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動畫電影始祖之一的《玩具總動員》(Toy Story)在千呼萬喚之下第四部終於問世了,這次的故事依舊承繼過去的所要宣揚的核心價值「友誼」,「忠誠」,「勇敢」,「自我價值」。而每一部都會出現的新角色,在《玩具總動員4》(Toy Story 4)中,一改以往,這次以自制玩具角色出現,原以為叉子不會說話的胡迪,沒想到在叉子被賦予了玩具的新「定義」之後,也開始能夠開口講話了,正因為如此,胡迪也認定了叉叉不是垃圾,而是玩具!
《玩具總動員4》的故事講述的是胡迪與巴斯光年,翠絲在新主人邦妮的家中的新生活,胡迪等人已經與邦妮的舊玩具和平共處,只是胡迪不再是這裡面最受矚目的最愛玩具了。邦妮到了上幼稚園的年紀,由於她害怕陌生環境,讓胡迪下定決心偷偷躲到書包中,陪伴邦妮適應。
而邦妮在幼稚園的第一天動手用簡易的一次性叉子等素材做出了屬於自己的玩具「叉叉」,結果叉叉頓時成了邦妮心中最重要的玩具。可是,身為一次性餐具的叉叉不這麼覺得,他想當個垃圾,在垃圾桶又安心又放鬆又自在,這讓胡迪覺得自己有責任避免叉叉有意識的「走失」到垃圾桶,做好長期抗爭準備,守護邦妮的幸福——叉叉,留在房間。
新主創與新故事
《玩具總動員》系列橫跨了24年,經歷了1995年年的第一部,1999年的第二部,2010年的第三部之後,我認為已經是一個非常棒的收尾了,突然皮克斯宣布拍第四部,美叔內心其實還是挺糾結的,理性面告訴我:第三部的結尾已經完美了,不需要強加一部續作;感性一面則告訴我:難道你不想看到這個經典的系列再次登上上大螢幕嗎?就這樣的,來到了國外評價公布的那一天,爛番茄到了90+個評價後仍為100%,美叔帶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進了影廳。
《玩具總動員》系列在三部曲達到經典的圓滿,卻未真正劃下休止符,皮克斯團隊決定把這些玩具的故事繼續說下去,不過原先導演約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退出,交由副導演,喬什·庫雷(Josh Cooley)擔任執導。在前三部,編導通過玩具來反應真實世界中的人際關係與情感,但是觀眾們始終是以安迪的視角將自己帶入電影中。
新故事的發想和製作雖然有些波折,但這回新血的注入,讓新團隊也意外為《玩具總動員4》的故事帶來新氣象與新格局,讓系列焦點回到玩具的自身,並從胡迪認可的一種玩具價值:玩具得生活在孩子的房間之中進一步探索如果玩具沒有效忠一個孩子做主人,或是沒有生活在孩子的房間裡,是否就失去了玩具本身的價值?
《玩具總動員4》中,鏡頭和觀眾必須將視角帶到玩具身上,讓玩具們,好好跟螢幕前面的影迷朋友道別。在前面幾部,「玩具愛主人,主人愛玩具」是天經地義的觀念,這一部中,將原本從「愛」的視角來切入的劇本中,帶出了「不愛」的觀念,再引出本系列的核心價值:「道別」,不禁讓人讚嘆皮克斯在劇本呈現上展現的成熟度。
用愛與包容去尊重生命
過去備受寵愛的胡迪,充滿著自信的領導著大家,但這回輪到胡迪備受冷落了,從原本備受寵愛的心情,轉到備受冷落的心境,就連身上警長的徽章都被拔掉,貼在翠絲身上,想必胡迪對於自己的「自我價值」是倍感疑惑的,胡迪告訴巴斯光年,當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時候,就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當叉叉出現在玩具群的時候,每個玩具對於叉叉的出現都倍感驚訝,甚至有許多疑問,雖然電影只有些略帶過,但其實這似乎也在說明,當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出現在群體中的時候,大家都會以異樣的眼光看待,這時候如果沒有像胡迪這樣有正義感的人出現,替這個人化解尷尬,並且向大家說明情況,這個人就很容易成為被「特殊對待」的對象。但是,在一開始的時候,如果有人伸出援手,不斷地告訴大家這個人的重要性,這個人的價值,相信他被欺負的機會,會降低很多。
《玩具總動員4》中叉叉的出現,其實就是呼籲大家用愛與包容去尊重生命,叉叉不是一個漂亮又精美的玩具,它沒有華麗絢爛的包裝盒,也沒有新穎絢麗的高科技晶片,它只是一個以垃圾製作而成的玩具,甚至因為是小朋友製作的,所以有點不堪,黏貼的也不是非常牢固。當我們看自己,覺得自己一事無成,覺得自己和身旁的朋友格格不入,似乎與這個世界不夠匹配,當自己覺得應該要自我放棄的時候,我們應該要用愛與包容來尊重自己。
在這方面表現最好的,大概就是胡迪的女友牧羊女了吧!它被主人遺棄之後,來到了二手古董店,在二手古董店這樣不見天日的幾年間,它明白了價值是要自己創造的,所以她逃離了古董店,到外面闖出了一片天地,雖然不小心摔斷了手臂,傷痕累累,但她的每一天都過得相當的充實有意義。
孩子們的世界總是單純的
在場景設計的意義上,二手古董精品店與嘉年華樂園成為《玩具總動員4》的主要舞臺,皮克斯團隊動畫特效技術的精進,更可以在不少片段璀璨的燈飾,霓虹的光線,磅礡的大雨和玩具被踩凹的視覺中看到;角色的刻畫上,故事也有新角色「叉叉」。
「蓋比「和」瀟灑公爵」作為對照,一個用一次性餐具被突發奇想拼湊而成的「玩具」 ,和另一個在擁有「發聲裝置」後完美無缺的洋娃娃,以及被不實誇張廣告所害的發條騎士玩具,他們對孩子的意義,價值都不盡相同,也幫助故事能說的更深入。叉叉認為自己是垃圾,但其實他對邦妮來說非常重要,洋娃娃蓋比將自己打造的完美無缺,卻在小孩眼中無足輕重,瀟灑公爵因為達不到電視廣告放送的特技表演,被原來的孩子冷落,但他在胡迪的冒險故事中付出,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玩具總動員4》在完美的呈現出來孩子們的世界觀:在他們的世界當中,萬物只有價值而沒有價格,在孩子們的世界中只有單純的「好玩」與「不好玩」,「喜歡」與「不喜歡」。這也是為什麼邦妮擁有「後宮佳麗三千」,卻「獨寵」叉叉一「人」的原因。
變的是時間,不變的是講故事的功力
1995年皮克斯推出「第一部電腦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近乎燒壞了皮克斯所有高層和動畫師的腦袋。在24年後,電腦動畫早已成熟的年代,《玩具總動員4》的畫面上,一定是完勝前面三部。在全片打打鬧鬧,歡歡樂樂的氣氛中,帶出引人反思的價值,卻不淪於說教,一直都是皮克斯的強項。所以本集可達到如此高度可說是預期之內。
美叔從來都沒有質疑過皮克斯的講故事功力,他們總是能把故事說得能小孩看得明白,也能讓大人從中有所收穫;他們在節奏掌控上,總能讓你在捧腹的同時又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這也是為什麼皮克斯電影總能在票房和評價都雙收的原因,皮克斯對於這個系列想要呈現給觀眾的內涵一直都沒有改變,呈現「玩具的價值,玩具的意義」的同時,也傳達成長過程中,學習「道別」的核心價值。
除了核心劇情外,動畫這回也保持了一貫幽默,更添加了笑鬧驚悚感,由黑人二人組吉甘-麥可·凱(Keegan-Michael Key)與喬丹·皮爾(Jordan Peele)化身超搞笑絨毛玩具,一心只嚮往走「安娜貝爾」的路線,不是帶給家人溫馨,而是想給一家最恐怖的驚嚇感。
《玩具總動員4》讓人十足驚訝的是這些早為我們熟悉的玩具故事能說出新意與感動,它呈現出的懷舊的成分與故事的新意碰撞出全新燦爛的火花,懷舊的情感往往在故事中更具重量,也難怪在電影的前導預告放出時,背景曲目選的是朱蒂·考林斯(Judy Collins)演唱版本的《Both Sides Now》。在這系列中,一個新的價值出現,遺落的玩具不再是失敗與悲慘的記號,換個角度,它也可以代表另一個自由的開始。
總結一下
《玩具總動員4》是一部孩子與爸爸媽媽大手拉小手進場欣賞的首選,無論你是這系列的老粉絲,或者是新觀眾,都可以從中帶走不少收穫。本片劇情方面在注入新價值的同時,保留了不少舊有元素;畫面方面在如今電腦動畫的協助下,呈現得細緻入微。雖然《玩具總動員3》(Toy Story 3)的收尾已經近乎完美了,但是身為老粉絲仍然樂見《玩具總動員4》的成果,我想如果皮克斯不選擇在這一部收尾,《玩具總動員4》營造出的世界觀,應該也足以再拍一個三部曲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