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開心果媽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在孩子的教育中,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在現在很多的育兒理論中,都覺得「親子共睡」是有時間限制的,一般建議3歲之後便開始嘗試分房,而6歲前,必須完成分房睡這件事情,否則,對孩子的性格獨立沒有好處,孩子甚至容易性早熟。
開心果媽媽最近也收到很多家長的私信,其中有一位寶媽擔憂地說:「很多人說,都6歲了,還不分床,對孩子性格發育不好。孩子明年就要上一年級了,現在想培養孩子獨睡能力,嘗試了半年都失敗了,孩子非常抗拒,這可怎麼辦……」
6歲前必須分房?不分房影響孩子獨立性,甚至性早熟?聽聽網友如何說
@上帝所愛的:我有個親戚,家裡有個男孩兒,和媽媽睡到十幾歲,讀書、談戀愛都很不錯,情感上也很獨立,有主見,性格也很好。沒覺得分床晚對孩子性格有多大缺陷啊!
@小童:我小時候和父母很早就分開睡了,現在四十多歲,每次爸爸媽媽抓我的手,我都覺得很不自然。對他們也算孝順,但就是親近不起來,感覺是小時候給到我的陪伴太少了。
@咿咿呀呀:我兒子7歲多還和我睡的,有時候我逗他:一輩子和媽媽睡好不好?孩子使勁搖頭:不好不好,小孩子也要有自己的空間。其實他心裡是有數的,所以我也不著急分房睡。
為什麼別人家孩子和媽媽睡到十多歲,性格還依舊非常獨立,而自家孩子,3歲便分床,卻依舊粘人、不獨立?開心果媽媽覺得,這主要還是源於家長沒有真正明白,「親子共睡」的好處,以及該如何「睡」。我們一一說明。
時機未到就分房,害孩子不淺,四位專家:親子共睡的好處不可替代
在西方國家,有些孩子從出生起就獨自睡一個房間,但是目前這種情況越來越少。根據美國兒科中心的調查顯示,如今他們國內的親子共眠家庭,要比過去增長了兩倍左右。親子共眠的好處,其實是無可替代的。
專家1:著名的心理學家Karen E.Adolph,獲得過美國的兒童健康Merit獎,他曾說過,育兒,本就沒有什麼標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速度。
專家2:Richard Ferber是美國的兒童睡眠專家,他表示,兒童不會因為和父母共眠,或者和兄弟姐妹共眠,而造成的性格不獨立、缺乏安全等。
專家3:James Mckenna也是一位親子睡眠專家,他從研究數據得出,幼兒獨睡對其健康成長無益,而和父母共眠,孩子未來反而更獨立、自信,減壓能力更成熟,這些好處是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
專家4:Louis.H.Janda等人研究發現,孩子小時候和父母共眠,長大後情緒調節能力更強。
專家的話讓不少父母覺得不知所措,一時間有點無法接受。但是,看完這個假設,或許父母們就都能明白了。
假設場景:半夜,狂風暴雨,閃電雷鳴,一聲巨雷驚醒了很多睡夢中的人,包括很多孩子。
有父母陪伴入睡的孩子A:A被嚇醒後,很害怕,看著在一旁的媽媽,便蜷縮到媽媽身邊,安心了許多,再繼續入睡。
沒有父母陪伴入睡的孩子B:B也很害怕,身邊空無一人,房間黑乎乎的,閃電經過還有黑影留下,孩子覺得黑影和小怪物特別像。於是,內心越來越恐懼,更加睡不著。
相比之下,親子共睡會讓孩子獲得更多的安全感,這份安全感,可以讓孩子的心智更加穩定地成長。而過早、不合時機的親子分床,孩子雖然心智也在成長,但是成長的同時,安全感也在被逐漸摧殘。因此,如果孩子沒準備好,在6歲後就強制分床,那麼家長就是在變相地害孩子。
正確的親子共眠,對孩子有利無弊,想要避免「弊端」,家長這幾點需做到
為什麼有些家庭的親子共眠,孩子變得越來越好,但是有些人家,孩子卻越來越粘人、沒主見?其實,是因為忽略了親子共眠,也是有注意點的。
1、孩子3歲之後,親子共眠需注意「性別避讓」
有些家庭擔心,孩子一直和父母一起睡,會不會出現性早熟的現象?其實出現這個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和父母之間沒有「性別避讓」。
正確的親子共眠,父母和孩子應該有所避讓。比如,父母不要穿得過於暴露,孩子也應該穿著整齊。每天睡前或早起之後換衣服等,需要去衛生間這樣比較私密的空間。這樣,既能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也能避免孩子因和父母共睡而出現性早熟。
2、別將「親子共眠」與「溺愛」混為一談
著名女星狄鶯,她的兒子也是到了十多歲才和自己分床睡,而她的孩子,在美國也犯過事兒。很多人覺得,這是分床晚造成的結果,其實不然。分床晚,只是狄鶯溺愛孩子的一個體現。生活中,她對兒子的溺愛,才是造就了兒子目中無人、膽大包天性格的最主要原因。
很多人都說,親子共眠會影響孩子的獨立性。開心果媽媽想說,真正影響孩子獨立性的,其實是父母對孩子的「溺愛」。
不少父母因為溺愛孩子,捨不得孩子離開自己的懷抱,所以一直和孩子共睡。這樣的父母,在生活中會格外溺愛孩子,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不獨立。
開心果媽媽覺得,真正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應該是在生活中培養。比如起床後,自己穿衣、洗臉、吃飯,父母不要對孩子的決定進行強制,或者頻繁地指手畫腳。
3、何時分床,和年齡無關,和孩子心理髮育有關
有一位爸爸也曾因為兒子分床的事情而煩惱,5歲的時候試過一次,孩子每晚都哭鬧不止。8歲的兒子其實獨立性已經比較強,性格也很陽光,但依舊不想獨睡。
而後,孩子爸爸說:「我小時候5歲就自己睡了,我自己下的決心。」孩子聽完之後,眼睛瞬間亮了:「我也決定了,我也要自己睡。」於是,分床順利完成。
有些孩子上了幼兒園,便覺得自己是個小大人,不需要再躲在媽媽的懷抱。有些孩子,哪怕上了小學,還不敢一人入睡,半夜容易驚醒。何時分床,和孩子的年齡並無太大關係,而是和孩子的身心發育、性格有關。
有些孩子早,有些孩子晚,家長要做的,就是慢慢等待,然後在恰當的時機,再提出分房。
今日話題:你們家,是什麼時候完成「分房」的呢?