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笛(Recorder)名稱回歸之我見

2021-12-23 直笛達人

直笛(Recorder)名稱回歸之我見

龔國毅

  這是我寫於2007年8月的一篇文章。近幾年接觸到的臺灣朋友在我們面前有時把Recorder也稱為豎笛了。每每彼時,我心情都有點複雜。豎笛這個名字在內地是個等同於小兒科樂器、低級玩具樂器以及不登大雅之堂的末流樂器的名字。不知大家有沒有看央視音樂頻道,其播出的直笛表演節目一直都是用直笛這個名字的,而沒有用豎笛這個奇怪的名字。我願意自信的一直使用直笛這個正確的名字,也希望無論內地還是港澳臺,都能夠堅持正確的方向,回歸直笛應有的專業名稱及專業價值。這是我在這裡發這篇文章的意義。

  摘 要:Recorder是西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國人稱其為直笛。30年前作為課堂教學樂器被引進中國臺灣地區,現已走向專業化。20年前中國大陸也將直笛引進音樂教學課堂,並改稱為豎笛。在直笛高度發展的臺灣地區,豎笛則是指Clarinet(單簧管)。一種樂器的兩個名稱,以及對同一個名稱的兩種理解,已經呈現出一種混亂的局面。為此,本文主張應將Recorder的中文名字統一為直笛。

  關鍵詞:Recorder 直笛 Clarinet 單簧管 豎笛

  直笛是什麼?在中國大陸地區可能知道的人並不是太多。如果說到Recorder這個名字,中小學音樂教師可能就有些熟悉了,這就是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中受到廣泛歡迎、被大家稱為「豎笛」的樂器。

  直笛是西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這件樂器曾經是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歐洲人的最愛。從一些歷史文獻中我們得知,那時直笛的普及程度相當高,在荷蘭、丹麥、德國、英國等國家的很多城鎮,三口之家就是一個三重奏團,四口之家就是一個四重奏團,人丁興旺的家庭可能就是一個直笛合奏團了。紳士們常常把直笛插在上衣的內袋裡,老朋友相見,最高興的事就是拿出直笛,來一個重奏。

  大約經過了一千多年的演進後,直笛在巴洛克時期達到鼎盛,這個時期的音樂巨匠巴赫、韓德爾、維瓦爾弟、泰勒曼、桑馬蒂尼等都專門為直笛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藝術價值極高的直笛曲。

  巴洛克時期結束後,直笛由於音量不夠宏量,音色不夠華麗,而逐漸被遺忘。直到二十世紀初,由於英國杜梅區家族﹝Dolmetsch﹞大力提倡,以及直笛在兒童音樂基礎教育的多種優越功能,奧爾夫﹝Carl Orff﹞在兒童音樂教育中予以推廣,同時直笛也得到現代許多作曲家的認同,賦予直笛新生命,於是再度盛行。

  直笛是一件十分專業的木管樂器,這是勿用置疑的。直笛能夠走進我們的視野,則要歸功於二十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音樂教育屆所倡導的「豎笛」進課堂活動。現廣州市教育局教育研究院藝術科負責人、教育部專家、國家藝術課程標準組核心成員朱則平老師是「豎笛」進課堂的主要倡導者和踐行者之一。

  「豎笛」進課堂二十多年來,已經逐步改變了人們舊有的中小學音樂課堂就教樂理、唱歌、欣賞兼有創作的音樂教學觀念,無數吹著「豎笛」的孩子愛上了音樂,他們的音樂素質在笛聲中一天天見長。正如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雷雨聲教授在廣州2008教材歌曲演唱(「豎笛」伴奏)比賽活動時所說:「豎笛」的學習是造福子孫、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然而,Recorder從走進中國大陸中小學音樂課堂的那一天起,就出現了兩個不容忽視的偏差,其一,把Recorder稱之為「豎笛」。這是不妥當的,如此稱呼混淆視聽,已經而且還將繼續把人們帶進誤區。其二是六孔「豎笛」、八孔「豎笛」之爭。八孔「豎笛」為十二平均律樂器,能夠方便的轉調,六孔「豎笛」是不規範的,其在教學中的局限性相信大家在跟八孔進行對比後都會明白,六孔在重奏及合奏中的局限性更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僅就Recorder的中文譯名回歸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希望同仁、專家予以指正。

  一、各國(地區)對Recorder稱呼

  英文:1. fipple flute—木頭栓塞的笛子;

     2. recorder—像鳥叫聲的笛子。

  德文:1. Schnabel flote—鳥嘴笛;

     2. Block flote—木頭栓塞的笛子。

  法文:1. flute a bec—鳥嘴笛;

     2. flute douce—柔音笛。

  義大利文:1. flauto diritto—直拿的笛子;

       2. flauto dolce—柔音笛。

  日文:Tatefue—直笛。

  中國臺灣:1. 直笛—直吹的笛子;

       2.木笛—專指木製的豎笛。

  在現今中國大陸不多的直笛教材或書籍中,對其外文稱呼一般取英文名稱Recorder,而中文釋義則為豎笛。

  二、Recorder的中文名稱本來就叫直笛。

   Recorder這件樂器大量出現在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品中,其音色與長笛比較接近,因此被國內對Recorder缺乏了解的音樂人士誤以為是長笛。在一些直笛教材中,幾乎都會提到巴赫的《F大調第二布蘭登堡協奏曲》和《G大調第四布蘭登堡協奏曲》,因為這兩首經典的協奏曲就是巴赫以Recorder為獨奏樂器而創作的。而在國內眾多的音樂欣賞類書籍中,幾乎都把其中的Recorder誤認為了長笛。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1版第1次印刷的《交響音樂賞析新編》一書,在《第二布蘭登堡協奏曲》賞析中有這樣的表述:第二協奏曲的獨奏樂器組由長笛、雙簧管、小提琴各一件再加上一支F調高音小號組成……[1]其中的長笛即是Recorder之誤。

  同樣是關於巴赫的《F大調第二布蘭登堡協奏曲》的賞析,在另外一本音樂欣賞書籍中相對比較客觀的介紹,讓我們了解到Recorder在中國大陸的中文譯名本來就叫直笛。

  上海文藝出版社於1981年10月第1版、1985年5月第4次印刷的《音樂欣賞手冊》,是一本有著大量受眾的音樂欣賞工具書。本書於第385頁介紹巴赫的《F大調第二布蘭登堡協奏曲》時,有這樣的表述:第二布蘭登堡協奏曲是由小號(高音自然小號)、長笛(英國直笛)、雙簧管和小提琴組成獨奏樂器組,其中小號旋律最為突出[2]。本書於第386頁介紹巴赫的《G大調第四布蘭登堡協奏曲》時,有這樣的表述:樂曲的獨奏小組包括兩支長笛(英國直笛)和一把小提琴;伴奏組包括五種弦樂器和一架撥弦古鋼琴[3]。直笛包括巴洛克運指系統和德式運指系統,這是大家都不陌生的。直笛經歷了巴洛克時期的顛峰後,沉寂了150年,一直到英國學者Arnold Dolmetsch(1858~1940)和他的兒子Carl Dolmetsch 利用原始資料,成功的製造出非常優秀的「巴洛克木笛」,帶動了木笛的復興運動,很快其他的製造者也採取了這種模式即英式木笛,以英式木笛吹奏的指法即是英式指法,也稱巴洛克指法。上文中的英國直笛,其實就是巴洛克運指系統的直笛。

  由此可見,中國大陸對於Recorder的稱謂本來就是直笛。

  三、臺灣地區對Recorder的稱謂一直為直笛。

  臺灣從上個世紀70年代從德國引進Recorder後,將ABS的塑笛稱為直笛,把木質直笛稱為木笛(本名)。直笛進入臺灣後,在一批基層音樂教師的努力下,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因成績斐然,而受到教育行政部門的重視。如今高音直笛及中音直笛已分別被列為「國小」、中學音樂課程必備樂器。

  臺灣地區的直笛(木笛)團普及率相當高,從「國小」、「國中」到大學,各級各類學校均成立有在校學生直笛團及校友直笛團,各縣市均成立有教師木笛團,一些社會音樂培訓機構還組建有青少年木笛團。無論學生直笛團、教師木笛團或社會青少年木笛團,其數量之多、水平之高、編制之全,都超乎我們的想像。在大陸地區對中音直笛都還缺乏了解的現狀下,臺灣直笛團GB(大低音笛)和CB(倍低音笛)的使用已經十分普遍。了解到臺灣地區直笛的發展,我們可以肯定地說,臺灣的直笛教學和演奏已經走向專業化,臺灣的直笛(木笛)團正在走向交響化。

  臺灣直笛發展中的多元化研習和多級別的比賽,是值得我們去關注的。每年的寒暑假,臺灣各地的直笛帶頭人都會組織直笛研習活動,他們或邀請國際知名直笛演奏家、教育家,或利用本地優勢資源,把直笛研習活動辦得有聲有色。在研習時間的安排上,他們有意把各地的檔期錯開,讓眾多的研習參與者不錯過任何一次精彩,島內直笛教師及愛好者紛紛自費參與研習。時值今日,臺灣島內的直笛研習活動已經吸收到香港、澳門及大陸地區的直笛教師及直笛愛好者,尤以港澳為甚。2008年暑期將至,一些研習的消息已經走進人們的視野了:

  2008木笛夏令營暨奧、德、比、荷歐洲17日之旅——這是由臺中黃世雄老師規劃,在暑假歐洲17日之旅同時參加在2008年暑假於比利時Mechelen的Diocesaan教會中心所舉辦的木笛研習。

  木笛演奏家AldoAbreu(奧都埃布爾瑞)木笛研習會——這是由木笛界的傳奇人物AldoAbreu(奧都埃布爾瑞)首次來臺舉辦的木笛研習。

  臺南縣九十六學年度「藝術與人文」精進教師木笛研習班——這是臺南縣教師木笛團在2008年暑假專為直笛團帶團老師所開設的研習,指導合奏團的帶領、練習以及做自選曲的顧問及訓練!

  2008臺北「國中」、「國小」藝術與人文教師直笛暑期研習——吳明宗老師臺北直笛研習場。

  高雄市教師直笛團2008暑假直笛教學研習營——吳明宗老師高雄直笛研習場。

  2008木笛碩士吳明宗老師直笛研習營——吳明宗老師臺中直笛研習場。

  臺中縣九十七年暑假「國中小」教師【提升直笛吹奏暨指導技巧】研習營——由臺中縣教師木笛團所主辦,北部陳靜慧老師南下舉辦的為期一個星期的研習。

  ……

  臺灣建立有常規的直笛比賽制度。每學年度均會舉辦縣、市、省各個級別的直笛選拔賽,最優秀的師生直笛(木笛)團隊還會被政府及教育行政單位派出參加國際直笛(木笛)比賽。臺灣的團隊在國際直笛(木笛)比賽中屢屢獲得大獎,臺灣的直笛在國際木笛屆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從與筆者素有交往的幾位臺灣直笛屆朋友2008的暑期動向,可見臺灣直笛的影響。臺北的劉永泰將帶團赴歐洲巡演,臺中的郭焜照將帶團赴香港演出,臺北的另一位朋友鄭惠文將帶團參加在深圳舉辦的國際音樂交流季……

  筆者不惜筆墨、大篇幅地介紹臺灣直笛的現狀及影響,是想說明一個問題,即臺灣地區對Recorder的稱謂——直笛,是大陸地區絕對不能視而不見的。既然大陸地區本來管Recorder叫直笛,臺灣地區更是一直如此稱謂,那麼我們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在Recorder譯名上製造出一中一臺的問題。

  四、把Recorder稱為豎笛,已經製造出了不應有的混亂。

  在網際網路迅猛發展的今天,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百度是中國內地最常用的搜尋引擎,當你以「豎笛」、「樂曲」作為關鍵詞來百度的時候,你會得到什麼?面對鋪天蓋地的單簧管信息,你是不是有些手足無措了?!你是不是不禁要問,豎笛與單簧管有什麼聯繫?豎笛是不是就是單簧管?

  可能你會想到利用手頭和身邊最簡易的工具來求證這些問題,比如手機中的英漢互譯工具、家裡的英漢詞典等。

  筆者使用的Samsung Sch-W579的手機上提供一款英漢雙向迷你電子詞典,該詞典Recorder詞條下無樂器釋義,而對於Clarinet的釋義為:豎笛、單簧管、黑管。

  筆者求助於學校的英語老師,找到了一本很厚的1997年9月第1版、2002年8月北京第31次印刷的《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四版增補本),在英語老師的幫助下,找到了含有「豎笛」詞條。一是見於Recorder的釋義:豎笛(木製或塑料制的管樂器,有八個指孔);二則見於Clarinet的釋義:單簧管、豎笛[4]。通過這裡的釋義,我們不禁要問:Recorder和Clarinet到底哪個是豎笛?於是筆者又找到了1992年2月第1版、1995年7月第5次印刷、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處的《大英漢詞典》,其中對於Recorder的釋義為:(英國的)一種八孔簫即豎笛;而對於Clarinet的釋義為:豎笛,單簧管,黑管[5]。

  是不是會有更多的英漢詞典存在著這種混亂的釋義呢?抱著這種疑問,筆者去了位於長徵路的襄陽市最大的一家新華書店。在琳琅滿目的英漢詞典中,筆者一一查閱後發現,這種混亂現象幾乎存在於所有的英漢詞典當中。現摘錄幾條:

  商務印書館、牛津大學出版社於2001年6月第1版2004年3月北京第13次印刷的《牛津中階英漢雙解詞典》(新版)第158頁對於Clarinet的釋義是「單簧管、豎笛」,第766頁對於Recorder的釋義為「豎笛」[6]。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於2002年9月第1版2005年1月第4次印刷的《牛津袖珍英漢雙解詞典》(新版)第186頁對於Clarinet的釋義是「單簧管、豎笛、黑管」,第947頁對於Recorder的釋義為「雷高德(裝有舌簧的八孔直笛)」 [7]。

  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於2005年1月第1版、2006年1月河北第3次印刷的榮獲中國辭書獎的《最新高級實用英漢詞典》(修訂版)第218頁對於Clarinet的釋義是「單簧管、豎笛、黑管」,第992對於Recorder的釋義為「八孔豎笛」 [8]。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於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的《實用英漢詞典》(新版)第116頁對於Clarinet的釋義是「單簧管、豎笛、黑管」 [9]。

  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於2007年1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的《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257頁對於Clarinet的釋義是「單簧管、豎笛」 [10]。

  外文出版社於2007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的《中階英漢雙解詞典》第180頁對於Clarinet的釋義是「單簧管、豎笛」 [11]。

  ……

  在這些辭書中,到底什麼是豎笛,明顯是一種混淆不清的概念,也勢必會把人們帶到一種像雨像霧又像風的誤區。

  其實,凡是了解臺灣地區音樂狀況的人都非常清楚,臺灣一直把Clarinet稱為豎笛或單簧管,大陸地區都非常熟悉的《單簧管波爾卡》在臺灣地區則稱為《豎笛波爾卡》。

  造成以上混亂局面的根源,在於大陸地區引進Recorder後,無視臺灣地區管Clarinet叫豎笛的現狀和大陸本已經管Recorder叫直笛的事實,生硬的將Recorder貼上了「豎笛」的新標籤。在Recorder並未受到相應重視以及兩岸基礎音樂教育交流受到限制的過去,這個矛盾並未凸現。隨著兩岸交流的增加,尤其是在臺灣國民黨重新贏回地區執政權的現今,兩岸的教育交流勢必會回歸到一種正常的狀態,因為Recorder譯名所造成的混亂會更加突出。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Recorder重新回到直笛的稱謂勢在必行。同時,筆者呼籲持筆者相同觀點的同仁、專家積極行動起來,為結束Recorder中文豎笛稱謂所製造的混亂局面而貢獻自己的力量。不對之處也敬請同仁、專家予以指正為謝!

  參考文獻:

  1.《交響音樂賞析新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1版第1次印刷;

  2.《音樂欣賞手冊》上海文藝出版社於1985年5月第4次印刷(1981年10月第1版);

  3.《音樂欣賞手冊》上海文藝出版社於1985年5月第4次印刷(1981年10月第1版);

  4.1997年9月第1版、2002年8月北京第31次印刷的《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四版增補本);

  5. 1992年2月第1版、1995年7月第5次印刷、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處的《大英漢詞典》;

  6.《牛津中階英漢雙解詞典》(新版)商務印書館、牛津大學出版社於2001年6月第1版2004年3月北京第13次印刷;

  7.《牛津袖珍英漢雙解詞典》(新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於2002年9月第1版2005年1月第4次印刷;

  8.《最新高級實用英漢詞典》(修訂版、榮獲中國辭書獎)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於2005年1月第1版、2006年1月河北第3次印刷;

  9.《實用英漢詞典》(新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於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0.《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於2007年1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11.《中階英漢雙解詞典》外文出版社於2007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2.臺灣十月笛場(http://61.59.200.127/phpbb2/);

  13.百度(http://www.baidu.com/);

  14.新浪Recorder圈子(http://q.blog.sina.com.cn/recorder/)。

相關焦點

  • 直笛進課堂,人人會樂器——直笛項目區域特色計劃書
    收到相關資料後,我首先在「直笛達人」上發布了文中涉及的視頻(見2015年11月24日https://mp.weixin.qq.com/cgi-bin/appmsg?begin=0&count=9&t=media/appmsg_list&type=15&action=list&token=2027863773&lang=zh_CN),當然拜讀《直笛項目區域特色計劃書》是肯定的。透過這份計劃書可以強烈感受到作者對於直笛教育的熱愛之情以及拳拳之心,且有雄心、有信心在區域範圍內扛起推動直笛教育的大梁,讓我敬佩。
  • 木笛(直笛、豎笛)介紹與指法表 更新版
    現木笛的製作是以巴洛克時期的木笛為原形,常用的木材有梨木、紫檀木、黃楊木、橄欖木、烏木等(見圖1),還有現代材料ABS塑膠所製成的直笛,也稱豎笛(見圖2)。因塑膠笛價格便宜、方便生產、便於使用等優點,現已被中小學、幼兒園和初學們廣泛使用。
  • 遇見直笛,我們不一樣!
    在熱切的期望中,四名小主持人步入舞臺,本屆七年級班級中音直笛合奏比賽正式開始。在近兩個小時的活動中,他們沉醉在自己創造的直笛音樂世界裡,並毫不吝嗇地把掌聲送給每一支表演團隊。雖然學習中音直笛不到三個月,但這一場比賽的確展示出秀外學子不一樣的音樂素養。
  • 快速學直笛視頻教程一、二
    二、中國直笛有哪些「特點」?三、中國直笛適合哪些人使用?四、中國直笛的構造及其與豎笛、竹笛、葫蘆絲的區別有哪些?五、中國直笛的分類、調性有哪些?六、如何選購中國直笛?七、直笛多少錢一支?八、中國直笛常用指法有哪些?九、如何保養和維護中國直笛?
  • 秀外直笛團的孩子喊你吹直笛
    、大低音木笛和倍低音木笛演奏了下面的三個聲部,專門把主旋律留給了喜愛直笛演奏的朋友——第一部是用次中音直笛演奏的,當然,如果你還沒有次中音直笛,不妨用高音直笛試試哦。視頻背景2018年1月2日,一個直笛屆的老朋友給我出了道題,《綠袖子》——用次中音直笛、低音直笛、大低音木笛和倍低音木笛來演奏,但次中音直笛聲部留白——並發來了旋律譜。
  • 瑪麗的小羊-《高音直笛通俗教程》課堂教學實用之一
    >關於《高音直笛通俗教程》課堂教學實用視頻之說明一線的音樂教師並不是不想開展直笛課堂教學,而是自己上大學時沒有學習過直笛——這個責任不在音樂教師自身,身邊又存在一些貌似很牛X的同行,於是,便漸漸沒有了開展課堂直笛教學的底氣。
  • 廣州花都舉辦一場超過500人的直笛比賽
    近兩個小時的比賽中,七(8)班的《隱形的翅膀》、七(11)班的《山楂樹》、七(1)班的《千與千尋》、七(10)班的《愛的華爾茲》、七(5)班的《暖暖》、七(2)班的《美女與野獸》、七(6)班的《聖誕幻想》、七(4)班的《愛的協奏曲》、七(9)班的《茉莉花》、七(3)班的《魔法公主》、七(12)班的《穿越時空之幻想》、七(7)班的《寂靜之聲》依次奏響,臺下的掌聲一陣高過一陣。
  • 民謠盛典.2019——秀外成功舉辦第八屆直笛音樂會
    合奏《荒城之月主題變奏曲》作曲:滝廉太郎編曲:中西 覺麥麗居(思品老師) 鍾雪溪(音樂老師)陳  豔(數學老師) 蔣穎明(數學老師)郭敏儀(物理老師) 林少茵(地理老師)音樂會之精彩讓人慾罷不能應部分教師、家長及學生之要求,音樂會進行了夜場加演。夜場表演了直笛團的十首合奏樂曲,並加演了在秀外一個月前的文化藝術節開幕式上廣受歡迎的舞蹈《典獄司》。
  • 精靈的手指舞——小記2019秀外八年級(2018級)直笛合奏比賽
    12個班依次表演了《外婆的澎湖灣》、《飛向遙遠的天空》、《行星》、《Walking In The Air》、《Illusionary Daytime》(幻晝)、《巴啦啦小魔仙》、《別看我只是一隻羊》、《在落花紛飛的街道上》、《那些花兒》、《天空之城》、《萬物初始之風》和《Whisper》(耳語)。
  • 跳繩-《高音直笛通俗教程》課堂教學實用之一2
    跳 繩——《高音直笛通俗教程》課堂教學實用之一
  • 秀外八年級2016學年上期末高音直笛水平測試-全
    秀外八年級期末高音直笛考-上秀外八年級期末高音直笛考-中秀外八年級期末高音直笛考-下廣州市花都區秀全外國語學校2016學年第一學期期末音樂水平測試的內容為直笛演奏,七年級的測試內容為《中音直笛從入門到精通》第十一講,具體曲目自行。
  • 秀外將舉辦第七屆直笛音樂會
    上  半  場1.絨花(千人大合奏)              ——八年級高音直笛與七年級中音直笛2.西班牙鬥牛士(合奏)                                           ——第七屆直笛團3.G弦上的詠嘆調(合奏)
  • The Fipple dance—2018直笛國際交流比賽優等視頻
    2018直笛國際交流比賽優等視頻許是中國內地直笛合奏的一個起點廣州市花都區秀全外國語學校直笛團在2018新竹直笛國際交流比賽中,以一首《The Fipple dance》獲得本次比賽的優等獎勵,這大概是中國內地的直笛合奏團隊第一次參與國際性的直笛合奏比賽,也大概是中國內地的直笛合奏第一次在國際性專門的直笛賽事中獲獎
  • 祝你生日快樂——高音直笛教學視頻
    祝你生日快樂——高音直笛教學視頻  昨天跟白雲區的音樂教育同仁聊公眾號的事,一不小心發現微信公眾號「直笛達人」一周年了
  • 數蛤蟆-《中音直笛從入門到精通》教學配套視頻
    數 蛤 蟆——《中音直笛從入門到精通》教學配套視頻
  • 吹著吹著就長大了——記秀外第三屆班級高音直笛合奏比賽
    12班依次表演了《小步舞曲》、《月亮代表我的心》、《青花瓷》、《故夢》、《道 to you all》、《涼涼》、《Hear Lur puayer》、《加勒比海盜》、《浪人琵琶》、《Stay with me》、《櫻桃小丸子》和《打上花火》。
  • 金華中學「和雅音韻」首屆直笛音樂會暨七年級班歌比賽
    在」六一「這個歡樂的節日,我校成功舉行了金華中學」和雅音韻「首屆直笛音樂會暨七年級班歌比賽,此次活動七八年級的學生人人參與,個個表演,讓整個校園沉浸在濃濃的音樂氛圍中
  • 秀全外國語學校學生赴臺開展直笛交流比賽
    2018新竹直笛國際交流比賽參與學生合影留念。(圖片來源:廣州市花都區臺辦)  中國臺灣網7月12日廣州訊 6月29至7月2日,廣州市花都區秀全外國語學校負責人徐惠嵐、直笛教師龔國毅等率領學生直笛團,赴臺灣新竹縣參加2018新竹直笛國際交流比賽活動,獲得了中國國民黨籍新竹縣長邱鏡淳籤名頒發的合奏組比賽優等獎。
  • 森林狂想曲-《中音直笛從入門到精通》教學配套視頻
    森林狂想曲——《中音直笛從入門到精通》第十三講配套視頻註:中音直笛獨奏版演奏者為
  • 幼兒初學直笛的四首樂譜、音樂、伴奏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和您分享的是幼兒初學木笛(直笛、豎笛)的四首樂譜、音樂和伴奏,在引導幼兒學習樂曲之前教師應引導幼兒了解木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