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滿清)佛山市利達玩具有限公司的合伙人張樹鴻近日以一種悲憤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員工和媒體把在工廠內的自殺,和公司96.7萬件出口到美國的產品被召回一事聯繫到了一起。
這個玩具廠企業主的自殺留下的,是關於這個行業的貿易現狀、制度保障等方面的深思。
事件回放
疑因產品被召回玩具商上吊自殺
8月2日,美國美泰公司下屬的費雪公司向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提出自願召回約96.7萬件兒童玩具,這批玩具由利達玩具公司生產。召回的主要原因是部分產品的油漆金屬鉛超標。隨後,國家質監總局依據有關規定暫停了利達公司產品出口,並要求其進行整改。
8月11日下午,佛山市利達玩具有限公司的合伙人張樹鴻被發現上吊自殺於公司位於平洲的一家分廠內。目前,佛山市公安局已經介入調查此事,雖然還沒有公布自殺原因,但是利達公司內的人士都認為張樹鴻肯定是因為產品被召回一事想不通而自殺。員工還猜測,可能是老闆的「老朋友」東興新能源公司提供的油漆導致玩具含鉛超標。
事件追蹤
利達:禍首是東莞色粉廠
8月14日,利達公司中資方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油漆供應商東興新能源公司也同樣是受害一方,問題出在東莞某廠提供的假無鉛色粉。
謝先生告訴記者,問題出在了油漆供應商東興新能源公司未能把好採購這一關。據了解,東興新能源從四年前就開始向利達公司供應玩具油漆,一直沒有質量問題。今年4月初,東興在生產油漆過程中出現黃色色粉缺口,為儘快採購,就在網上找到了一家東莞廠家,叫東莞眾鑫色粉廠。然而,該廠向東興提供的是假無鉛色粉證書。
謝先生說,東興見出具的相關執照、認證資料齊全,也未能辨別真假,就在4月10日進了貨。按程序規定,進了色粉後要到檢測機構認定,佛山沒有,要拿到廣州檢驗,而且需要5-10個工作日才出結果。
東興考慮到作為下遊供應商,遲提供一日便會給利達公司帶來停工的損失,就省略了這個環節。從4月19日開始一點一點地使用到生產線上,到6月中旬後美國美泰公司駐中國化驗室開始抽檢出不合格,大約使用了200公斤。
謝先生說:「東興新能源的老闆也是這次事件的受害者,他跟張老闆相識了十幾年,是很要好的朋友,沒有加害之意,錯就錯在這幾個環節都忽視掉了,導致了出口的這麼多玩具,現在都要召回。」
據悉,在假無鉛色粉敗露後,東莞眾鑫色粉廠有7人逃逸,目前東莞警方正在全力追查相關責任人。
連結
出口美國30萬批只召回29起
東莞一家玩具企業負責人說,事件短期內應該不會對整個產業造成影響,因為企業都在按之前籤訂的訂單在生產出貨。「不過我們估計明年的訂單可能會受到影響,因為擔心美國有關部門可能借題發揮,渲染中國問題玩具的形象,並出臺一系列更嚴格的技術標準。」
據了解,在利達玩具被召回之事發生之前,也曾有多家國內玩具企業在美國、歐盟市場上被召回或發出消費者警告,如東莞漢勝木業製品廠生產的150萬件中國產玩具火車等。
就一系列玩具召回事件,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和中國玩具協會曾於本月10日表示,中國玩具的整體安全水平是值得信賴的。他們表示,2006年,中國產玩具出口超過70億美元,行銷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歐盟、美國、香港、日本等世界主要玩具市場佔有重要地位。
以美國為例,2006年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玩具約30萬批,同期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召回的玩具案例為29起,不到中國輸美玩具總量的萬分之一。
中國「問題玩具」事件錄
6月13日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和美國玩具公司RC2聯合發出公告,召回RC2公司經營、東莞漢勝木業製品廠生產的150萬件中國產玩具火車;
7月19日CPSC與Hasbro公司聯合宣布對中國產簡易烘烤爐進行自願性召回,數量100萬個;CPSC與CVS/pharmacy公司聯合宣布對中國產Playstool吸口杯實施自願性召回,召回數量為84000個;
7月20日歐盟對中國產「MAX+Collection」和「ZhenYing」牌童椅發出消費者警告;歐盟對中國產「FunnyBaby」牌兒童玩具發出消費者警告;
8月3日全球最大玩具製造商費雪公司表示,對近100萬隻可能使用了過多含鉛塗料的中國產玩具進行召回。
視點一
別讓製造商被孤單地「逼死」
採購商、原料供貨商、檢驗檢疫單位有沒有責任?出口企業如何分攤風險?
記者採訪了外貿、進出口保險、出入境檢驗檢疫等多個領域的專家,他們表示,從目前媒體披露的情況來看,玩具產品在美國市場被召回,原材料供應商、國內檢驗機構、國外進口商都負有相應責任,所造成的損失不能只由製造商一家承擔。此外,如果事先投保出口產品責任險的話,企業的出口風險也可大大降低。
面對巨量召回,利達如此「孤單」
「利達公司的產品進入美國,是通過進口商美泰公司完成的,美泰公司在這批貨物進口之前,肯定對這批貨物進行了驗收,既然他們接受了,就應該對這批貨物的質量承擔相應的責任。」一位資深貿易專家說。
他分析,利達公司與美泰公司合作了10多年,其產品肯定是按照美泰公司的設計進行生產的。「在批量生產貨品前,採購商要確認樣品符合所有規格要求才會下訂單;在交易過程中,採購商還會從每批貨中抽樣驗貨。一下召回近百萬件玩具,這就表明美泰忽視了與供應商籤訂合同過程中應進行的相關程序,其驗收體系存在漏洞。」
另外,如果按照媒體所言,導致鉛超標的原因是油漆供應商採用了假冒的無鉛色粉加工油漆,並提供給利達公司使用。而利達公司事先對這個變動並不知情,那麼該油漆供應商就涉嫌了商業欺詐。如果雙方供貨合同中對油漆鉛含量有約定的話,該油漆供應商就應該承擔主要責任。
為何含鉛玩具被批准「出國」
張樹鴻自殺後,佛山本地的相關部門都不願意對此事做過多評論,記者先後聯繫佛山市檢驗檢疫局和南海區檢驗檢疫局諮詢有關玩具產品出口前的檢驗問題,多名負責人不願意接受採訪。
我省檢驗檢疫系統內的一位專家則對記者表示,玩具生產企業必須獲得「出口質量許可證」其產品才可出口。出口前,還必須接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出口報驗,檢驗合格後才能到海關去報關,而鉛含量是常規的檢驗項目。
這位專家表示,目前國內對出口產品的檢驗標準和檢驗方法都會注重與國際接軌,並與進口國保持緊密溝通,而且如果進出口合同中雙方約定的檢測標準高於進口國標準的話,應該遵照合同進行檢測。具體到玩具產品而言,如果抽檢產品中存在鉛含量超標的話,正常情況下肯定可以很容易就驗出來的。
「當然,並不排除這批貨物中只是極少部分產品有問題,而抽到的樣品全部合格的情況。」這位專家表示。
出口保險:共擔風險的第三方力量
中國進出口保險公司的一位負責人這樣描述中國企業的「冤情」:「由於中國企業大都不熟悉歐美國家的法律條例,有部分美國進口商利用這些條例將責任全部推給中國製造商。」
他分析說,利達公司96.7萬件玩具全部被召回,其責任如何劃定?是不是全部由鉛含量超標導致的?這些根據法律還有很多探討的地方,不能只由進口商說了算。
他認為,跨國企業涉及的產品責任索賠和訴訟風險,其索賠和訴訟的依據通常並不適用於中國國內市場。在歐美市場規避這些訴訟風險,投保產品責任險就是其中的重要方式,但是國內卻普遍缺乏通過第三方機構分擔風險的意識。
「目前,國內產品責任保險投保率長期維持在4%左右,而且這些已經投保的企業大都也是因應國外進口商的要求被動投保。」這位負責人介紹,出口產品投保這個險種後,對消費者或用戶及其他任何人造成的財產損失、人身傷亡所導致的經濟賠償責任,以及由此導致的有關法律費用等,保險公司都將分擔責任。
「更重要的是,作為第三方機構,從事這個業務的保險公司都知曉各國法律和貿易條例,他們很明白哪些責任是進口商的,哪些責任是出口商的,他們也很熟悉歐美國家的訴訟程序。」這位負責人表示。本報記者胡智勇
視點二
中國玩具企業:並不「快樂」的利潤前景
懸在「張樹鴻們」頭上的,是標準壁壘、匯率變動等帶來的巨大利潤壓力
張樹鴻的自殺,用一種劇烈的方式,展現了我國玩具企業的「慘澹」生態。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指出,來自發達國家市場一系列的嚴格標準、人民幣持續升值、原材料價格狂飆、從今年7月1日起實施的出口退稅新政,以及新出臺的加工貿易限制政策,五大利空已經將國內玩具產業逼入愈發窘迫的利潤困境。
「尤其是貼牌企業,利潤率更是低,稍微一點點經營上的危機就意味著關門停業,利達玩具可以說是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歐美勒緊技術準繩
全球玩具逾70%來自中國,其中廣東又佔全國玩具出口量的70%左右。
近年來,美歐等傳統市場出臺了一系列技術標準,提高對進口產品的質量要求。歐盟方面,其環保雙指令(RoHS和WEEE指令)已經分別於2005年8月13日和2006年7月1日實施,要求包括玩具在內的電子電氣設備出口到歐盟時,六種有害物質(鉛、汞、鎘、六價鉻、多溴聯苯和多溴二苯醚)的含有指標必須符合規定,報廢后也必須由生產者和經銷商回收處理,並為此付費。今年1月16日,歐盟新頒布的關於鄰苯二酸鹽的指導標準正式執行,玩具產業首當其衝。
美國方面,去年12月美國舊金山市政府通過了關於禁止在舊金山市及其所屬鄉鎮銷售含有鄰苯二甲酸鹽和雙酚A的玩具和兒童護理用品的法令。
不僅是國際出口環境越發嚴峻,國內政策環境也越來越不適應競爭力欠佳的外向型企業。繼今年7月1日起玩具出口退稅率下調之後,新近出臺的加工貿易新政也將玩具列入其中,利潤率微薄的中小型加工貿易企業已經難以生存。
小企業生死門
一系列嚴峻的挑戰,使得玩具產業內的洗牌早已開始。
海關的數據顯示,近幾年來廣東玩具出口逐年放緩甚至下滑,2006年全省玩具出口48.05億美元,增幅僅為5.9%。
來自東莞檢驗檢疫部門的數據顯示,東莞地區的玩具企業逐年減少,2006年正常生產出口玩具的企業只有500多家,比去年減少200多家。與此同時,深圳近年來每年也有10%的企業退出玩具產業。
「目前玩具企業被淘汰現象比較突出並不為奇,這是處於轉型調整期的玩具企業所必須經歷的,一些規模小、競爭力差的玩具企業被淘汰出局,反而有利行業發展。」一位行業協會曾客觀而「殘忍」地評論說,「個別企業倒閉屬於自身經營問題,對整個玩具行業來說,等於是森林裡有幾棵樹倒下,屬正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