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人都住小區,而老外普遍住在馬路邊?

2020-12-25 城市戰爭孫不熟

有時候不去國外看看,都不知道中國人住得有多好。

有朋友最近去了趟日本,順道去當地的老同學家裡做客,回來和我說,咱們中國人住得太好了,我說好在哪裡?

她噼裡啪啦說了很多,我幫她這樣總結了一下:

01

首先,咱們住的都是小區,而老外基本住在馬路邊,無論是日本,還是美國、歐洲,很多國家的大城市都是這樣。

在中國,無論是北上廣深還是五六線小縣城,但凡是個新一點的樓盤,通常都是封閉式管理的,通常都是有花園和草坪的,稍微好一點的還會配泳池、超市、樓巴,甚至有的小區還能圍湖而築、佔山而建,私享一片山水資源。

在國人看來,單體樓是一種品相極差的產品,它意味著噪音大、住戶混雜、私密性差。

但在國外,無論是紐約、東京還是倫敦,封閉式小區,極為罕見,絕大部分住宅都是直接矗立在馬路邊的,即使是洛杉磯比弗利山莊這樣的超級豪宅也往往是開放式的。

巴菲特老家的別墅,也是直接沿街的,沒有高牆大院,沒有高檔園林,毫不起眼,也沒什麼私密性可言,但每年的巴菲特股東大會,他的全球粉絲都會來這裡打卡。

02

另外,咱們非常在乎「梯戶比」,理想狀況是一梯一戶,兩梯四戶還過得去,兩梯六戶、三梯八戶已經算極限了,如果是兩梯八戶這種,基本別想賣出去了。

我們好像很嫌棄鄰居太多的房子,但在國外,一個單元層住十幾二十戶很正常,他們的住宅樓蓋得很像我們的公寓樓甚至寫字樓,通風、採光和咱們的房子沒得比。

而且,國人選房,朝向啊、有沒有陽臺都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但在國外,特別是美國,大部分房子是不設陽臺的,即使是別墅,也很少看到有陽臺。這方面涉及到一些生活習慣的差異,老外洗衣服喜歡用烘乾機,不會到陽臺上晾曬,甚至認為陽臺上曬衣服有礙觀瞻,陽臺好像也沒什麼用。

房子的通風,他們習慣用新風系統來解決,靠「南北對流」來吸引自然風基本是奢望。至於朝向,這個就更不講究了,甚至可以用亂七八糟來形容,國人選房信奉的「南偏東15度」黃金標準,對老外來說,簡直可稱之為矯情。

除了房子,國外大城市的綠化也普遍很差,很多街區連行道樹都沒有,100%的石屎森林,建築密得讓人透不過氣,好不容易看到一個公園,也只能叫「口袋公園」,無論是面積還是顏值,還不如中國隨便一個住宅小區的內部花園。

你看,說了這麼多,我都忍不住感慨,國人住得太奢侈了,和老外相比,我們簡直是人人住豪宅啊!

畢竟,在國外大城市,土地產權往往是極為分散的,根本不具備建設大型封閉式小區的條件。

03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以上只是挑好的在說,還有很多方面,我們其實住得很差。

首先,國人住別墅實在是太難了,不僅僅是價格昂貴,更重要的是別墅用地是嚴格控制的,有錢還不一定買得到。而在國外,別墅隨處可見,普通中產也住得起,即使是在人口極度稠密的東京,很多地方還能看到一家一棟房。

據日本住房與土地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日本共有5210萬套住宅,其中一戶建住宅為2860萬套,佔住宅總數的55%;超過了公寓住宅42%的佔比。

當然,前面說了,無論是日本的獨立屋,還是歐美的大別墅,一般都是矗立在馬路邊的普通房子,和國內大城市那些私密尊貴奢華的別墅區,是沒法比的。

其次,國外房子的建築質量普遍更好,不漏水只是最基礎的要求,很多超過五六十年甚至上百年樓齡的房子,照常使用,沒有任何問題。

更值得一說的是物業服務,即使是樓齡四五十年的老小區,也非常乾淨整潔,舊而不髒、破而不亂是國外住宅的普遍觀感。當然,高質量的物業服務離不開高收費,有個朋友在東京買了一套小公寓,只有50多平米,房子也很老,相當於國內的「老破小」了,但每月物業費差不多要2000元人民幣。

而在國內,新建小區一般過個上十年,折舊就非常明顯了,小區環境和衛生也大打折扣,衰敗氣息撲面而來,物業服務不斷走小破路。

另外一個細節值得一說的是,發達國家的城市管理非常精細化,生活在開放式小區,往往也能享受到封閉式小區的那種良好環境。

有個朋友在美國生活,她說美國人如果覺得鄰居太吵,是可以打政府熱線投訴的,政府工作人員會很快派人去警告,這種服務效率甚至比國內封閉式小區的物業公司還高效。

所以,如果沒有精細化的城市管理能力,冒然拆除小區圍牆是不行的,雖然開放式街區有很多優點,但目前來看,拆除既有圍牆的條件還不成熟,國家也只是要求新建小區推廣街區制。

所以,國人住小區、老外住馬路邊,背後其實有各自不同的國情,不能簡單粗暴的對比或者照搬經驗。

相關焦點

  • 長期住在馬路邊的危害有哪些 住在馬路邊的房子風水好嗎
    現在有不少的朋友們在購買房屋的時候都是有很多機會的,比如室內的環境、周邊的噪音等問題,對於自己的生活都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很多朋友們在購買房屋的時候都不願意選擇馬路邊的房屋。那麼長期住在馬路邊的危害有哪些?住在馬路邊的房子風水好嗎?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相關的知識吧。
  • 住在馬路邊 樓層高噪音大還是樓層低噪音大?
    東南網11月13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朱黃/文 陳巧思/圖)城市高樓越來越多,很多人喜歡住高層,因為視線好,而且認為離馬路比較遠,可以減少噪音影響。   近日,不少市民反映購買了樓層高的住宅,但入住之後,卻發現「住得越高,感覺越吵」。噪音與樓層關係究竟如何?
  • 鄭州近百個小區「住」在鐵路邊 都是啥感受?
    是旅遊、求學、出差,是探親、給異地愛人驚喜,還是買不到車票、印象深刻的火車晚點……對於鐵路,每個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記憶,但對於在鐵路附近居住的市民來說,或許這樣的記憶尤其多,甚至還有不少故事曾經或者正在發生。在河南商報發出「家住鐵路邊兒」的故事徵集後,不少市民紛紛打來熱線。
  • 烏市停車收費怪事多:馬路邊無規劃照收無誤小區內物業收費沒商量...
    家住新疆烏魯木齊市巴州路新城花園小區的李女士最近遇到一件令她費解的事。一天晚上,她駕車回家,見小區內的車位已滿,不得已只好將車停在了小區外的便道邊。車剛停穩,就來了個身著保安服、胳膊上戴著「市政市容管理局」紅袖標的男士,向她收取「停車佔道費」。「太奇怪了,難道馬路也成了停車場?」李女士說。
  • 為什麼中國的小區多半是封閉式,而不採用發達國家開放式的小區?
    為什麼中國的小區多半是封閉式,而不採用發達國家開放式的小區?隨著國家經濟繁榮富強,越來越多的人脫離了貧困,甚至有很多人實現了財富自由。大家都有錢了,當然也就希望能夠住好一點的房子。然而生活在城市中,我們能夠選擇的大多都是某某樓盤的小區房,好像基本上就沒有其他選擇了,而且這樣的小區多半都是封閉式的,外來車輛或者人員根本進不來。那麼為什麼我們中國的小區很多都是封閉式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在這裡我們首先把視野放開闊一點,既然我們中國小區很多都是封閉式的,那麼國外的小區又都是什麼形式的呢?
  • 孕婦住馬路邊更易患子癇,安家應躲開「三線」
    孕婦住馬路邊更易患子癇,安家應躲開「三線」 綜合新華社 2017-01-25 12:45 來源:澎湃新聞
  • 老外「罵」中國人是垃圾,對不起我這次站在「老外」這邊!
    據網友爆料,4月5日,上海某小區一母子在樓棟門口扔垃圾被一外國人發現,老外指責這對母子沒素質,引起雙方爭吵,隨後,這對母子報警稱老外侮辱中國人。小編為大家梳理一下整個事件的流程。這對母子從樓上下來以後,直接把垃圾亂扔到了小區門口,而小區門口不遠的距離就有一個垃圾桶。這被同住在一個小區的老外看到了,於是老外就上前指責了這對母子的行為,並希望他們愛護環境,但好心卻遭到了這對母子的反感,於是發生了爭吵!這對母子解釋說:垃圾已經包好了只是放在這裡,等一會兒就會帶走。
  • 家住馬路邊,如何解決門窗隔音問題?
    如今城市經濟發展快,很多人的夜生活也比較豐富多彩,路邊攤,汽車噪音等非常嚴重,對於家住馬路邊的消費者來說,噪音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何解決門窗隔音問題呢? 要想解決居住的隔音問題,一是在裝修的時候陽臺要加裝保溫板,同時也能起到隔音的效果,還有**重要的就是門窗隔音問題,它是噪音汙染傳入家中的重要途徑。
  • 這回老外罵國人咋沒人發火了?
    但奇怪的是這次這位英國佬不僅對我們的國人「大放厥詞」,更是一連串地說了四次「閉嘴」。在我們的國度上讓我們閉嘴。這不是找罵嗎?但是,此視頻發出來不僅沒有形成往日的「同仇敵愾」,反而與眾多的國內網友產生了共鳴。更有網友說:我必須說這在中國很常見,尤其是那些農村長大的中年人(比如我的父母)常這樣,我覺得這非常煩人,令人討厭。還有網友說:高鐵,摳腳嗑瓜子外,放電視劇和非主流音樂,快手抖音。
  • 在日本住酒店,為何當地從來都不「查房」?難怪很多國人都喜歡住
    國人俗稱「島國」的日本,是太平洋西岸的一個國家,歷史發展中和中國的關係十分密切,在645年中,日本經常派遣遣唐使到中國唐朝學習,進行大化改新,所以如今的日本中,擁有者許多若隱若現的中國元素,就比如這裡的花道,茶道和摺紙文化等等,這讓很多國人倍感親切,所以也經常有著國人在小長假的時候來到這裡旅遊,品嘗日本的美食,體驗日本的溫泉,了解日本的動漫和傳統文化,為日本帶去豐厚的經濟收益
  • 靠馬路的高層幾樓不吵 馬路邊的房子幾樓最吵
    我們都知道房子靠近馬路邊噪音大,但是現在樓層比較高,所以有很多人想要知道樓層幾層不吵呢?因為太過於吵的環境會影響到大家的睡眠,長時間下去就會對人的身體帶來傷害,那麼,我們來說說靠馬路的高層幾樓不吵?馬路邊的房子幾樓最吵?一起來看看這篇文章吧,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
  • 住在上海的小區裡,我發現這些秘密
    默劇裡的「演員」我一個也不認識,他們的生活在我的視線裡留下一個橫截面,所有的劇情都沒有開頭和結尾。我是新來的居民,沒法快速融入這裡,我們唯一的交集就是這個書桌旁邊的小窗口。也是一個下午,我在窗邊改稿子,看見空地上的一位老爺爺獨自站在樹底下。他抬著頭,身子微微後仰,望著樹梢發呆。出現在「默劇」裡來來往往的人們不見了,這時候窗框裡的畫面變成一張老照片。
  • 兩小區隔著馬路「亮燈喊樓」,原因讓人感動
    3月5日,廣東廣州,兩小區居民隔著馬路進行「大型喊樓」。著火的方位正對著一馬路之隔的東方新世界小區,該小區業主看到「明火」後,第一時間撥打119報警,並對著華港花園大喊「著火了」。「我們住在小區裡面,一時間並不知道自己的樓裡發生火災。但在馬路對面的東方新世界小區,有居民發現我們小區有火情。」
  • 國人報警說老外侮辱國人,老外說:你是垃圾不是中國人是垃圾
    我看的版本不是很完整,據介紹視頻的發生地是上海,大致就是有兩個人好像是母子,在一個樓棟的樓梯口扔了很多的垃圾,被一個老外正好遇到,然後老外指責這對母子沒有素質是垃圾。然後這對母子就開始報警說老外侮辱國人,老王聽到報警內容很激動地說:「我說你是垃圾,不是中國人是垃圾,你不要說謊」。這次網上的很多網友也都很理性,沒有一邊倒地說老外有問題,而是大部分都說這對母子有問題。
  • 為什麼德國人有錢也不買房,一輩子租房住?國人卻拼了命想買房?
    為什麼德國人有錢也不買房,一輩子租房住?國人卻拼了命想買房?出國留學是很多國人心中很有出息的一件事,但是真正去到國外就會發現,國外的月亮沒有國內圓,國外的生活也不是那麼好過。當然,對於家裡有錢的富二代,可能體會不到這個感覺,一般富裕的家庭,去到國外會發現很多區別於國內的地方,小編有個去德國留學的初中同學,我們經常聯繫,通過他在那邊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德國人很多都是租房而不是選擇買房,可能在中國我們就會認為租房住可能是因為沒錢買房,但是在德國不是這樣的,德國有錢的人還是很多的,但是他們沒有人願意買房子,這就是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德國人有錢也不買房,一輩子租房住?
  • 樂法鏡頭日記①丨馬路邊的庭審
    樂法鏡頭日記①丨馬路邊的庭審 2020-08-18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什麼有錢人不住大房,偏喜歡住老舊小區?來聽聽內行人怎麼說的
    近年來國家對房價調控越來越嚴格,房價雖然沒有以前那麼高了,但還是很高,有的人買不起房只能租,但是大家很好奇一點,就是有些有錢人手上有多套房子,但是他們還是會選擇住在比較老舊的小區,這是為什麼呢?行家說出三點明白了。
  • 「住在幸福小區裡,我們真幸福」
    本報記者 石照昌 攝  2月21日,農曆正月十七,中壩幸福小區(中壩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工程項目)仍然年味濃濃:大紅燈籠高掛在路邊;「幸福小區有說有笑辭舊歲,和諧家園載歌載舞迎新春」,小區便民服務中心門口張貼著喜慶的春聯。  「我是第一批入住幸福小區的住戶,對於這裡,最有發言權了。」
  • 住在北京三環邊的最老小區,他們離孤獨和死亡很近
    一個刮著大風的周五午後,我跟住在這裡的老人們聊了聊:生活在三環邊的老小區,究竟是怎樣的體驗?- 壹 -早年的和平裡是讓全北京羨慕的。建國初,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和平裡興建起北京城較早的住宅社區,他們長著尖樓頂、磚混樓、三七牆,層高有3.5米,樓道寬敞,沒有門廳。
  • 住在這樣的小區裡,幸福感爆棚!
    住在這樣的小區裡,幸福感爆棚!,以前亂扔菸頭的,樓道裡亂堆東西的,樓前樓後種菜的很多,嚴重影響了小區的環境衛生。」家住潭柘新區8號院的褚井玉說,「今年村裡下大力氣整治,現在比以前乾淨敞亮多了。特別是新修建了休閒走廊,種了很多花,每次路過都特別的香。小區裡還硬化了路面,裝了好幾組石桌石凳,我們坐在樓門口就能賞花,特別舒心,大家都說我們是住在了花園裡。」近年來,潭柘寺鎮南村大力提升潭柘新區8號院的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和宣傳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