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不去國外看看,都不知道中國人住得有多好。
有朋友最近去了趟日本,順道去當地的老同學家裡做客,回來和我說,咱們中國人住得太好了,我說好在哪裡?
她噼裡啪啦說了很多,我幫她這樣總結了一下:
01
首先,咱們住的都是小區,而老外基本住在馬路邊,無論是日本,還是美國、歐洲,很多國家的大城市都是這樣。
在中國,無論是北上廣深還是五六線小縣城,但凡是個新一點的樓盤,通常都是封閉式管理的,通常都是有花園和草坪的,稍微好一點的還會配泳池、超市、樓巴,甚至有的小區還能圍湖而築、佔山而建,私享一片山水資源。
在國人看來,單體樓是一種品相極差的產品,它意味著噪音大、住戶混雜、私密性差。
但在國外,無論是紐約、東京還是倫敦,封閉式小區,極為罕見,絕大部分住宅都是直接矗立在馬路邊的,即使是洛杉磯比弗利山莊這樣的超級豪宅也往往是開放式的。
巴菲特老家的別墅,也是直接沿街的,沒有高牆大院,沒有高檔園林,毫不起眼,也沒什麼私密性可言,但每年的巴菲特股東大會,他的全球粉絲都會來這裡打卡。
02
另外,咱們非常在乎「梯戶比」,理想狀況是一梯一戶,兩梯四戶還過得去,兩梯六戶、三梯八戶已經算極限了,如果是兩梯八戶這種,基本別想賣出去了。
我們好像很嫌棄鄰居太多的房子,但在國外,一個單元層住十幾二十戶很正常,他們的住宅樓蓋得很像我們的公寓樓甚至寫字樓,通風、採光和咱們的房子沒得比。
而且,國人選房,朝向啊、有沒有陽臺都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但在國外,特別是美國,大部分房子是不設陽臺的,即使是別墅,也很少看到有陽臺。這方面涉及到一些生活習慣的差異,老外洗衣服喜歡用烘乾機,不會到陽臺上晾曬,甚至認為陽臺上曬衣服有礙觀瞻,陽臺好像也沒什麼用。
房子的通風,他們習慣用新風系統來解決,靠「南北對流」來吸引自然風基本是奢望。至於朝向,這個就更不講究了,甚至可以用亂七八糟來形容,國人選房信奉的「南偏東15度」黃金標準,對老外來說,簡直可稱之為矯情。
除了房子,國外大城市的綠化也普遍很差,很多街區連行道樹都沒有,100%的石屎森林,建築密得讓人透不過氣,好不容易看到一個公園,也只能叫「口袋公園」,無論是面積還是顏值,還不如中國隨便一個住宅小區的內部花園。
你看,說了這麼多,我都忍不住感慨,國人住得太奢侈了,和老外相比,我們簡直是人人住豪宅啊!
畢竟,在國外大城市,土地產權往往是極為分散的,根本不具備建設大型封閉式小區的條件。
03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以上只是挑好的在說,還有很多方面,我們其實住得很差。
首先,國人住別墅實在是太難了,不僅僅是價格昂貴,更重要的是別墅用地是嚴格控制的,有錢還不一定買得到。而在國外,別墅隨處可見,普通中產也住得起,即使是在人口極度稠密的東京,很多地方還能看到一家一棟房。
據日本住房與土地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日本共有5210萬套住宅,其中一戶建住宅為2860萬套,佔住宅總數的55%;超過了公寓住宅42%的佔比。
當然,前面說了,無論是日本的獨立屋,還是歐美的大別墅,一般都是矗立在馬路邊的普通房子,和國內大城市那些私密尊貴奢華的別墅區,是沒法比的。
其次,國外房子的建築質量普遍更好,不漏水只是最基礎的要求,很多超過五六十年甚至上百年樓齡的房子,照常使用,沒有任何問題。
更值得一說的是物業服務,即使是樓齡四五十年的老小區,也非常乾淨整潔,舊而不髒、破而不亂是國外住宅的普遍觀感。當然,高質量的物業服務離不開高收費,有個朋友在東京買了一套小公寓,只有50多平米,房子也很老,相當於國內的「老破小」了,但每月物業費差不多要2000元人民幣。
而在國內,新建小區一般過個上十年,折舊就非常明顯了,小區環境和衛生也大打折扣,衰敗氣息撲面而來,物業服務不斷走小破路。
另外一個細節值得一說的是,發達國家的城市管理非常精細化,生活在開放式小區,往往也能享受到封閉式小區的那種良好環境。
有個朋友在美國生活,她說美國人如果覺得鄰居太吵,是可以打政府熱線投訴的,政府工作人員會很快派人去警告,這種服務效率甚至比國內封閉式小區的物業公司還高效。
所以,如果沒有精細化的城市管理能力,冒然拆除小區圍牆是不行的,雖然開放式街區有很多優點,但目前來看,拆除既有圍牆的條件還不成熟,國家也只是要求新建小區推廣街區制。
所以,國人住小區、老外住馬路邊,背後其實有各自不同的國情,不能簡單粗暴的對比或者照搬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