴」。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寮語教師謝澤鑫認為,對Vieng Chan/ວຽງຈັນ最好的翻譯就是「垣栴」,垣指城牆或城池,與Vieng/ວຽງ意義接近,發音接近,而「栴」正是古人對Chan/ຈັນ的音譯。
大家覺得「垣栴」是不是一個很好的譯名呢?
萬象市地標,塔鑾和塞塔提臘王塑像
參考資料:
(1)老資料網人民日報1954-11-10日第4版
http://www.laoziliao.net/rmrb/1954-11-10-4#116848
(2)ຊາວແຂວງບໍລິຄຳໄຊ ຕ້ອນຮັບຮູບຫຼໍ່ພຣະເຈົ້າໄຊຍະເຊດຖາທິຣາດ
http://bolikhamxay.gov.la/webnew/ຊາວແຂວງບໍລິຄຳໄຊ-ຕ້ອນຮັບ/
(3)จารึกวัดพระธาตุศรีสองรัก
https://db.sac.or.th/inscriptions/inscribe/image_detail/2432
(4)ປະຫວັດຄວາມເປັນມາ,ນະຄອນຫຼວງວຽງຈັນ
https://vientianecity.gov.la/index.php/2019-07-15-02-19-41/2019-07-15-03-05-03
(5)ศรีสัตนาคนหุต แปลว่าอะไร อ่านว่า สี-สัด-ตะ-นา-คะ-นะ-หุด ประกอบด้วยคำว่า ศรี + สัต + นาค + นหุต
http://dhamma.serichon.us/2018/03/28/ศรีสัตนาคนหุต-แปลว่าอะ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